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次長沙會戰殲敵18.8萬?薛嶽吹多大牛?蔣介石:寡廉鮮恥

2020-12-16 歷史知事Pro

四次長沙會戰殲滅日軍18.8萬?薛嶽吹了多大牛?蔣介石:寡廉鮮恥

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的戰果總共有多少?比較權威的數據在這裡:

中國國民政府領導下的國民政府軍與日軍共有正面戰場會戰22次,1117次大型戰鬥,小戰鬥及遊擊戰3萬餘次,殲滅日偽軍228萬人(其中包括1945年8月15日後國民黨軍受降的日軍108萬人,收編的偽軍78萬人),其中殲滅日軍42萬人(其中擊斃日軍9.4萬餘人,擊傷日軍39餘萬)。而共產黨領導下的武裝(八路軍、新四軍、華南人民抗日遊擊隊)主要在日軍後方及日佔區進行遊擊戰,共作戰12.5萬餘次,殲滅日軍52.7萬人,殲滅偽軍118.7萬人,繳獲各種69.4萬餘支(挺)、各種炮1800餘門。

也就是說,當我們把國共雙方的數據都拿出來的時候,會發現,國軍殲滅日軍是42萬,共軍殲滅日軍數量是52.7萬。

令人難以理解的是的是,國民黨軍隊自己認可了殲滅敵軍42萬,僅僅第九戰區的四次長沙會戰就認領了18.8萬,這個數字,實在是過於駭人聽聞。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聊,薛嶽四次長沙會戰殲滅敵人15.7萬的水分到底有多大。

某度給出的數據顯示,三次長沙會戰中,中國軍隊陣亡、受傷和失蹤的將士達93944人,殲滅日軍共計11萬餘人。而在長衡會戰詞條下面,日軍傷亡達到了66809人。

另一些野生歷史學家給出的數據顯示,第一次長沙會戰,殲滅日軍接近4萬;第二次長沙戰殲滅日軍5.8萬;第三次長沙戰殲滅日軍超過5萬人;第四次長沙戰殲滅日軍4萬以上。按照這種說法,薛嶽四次長沙會戰,殲滅敵人數量就達到了18.8萬。

然而事實卻是,日軍在大武漢地區駐紮的軍隊總數,其實只有十幾萬。即便是邊消耗邊補充,日軍也無法提供那麼多的人給薛嶽打。

為了搞清楚這件事,我們需要好好看看日軍的記載,以及國民黨自己修訂的戰爭史資料。

首先要清楚的一點是,三次長沙會戰,並不能說都是勝仗。薛嶽和國軍認為是勝仗,依據是日軍在戰役結束後回到了原來區域。那麼,日軍回到原來區域,是自願撤退還是被薛嶽打回去了呢?

我們不妨三次會戰一一來看。

01

武漢會戰後,日本陸軍省在1938年12月給出了這樣一個決定:「以攻陷漢口、廣州作為行使武力階段,以後即須主動指導新中國的建設,且應力戒急躁。為此,在今後一段時間內,將以做好基礎工作——恢復治安為首要任務,其他各項措施均應與此相適應。對於摧毀殘存抗日勢力的工作,仍應繼續進行,但主要應以我軍強大力量為背景進行謀略工作。要領一、除發生特殊重大和必要的情況外,不再擴大佔領地域,而應劃分以確保安全為主的治安區和以粉碎抗日勢力為主的作戰地區。」

孤證不立,1939年8月,日第11軍就已制訂出《江南作戰指導大綱》。

其作戰目的是:「為擊敗第九戰區的粵漢路沿線敵中央直系軍主力,乘蔣軍衰退之形勢進一步挫傷其繼續戰鬥的意志,同時加強確保軍作戰地區內的安定。」

日軍要在湘北地區集中兵力殲滅國軍主力部隊,薛嶽的部署怎麼樣呢?

