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廈門市委提案建議,規範公共標識,推動廈門國際化
晨報記者 郭欽轉
廈門的很多雙語路牌,英文部分其實是漢語拼音,這樣的標識算規範嗎?
民進廈門市委的一份提案指出,目前廈門的公共標識缺乏規範化、標準化的統一管理,而金磚會晤是廈門走向國際化城市千載難逢的契機,加快公共標識標準化建設、規範化管理勢在必行。
現象:雙語路牌老外難看懂
篔簹路的雙語路牌上,英語部分寫的是「YUNDANG LU」。
「我懂這個牌子上的內容,那是因為我學過中文。」來自澳大利亞的Sinikka說,她一些中文不太好的外國朋友,就很難讀清楚這上面的內容。
Sinikka認為,前面部分用音譯沒問題,而「LU」最好改為「Rd」(「路」road的縮寫),這更有利於漢語不好的外國朋友理解。另外,廈門公交各個站點上寫的「zhan」,改為「station」(英語「站」)更好。
除了讓外國友人難以理解以外,一些路名的譯法還不統一。記者走訪發現,廈門島內很大一部分道路標牌直接使用拼音「LU」作為「路」的英語翻譯。而在金尚路、蓮前路行車道上方的一些藍色道路標牌,卻使用了「Rd」的寫法。
同一個城市同一條路的翻譯,出現了不同的用法。民進廈門市委的提案中指出,目前廈門的不少公共標牌,翻譯錯誤、漏譯、譯法不統一等較為常見。另外,還存在標牌被損壞卻找不到主管部門,公共標牌樣式、顏色不統一等問題。
建議:規範統一公共標識
「既然設了雙語標牌,就要便於外國友人閱讀。」提案的執筆人、思明區政協常委李忠安說,要把廈門打造成一個國際化的城市,規範、統一公共標識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李忠安在提案中建議,借鑑北京、上海的做法,在廈門成立「市雙語審核委員會」,聘請精通雙語的國內和國外專家,制定全市的公共中英文標識標準,並進行標牌製作的審核、日常諮詢等。
此外,要儘快制定《廈門公共標識管理辦法》,並列入立法計劃,對涉及公共標識的有關事項進行統一的規範化管理,改變目前各部門製作標牌「政出多門」的情況。短期內,市政府可先行制定規範性文件。
另外,建議設立統一的市民反映渠道,開展「公共場所外語標識網上糾錯」等常態化的活動。
(海西晨報(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