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引導學生自主理性發展

2020-12-25 中國教育新聞網

·深化高考綜合改革③

2017年浙江省高考綜合改革試點錄取工作,呈現出「四高一低」的良好態勢:志願的填報率、投出率、滿足率、匹配度遠高於往年。綜合各方評價來看,高考改革實現了學生、中學和高校的「三滿意」。毋庸諱言的是,改革試點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新問題,特別是選考物理科目學生人數的非理性下降現象成為焦點問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物理科目選考人數的非理性下降,是多因素疊加的結果。其中,過度投機、片面追求升學率是重要原因。而在接下來的改革中,浙江省通過中學、高校和考試三個層面的多措並舉、綜合施策,及時緩解和防範物理科目選考人數的非理性下降。為高考綜合改革更好地在全國漸次推進,提供了可供借鑑、可複製的浙江經驗和浙江樣本。

加強對高中學校的督查和指導。高考不分文理後,物理科目選考人數有所下降有其必然性,但快速地非理性下降是不正常的。調查發現,喜歡學物理的學生大有人在,但因物理相對難學和「學物理的人都比較牛」的刻板印象,一些學校和教師為了讓學生避免與「學霸」爭分,強制阻止學生選擇學物理,傷害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個性發展。因此,教育部門必須加強對高中學校的督查,指導高中學校堅持正確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自主選擇權,保護和促進學生興趣特長發展;校長、年級組長、班主任、任課教師作為提供教學保障的關鍵主體,要正面引導考生科學選考,為考生選考物理提供充分保障;改革物理教育教學,提高任課教師教學水平,改革物理教學方法,提升物理課堂教學質量,幫助學生能更好地學習物理知識;杜絕「不考不教」的應試行為,確保學生物理基本素養;禁止、查處以各種形式幹預學生選考物理的行為,把適應高考改革情況納入特色示範普通高中複評的指標體系。

探索建立高校專業選考科目指引。2017年,高校在浙招生計劃中,本科理學、工學專業不限選考科目,或要求範圍為3門的佔了絕大多數。不限選考科目的按院校專業數計佔19.35%,按計劃數計佔11.83%;選考科目範圍為3門的按院校專業數計佔51.5%,按計劃數計佔65.78%。高校對選考科目的要求過寬,使得一部分考生傾向於功利性選課,繞開「難學」「難考」的科目。教育部門亟須引導本科高校,根據不同專業培養需要,科學確定選考科目範圍,提高高校專業科目要求與考生選考科目的匹配度,尤其是本科理學、工學類專業選考科目;對於部分特殊類專業,可要求考生同時符合高校所確定選考科目中的2門,鼓勵學生把個人興趣愛好、國家人才培養需要與公民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兼顧和有機結合。為此,2017年10月,浙江省教育廳發布了針對2016級高中學生的普通高校招生選考科目指引。日前,教育部在總結浙江、上海兩地的試點經驗基礎上,制定出臺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指引(試行)》,並明確從2017年秋季入學的高中學生開始實施。

建立科學合理的選考科目保障機制。為確保學生專業學習要求與國家專業人才培養需求相適應,教育部門必須建立相應的選考科目最低保障機制。當選考科目某次賦分人數少於保障數時,以保障數為基數進行等級賦分,保障數按照國家相關學科人才培養需要確定。浙江省針對當前面臨的物理科目選考人數非理性下降的實際情況,率先對物理選考科目建立保障機制。浙江省根據近5年全國高校每年在浙江招收授予工學、理學學士學位考生數量平均為6.5萬的實際數額,把物理選考科目的最低保障基數確定為6.5萬。今後一段時期內,當某次考試物理選考科目賦分人數少於6.5萬時,即以6.5萬為基數從高到低進行等級賦分。當其他選考科目出現類似物理學科的「危機」不能滿足國家人才培養需要時,也將參照物理學科建立相應的保障機制。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優化等級賦分辦法,或是下一步需要重點研究的問題。改革方案設計之初,為了使選考科目成績可比,採用了等級賦分的方式。從改革實踐看,當物理科目選考人數下降並導致考生群體水平結構產生非線性變化時,建立在「正態分布」假設上的等級賦分缺乏相應的「糾偏」功能,從而造成考生群體間的相對不公平,這也是前期引發社會質疑的關鍵所在。如何優化等級賦分辦法?浙江省曾考慮過多種方案,如分科目權重法、「等比例映射轉換」法等,還討論到由高校自主設置科目權重,進而按專業實行「一檔多投」和高校自主錄取的方案,但高考畢竟是國之重器,高考改革是高利害、高風險、高敏感的改革,需要加倍的認真研究和慎重決策。

