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驗:誰來篩選與監督院士

2020-12-20 網易財經

美國國家科學院成立於1863年,由當時的美國總統林肯授權創建,是一家由科學家和工程師組成的私立機構,致力於為美國聯邦政府提供科學技術方面的諮詢和建議。能當該院院士。不僅被認為是美國學術界最高榮譽之一,在世界範圍內也將享有盛譽。與至高的榮譽相對應的是,美國科學院院士有著非常嚴格的篩選和監督機制。

當選過程繁瑣複雜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國家科學院不是政府部門,而是民間的、非營利的、科學家的榮譽性自治組織,其下不設研究機構。

美國國家科學院由院士、名譽院士與外籍非正式院士組成,外籍非正式院士取得美國國籍即可成為院士。每年 4 月在華盛頓召開一次年會。美國國家科學院規定每年當選的新院士總數至多60名。每年科學院委員會都會分配各領域名額,在分配名額的時候,委員會會考慮目前科學院的規模以及增長較快的領域。

要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候選人,首先從提名開始。正式提名只能由院士提交。每份提名材料應當包括候選人的簡歷、一份250字左右的概述候選人學術成就的說明—也就是當選理由—以及數量不超過12篇的代表性論文和著作。

一旦獲得提名,這份候選材料就會送到科學院31個專業領域中的某一個專業委員會主席手裡。每個專業都有自己遴選候選人的流程,由該專業的院士多輪投票篩選候選人。

有些專業的流程相對簡單,直截了當,有些則比較複雜,包括召開選舉協調會、核心委員會選舉以及其他各種各樣的環節。如果候選人同時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專業領域獲得提名的話,情況就更複雜了。所有專業領域的選舉最終都要經過兩次選舉—也就是所謂的「非正式選舉」和「正式選舉」。候選人一旦順利通過這兩輪選舉,就有機會被更廣專業的院士們來評選了。31個小專業被歸為六個大領域,候選人要首先通過這六個大領域的選舉。

每年2月,這六個領域的院士委員會—每個委員會都由本領域的院士代表組成—會召開各自領域的會議,討論所有已通過各專業委員會評選的候選人的資格,自願提名小組和臨時提名小組提出的候選人也會被加進來。

六大領域最終要提出自己的名單,人數為本領域名額的150%,並且按照得票多少排序,因為名額限制問題未能進入這個名單的候選人將在下一年選舉中自動獲得相關小專業的提名。

這六份大名單組成一份所謂的「優先名單」,連同每位候選人的簡歷以及在「正式選舉」名單上的排名,在每年3月初提交給所有院士,院士們必須給所有六個領域投票,而不僅僅是投自己的領域,而且選出的人數要達到最低要求,投票才算有效。投票結果經過統計整理製成圖表,在每年4月底年度大會的院務討論會上展示,參會的院士就「最終名單」進行表決,「最終名單」由得票最高的候選人組成,其中每個大領域的人數不得超過該領域的上限。其餘候選人組成第二份名單,同那些在前期投票過程中未能通過各領域院士委員會的候選人一樣,將自動獲得下一年度相關專業提名的機會。

儘管院士們將最終名單作為一個整體來投票表決,參會的任何一位院士都可以要求單提出某位候選人進行討論,專門進行表決。不過這樣的「苛求」非常罕見。

第二年4月的年度大會上將介紹和歡迎這些新當選院士,據統計,目前新當選院士的平均年齡是56歲。每年新當選院士的名單和介紹發表在PNAS網站上。

監督嚴格

在對院士的監督上,美國國家科學院規定,院士是自願而非義務參加科學院的活動,幾乎沒有院士擔任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全日制工作,院士辭職時應向內務部長提出,內務部長匯報給理事會,經過2/ 3 以上理事會成員同意後批准。辭職的院士要在其辭職4 年後才能申請恢復其資格。

院士沒有工資,只有補貼。院士為科學院所作的工作不會獲得報酬。科學院只提供食宿費和差旅費。

院士享有下列權利:1.選舉權、被選舉權和表決權;2. 參加活動權利;3. 獲得科學院服務的優先權;4. 對科學院工作的批評建議權和監督權;5. 入院自願,退院自由。

一旦院士出現如有嚴重違反科學院章程的行為,經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決定,予以除名。

儘管美國國家科學院由美國聯邦政府創立,為美國政府提供科學技術方面的諮詢服務,但是美國國家科學院是獨立於政府的自我管理和諮詢機構。它是民間的而不是政府的機構,它沒有年度的國會資金撥款,聯邦政府是以單獨合同和津貼的方式支持科學學會。科學學會與政府籤訂合同並得到撥款的項目佔其全部工作的70%。