第一次長沙會戰,日軍主攻的湘北方向,薛嶽使用了13個師;贛北方向則使用了16個師,鄂南地區6個師、洞庭湖以西7個師、長沙以南8個師,基本上都沒用上。

也就是說,日軍派出了11萬人3個師團在湘北進行大掃蕩,薛嶽僅僅用了13個師來抵抗。按照國民黨一貫的吃空餉習慣,一個師滿編10000人,實際兵力也就是三四千人。別說對日軍聚而殲之,簡直就是望風而逃,毫無抵抗之力。

第一次長沙會戰的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推測所言。少數積極抵抗的國軍,全部壯烈犧牲。多數望風而逃的國軍,承受了巨大的非戰鬥減員。

防守比家山、草鞋嶺的52軍第195師第1131團第3營被日軍奈良支隊(一個旅團的兵力)圍攻。全營官兵以身殉國。

再看國軍精銳主力是怎樣做的呢?

時任軍令部長的徐永昌在其日記中寫到,「敵人開始攻新牆河就廣播掃蕩十五集團軍後就撤回去,未必有意深入(指佔領長沙)。」

最終結果如何?第一次長沙會戰後賀執圭(時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部軍務處處長)曾隨薛嶽前往湘北巡視一周。據其所知,單就上衫市、福臨鋪、麻林橋、青山市等地,被日寇燒光的市鎮、村莊就有270多個;被慘殺的民眾達八千多人,被強姦的婦女不計其數,其中包括八歲的女孩和八十三歲的老嫗。

日軍在湘北大掃蕩大破壞,幾乎沒有受到任何的阻攔,可是薛嶽卻硬是把敗仗說成了勝仗。在記者招待會上他說,「我全體將士忠勇用命,國民努力助戰,激戰20餘夜,先後斃傷敵三萬餘人,俘獲無算。」

第一次長沙會戰,日軍集中4個師團共10萬兵力,而國軍使用了32個師,共24萬兵力。總的來說,國軍兵力並沒有優勢,而且兵力使用上嚴重錯配,基本上遇上日軍的都是劣勢兵力劣勢火力,大多數優勢兵力卻在與空氣對峙。

可是,薛嶽硬要說這次大會戰取得了巨大成就,殲敵數量3萬的海口誇出去,得到了國內外新聞媒體的巨大興趣。一些英美蘇等國記者找到長沙,只見到了薛嶽的部下趙子立。當記者們索要俘虜時,趙子立一個俘虜都拿不出來,鬧得大家面紅耳赤,場面一度失控。

對第一次長沙會戰的日軍戰傷數據,日軍戰史這樣描述的:「敵遺棄屍體約四萬四千具,俘虜約四千名,繳獲主要武器火炮二十六門、機關槍約二百七十挺。我方傷亡為,戰死約八百五十名,負傷約二千七百名。」

日軍死傷人數僅有3000多人的數據很明顯是低估了,但是,絕對不可能有薛嶽聲稱的30000人那麼多。

反觀第九戰區的傷亡,雙方數據基本吻合。薛嶽說「第一次長沙會戰國軍傷亡約在59000人以上,第10軍、第37軍、第26軍,三個軍被擊破,有兩個師傷亡達50%以上。第58師,第60師,傷亡在40%以上。第102師,第52師傷亡在30%左右。」

對第一次長沙會戰的總結,第九戰區軍務處處長賀執圭總結:「這次湘北戰役,除前哨戰中確曾發生激烈戰鬥外,其餘各個主陣地和各個大部隊,不是聞風遁逃,便是一觸即潰。……而所謂追擊、側擊等等,言追擊,則始終與敵相隔一日行程;言側擊,則從未與敵人主力接觸。在敵人是「全師而退」,而我軍只不過是「送客出門」。」

總的來說,賀執圭的說法比較符合實情,也被國軍上下所認可。而薛嶽為了「鼓舞士氣」,還開始了新的表演。薛嶽請部下搞了一個新的劇目《新戰長沙》,薛嶽成了嶽飛,吳奇偉成了諸葛亮,兩人好不威風。

02

如果第一次長沙會戰是小敗的話,第二次長沙會戰則是徹頭徹尾的慘敗!

