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藥在山東叫出26個名?暴利催生藥廠遍地

2021-01-10 華夏經緯網

    新華網山東頻道訊:「同一個羅氏芬,有26個商品名,可療效10支也趕不上過去的1支!」山東大學第二醫院副院長、小兒內科專家王一彪教授,一提藥名就頭痛。

    新藥名好起把質量關不易

    三代頭孢類抗生素,化學名為頭孢曲松鈉,最早由瑞士羅氏集團生產,商品名為羅氏芬,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進入市場,隨著仿製廠家增多,冒出了安塞隆、範生舒復、菌必治、菌得治、頭孢三秦等一系列商品名,僅藥物臨床參考等文獻上有據可查的就達26種。

    雖然化學成分完全相同,但價格差了10—100倍,羅氏芬進口每支1克裝的價格為120元—200元,而仿製藥價格僅10元左右,有的甚至1元—2元。使用效果、不良反應率也大不一樣。「以前的羅氏芬,醫生拿來就能給病人靜脈推注,現在不敢了,只得改用靜脈滴注……」具體差異程度,內行人一看就明白。

    「一種藥通常有十幾個、幾十個名字,但醫生真正放心用的沒幾個。」省內一家國有大型藥廠負責人坦言,同一化學成分的藥,好多廠家仿製,起個新藥名簡單,可真正要把好質量關,卻並不那麼容易,原料、工藝等彼此差別很大。

    像乙醯羅紅黴素,10片一板的,名字增加了幾十個後,卻不得不慢慢退出了城市大醫院市場——並不是因為便宜,而是質量參差不齊,醫生不敢用了。

    名字不熟悉的藥醫生不敢用,不僅影響了臨床治療,也限制了新藥推廣。據一業內人士介紹,原來一種藥上市,一個名字一用就是多少年,使用劑量、效果醫生心中有數。現在新藥多以仿製為主,一個廠家一個療效,基礎性研究幾乎沒有,即使有輸液反應,也不知是哪個環節出的問題。

    一種新藥上市後,通常要靠長期臨床觀察來驗證其療效。現在不等醫生認準,這種藥就沒了,又換了新名,療效究竟如何需要從頭再看。所以,如果沒有特殊手段,醫生一般不敢輕易用新藥,而是認準一個牌子用,不輕易調換。

    暴利催生藥廠遍地

    「許多藥名喊得響,成分卻不知是什麼,有些連我們搞了幾十年藥的也得現查。」濟南市中心醫院主任藥師、藥劑科主任楊希才介紹,由於現在藥品商品名字太多,更新淘汰太快,同一種藥一個廠家一個名,甚至不同規格名字就不一樣,究竟「葫蘆裡面裝的什麼藥」,誰也說不清。

    通過換劑量、換包裝、改劑型、改容量等方式申報新藥名,是一些企業規避藥品招標和政策性降價的手段,其目的無疑是維持藥品暴利。

    據介紹,目前我省共有醫藥生產企業近500家,但規模普遍偏小,產值上千萬、員工上百的就算大廠,幾十個人的廠子很常見。規模小、實力弱就只能做末端產品,搞同劑型的複製,做只改變劑型、不改變給藥途徑的五類、六類藥。如普通片劑有了,就生產口腔崩解片、咀嚼片、膠囊……一種藥本來已經有許多廠家生產了,還要再上;國家一降價,馬上棄之不用,再申請新藥號,另起個商品名……

    只要藥能賣出去,廠子就能生存。據一位業內人士透露,許多藥廠不搞研發,前期投入少,生產成本很低,而藥品定價卻很高。一支丁氨卡那,定價10元—20元,而生產成本僅0.97元左右,簡直是暴利。於是,大多藥廠都把市場營銷作為企業頭等大事。一位藥廠負責人甚至聲稱:只要一個星期的產品能賣出去,我們全年的利潤就有了!