政府部門的專家參加國家科學院的研究工作受到嚴格的限制,需要滿足下列條件:與發起研究項目的政府部門和項目有關決策者沒有關係;不會受到項目研究成果的直接影響。

由於科學院獨立於政府,在經濟上不依附於聯邦政府,不受政府部門的行政性領導,能夠自我管理,這減少了政府部門幹預科學學會研究工作的可能性,使得科學院能夠更加客觀地反映科學技術發展的要求,提供符合公眾和國家利益的研究成果。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李蘭娟院士網上給美國專家上課,全程用漢語,誰說一定要學好英語
    美國的疫情已經成為了全球關注的焦點,他們已經是全球確診人數最多的國家,當前已經突破了82萬人。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不得不邀請李蘭娟院士分享抗疫經驗。 李蘭娟院士應邀參會,而美國出席人員也是相當齊全,就是希望不要錯過任何重要的經驗。
  • 高福院士的英語,李蘭娟院士的紹興話,誰更能展現國際話語權?
    李蘭娟院士的畫面就更有意思了,她是應美國方面的邀請,為美國專家們講授中國抗疫經驗。和高福院士全程「飈英語」不同,李蘭娟院士全程江浙口音普通話,據能聽出來的網友說,是紹興話,美國方面自己配的翻譯(還得配能聽懂紹興話的翻譯)。
  • 華人女科學家李愛珍:4次申請中國院士被拒,成美國院士後這樣說
    ——諾貝爾導語:儘管都說文學沒有國界,科學也沒有邊界,但在現實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人會用科學家的數目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發展。而作為一個移民國家,美國吸引了許多國家的優秀人才,我國便有許多偉大的科學家留在美國,為美國的科學事業作出貢獻。
  • 美國專家學習抗疫經驗,李蘭娟全程漢語授課,誰說非得學英語?
    無獨有偶,應美國的邀請,李蘭娟院士就新冠肺炎病毒問題與美國專家連線,參與的美方人員相當齊全,李蘭娟院全程都用漢語交流,所以全程都美方專家自己翻譯來聽,美方專家除了認真傾聽外,還有人做筆錄。真霸氣!李蘭娟院士現在掌握著話語權,美國專家想學習,你就得跟著我們的語言習慣走,此時此刻,漢語就是「國際語言」,誰說在國際上必須都得說英語?誰說只有英語才能翻譯成漢語,我們說漢語這不也能翻擇成英語嗎?
  • 李蘭娟院士連線美國專家,全程講中文,帶給了我們怎樣的思考?
    這兩天,李蘭娟院士向美國專家傳授經驗的視頻火了。原因很簡單,在這次國際交流中,李院士全程說的都是中文,而且還是中國人都不見得能聽得太明白的「江浙」普通話。在看到屏幕「對面」美國翻譯的表情時,感覺有點滑稽。而看到美國專家認真做筆錄的時候,更覺得無比自豪。
  • 李蘭娟院士連線美國專家,全程講漢語,學英語還有用嗎?
    近日,李蘭娟院士連線美國專家的視頻又火了,引發眾多網友圍觀。原因是美國請她跨國遠程視頻講解中國抗擊疫情的經驗,她全程用漢語講。這些美國專家們聽著李蘭娟院士「江浙」口音的漢語,有的認真的做筆記,有的甚至聽不懂直接帶了翻譯,表情豐富多彩。
  • 李蘭娟院士給美國專家講課,全程用中文,網友:揚眉吐氣!
    最近,一個月之前鍾南山、李蘭娟院士參加的新冠疫情防控國際經驗分享會的視頻又火了起來。在這次會議中,鍾南山院士全程用流利的英語講解,全程聽下來確實讓人印象深刻。而李蘭娟院士全程使用的中文,這一做法卻引發了網友的一致好評。
  • 清華施一公當選美國雙院院士 曾落選中科院院士
    施一公(圖片來自清華大學網站)【施一公當選美國雙院外籍院士 鄧興旺等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當地時間30日消息,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當選2013年該院外籍院士。此前25日,他還當選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外籍院士。耶魯大學終身冠名教授鄧興旺和陳雪梅、YangWei等三名華裔美籍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新科院士。
  • 李蘭娟院士曾用漢語向美國醫護專家傳授中國經驗,網友:幹得漂亮
    我們自己控制住了疫情,也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寶貴的抗疫經驗傳授給其他國家。李蘭娟院士有一次和美國醫護專家的遠程視頻經驗傳授,讓她一下子上了熱搜。 大家關注的不是她傳授經驗的內容,而是李蘭娟院士那一口軟糯的江浙口音的普通話。視頻那端的美國醫護專家,帶著專業的翻譯人員,一邊認真地聆聽,一邊快速地記著筆記。 有人說,看到美國專家吃癟的樣子,心裡真是無比暢快。也有人說,李蘭娟是不是不會講英語?
  • 7位華人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新晉院士,來看看他們研究什麼
    實驗的過程是漫長的,黃永剛團隊在第三代研究中汲取了前兩代研究經驗,採用功能器件間的細線形波浪式連接,最終實現了器件功能上的高柔性、延伸性與高覆蓋率,使研究成品真正得到了產業化。 值得一提的是,黃永剛的父親也是固體力學領域的中科院院士。
  • 李蘭娟院士漢語為美國授課,美方自帶翻譯,網友喊話高福、鍾南山
