高考分數線公布!高分低能只是過去式!未來STEAM教育必成主流

2020-08-27 STEAM觀察

今日部分地區高考分數線公布, 部分省份的一分一檔的表格也公開了,很多人在猶豫是上本科還是專科的時候,也有人在考慮北大還是清華。然而能夠通過學習成績進入清華北大的畢竟是少數,並非所有孩子都在走高考這個「獨木橋」。

今年浙江地區高考已經改為了6+1選3,這個「1就是信息技術,其中就包含了編程的課程。而緊隨其後的南京、天津等地區也在中考的特招選拔中,增加了編程這個項目。而學生擁有的編程技能將成為其特長,從而或者去優先進入意向高中的機會。

隨著編程教育納入了高考的體系之中,很多家長已經意識到了編程課程的重要性。然而編程只是廣闊的學習課程中一個小小的分支和起點,更多的還有機器人教育以及科學教育。STEAM教育趨勢愈發明顯。高考高分的難度越來越大,如何避開獨木橋,獲取好學校的offer的同時擺脫高分低能的帽子呢?

STEAM教育目前市場上分類主要有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我們常見的軟體編程課程,低年齡段的學生會從少兒編程接觸起,從遊戲課程中掌握編程的思考邏輯和方法,後續隨著年齡的增長再學習編程語法和代碼相關課程。

第二部分就是科創課程,這個部分更多的是讓孩子從物理、地理等角度了解科學知識,一方面引導孩子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讓孩子建立夯實的科學課程基礎,在未來中學階段會更加清楚理科課程邏輯。

第三部分就是包含樂高、機器人編程的課程,這部分是涵蓋了軟體編程和硬體編程的課程,讓孩子在自主製作機器人的過程中,體驗編程的樂趣。而隨著網際網路+、人工智慧以及雲數據的普及,未來機器人課程將會引導更多的孩子進入高新科技產業之中去。

高考是現如今很多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必過的一場考試,然而並非每個孩子都擅長應試教育考試。而如何引導孩子學習興趣,成為了很多家長、老師、學校的難題。STEAM教育正是補足學校教育的不足,輔以引導和教育。而越來越多的孩子憑藉編程特長以及機器人大賽成就,也獲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未來STEAM教育必將成為整個社會教育的主流。

