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學最新研究表明:遊戲成癮不是病!主因是外部壓力

2020-12-17 遊戲對長

自電子遊戲流行開來,沉迷遊戲是否成疾就一直是社會各界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今年5月份,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遊戲成癮」(Gaming Disorder)認定為一種精神疾病,把缺乏對遊戲的控制力、連續12個月以上沉迷遊戲並無視其他日常愛好、嚴重到對其他功能領取造成巨大損害的人,判定為遊戲成癮的患者。

「遊戲成癮」的定義向我們表明了,不管是社會也好、家長也好,似乎都傾向於讓遊戲來扮演罪魁禍首。但是最近牛津大學發布的一項最新研究卻表示,並沒有足夠的證據可以證明「遊戲成癮」是疾病,造成對遊戲上癮的主因其實是來自外部的壓力。

牛津大學網際網路研究所對1000名青少年及其監護人進行了研究,主要是針對他們對於遊戲的態度和習慣。研究結果表明,青少年會沉迷遊戲是因為現實中的壓力和問題讓他們難以面對,因此他們想借遊戲來逃避現實。

過度遊戲並不是「遊戲上癮」的成因,而對現實越不滿足、越少體驗到滿足感、挫敗感更強烈的青少年會越容易對遊戲上癮,畢竟遊戲是獲得成就感和快感的所有手段中最廉價且快捷的。簡而言之,「遊戲成癮」的本質就是青少年的心理問題。

而造成青少年心理有問題的因素是什麼?難道會是遊戲嗎?答案大家都知道,無外乎就是家庭、學校和社會,而這三者中家庭的影響是最大的。

很多家長一昧地將鍋推給各種東西,卻永遠不知道反省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有問題,而「遊戲成癮」的出現則更方便他們推鍋了。在這點上其實國內外的家長都差不多,國內的家長成就了楊永信,國外的家長因為自家孩子沉迷《堡壘之夜》而將Epic Games告上法庭。

人們總是在批評遊戲,但又有誰去批評麻將和鬥地主呢?沉迷於棋牌而忽視了家庭和事業的中老年人一抓一大把,卻從沒有人將棋牌比喻成「海洛因」,只有年輕人喜愛的事物一直在遭受非議。

最後,引用一段話——「我們不需要知道電子遊戲是什麼,它會不會造成近視,它會不會上癮,我們只需要一個背鍋俠,一個可以掩蓋家庭教育失敗、學校教育失敗、社會教育失敗的東西,現在它叫遊戲,十五年前它是早戀,三十年前它是偶像,三十五年前它是香港電影,四十年前它是武俠小說。」