第二次長沙會戰,發生在1941年8月,這一年日本和蘇聯籤訂了互不侵犯條約,而珍珠港事件還沒有爆發。這大約是中國抗戰中最艱苦的一年。為此,日軍想要抽調更多兵力調往其他戰場,就開始了對第九戰區的壓迫作戰。

數據顯示,日軍第11軍的兵力是不充足的,第4師團、第6師團和第3師團的一部分將會被抽調而走。日軍和火力也不充分。日本政府給第1軍運來了3300噸彈藥,而在此之前第11軍從1940年7月到1941年3個月的9個月中沒有得到日本國內的任何補給。

如此困難的情況下,阿南惟幾依然發動了對第九戰區的作戰。作戰目的為「摧毀中國軍隊的抗戰企圖,給西部第九戰區軍隊一大打擊」

請注意,戰役目的並不是佔領長沙,而是消耗第九戰區有生力量。

這一次,日軍選擇9月18日發動襲擊,距離九一八事變整整過了10年。日軍第3、第4、第6、第40師團對國軍的第四軍、第26軍、第37軍、第10軍發動猛攻。這些都是國軍最精銳的部隊,尤其是第十軍,戰鬥力僅次於74軍。

其實,本來74軍沒有機會在長沙附近被日軍爆錘,但是薛嶽很配合地把74軍調了過來,造成了抗日鐵軍被錘爆的慘劇。

原本,74軍在上高會戰後集中在贛北地區,薛嶽18日就三催四請要求王耀武支援長沙。薛嶽的電報,一字不漏被日軍截獲,74軍一路上被日軍轟炸、被第六師團側擊,損失相當慘重。

更嚴重的是,本應該承擔74軍側翼安全的26軍,遠遠得躲進了大山裡,直接造成了74軍差點被全殲。

26日晚,74軍遭遇滅頂之災,王耀武衛隊長在肉搏中被活活劈死,王耀武僅以身免。日軍第六師團的第三中隊一個中隊就能繳獲捷克機槍56挺,步槍103支。

阿南惟幾到9月底,認為第九戰區主力已經被錘爆,放棄長沙攻城計劃,撤兵回到原有位置。9月29日阿南惟幾的日記寫到:「此次作戰在於粉碎第9戰區的戰鬥力,打開通向重慶的通路,豈能以佔領長沙,掠奪糧食為目的。」

隨後,主戰場移到了鄂西地區,國軍耽誤了5天時間,以至於第一軍等到第11軍撤軍後才慢悠悠撤離宜昌。

第二次長沙會戰,是徹頭徹尾的慘敗,第九戰區大部分主力部隊被錘爆。國軍方面的資料顯示,第74軍的第58師傷亡55%(74軍一共傷5607人、亡2800人),第57師傷亡40%;第37軍的第60師傷亡50%,第140師傷亡30%;第4軍的第102師傷亡45%;第10軍的第3師傷亡35%、第26軍第44師傷亡24%;其餘各師傷亡在20%以下。

但是,薛嶽依然認為這是一場大勝仗,匯報出了擊斃日軍17845人,擊傷30527人,傷亡合計48372人的成績。

不久後,南嶽軍事會議召開,蔣介石發表軍事講話,他說「像這次長沙會戰,我們有這樣雄厚的兵力,有這樣良好的態勢,我們一定可以打敗敵人,一定可以俘虜敵人很多的官兵,一定可以繳獲敵人無數的軍械!即使沒有一萬俘虜,也總應該有一千!一千沒有,總要有一百!一百沒有,少而言之,也應該有十人,但是現在你們連十個俘虜都沒有!如何對得起自己的職守?!」

蔣介石的每一句話,都是打在薛嶽的臉上。薛嶽也很無奈,尤其是第74軍傷亡過半,總要找一個替死鬼吧?於是74軍58師師長廖齡奇被推出來當替死鬼。蔣介石一氣之下把他槍決,事後發現,廖齡奇其實是被冤枉的。

廖齡奇之死,有個副作用是,王耀武的親信張靈甫當上了58師師長,從那時起,74軍算是成了王耀武自己的部隊了。58師師長被殺,差點造成軍隊譁變,58師下面三個團長,紛紛表示不服張靈甫。

當然,第九戰區的慘敗,也不能讓薛嶽一個人背黑鍋,第九戰區承平日久,軍隊戰鬥力直線下降,相當多的軍官開始吃空餉喝兵血,相當殘暴。第27集團軍楊森匯報,「名為一軍一師,其實作戰末終傷亡者不過十分之一、二,潰散逃亡者十分之五、六,在戰場作戰者亦不過十分之二、三而已。」何應欽收到的報告顯示:「每師編制12000人,而真能加入前線對敵作戰者,每每不超過4000左右。」