相關焦點

  • 高考史上3000多名狀元無一成才?網友:這難道不是高分低能?
    高考狀元給人的印象是高智商學霸、學神,總之就是特別會讀書的人,智商肯定都是不低,這樣的人才都聚攏在一起,那應該是未來一片光明的。可現實的數據卻讓人意外:據《上海教育》的一篇報導,自從高考恢復後產生的3300名高考狀元,無一人成為行業領袖。
  • 高分低能?清華北大的高考招生辦,都不認可
    可噴子總能想辦法找到我,留下這樣的言論:常書傑就是考試機器,高分低能的典型代表,這是中國教育的悲哀。湖北省幾十萬高考生的狀元,被這樣評價,我心裡很不是滋味。我們用心培養出來的高分學生,被人吐槽低能、低素質,我很不開心。
  • 逆襲的「高分低能」!當得了學霸,彈琴能比郎朗,他們才不是情商「低能」
    故事的主角李泰伯是2010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狀元,在當時,他因為「申請11所美國大學全部被拒」,成為公眾眼中「高分低能」的代表。高考後,他淡出了公眾的視野,先後進入麻省理工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攻取學位,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多篇文章。
  • 「高分低能」的論調從未遠離,「素質教育」的概念鏡花水月
    高分低能的論調,在數年的發酵之後,似乎只要是「高分」,就成了「低能」的充分必要條件。隨之而來的,便是「素質教育」的反思和呼籲。如果那種偏激的「高分低能論」站得住腳的話,那麼高等院校的招生,就應該是誰考的分低就錄取誰。讓清華北大把高考墊底的挑走,然後再把成績最好的都留給職業技術學院。這可能嗎?
  • 3000多高考狀元無一成才?普遍「高分低能」?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文/小曼聊育兒 每年高考,各個省都有狀元,讓人羨慕不已,關於他們的未來,備受人們關注,多數人覺得會有一番大成就,結果真是這樣嗎? 最近,相關部門公布了一項調查結果,從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後,有3000多高考狀元,卻沒有一個人成為行業的「領頭羊」,這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先來看看,北大教授關於此情況的說法。
  • 只有糊塗的家長,才會相信「高分低能」這種鬼話
    說好的「高分低能」呢?這樣的現實,讓那些以此來聊以自慰的家長情何以堪?2一直以來,「高分低能」這個詞語就在教育上大行其道,成了中國人用以諷刺高分學生的最偉大的創造。「傻、蠢、書呆子、鬧笑話、眼高手低」等無數惡毒的評價總是被扣向考高分的學生,仿佛這樣一說,那些考低分的學生就是高能力、有魄力、有創造力的化身。「考試成績好有什麼用,還不是連方便麵都不會煮?」「考上重點大學有什麼用,走上社會還不是照樣無法生存?」「看看那麼多的高考狀元,有哪個名垂青史?」是啊,社會上的確有過這樣的事例。
  • 他曾是我國高考狀元,被媒體報導「高分低能」,10年後遭打臉
    他曾是我國高考狀元,被媒體冠上高分低能的帽子,10年後遭打臉高考是鯉魚躍龍門的絕佳時刻,細數往年無數優秀的高考狀元「縱身一躍」便進入了中國最頂尖的知名高校。這些狀元未來的選擇牽動著人們的注意,優秀的人才們也許會為國效力,也許會走出國門。
  • 毒舌網紅怒懟「高分低能」,鬧哪樣?
    近日高考剛剛結束高考後學弟學妹們必定會面臨被問成績的難關成績好的學霸可以傲嬌地裝謙虛鵝有些成績差的學渣們會以
  • 各位家長,不要再相信「高分低能」這種鬼話了
    說好的「高分低能」呢?這樣的現實,讓那些以此來聊以自慰的家長情何以堪?2一直以來,「高分低能」這個詞語就在教育上大行其道,成了中國人用以諷刺高分學生的最偉大的創造。「傻、蠢、書呆子、鬧笑話、眼高手低」等無數惡毒的評價總是被扣向考高分的學生,仿佛這樣一說,那些考低分的學生就是高能力、有魄力、有創造力的化身。「考試成績好有什麼用,還不是連方便麵都不會煮?」「考上重點大學有什麼用,走上社會還不是照樣無法生存?」「看看那麼多的高考狀元,有哪個名垂青史?」是啊,社會上的確有過這樣的事例。
  • 「高分低能」狀元逆襲:你不必用別人的說法懲罰自己
    11月5日,冰點周刊微信公眾號講述了一個曾經被輿論奚落為「高分低能」的高考狀元逆襲的故事,在網上引發了一片感慨。故事的主角李泰伯是2010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狀元,在當時,他因為「申請11所美國大學全部被拒」,成為公眾眼中「高分低能」的代表。高考後,他淡出了公眾的視野,先後進入麻省理工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攻取學位,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多篇文章。
  • 用新教育理念破解「高分低能」
    針對一些中小學學習內容枯燥乏味、學習方法死記硬背等問題,93歲教育家溫寒江帶領課題組開展專題研究——用新教育理念破解「高分低能」光明日報記者 王慶環  「中小學課堂教學相當普遍地存在枯燥乏味、抽象難懂、死記硬背和高分低能的現象
  • 勞動教育每周不少於1課時,再提「高分低能」的教育之痛
    除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外,其他課程結合學科、專業特點,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大中小學每學年設立勞動周,可在學年內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體勞動為主。高校也可安排勞動月,集中落實各學年勞動周要求。「高分低能」的教育之「痛」在高壓學習任務和優異卷面成績盛行的當代教育中,勞動教育重要性總是被大家忽略。
  • 李泰伯資料經歷曾被稱「高分低能」狀元 完美逆襲研究人類衰老
    ­  11月5日,冰點周刊微信公眾號講述了一個曾經被輿論奚落為「高分低能」的高考狀元逆襲的故事,在網上引發了一片感慨。­  故事的主角李泰伯是2010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狀元,在當時,他因為「申請11所美國大學全部被拒」,成為公眾眼中「高分低能」的代表。
  • 憑你們,也配笑話大學生高分低能? 思想匯
    每次面對他們貌似無心的輕蔑,我都想大聲地對他們說:「就憑你們這幫垃圾,也配說我們大學生高分低能?在很多自小就成績不錯的學生的記憶裡,高分低能這個詞常常都是跟隨他們成長的。這個詞班主任常常說,學生家長也總掛在嘴邊,新聞媒體更是樂於報導相關的事例。這詞說來刺耳,但我卻早已經聽得免疫了。
  • 【風評】為什麼高考錄取分數線會下降?是誰在炒作高考狀元?我們憑何批評超級中學?985、211工程廢除,高校福利會發生變化?
    截至目前,全國各省市區的高考錄取分數線全部公布了。
  • 高考703分遭11所大學拒收,被嘲「高分低能」的李泰伯,現狀如何
    文丨洛芸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引言在中國的教育體制下,很多父母和學校會過分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從而忽視了對孩子實踐能力的培養。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是難以得到全面的成長的。
  • 高分低能是怎麼產生的?
    缺少獨立自主生活能力 高考狀元依然找不到工作,因為拼命的讓學生考高分,忽略了學生的其他素質教育,看小說雜誌時政是「閒書」;打遊戲,玩飆車,是不務正業;看星星,拆卸玩具是貪玩......大家可曾知道,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有790多位頂級科學家,我們國家有500位頂級科學家,日本有290多位頂級科學家,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力量,乃至於國力的重要標準就是科學家的數量,我們身邊多少非學霸,非高分的孩子最終都成就事業了!
  • 2020年高考分數線公布
    部分院校對文化課分數線有特殊要求的,以該校招生章程有關規定為準。美術類、播音編導類專業課統考本、專科分數線和省內高校音樂類、舞蹈類專業課校際聯考成績已經公布,考生可登錄「陝西省教育考試院門戶網站」或「陝西招生考試信息網」查詢。非美術、播音編導類的省外院校專業課分數線由各招生院校劃定。
  • EduSoho教育周報 高考各省分數線公布……
    【EduSoho教育周報】盤點一周教育動態&投融資報導,繪製在線教育行業地圖。教育要聞1、教育部:8月31日前不得強制派遣未就業畢業生教育部近日發布通知,各高校要充分挖掘校內資源和校友、行業企業等社會資源,在2020年底前持續向有就業意願的未就業畢業生有針對性推送至少3個就業崗位信息。
  • 「高分低能」狀元逆襲:你不必用別人的說法懲罰自己 | 每日時評
    11月5日,一些媒體講述了一個曾經被輿論奚落為「高分低能」的高考狀元逆襲的故事,在網上引發了一片感慨。故事的主角李泰伯是2010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狀元,在當時,他因為「申請11所美國大學全部被拒」,成為公眾眼中「高分低能」的代表。高考後,他淡出了公眾的視野,先後進入麻省理工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攻取學位,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多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