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孩子的夢想,是父母最大的失職

2020-08-27 羽熹童書

大多數的父母都認為,孩子從小就應該好好讀書,如果學習成績不好,無論有多麼美好的願望都是沒有用的。當孩子說:「我長大以後想要當明星」「我長大以後後想要當科學家」或是「我長大以後想要成為一名太空人」的時候,父母如果立即說:「你連這麼簡單的知識都不會,你還想當什麼科學家、太空人,你還是別做夢了。」父母也許當時只是隨口一說,但是孩子就會信以為真,於是,他們的自信心就這樣被一句沒有經過深思熟慮、脫口而出的話徹底的摧毀了。


其實,父母們應該知道,孩子在小時候表現得好或壞並不能反映出他長大後所創造的成就大小。當然並不是說,孩子不好好學習也無所謂,父母無須教導,而是說父母不要隨意的否定孩子,要用正確的觀念指引孩子,讓孩子保持自信、勇敢,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朝著正確的道路前進。

畢卡索小時候經常一個人坐著發呆,他的同學問他一加二等於幾,他也不回答,於是被同學譏諷為」傻子」。畢加素的老師更是認為這個孩子智商有問題,根本不具備學習的能力。因此經常在他父母面前說這個學生如何的差勁,這讓畢加素的母親感覺顏面無存。但是畢卡索卻在其他的方面表現出了驚人的天賦,他總是能夠在毫不費力的情況下就作出一幅讓人耳目一新的畫作。面對越來越猛烈的嘲諷,畢卡索心中充滿了陰霾,他變得越來越不愛與他人說話,整天總是低著頭,成了一個孤僻的孩子。所幸的是,畢卡索的父親堂是一個畫家,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他的父親表現得與他母親不同的態度。他從來不會用鄙視的眼光去評判自己的孩子,他相信畢卡索有獨特之處,只不過沒有被發現而已。他會賞識與認可畢卡索,而且一直堅持的認為,畢卡索在學習成績上表現得不好,但是可以發展繪畫方面的特長。畢卡索那個時候年齡雖然還小,但是從父親的言行舉止中感受到了父親的認可與賞識。

每天畢卡索父親會送他去上學,他想兒子雖然讀書不好,但是不能丟了繪畫天賦。他把兒子帶到了教室,把鴿子標本當作臨摹的東西放在桌子上,還親手把帶來的畫筆交給兒子,鼓勵他作畫。在父親的支持下,畢卡索每天都會堅持繪畫,因為他覺得在文化課上不曾有過的快樂在繪畫中他都找了回來。只要有紙和筆,他就會畫畫。而父親是畢卡索最堅強的依靠,父親不會粗暴地對待他,也不會否定他的想法,只要畢卡索願意畫畫,父親會一直支持。因此畢卡索找到了面對生活的勇氣,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堅持不懈,最終獲得令人矚目的成就。

如果當時畢卡索被老師和同學稱為「傻子」的時候,他的父親沒有站出來認可兒子的才華,可能從此以後,畢卡索會一直生活在憂鬱之中,以致錯失了自己的繪畫天賦。但是父親發現了畢卡索優於常人的一面,並給予認可和激勵,幫他樹立自信,助他渡過難關,小畢卡索才能掃除心理上的陰霾,在繪畫的世界中暢遊,成為享譽世界的藝術大師。


每個父母,都希望望子成龍,但是好的期盼也要與現實情況相結合。不要只懂得讓孩子埋頭苦讀,而忽視了孩子在其他方面的特長。不要只把眼光放到課本和作業上,看見孩子沒有讀書或是沒有及時完成作業就說出一些打擊性的話傷害孩子的自尊。父母以為否定孩子不切實際的幻想是一種激勵,卻不知道這樣做法只會阻斷孩子對美好未來的暢想,令他整天生活在氣餒與自卑之中。

父母們可以好好想想,如果你的孩子連自己的未來都不知道是什麼,他的學習怎麼會好呢?