除了吃空餉喝兵血,國軍內部還存在不重視諜報工作、放任士兵擾民盜竊搶劫等現象。試想一下,連諜報費用都被貪汙,老百姓被日軍殘害之後還要被國軍掃蕩一次,國軍要是能打勝仗才是見鬼了。

所以,當第二次長沙會戰結束時,薛嶽匯報了日軍傷亡33600的數據,實在是沒有一個人敢相信。以至於蔣介石次子蔣緯國上世紀70年代編制戰史資料時,始終對三次長沙會戰的日軍傷亡數據不敢輕易提及。

03

相對而言,第三次長沙會戰,算是勝仗,但也僅僅算是險勝,而不是全勝。

第三次長沙會戰的戰勝,得到了多數人的認可,但是當薛嶽再次煞有介事講起殲敵數量時,大家都嗤之以鼻。

國民黨軍委會軍法執行總監何成濬在日記中這樣講述第三次長沙會戰的結果:「會報時,主席宣布關於湘北三次會戰,第九戰區薛司令長官之報告雲,我軍傷亡官兵二萬九千餘,倭寇死傷五萬餘,在場諸人均笑斥之,主席亦言其過於虛妄。各處作戰報告,本多有不確實處,然向無如此之人之甚者。」

大家都吹牛,但是沒有人如薛嶽這樣吹牛不打草稿的。

不過,蔣介石在批評薛嶽謊報戰績寡廉鮮恥的時候,實際上連自己也罵了。

蔣介石有自己的一套理論,他認為,日軍公布的傷亡數字,以10倍計算戰績,比較準確。如1938年5月日本方面發布開戰以來日軍戰死59098人,蔣推斷其實際戰死者當在59萬人以上。當1940年2月日方廣播聲稱在廣西擊斃國軍8000人的戰績,蔣則推斷國軍死亡「並不過千,損失必不甚大」。

所以,日軍戰報宣稱自己第三次長沙會戰傷亡6000人,薛嶽就說自己殺傷敵人56994人。總的來說,薛嶽的吹噓戰績,嚴格遵循了蔣委員長的10倍原則。

結語

總的來說,薛嶽對抗日還是有功的,畢竟,掌握抗日戰爭的核心地帶湖南長達6年之久,而第九戰區兵力也佔到國軍總兵力的四分之一以上,如此龐大的兵力和人口、地域,能夠存活下來,已經是對日寇的巨大打擊了。

比如說,美國學者易勞逸就稱讚了國民黨軍隊的努力,「它在與一個在組織、訓練和裝備上佔有絕對優勢的敵軍的戰爭中堅持了八年,與法國(它對德國的抵抗在僅僅六個星期的戰鬥後便崩潰了)和英國(它從美國得到了大量的物資支援)比較起來,中國軍隊的抵抗是一個決心和自立的奇蹟。」

本文無意否定薛嶽將軍的抗日功績,也無意否認國軍在14年抗日戰場上的偉大功績。我只是想從一個側面告訴大家,對國民黨軍隊和軍官的崇拜,不能誤入歧途,國民黨軍隊,從本質來說就是軍閥,他們抗戰不是保家衛國,不是保境安民。這種封建思想武裝下的軍閥,不可能承擔起抗日禦侮的重任,對他們來說,沒有大規模消防法國全國性投降,已經是巨大的勝利了。