    李蘭娟院士威武!應美方邀請,中國「國寶」級專家李蘭娟院士向美方介紹中國抗疫經驗。視頻中,李蘭娟院士全程使用漢語,美方自己配翻譯,然而這並沒有影響「授課」效果,美方的專家們各個都認真得像小學生,專心聽講,認真記筆記。
  • 李蘭娟院士給美國專家上課全程漢語,網友:這才叫真正的自信!
    我們都知道,美國已經成為當前疫情形勢最嚴重的國家,每天的新增病例和新增死亡病例均高居榜首,所以一些美國防控專家就希望來我國"取經",學習先進有效的"防控經驗"。前不久,李蘭娟院士用漢語給美國防疫專家講課的視頻突然在網絡上瘋傳,從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李蘭娟院士用著一口地道的"江浙"口音,美國防疫專家們對於李蘭娟院士不用英語而用漢語非常無奈,卻又無可奈何,網友們紛紛給李蘭娟院士點讚!
  • 是誰在篩選你的大學申請?人,還是機器?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大學申請的篩選工作還是會由人類主要負責。 但是,人工智慧運用的擴張趨勢似乎已成為定勢。機器人將進一步的幫助錄取委員會員工決定你的申請是否被納入最終的考慮。 錄取過程可能全關乎於運算在篩選的過程中,除了學生出具的各項指標,學校還有很多因素需要考慮。
  • 什麼樣的人文學者在美國可成為院士?
    4月28日,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宣布,2008年有190位各界精英成為了該院院士,另有22位國外學者榮膺榮譽院士稱號。從1780年起,成為該院院士的人員中:在18世紀,有美國開國總統喬治·華盛頓,有美國著名的思想家、科學家、外交家、實業家和作家班傑明·富蘭克林;在19世紀,有美國內戰之前著名的政治家、曾任美國國務卿的丹尼爾·韋伯斯特(Daniel Webster)、美國著名散文作家、思想家、詩人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在20世紀,有著名的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英國首相溫斯頓
  • 美國留學讀研申請 學校是如何篩選學生的?
    眾所周知,美國研究生錄取的名額是有限額的。而在出國熱越來越升溫的今天,學校每年收到的申請都要遠遠大於打算要招生的人數。那麼,學校如何篩選適合的學生呢?總體來說是分成這樣的三步。
  • ...中國 地球化學 院士 王夢恕 何祚庥 科技教育界 美國 中科院...
    在美國科研機構也屬於非營利性組織,它的財務和納稅情況由國內稅務局和州政府的檢察官、州稅務局共同進行監督,此外州司法廳還要監督他們是否進行了違法和違反宗旨的活動。  另外像英國也有類似的專門機構慈善委員會。在英國非盈利行組織習慣上被稱為慈善結構,科研機構也受它監管,委員會主要職能是監督、管理和規範慈善機構的行為。德國雖然沒有專門的管理機關,但財政和法院都擁有對科研單位的監管權。
  • 河南兩名口腔醫師當選國際牙醫師學院院士
    [國際牙醫師學院中國區主席周學東教授在為何寶傑教授別院士胸針] 6月19日,澳門,2018年國際牙醫師學院(ICD)全球大會暨院士頒授大會如期舉行。來自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及美國、新加坡、泰國、阿富汗等地的牙科醫生300餘人,澳門特別行政區貿易投資促進局執行委員劉關華、澳門特別行政區中聯辦宣傳文化部副部長級助理邵彬出席會議。 [何寶傑教授獲頒院士證書] 國際牙醫師學院院士為全球牙醫師的最高榮譽。經國際牙醫師學院國際理事會在中國層層篩選、嚴格把關,中國區新晉院士57名。
  • 李蘭娟院士全程用漢語給美國專家上課,不要過度重視英語
    李蘭娟院士全程用漢語給美國專家上課,不要過度重視英語看到了一篇文章,題目為《李蘭娟院士網上給美國專家上課,全程用漢語,這給我們什麼啟示?》,線上的閱讀量突破了100多萬,筆者主要拋出了3個觀點:(1):專家之所以成為專家,不是因為英語說得好。
  • 沈志勳的美國院士含金量有多高? 僅次於諾貝爾獎
    全美溫州博士協會最年長博士林多樑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史丹福大學物理系教授沈志勳  溫州網訊 美國國家科學院近日公布2015年新增院士名單,畢業於溫州二中、現任美國史丹福大學物理系教授的沈志勳赫然在列。但你是否知道,美國院士與中國院士有什麼不同?美國院士怎麼選出來的?到底有多少「含金量」?
  • 安溪大山走出美國科學院院士 研究細胞存活死亡
    導報訊 (記者 郭冰德 通訊員 林愛娥 陳德進 文/圖) 從安溪走出的科學家陳志堅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近日來,這一來自大洋彼岸的消息振奮泉州人的心。據導報記者了解,北京時間4月29日晚上,美國國家科學院第151屆全體院士年會宣布:陳志堅博士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安溪縣委、縣政府第一時間發去賀信。據了解,美國科學院成立於1863年,至今已有151年的歷史,每年在世界各國評選出在世界某個科學領域最傑出的代表、為人類科學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為科學院院士。當選者被認為是國際科學界最高榮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