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 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們好嗎?……」12月25日,成都五月花高級技工學校的操場上,近千名學生席地而坐寫起家書。隨後,輔導員買來了信封、郵票,並幫學生寄出家書。
上午9時,該校學前教育系的同學們搬著小板凳,來到操場上。系主任向輝說:「同學們,今天的課程內容是寫一封家書,寫下自己對爸媽的感恩與思念,也可以畫出與父母相處的一瞬間。」同學們將信箋鋪在小板凳上,坐在地上寫起家書。
好久沒寫信格式都忘了
「親愛的爸爸媽媽:當樹葉落下的時候,當白雪皚皚的時候,這意味著,冬天已悄然來了,我,又快放假了,又要回來煩你們了……」念起親手給父母寫的家書,17歲的劉靜還有些害羞。劉靜說,爸媽在農村,多年不寫信,「平時有空就視頻,說實話,我都記不清寫信的格式了。」
劉靜坦言,平時視頻的時候,自己想說的話說不出來,寫信更能表達感情,「以後,我會定期給爸媽寫信,在信中撒撒嬌。」
15級5班魏興的信是寫給爸爸的,足足寫滿了3頁A4紙,把信折好後裝進信封,魏興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她稱信是自己一筆一畫寫的,要寄給遠在浙江的爸爸。「第一次寫信還是小學三年級,讓叔叔幫我寄到浙江的。一晃都好多年沒寫過信了,平時都是和爸媽打電話。」魏興在信裡寫到:「女兒寫不出華麗的語言,女兒希望爸媽在外注意身體,長大後,我一定會好好孝順你們……」
「那一天,我拖著行李啟程去學校,你們一句話也沒有說,只是遠遠望著,望著,看我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我知道,今後的路我將離開你們,一個人走,我一定會努力成為你們的驕傲。」這是15級3班李心蕊的家書。她在信中託爸爸轉告奶奶:多去跳廣場舞,「奶奶可是我們社區一枝花啊!」
#SplitPageHere#
淚奔!小女生畫小時候 希望「陪父母變老」
15級6班的張曉妮給爸爸畫了一幅畫,畫裡小時候的自己和變老的爸爸。畫裡記錄著:「我們小時候,父母教我們吃飯、教我們走路、父母教我們梳頭洗臉、教我們做人的道理。所以,當父母老的時候,我要牽著你們的手慢慢變老。」
張曉妮告訴記者,家書的形式應該不局限在文字,這幅畫爸爸媽媽看到了,「不敢說淚奔,至少他們會明白我對他們的愛。」作為學前教育系的學生,將來會去幼兒園教書,「我會把父母的愛用到學生身上,呵護他們慢慢長大。」
張曉妮的同班同學林巧玉的家書只有5個字:「爸爸,我愛你!」她在旁邊畫了一大一小兩個背影,「這是小時候爸爸牽著我的手,一直是我最美的童年記憶。現在長大了,和爸爸散步的時候還是希望他牽著我的手,就像小時候那樣。」
《燭光裡的媽媽》音樂響起 「我聽到了一些抽泣聲」
「操場上寫信,周圍都是同學,大家都在聊天,」15級羅夢涵介紹,當現場響起《燭光裡的媽媽》:您的黑髮泛起了霜花,噢媽媽,燭光裡的媽媽,您的臉頰印著這多牽掛。「操場上一下安靜下來,同學們低著頭開始寫信,後來,我聽到了一些抽泣聲,有同學寫著寫著忍不住的哭了。」
羅夢涵感概說:「文字最能勾起人內心最真實的情感,音樂最能擊中人們心中柔軟的地方。」
「在寫著這封家書的時候,不由得想起了許多以前的事情。」15級6班張鐸同學稱沒寫過家書,一開始還覺得有點不適應,後來自然而然地把心裡想的都寫了出來,「情到深處,淚水也止不住地往下流,跟我們常用的微信、電話、簡訊等方式跟父母交流不同,書信能將那些暗湧在心裡的『羞於見人』的清感,通過文字自然地從筆尖流出。」
不少同學認為,家書是一種更加浪漫的交流方式,「希望父母收到我們的信能夠開心。」
感恩是永恆的教育 「我們打算每年舉辦一次」
木心有首詩歌《從前慢》,書信是一種慢節奏生活方式。「寫信、等待、收信」的過程本身也成為一種美好的回憶,看到來信,真是「見字如面。」執行校長付恩才坦言,現在通訊比以前便利了,但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深入交流卻反而少了,「這就是學校舉行寫家書活動的原因。」
付恩才透露,「一封家書寄恩情」今年第一次舉辦,旨在加強學生與家長之間的情感溝通,讓孩子們體驗書信情懷,感受書信的質樸與浪漫。用傳統家書來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中「孝」文化的本質。
「感恩是我們校訓之一,學校每年10月—12月都會開展一系列的感恩季活動,我們要讓學生在這裡不僅學到一技之長,還要學會感恩、學會愛。寫家書這個活動雖是第一次開展,但是效果非常好,同學們都大膽地表達了對父母愛。明年我們將在全校開展,把感恩教育堅持下去。」付恩才還稱,在今年的感恩季活動中,該校還開展了「走進了金堂特殊教育學校」、「向環衛工致敬」、感恩季徵文、感恩季話劇比賽、感恩季畫展等一系列活動。(楊德/文 圖片由學校提供)
#SplitPageHere#
#SplitPageHere#
#SplitPage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