相關焦點

  • 牛津大學研究表明:外部壓力比遊戲本身更容易導致「遊戲成癮」
    今年 5 月,世衛組織及其成員國正式將「遊戲成癮」(Gaming disorder,也稱遊戲障礙,遊戲失調)認定為一種精神疾病。家長和社會一般來說都傾向於將問題歸咎於遊戲,但牛津大學最新的一項研究表明,比起遊戲本身,外部壓力更有可能導致遊戲成癮。
  • 牛津大學研究表明:電子遊戲有益心理健康
    圖片:CFP牛津大學11月16日在網上發布的一項研究表明,玩電子遊戲有益心理健康。研究者發現,玩更多遊戲的人傾向於表現出更強的「幸福感」,這進一步質疑了電子遊戲會損害心理健康的說法。至關重要的是,這項研究是最早使用實際遊戲數據進行的研究之一。由於這些遊戲的聯網特性,研究團隊得以將問卷與遊戲時間聯繫起來。而此前的研究,傾向於研究玩家自我報告的數據,這些數據與現實的相關性往往很弱。
  • WHO擬列「遊戲障礙」為成癮病 認定疾病需很多研究
    他不怎麼玩遊戲,能脫口而出的名字只有《王者榮耀》。作為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副所長,他如今每次出門診,都能碰上因「遊戲障礙」來求助的人。  他的患者常常是賭博、吸毒成癮者。截至目前,有「玩遊戲過度者」來就醫,孔慶梅都將他們「歸到情緒行為障礙或衝動控制障礙譜系」。她一直期待著「治療能更有章可循」。  認定什麼是「病」,需要很多研究  在郝偉所在的「成癮工作組」,有三位專家一開始就持反對意見。  剛開始,「最大的反對是說把社會問題醫學化了」。
  • 愛玩遊戲不代表成癮 玩到啥程度才算「病」?
    愛玩遊戲並不代表著成癮,二者不是一回事。孩子遊戲成癮本身是一個社會問題,應借用診斷標準規範化契機,通過多方治理,推動網路遊戲行業規範化發展。6月12日,在美國洛杉磯,人們在E3電子娛樂展上體驗電子遊戲。
  • 牛津大學:無法證明遊戲成癮是疾病,沉迷者或有挫敗感
    近日,牛津大學發表了一篇文章稱,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沉迷遊戲是疾病。文章表示,基於1000多名青少年和監護人的研究數據顯示,沉迷遊戲的人很可能有潛在的挫敗感,以及在遊戲外更廣泛的社會心理功能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會導致他們通過遊戲來尋求滿足感,而不是受到遊戲本身的負面影響。
  • 「性成癮」到底是不是病?
    事實上,人們對於是否真的存在性成癮這種病進行了長久的爭論。精神醫學的聖經——DSM在其最新版中明確表述:「性慾極強(如,性成癮)暫不列入疾病分類,需要更多研究證據。」此前對於藥物成癮患者的神經電反應研究顯示,被試會出現特定電信號P300(即在接收刺激後300毫秒左右出現峰值)。因此P300被認為是成癮的神經信號。
  • 玩遊戲有利於身心健康!牛津大學研究表示:《動森》能提升幸福感
    玩遊戲有利於身心健康!牛津大學研究表示:《動森》能提升幸福感 大家好,這裡是一機菌,每天為各位帶來最深刻和有趣的遊戲內容。
  • 我找遍了世衛組織,也沒看到遊戲成癮四個字
    很多媒體所報導的「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其實是指世界衛生組織在最新公布的《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ICD 11)中加入了「遊戲障礙」一項。  「把遊戲障礙列入疾病分類有些太草率了,」Bean說,「我是一個心理醫生也是一個研究人員,所以我見過一些覺得自己有遊戲成癮問題的人。據我的觀察,其中的多數人其實是把遊戲當做應對焦慮和壓力的方式。」  據Bean的研究,遊戲障礙往往是伴隨著焦慮和抑鬱情緒而出現的。當焦慮和抑鬱情緒得到了緩解,遊戲障礙也會得到大幅緩解。
  • 牛津大學研究證明,玩電子遊戲有益身心健康
    根據CNN報導,來自牛津大學的一項科學研究表明該研究採用了兩家遊戲公司的行業數據來分析玩家的健康狀況。牛津大學的研究重點分析了兩款廣受歡迎的電子遊戲對玩家的影響、該項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安德魯·普爾茲比斯基(Andrew Przybylski)表示:「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電子遊戲不一定對你的健康有害,其他心理因素對一個人健康的影響更嚴重。
  • 當網絡成癮被列為一種病
    編者的話:6月18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新版《國際疾病分類》,遊戲障礙(即通常所說的網路遊戲成癮),被列為精神疾病。實際上,遊戲成癮是網絡成癮的最常見和最主要問題,除了遊戲成癮,其他類型的網絡成癮問題同樣不容忽視。那麼網絡成癮在青少年群體中的發病狀況如何?有哪些危害?是否可以防控?近日,記者與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進行了對話。