《中國教育報》2018年04月18日第5版 

相關焦點

  • 研學旅行中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在研學旅行中,學生的學習以自主、合作與探究的方式為主,將所學的語言、文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等知識運用在綜合實踐活動中。 研學旅行旨在促進中學生全面而具有個性的發展。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經歷知識記憶、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學習過程。
  • 如何引導初中學生自主學習物理
    ,他們自然會進入學習的境界中,進行自覺、自主學習。興趣是以需要為基礎,我們可以通過引導讓學生感受到對物理的需要。我們可以通過調動學生的好奇心來培養其學習物理的興趣。要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老師先要對物理這一學科特點有充分的了解,並且還要熟悉學生的個性。有了學習物理的興趣,這是學生能自主學習物理的先決條件。
  • 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討論構建和諧高效的自學氛圍,調動學習積極性
    相較於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講,高年級學生已掌握基礎性自主學習方法,學習主動性應隨之增強,使其能自主汲取知識,結合學習需求創設自主學習體系,為其今後開展系統性更強的學習實踐奠定基礎。基於此,高年級小學數學教師需及時轉變育人理念,以引導為主、說教為輔,以開放式教學為主、針對性教育為輔,旨在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能積極與教師進行教學互動,不斷優化其自主學習體系,達到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目的。
  • 「陪伴+引導」讓未成年人理性「觸網」
    長期從事學生心理教研的梁劍玲分析,網絡世界的多樣性滿足了孩子好奇、求知慾強的需求。同時,網絡世界總有回應、付出總有成績,讓希望得到關注和認同的青少年獲得了滿足,壓抑的情緒得到釋放,特別是自我意識弱、自我價值感低的孩子,通過遊戲和網絡社交找到了群體認同,過度依賴網絡而變成網絡沉迷。電子產品的有效監管,一直是不少家庭頗感苦惱的難題。
  • 加深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把諸如教育「三亂」(亂辦班、亂收費、亂補課)、扶貧教育、創新創業等當前教育熱點難點問題及事例,製作成教學故事PPT、教學影視動畫或教學錄像視頻短片,以及嘗試融學生自我選擇授課內容、備課、授課和評課於一體的微課,加深學生對教育學課程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促使學生在生動鮮活的時代案例教學中激發其教育學課程求知慾和創造力及其認知衝突,在教學與實踐中讓學生的「學、思、悟、行
  • 自主發展引領幸福人生——「疫情與教育」成果公報
    教育教學要轉變思想觀念,進一步整合資源,為學生自主發展創造更加良好的學習環境。本課題籌劃以核心素養為基石,抓住制約學風的關鍵因素,關心學生的全面發展,科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堅定理想和信念,練就過硬本領,強化擔當精神。
  • 培養學生自主發展能力
    作為一所地處黃土高原、2019年才脫貧摘帽的農村縣完全中學,宜川中學很早就不得不面對優秀師資和生源不斷向附近城市流失的窘況,面對學生大多來自農村、成績中等偏下的實際,多年來宜川中學獨闢蹊徑,大力推行以「自主管理和自主課堂」為核心的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性提出學生自主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農村落後地區辦好教育的新路子,吸引了許多周邊縣區的學生前來就讀,形成了獨特的「宜中現象」。
  • 讓學生在高中時代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現如今,社會是高速發展的。如何讓學生在日後走出校門後還能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作為教師應重點思考的問題。「教書育人」不僅是要體現在學生在校期間的教育,更應是能夠促進學生日後的全面發展,這才真正體現了教書育人的本質。通過自主學習,能夠使學生更好的掌握數學學習的技巧,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因此,作為高中數學教師,將自主學習引入到課堂教學中是責無旁貸的。
  • 理性看待「網絡紅人」現象 合理引導網絡文化發展
    通過深入剖析「網絡紅人」現象產生的原因,有利於理性對待新興事物、反思文化傳播現狀,從而科學地引導和管理網絡文化的發展。【關鍵詞】網絡紅人 網絡文化 根源 引導近年來,在網絡日益成為公眾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之時,「網絡紅人」現象呈現井噴狀態,由於其準入低技術性、傳播的快捷性、主體的草根性等特點受到追捧,其影響也大大蓋過了傳統媒體所塑造的「英雄人物」。
  • 柯華慶 理性之思想 自主之精神 ( 下篇 )
    託馬斯•傑斐遜有言「在一個共和國,由於公民所接受的是理性與說服力而不是暴力的引導,推理的藝術就是最重要的。」現代社會,知識分子要想立法,要想成為社會的良知,必須以理服人。 公共知識分子如何以理服人?愛因斯坦1953年在給斯威策的信中寫道:「西方科學的發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的:希臘哲學家發明形式邏輯體系(在歐幾裡得幾何學中),以及(在文藝復興時期)發現通過系統的實驗可能找出因果關係。在我看來,中國的賢哲沒有走上這兩步,那是用不著驚奇的。作出這些發現是令人驚奇的。」如果說,邏輯和實驗是西方科學的核心,那麼,說理和尊重事實就是知識分子的特徵,至少是現代知識分子的特徵。
  • 中考新政引導理性擇校,上海部分民辦初中開放日到場人數下降
    有業內人士表示,這說明中考新政引導學生、家長科學理性擇校的作用已經顯現。  體驗真實的校園環境和氛圍據了解,校園開放日當天,校長盛雅萍將與學生和家長面對面交流。「當天我們準備了四場開放日活動,總計2400個名額。」  中考新政引導理性擇校,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 教師應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將自主學習變成一種習慣