    藥廠同質化生產、同質化競爭,使得多數企業開工不足。保守估計,全省約有一半藥廠處於半停產狀態。

    專家建議嚴控新藥批號

    「治理『一藥多名』關鍵在於從源頭上卡住,嚴控新藥批號。」齊魯醫院臨床藥理研究所主任、藥物監測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郭瑞臣教授指出,「藥品有多個商品名」作為國際慣例,有利於區別化管理。在國外,藥廠規模大、數量少,「一藥多名」算不上什麼問題。而國內的藥廠太多了,在當前競爭激烈的情況下,企業為了生存,只能在藥名上大作文章。

    對於層出不窮的仿製藥,專家建議主管部門必須適當予以限制:某種藥如果有一家或幾家生產了,就控制不再批仿製藥。一個極端的例子是杜冷丁,僅一個名字,且只東北一家藥廠生產,價格合理,質量穩定,就是因為它屬毒麻藥品,國家實施了嚴控嚴管。

    專家還認為,根本出路在於做大做強制藥企業,鼓勵專業化生產。國家應通過相關政策,引導藥廠兼併重組,培育行業龍頭,擺脫行業競相陷入生產仿製藥的低水平重複競爭。

    藥廠為何熱衷仿製藥

    □山東大學藥學院常務副院長 徐文方

    研製成本低。一種化學成分仿製新藥的「研發」成本不超過10萬元。主要成本包括三部分:一是申報費用,新藥號報市、省、國家藥監部門審批費用1萬—3萬元;二是實驗費用,主要是藥品成分、穩定性分析,製劑標準制訂,藥品劑型工藝難度區別,所需費用各藥廠差別較大,但一般在2萬—3萬元;三是手續費,藥品報批物價、質監等部門所需費用2萬—3萬元。平均算起來,申報費用佔一種新藥(名)研製成本的一半以上。

    周期短,見效快。一種仿製藥從開始著手搞到拿到新藥(名)批文,一般在1年左右,至多不會超過2年。

    利潤可觀。目前廠家仿製什麼藥,完全取決於市場,哪種藥賣得好,同時出了保護期,就仿哪種。例如,瑞士諾華公司研發的新藥嘔必停,(英文名稱:Tropisetron),通用名為鹽酸託烷司瓊(Tropisetron,Navoban),用於抗癌藥和放射治療所引起的嘔吐,新型止吐藥5毫克裝針劑,每支進口藥價格為300元。仿製生產綜合生產成本在10元以下,一般3元—5元左右,而國產仿製品的價格至少100元。儘管仿製藥價格在降,可藥廠還是有得賺!若以一廠每年10萬支的產量計算,利潤相當可觀。(王凱 整理)