每一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夢想,或許是因為他們還沒有真正接觸到社會,不知道社會的艱難險阻,不知道夢想可能與未來的現實相差太遠。但是作為父母,不應該輕易的用一兩句話就將孩子心中的希望澆滅。俗話說凡事皆有可能,誰又敢一口咬定這一天真的不會到來呢。一個人的未來是很難預料的,父母不要隨意斷言。不要為了在孩子面前樹立威信, 就否定孩子的想法,而去讓孩子接受父母的安排。

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必定會經歷艱難險阻,但不應該怕孩子受傷就給他們設定好一條父母 自認為安全的路線,然後讓他們按著這條路線去生活、去成長。父母要相信,每一條路線都有其獨特的風景,只有讓孩子去嘗試,他們才能欣賞到。

不要過早否定孩子的夢想,不要輕易給孩子的想法下結論,因為你會把你的消極情緒傳遞給孩子,讓孩子失去判斷自身情況的能力。如果父母一直否定孩子,孩子會在潛意識中認同父母的想法,繼而吸收更多的負能量,那會使他畏縮不前。



孩子畢竟是孩子,比較懵懂無知。父母應該用自己積極樂觀的心態感染孩子,鼓勵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賞識和認同。即使孩子在某些地方做得不夠好,父母也要充當孩子堅強的後盾,在後方支持和保護他們。當孩子聽到父母的一句「去做吧,你一定可以",相信即使前進的道路布滿荊棘,他們也能勇敢戰勝一切挑戰,自信地走下去。


