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科學院成立於1863年,由當時的美國總統林肯授權創建,是一家由科學家和工程師組成的私立機構,致力於為美國聯邦政府提供科學技術方面的諮詢和建議。能當該院院士。不僅被認為是美國學術界最高榮譽之一,在世界範圍內也將享有盛譽。與至高的榮譽相對應的是,美國科學院院士有著非常嚴格的篩選和監督機制。
當選過程繁瑣複雜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國家科學院不是政府部門,而是民間的、非營利的、科學家的榮譽性自治組織,其下不設研究機構。
美國國家科學院由院士、名譽院士與外籍非正式院士組成,外籍非正式院士取得美國國籍即可成為院士。每年 4 月在華盛頓召開一次年會。美國國家科學院規定每年當選的新院士總數至多60名。每年科學院委員會都會分配各領域名額,在分配名額的時候,委員會會考慮目前科學院的規模以及增長較快的領域。
要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候選人,首先從提名開始。正式提名只能由院士提交。每份提名材料應當包括候選人的簡歷、一份250字左右的概述候選人學術成就的說明—也就是當選理由—以及數量不超過12篇的代表性論文和著作。
一旦獲得提名,這份候選材料就會送到科學院31個專業領域中的某一個專業委員會主席手裡。每個專業都有自己遴選候選人的流程,由該專業的院士多輪投票篩選候選人。
有些專業的流程相對簡單,直截了當,有些則比較複雜,包括召開選舉協調會、核心委員會選舉以及其他各種各樣的環節。如果候選人同時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專業領域獲得提名的話,情況就更複雜了。所有專業領域的選舉最終都要經過兩次選舉—也就是所謂的「非正式選舉」和「正式選舉」。候選人一旦順利通過這兩輪選舉,就有機會被更廣專業的院士們來評選了。31個小專業被歸為六個大領域,候選人要首先通過這六個大領域的選舉。
每年2月,這六個領域的院士委員會—每個委員會都由本領域的院士代表組成—會召開各自領域的會議,討論所有已通過各專業委員會評選的候選人的資格,自願提名小組和臨時提名小組提出的候選人也會被加進來。
六大領域最終要提出自己的名單,人數為本領域名額的150%,並且按照得票多少排序,因為名額限制問題未能進入這個名單的候選人將在下一年選舉中自動獲得相關小專業的提名。
這六份大名單組成一份所謂的「優先名單」,連同每位候選人的簡歷以及在「正式選舉」名單上的排名,在每年3月初提交給所有院士,院士們必須給所有六個領域投票,而不僅僅是投自己的領域,而且選出的人數要達到最低要求,投票才算有效。投票結果經過統計整理製成圖表,在每年4月底年度大會的院務討論會上展示,參會的院士就「最終名單」進行表決,「最終名單」由得票最高的候選人組成,其中每個大領域的人數不得超過該領域的上限。其餘候選人組成第二份名單,同那些在前期投票過程中未能通過各領域院士委員會的候選人一樣,將自動獲得下一年度相關專業提名的機會。
儘管院士們將最終名單作為一個整體來投票表決,參會的任何一位院士都可以要求單提出某位候選人進行討論,專門進行表決。不過這樣的「苛求」非常罕見。
第二年4月的年度大會上將介紹和歡迎這些新當選院士,據統計,目前新當選院士的平均年齡是56歲。每年新當選院士的名單和介紹發表在PNAS網站上。
監督嚴格
在對院士的監督上,美國國家科學院規定,院士是自願而非義務參加科學院的活動,幾乎沒有院士擔任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全日制工作,院士辭職時應向內務部長提出,內務部長匯報給理事會,經過2/ 3 以上理事會成員同意後批准。辭職的院士要在其辭職4 年後才能申請恢復其資格。
院士沒有工資,只有補貼。院士為科學院所作的工作不會獲得報酬。科學院只提供食宿費和差旅費。
院士享有下列權利:1.選舉權、被選舉權和表決權;2. 參加活動權利;3. 獲得科學院服務的優先權;4. 對科學院工作的批評建議權和監督權;5. 入院自願,退院自由。
一旦院士出現如有嚴重違反科學院章程的行為,經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決定,予以除名。
儘管美國國家科學院由美國聯邦政府創立,為美國政府提供科學技術方面的諮詢服務,但是美國國家科學院是獨立於政府的自我管理和諮詢機構。它是民間的而不是政府的機構,它沒有年度的國會資金撥款,聯邦政府是以單獨合同和津貼的方式支持科學學會。科學學會與政府籤訂合同並得到撥款的項目佔其全部工作的70%。
政府部門的專家參加國家科學院的研究工作受到嚴格的限制,需要滿足下列條件:與發起研究項目的政府部門和項目有關決策者沒有關係;不會受到項目研究成果的直接影響。
由於科學院獨立於政府,在經濟上不依附於聯邦政府,不受政府部門的行政性領導,能夠自我管理,這減少了政府部門幹預科學學會研究工作的可能性,使得科學院能夠更加客觀地反映科學技術發展的要求,提供符合公眾和國家利益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