相關焦點

  • 有一種暴利,叫賣壯陽藥
    、然而在菸酒茶之上,最暴利的商品不僅顧及了他們的面子,還體恤入微到了男人的裡子甚至下半身。它就是 — Viagra(偉哥)。中國有多少男人陽痿我們不得而知,但壯陽藥的暴利遠比我們想像中可怕得多。01 買壯陽藥有多賺錢?| 改變世界的藍色小藥丸「偉哥」的主要成分西地那非原本是一種用來緩解心血管疾病和心絞痛的血管擴張藥物。但在1990年代的臨床試驗中護士們發現,許多男性試驗者接受護士檢查時都掩面趴著。
  • 從藥廠到藥房,一粒藥如何安全抵達患者手中?有圖有真相!
    (健康時報記者 齊鈺)從藥廠到藥房,我們日常購買、使用的藥物是如何一步步送達患者手中的?9月8日,華潤醫藥商業集團攜手旗下山東、江蘇、湖南、天津四家省級公司,共同舉辦「親親華潤·感受80年」首屆「公眾開放日」活動,帶領消費者,走進五省(直轄市)的現代醫藥物流中心,參觀藥品流水線,揭秘「一粒藥的安全抵達」背後的故事。
  • 李氏大藥廠分拆兆科眼科赴港IPO,眼科賽道真的遍地黃金?
    與之同時,港股市場李氏大藥廠分拆兆科眼科已經遞表。兆科眼科同為眼科賽道。歐康維視生物-B高達152.387%的首日漲幅還歷歷在目。兆科眼科能成為下一支大肉籤嗎?創新藥+仿製藥兩條管線稍顯特別兆科眼科由李氏大藥廠分拆上市,是一家處於臨床階段的未盈利生物眼科製藥公司。其產品管線包含23種候選藥物,涵蓋影響眼前節及眼後節的多數主要眼科疾病及症狀。
  • 揭皮膚病醫院暴利:一盒藥醫院賣68元藥店18元
    揭皮膚病醫院暴利:一盒藥醫院賣68元藥店18元 :一盒藥醫院賣68元藥店18元  近日,患者程先生到濟南一家皮膚病醫院就診,醫生給他開出每盒68元的止癢藥。懷疑醫院藥價虛高,程先生拿著處方到另一家大型藥店買藥,發現這種止癢藥每盒只售18元。「同一家藥廠生產的同一種藥,醫院咋比藥店貴出50元?」程先生質疑。對此,記者進行了調查採訪。  患者質疑:醫院賣藥比藥店貴50元  26日,程先生突然發現腿部生出了一些令人刺癢不堪的紅色小疙瘩,他急忙趕到一家皮膚病醫院治療。
  • 西醫開的這些藥「太毒了」,藥廠已經宣布停產!手上還有的千萬不要...
    2004年,該藥下架。默克藥廠向公眾辯稱自己毫不知情,但《新英國醫藥期刊》在2006年指責默克藥廠隱瞞由萬絡導致的「一批不良心血管病的資料」。 2007年,默克藥廠願意賠償48.5億美元(約378億港元)予病人及逝世者的家屬。不過萬絡由1999年至2004年間,每年賺了約25億美元(約 195億港元),利益還是大於賠償。
  • 一個藥品34個名 藥品別名眼花繚亂
    醫保辦工作人員說,武漢市各醫院每年都要進行一次藥品採購,醫院會根據醫生喜好及藥品價格重新選擇藥品,因此經常出現同一種藥,醫院用藥的名字及藥品廠家與醫保目錄不相同,以致索賠難的問題時有發生。     據武漢市江岸區一醫院醫保辦介紹,他們發現一種常用的消炎藥——頭孢哌胴舒巴坦(又稱先鋒三),在醫保目錄上竟有舒普深、鈴蘭欣、羅旭、瑞薩、舒寧、泰力坦等34個別名。
  • 一品紅與臺灣晟德大藥廠成立合營公司 發力兒童藥國際市場
    全景網1月21日訊 一品紅(300723)全資子公司一品紅製藥周一上午與臺灣晟德大藥廠股份有限公司舉行籤約儀式,宣布共同組建合營公司廣東品晟醫藥科技有限公司,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在品牌、研發、營銷等方面的優勢,將品晟醫藥打造成中國大陸兒童藥領域領先專業藥企。
  • 硝酸甘油片從4塊多錢猛漲至60多元 常用藥「火箭式」上漲且很...
    現在市場上的常用藥、低價藥漲價已成普遍現象。「患者、醫療機構、流通企業苦不堪言,處境十分無奈。」華東地區一家製藥企業就是原料壟斷的受害者之一。這家有數百名員工的公司生產50多種常用藥,公司負責人介紹,過去幾年間,公司有幾十種藥品的原料被人為壟斷,很難買到。包括阿莫西林膠囊、病毒靈、速效傷風膠囊、土黴素片、西咪替丁片、甲硝銼片等。
  • Biotech的選擇:賣給大藥廠 or 成為大藥廠?
    由此案例也引發一些思考,Biotech最好的歸宿應該是賣給大藥廠還是自己成為大藥廠?梳理過往案例不難發現,中美Biotech在此問題上的選擇上似乎存在些許差異。美國Biotech傾向被藥廠併購據不完全統計,美國納斯達克有3000多家中小型的Biotech,其中多數主攻前沿靶點和技術,並依賴公開市場融資進行創新藥物的開發,其失敗率也相對更高。
  • 氧氟沙星一種藥有52個「別名」
    據統計,加上其他名字,氧氟沙星的商品名竟然多達52個。  記者昨天在全國政協委員張鶴鏞提交的提案上看到這樣一個統計數字:目前我國市場上流通的2000多種常用藥品,相對應的商品名竟然有數萬種之多。張鶴鏞認為,必須通過修訂藥品命名法規等對此加以整頓。  藥名太多易用錯藥  「『一藥多名』很容易造成患者重複用藥,可能導致藥物中毒的嚴重後果。