關於抗日戰爭中的正面戰場,你還有哪些感興趣的話題,歡迎留言,我都可以給大家解答一二。

相關焦點

  • 長沙保衛戰看薛嶽
    他們說,畢竟,長沙保衛戰發生在七十年前的抗日戰爭中,七十年來的風雪難免會遮斷人們回望歷史的視線。現在到了重新為人們講述長沙保衛戰的時候。  梁小進說,其實長沙保衛戰是第九戰區代司令長官薛嶽吵架吵來的,而知道這一事實的長沙人不會很多。  在抗日戰爭中,取得勝利的長沙保衛戰達三次之多。
  • 日本侵略者的「破局」:長沙會戰上的「天爐戰法」為何連續用4次?
    在前三次長沙會戰中,中國軍隊抵擋住了日軍的炮火,取得了具有戰略意義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中國軍民與日軍血戰到底的決心。而第四次長沙會戰,卻成為中國軍民永久的痛。 在第四次長沙會戰中,中國將領薛嶽手握30萬大軍,為何卻讓日軍3天攻下長沙?
  • 海南日報數字報-「老虎仔」薛嶽與長沙保衛戰
    文\本刊特約撰稿 金滿樓  近日,由董亞春執導、張豐毅主演的大型電視連續劇《長沙保衛戰》在央視八套熱播,該劇主要講述了抗戰期間在長沙進行的四次攻防戰。
  • 被定為戰犯的抗日名將——薛嶽
    ,在這個共和國裡打土豪分田地,進行第一次土地改革,還成立了瑞金造幣廠,以此為根據地,準備要解放全國,這被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所不容,所以當時國民黨政府先後對瑞金的中華蘇維埃進行了五次圍剿,前四次國民黨政府都吃了敗仗。
  • 第二次長沙會戰也算贏?長沙失守,我方主力軍被擊潰,傷亡超5萬
    本文為《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戰22次大型會戰》14: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中日兩軍再次於圍繞著長沙爆發了一次大規模會戰。這次會戰在戰史上被稱為「第二次長沙會戰」這一次,薛嶽的對手換成了阿南惟幾中將。
  • 信宜籍一抗日愛國將領,曾三次參加長沙會戰
    (三) 第一、二、三次長沙會戰1939年,六十師調防湘北。謝日暘任六十師少將參謀長,連續參加第一、二、三次長沙會戰。2、 第二次長沙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中,謝日暘所在的六十師,於1941年9月初到新牆河南岸第一線扼守筻口陣地。9月17日,日軍大舉進攻筻口地區;六十師奮力抵抗,邊打邊退,戰至下午,死傷數百人,退至羅內集中。18日,側擊及尾擊南下之敵。19日,被六十師追擊得緊,南下之敵竟調轉頭來,大戰於馬嘶塅。
  • 1944年6月,長沙淪陷,蔣介石處決了一位高級將領,他是誰?
    ——科林伍德(英)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973字,閱讀約2分鐘長沙會戰是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我軍以武力回擊日寇的關鍵戰役,1939年至1942年,前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共殲滅日軍11萬餘人,給日軍以沉重打擊。
  • 長沙保衛戰都知是薛嶽指揮,卻不知他才是真正的守城作戰將領
    在抗戰期間,為了打破日軍的戰略部署,前後進行了許多場大大小小的會戰,長沙會戰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第三次長沙會戰,這場作戰是以合圍日軍為目的而展開的,不得不說,進行這場作戰也是下的一步險棋。當時第九戰區的最高司令長官薛嶽決定將長沙城直接暴露在日軍的炮火下,利用這座堅城從而拖住進攻的日軍,從其他方向上調取部隊與守城部隊裡應外合,以便實現對日軍的包圍,一舉消滅這股來犯的部隊。
  • 薛嶽的兩位參謀長都是中將,一個死在臺灣,一個留下來結局不錯
    在薛嶽一生最為輝煌的長沙保衛戰時,這兩位都在他身邊。他們也都是國民黨中將,只不過因為出身不同,後來的結局也不同。一位叫吳逸志,這個看過電視劇《長沙保衛戰》的都不陌生,那個戴著眼鏡斯斯文文整天跟在薛嶽屁股後面的就是他。薛嶽非常器重吳逸志,一方面是因為吳逸志很有才華,他曾經是黃埔軍校的教官之一。