  • 牛津大學最新研究表明:病毒並非源自中國!
    【牛津大學最新研究:新冠病毒在亞洲出現前已在其他地方出現】據《每日電訊報》,牛津大學循證醫學中心(CEBM)高級副導師湯姆·傑弗遜博士認為,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新冠病毒在亞洲出現之前就已在其他地方出現牛津大學稱新冠病毒可能藏於世界各地,在特定環境下被激活,而非源自中國。(央視新聞)【詳情點擊】
  • 牛津大學研究人員:玩電子遊戲有益心理健康
    站長之家(ChinaZ.com)11月18日 消息:如果沉迷遊戲無疑是不利身心健康的,那麼適度玩遊戲是否能帶來積極影響呢?根據牛津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玩電子遊戲有利於心理健康。該報告是是基於對《植物大戰殭屍:鄰裡之戰》的518位玩家和《集合啦!動物森友會》的2756位玩家的數據和調查得出的。
  • 「遊戲成癮」被世衛列為精神疾病,楊永信們的春天到了?
    作者 | 小田   昨天,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了最新一版的《國際疾病分類》,即ICD-11。本次更新首次把「遊戲成癮」納入到精神疾病中,與賭癮並列為「由成癮行為導致的疾病」。這裡的「遊戲」主要是指電子遊戲。
  • 遊戲成癮患病率達27.5%?你對遊戲的偏見全是來自於錯誤的數據
    此後國內有媒體報導稱,「研究表明,遊戲成癮的患病率約為27.5%」,加劇不同群體對網遊態度的分化。雖然IGD已經被列入WHO精神疾病之中,但包括社會學、心理學、醫學在內的各個學科都未對IGD的概念作出明確界定,關於其科學性至今學界爭論不休。而對於27.5%如此駭人聽聞的數字,我們也不得不生疑,需要一探究竟。遊戲成癮患病率真的是27.5%?
  • 孩子遊戲成癮小心是病 判定:沉迷遊戲時間需持續一年以上
    孩子遊戲成癮小心是病 判斷是否患上「遊戲障礙」,看看是否符合這幾條標準 孩子玩手機遊戲上癮,不讓玩,要不苦苦哀求,或者情緒對抗,甚至跟父母發脾氣,怎麼辦? 這個問題,可能不少父母都會遇到。 遊戲成癮可能是一種病。
  • 科技成癮是精神病?
    其他最新的成像研究也反駁了過去的說法,告訴大家,暴力遊戲並不會使年輕人的大腦變得不敏感,也不會導致兒童對其他人的痛苦漠不關心。科技成癮並不十分常見那些經常談論科技成癮的人經常表示對他們對自己頻繁使用智慧型手機感到十分沮喪,或者他們不明白為什麼孩子會那麼沉迷遊戲。
  • 牛津大學研究表明:有這種體型的媽媽,更容易生出高智商寶寶
    這可不是迷信,牛津大學曾做過一項研究證實了這個觀點。案例:牛津大學研究表明:這種體型的媽媽,更容易生出高智商寶寶牛津大學的研究表明:體型豐滿勻稱的孕媽媽生出來的孩子有80%的機率是高智商。對此牛津大學給出了兩點解釋。1、脂肪含量身材豐滿的孕媽脂肪含量更高,這意味著胎夢體內的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也更高。而不飽和脂肪酸對孩子的發育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能有效促進寶寶的大腦發育,提升智商。
  • 留守兒童與網遊|關於留守兒童遊戲成癮問題的研究反思
    且不說農村青少年網遊成癮「重災區」的說法需要足夠的數據支撐,農村青少年沉迷網路遊戲本身有其複雜的社會原因,把轉型期複雜的社會問題簡單歸罪於網路遊戲,不僅有失偏頗,在科技越來越發達,數字生活已經成為日常一部分的今天,視其為洪水猛獸、一禁了之,更是因噎廢食。正如人民日報近日撰文《防的是沉迷而非網遊 妖魔化網遊不理性》中認為,沉迷遊戲的危害不在於「遊戲」,而來自於「沉迷」。我們要防的是沉迷,而不是網遊。
  • 研究表明:夫妻生女兒離婚率高出10%,重男輕女不是主因,為啥?
    對於家庭、孩子,離婚都不是最好的選項,就像當初結婚一樣草率。但強扭的瓜不甜,總要找到原因。美國兩所大學就此進行了數年研究,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生女兒離婚率高出10%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大學聯合另一所高校,從經濟學角度,對1000對夫妻進行常年跟蹤隨訪,記錄生孩子的情況,以及家庭狀態。本來這個調查的目標,是想了解孩子對家庭經濟的影響,就像中國所謂"窮養兒子富養女"一樣,找出其中的聯繫。
  • 性成癮,是一種病
    只是給予一些負面評價,其實背後不知道,那個花花公子可能是一個性成癮的心理疾病患者。一個人為什麼會性成癮?可能和以下一些原因有關。1, 他用性對抗焦慮大江健三郎在小說《性的人》中提到,一個小職員,因為在辦公室碌碌無為,每當受氣時,就去辦公室樓頂自慰,緩解自己的焦慮。這有些極端,但反映出許多人一旦感覺到壓力和焦慮時,性是最好的緩解壓力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