  • 李氏大藥廠分拆兆科眼科擬登陸港交所,股價高開逾10%
    18日,李氏大藥廠旗下兆科眼科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擬主板掛牌上市,由高盛與傑弗瑞擔任聯席保薦人。受此消息影響,21日開盤,李氏大藥廠股價大漲超10%。早在今年7月份,李氏大藥廠就曾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考慮分拆兆科眼科上市。
  • 36款胃藥含致癌風險,藥廠:不純物來自原料藥製程
    國際研究發現含雷尼替丁成分的胃藥放愈久,恐生成愈多致癌不純物NDMA,食藥店宣布8月起36款同成分胃藥全面禁售。藥廠表示,不純物來自原料藥製程產生,臺灣藥廠製造並沒有問題。中國化學製藥表示,去年10月已回收一次,問題出在原料不在製藥廠,臺灣製藥廠是受害者,中化已購置檢驗機器,針對每批原料及成品檢測把關,並7月開始已不再銷售相關產品,轉以替代藥支應需求。
  • 巴拿馬政府藥廠所產止咳糖漿導致34人死亡[組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0月29日 07:26 來源:  巴拿馬人享受免費社會保險,多信賴政府藥廠生產的藥,其中止咳糖漿使用範圍最廣,因此造成後果最嚴重。  現年41歲的醫院勤雜工阿曼多·詹森說,巴拿馬人用糖漿治療多種疾病,例如流感、天氣變化導致身體不適等。詹森的妻子和兩個女兒感冒後都服用了這種糖漿。
  • 便秘藥一年銷2億顆,遭控霸佔爸媽家產,臺灣最老藥廠豪門翻臉
    中美兄弟製藥,是臺灣本土已有84年歷史的老字號、最老藥廠。從寄藥包起步,到蛔蟲藥、便通藥、老虎牙子再到植物新藥,一直是很多人的深刻記憶。彰化四代同堂的中美兄弟製藥林家,此前也曾因集團四代的無縫傳承,令業界稱奇,如今卻為爭產不惜翻臉,到底出了什麼風波呢?
  • 關于洋藥和國產藥的思考
    據統計:北京市進口和合資廠生產的藥,已佔59%,國產藥為41%;上海為56%和44%;廣州更為突出,洋藥和「準」洋藥已佔到72%,國產藥只佔28%。洋藥「搶灘」如此兇猛,發人深思,它有什麼優勢呢?說來幾乎令人難以置信:最主要的優勢是它賣得貴!
  • 糖尿病藥可引發心臟病 美下令藥廠包裝添加警告
    中新網6月8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專員安德魯6日透露,監管機構下令糖尿病口服藥製藥商葛蘭素史克集團(GlaxoSmithKline)和武田製藥公司(TakedaPharmaceuticals),分別在文迪雅(Avandia)和艾可拓(Actos)的包裝加上「黑色方格子」,加強對消費者的警告,有關藥物可能引發心臟疾病
  • 林行止:豬流感暫無特效藥,仍須提高警惕
    這是一種混合了豬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病毒的新流感,即醫家所說的A/H1N1型流感。由於墨西哥政府強調患病者沒有進食豬肉或與豬隻作近距離接觸,因此醫家懷疑此疫症的擴散,是人傳人有以致之;不過,墨西哥的「病例致命率」(CFR)平均不足百分之十,美國的十一名「可能患豬流感」病人只有二名(來自同一家庭)須要留院觀察,疫情並不嚴重,現階段看來只應「高度設防」而不必慌張。
  • 中國如果停供 印度藥廠活不過1個月:莫迪拿什麼打造印度製造?
    但是,離開中國,很多印度藥廠都活不過1個月。01印度是「世界藥房」,卻離不開中國的原料藥前兩年,《我不是藥神》裡說到治白血病的神藥:格列衛。但格列衛卻是名副其實的「天價」:一般一個月一盒,一盒23500元。有人幾年下來,為了續命吃光存款,吃掉房子……但格列衛在印度的仿製藥只有200塊左右。
  • 藥廠「致癌車間」疑雲
    躺在病床上時,他曾懷疑自己是因為常年在藥廠車間工作,吸入了大量有毒氣體後導致絕症。從1999年8月19日,他的同一個車間,同一個崗位上的工友韓衛東死於肺癌後,死亡就像一場突然降臨的瘟疫,籠罩著藥廠車間。至今已有4名男工友因病而死,其中3名已經確診為肺癌,1名疑似肺癌。距離最近一個病人的死亡時間,剛好11個月。  「為什麼同一車間裡的人得的都是這個病?而且毫無徵兆?」
  • 家庭常用藥漲價 部分藥品價格翻倍上漲仍一藥難求
    其實,濟南廉價藥供應短缺並大幅漲價在全國並非個例。近年來在全國多地,廉價藥頻頻告急的消息屢屢被曝出。2015年底,安徽一名13歲小患者急需的廉價「救命藥」平陽黴素,在安徽全省只找到4盒庫存;2016年,溴吡斯的明片出現藥荒,全國很多重症肌無力患者都在尋找這種救命藥,而這種廉價藥的價格也從原本的33元被炒到280元的高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