    (五)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將自主學習變成一種習慣當前,教師的教學任務與教學目標並不在單純局限於教會學生知識,而是應該更多的關注到學生學會如何進行學習。因此,教師在進行高等數學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一些數學學習方法與學習策略的滲透,在這種潛移默化的「滲透」下,學生自然會漸漸掌握一個良好的自主學習高等數學的方法,這樣就算缺少教師的輔助,學生也能進行自主學習。此外,一些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定時定點的安排一些高等數學的教師對如何進行高等數學自主學習開展一些相應的講座。
  • 在線教育,重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美國的在線教育行業發展較早,有著深厚的過程積累。進入21世紀以後,幾乎所有美國頂尖高等院校都設立了在線課程項目,許多高等院校自主開發在線教育軟體和系統,並與在線教育平臺合作,吸引全球眾多學習者。美國依靠其先進的傳統高校教育,運用新的現代教育技術和手段,不斷探索構建在線教學質量保障機制,從各方面保障在線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使在線教育成為美國高等教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經驗對我國當前在線高等教育的發展和未來規划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 將理性思考為指教育發展的北鬥
    對人,尤其是確立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我們應給予充分的尊重。這所學校提醒她的教職員工,一定要清晰地定位自己的角色,科學地規範自己的教育行為,不可忘記教育是互動性實踐,千萬不能搞「一言堂」。那為什麼說「教育是支撐性陪伴」呢?在他們的理解中,兒童的成長既會面對陽光與雨露,也會面臨冰雪與風霜,有時候甚至還會遇到驚心動魄的挑戰。
  • 採取科學的方式,增加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英語教學本身對自主學習的要求就較高,教師需想方設 法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的學習態度由被動變主動、內容由單一變多元、方式由傳統變現代、資源由封閉變開放。1 培養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意義在傳統的初中英語教學活動中,教學模式比較機械化和模式化,過分重視英語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英語素養的培養。
  • 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但在就業難中,就業崗位減少與就業的結構性矛盾是並存的,而後者是多年來一直困擾高校就業工作的重要方面,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近年來,各地各高校在加強大學生就業觀教育上採取了諸多措施和方法,引導和鼓勵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的就業觀,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北京大學,類似於醫學部舉辦的「愛・責任・成長」的主題教育活動有很多。
  • 老師該怎麼讓學生掌握自主學習方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數學學科的教育教學活動應在學生自願的前提下有目的地快樂學習,教師應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營造富有趣味的良好學習氛圍,讓學生快樂自主地學習,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與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知識的能力。
  • 2019課改三原色:科學 理性 多元
    在我看來,2019年課改將呈現三原色:科學、理性、多元。科學的內涵是:從傳統教學視角,走向藉助大數據、神經教育學、腦科學共同支撐的科學系統改革。理性的內涵是:從三維目標到核心素養課改版本的升級換代,實現從課改的發燒友一味唱讚歌,到跟隨者望風而動,再到普通教師接地氣的常態化實戰踐行。課改中的鐘擺現象是一種規律,課改要在不斷糾偏中螺旋式前行。
  • 在學習中養成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習慣,促進他們綜合能力的發展
    傳授學生良好科學的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自主學習,永遠比傳授知識更有價值和意義[1]。因此,在小學教學工作中教師應該積極轉變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模式,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注重其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為學生發展為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全能型人才打下基礎。
  • 招教考試初中語文教材教法一:怎樣引導學生自主閱讀
    學生的閱讀從書本延伸到書外,從學校拓展到社會,學生的閱讀範圍也不僅限於教科書,課外書、廣播、雜誌都是學習語言的材料。凡是國內外世人關注的重大活動、地方文化、生活經驗、民俗風情、自然界的探尋活動等都可以成為學生閱讀的內容。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自主閱讀,隨時掌握的知識,吸取最鮮活的語言。指導學生閱讀應注重課內外聯繫、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從而實現閱讀與生活的有機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