  • 中日戰爭,國民黨正面硬抗的22次會戰,中日雙方真實傷亡對比情況
    那麼這場中日戰爭,國民黨正面硬抗的22次會戰,中日雙方真實傷亡對比情況如何呢?下面我們按時間段看下。 1937年發生的會戰(3個): 淞滬會戰(8月13日-11月11日),這場雙方投入兵力100萬,進行了三個月的戰鬥,打破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這次戰鬥日軍傷亡5萬多人,而國軍傷亡30萬左右。結果日軍勝利,上海淪陷。
  • 抗日戰爭國軍裝甲師,蘭封會戰志得意滿,蔣介石為何卻破口大罵?
    1933年長城抗戰爆發,蔣介石中央軍嫡系將領徐庭瑤奉命趕赴長城一線支援,在戰場上徐庭瑤和其麾下將領杜聿明深受日軍裝甲部隊之困擾,決心建立國軍裝甲部隊。長城抗戰結束後,徐庭瑤和杜聿明開始致力於創建國軍裝甲兵團,這支部隊後來成為了淞滬會戰以及南京保衛戰中國軍唯一的主力裝甲部隊。
  • 抗戰期間,被蔣介石處決的黃埔嫡系將領有哪些?各自的原因是什麼
    1938年10月25日武漢失陷後,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日軍步步緊逼長沙,國軍擬實行焦土抗戰方略對付日本,由湖南省主席張治中和長沙警備司令酆悌籌劃,將士兵三人分為一個小組,均已布置就緒,等候命令,11月12晚,日軍還在嶽陽,離長沙還有一段距離,不知什麼原因,長沙全城大火,連酆悌還蒙在鼓裡,長沙軍民,房屋,財產損失慘重,事後,群情激憤,蔣介石為平息眾怒,下令處決酆悌。
  • 第二次長沙會戰後,蔣介石分別召見王耀武和王陵基,都談了什麼?
    第二次長沙會戰之後,蔣介石決定在南嶽召開一個軍事會議,但是10月15日,蔣介石抵達衡山,散步之時,突然想起來建立了空防警報聲。本來計劃這一天,準備開會的,因為日軍偵察機的來臨,被臨時取消。當天晚上,蔣介石就分別接見了王陵基和王耀武。蔣介石召見王陵基目的非常的簡單,就是想從下面摸清一點情況,至於召見王耀武,作為軍委會的王牌軍,這一次會戰中,被日軍正面擊破了,他想了解一下情況。王陵基的集團軍駐地是贛北地區,會戰開始之後有一部分人支援入了湖南。
  • 衡陽會戰,泰山軍打服十萬日軍,日軍屍體堆積如山只能砍左手帶回
    在三次長沙會戰期間,尤其是在第三次長沙會戰,黃埔一期生李玉堂率領的第十軍給予了日軍沉重打擊,很好地配合了薛嶽的天路戰法。第三次長沙會戰結束後,表現最好的預十師師長方先覺晉升第十軍軍長,這位黃埔三期畢業的將領也是員猛將。
  • 國軍十大抗日名將(四):土木之魄——羅卓英
    在後來的中原大戰之中,11師成為了蔣介石部隊的主力,大敗閻錫山的晉綏軍,陳誠本人也升任18軍軍長,而11師由羅卓英接任。至後來的土地革命戰爭,羅卓英亦隨陳誠與紅軍作戰,是時陳誠常隨蔣介石左右,部隊的指揮一直由羅卓英代領,足見陳誠與羅卓英之間的信任。1935年,羅卓英已正式晉升陸軍中將。
  • 抗日戰爭張古峰之戰,張靈甫僅殲敵八百,日軍為何卻如喪考妣?
    淞滬會戰國軍淞滬會戰時期,王耀武所部作戰勇猛,團級軍官傷亡慘重,王耀武只得將指揮部眾人下放,張靈甫這才得到了上陣殺敵的機會,而他表現出的悍勇也震驚了所有人。此後張靈甫便成為了有名的悍將,從淞滬會戰到南京保衛戰,張靈甫猶如「拼命三郎」一般的戰法令王耀武以及軍長俞濟時十分欣賞,很快便升任旅長。1938年萬家嶺戰役爆發,薛嶽調集重兵包圍了在山區內迷路的日本松浦師團,而張靈甫所在的第七十四軍也在薛嶽的抽調之列。
  • 享年103歲的抗日名將薛嶽,3位妻子和9個兒女,後來都怎樣了?
    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湧現出了一大批著名的愛國抗日將領,在長沙保衛戰中,歷經3次長沙會戰,薛嶽指揮的部隊,和日本軍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3次會戰共殲滅日軍10餘萬人,沉重的打擊了日本軍隊的囂張氣焰,有力地消除了西南大後方的威脅,穩住了湖南的局勢,極大的鼓舞了中國軍隊的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