相關焦點

  • 父母總是否定,正在毀掉孩子的未來
    過高的學習目標,過多的否定和負面暗示,孩子無法承受,不知道怎麼學,越學越覺得自己失敗。過早的知識傳授,超出孩子的認知水平,不但不能幫助孩子成長,反而降低了學習興趣。總被父母否定的孩子,即使再優秀也會自卑。父母的否定,會給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父母的否定,有著貫穿歲月的「殺傷力」。總是生活在父母否定中的孩子,自卑、沒主見、缺乏行動力。
  • 孩子總報喜不報憂,別以為是孩子的體貼,很可能是父母教育的失職
    確實,"報喜不報憂"的孩子經常被稱讚為體貼懂事,但這種體貼懂事卻讓他們承擔了重重的壓力。報喜不報憂,究竟是孩子的體貼,還是父母教育的失職?我認為,答案是後者。 孩子為什麼總是報喜不報憂?父母在教育上有什麼失職?當面對報喜不報憂的孩子時,父母又該怎麼辦?
  • 《以家人之名》:抹殺孩子童年,直接進入大人的世界,是父母失職
    有一天他回到家,發現媽媽躺在地上,全身都是血,當時他才6歲,一個連自己都照顧不好的孩子,卻孤身把媽媽送到了醫院。王鹿特別心疼媽媽,也特別愛她,他說自己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媽媽能夠得到幸福。面對孩子的懂事、成熟,父母覺得很欣慰,但其實,小孩子有小孩子的成長任務,他們不應該做大人,作為父母不應該把孩子當成大人來養。
  • 「媽媽,長大後我想當太空人」:尊重孩子的夢想,是孩子最大的成長動力
    但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少有父母會充分尊重、支持孩子的夢想。 父母對孩子夢想的否定,不僅是孩子成長道路的絆腳石,還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叛逆。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曾說:「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周國平說:「當孩子編織美麗的夢想時,不要用你眼中的現實去糾正他。」
  • 小孩總報喜不報憂,別以為是孩子的體貼,很可能是父母教育的失職
    確實,"報喜不報憂"的孩子經常被稱讚為體貼懂事,但這種體貼懂事卻讓他們承擔了重重的壓力。報喜不報憂,究竟是孩子的體貼,還是父母教育的失職?我認為,答案是後者。孩子為什麼總是報喜不報憂?父母在教育上有什麼失職?當面對報喜不報憂的孩子時,父母又該怎麼辦?
  • 長期被父母否定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幸運的是,她逐漸意識到是父母的長期否定讓她習慣性地自我否定,她決定先將父母「拉入小黑屋」,因為她意識到父母是否定她的主要來源。 如今,她決定休息一段時間,好好認識自己,從新開始。 然而,這個世界上大多數的父母會顧及孩子身體健全,卻鮮少有父母顧及孩子精神健全。長期被否定的孩子,精神很難健全,即便他們用光後輩子的所有精力為自己療傷,那種植入骨子的「你很差勁」的自我定義還是會讓他們習慣性地自我否定。
  • 13歲孩子玩手機半身癱瘓:孩子沉迷手機的背後,是父母的失職
    導讀:13歲孩子玩手機半身癱瘓:孩子沉迷手機的背後,是父母的失職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13歲孩子玩手機半身癱瘓:孩子沉迷手機的背後,是父母的失職!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沒有一點規矩不是他的錯,而是我們父母教育的失職
    孩子沒有一點規矩不是他的錯,而是我們父母教育的失職如果朋友帶著孩子去你家,結果孩子一進門不但到處亂跑,而且還像是土匪一樣翻箱倒櫃,吃飯時上手就抓,大人和他說一句話,他就破口大罵,臨走時還要把喜歡的東西放到兜裡偷偷帶走。那麼這樣的孩子,你還會歡迎他來你家嗎?
  • 剝奪失職父母監護權?是真的!
    今年,璧山區先後有3名孩子的父母因嚴重失職,被璧山區人民法院依法剝奪了監護權。「剝奪監護權制度『沉睡』了太久,該到徹底『喚醒』這一制度的時候了。」事實上,從1986年通過的《民法通則》以來,剝奪監護權就已經被納入多部法律,但囿於種種原因,這項旨在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法律條款「沉睡」近30年,直到2015年我國才出現首例「剝奪父母監護權」案例。針對那些完全喪失責任心的父母,剝奪監護權是唯一能有效保護孩子的手段。
  • 檢察官、律師呼籲:未成年人犯罪 父母疏忽失職入刑
    不少人認為小武父母應承擔看管不嚴的責任,但根據我國刑法,小武父母無需承擔法律責任,小武僅13歲,依法不追究他的刑事責任。  連日來,成都商報關注「歧途少年」系列報導揭示的未成年人犯罪及其背後的家庭教育問題,引起各方關注。昨日,熱心未成年人保護的公益人士、檢察官、律師通過成都商報聯合發出呼籲:針對未成年人犯罪背後的父母疏忽失職問題,建議追究「疏忽失職」父母的刑事責任。
  • 被否定陷入低潮的Yamy,跪謝父母的楊迪:人成於肯定,毀於否定
    你想用「否定」毀掉我,那我就用「肯定」鼓勵自己。02人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從各方面汲取肯定的力量。無論這肯定來自父母、師長還是同輩。肯定必然帶來積極向上,而否定則會扼殺自信。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在鼓勵中成長……」楊迪相貌平平,成名前沒有背景,憑藉自己的打拼和伯樂的提攜,才有了今天。支撐他堅持下來的動力,除了自己對於夢想在執著外,離不開父母無條件的肯定與支持。
  • 獲獎廣告《菠蘿棒冰》:父母否定局限孩子成長,學會智慧的不否定
    父母常常用否定局限孩子的可能做父母的大多會有以「過來人經歷」指導孩子行為、人生的習慣,前人走的路一定是對的嗎?在孩子小的時候,不讓孩子爬高太危險,孩子只知道父母所這樣很危險,但不知道具體是什麼危險,或者會生出「我才不怕危險」這樣的小逞能想法。此外對孩子有誘惑力的事物,全面禁止未必有效,在家長不知道的時候孩子可能會想方設法去嘗試,否定教育的失敗和無效恰恰印證了一句話「堵不如疏」。
  • 孩子總是對自己進行否定,父母要用科學的方法,讓孩子勇敢的成長
    教練問他認為自己能堅持的最大重量是多少,而這個運動員一直認為自己不可能做得到,最多只能背上一個80磅的槓鈴片爬行很少的一段距離,並且根本就不可能爬到教練給他指定的那個位置。於是教練用一塊黑布將他的眼睛蒙上,這樣就可以讓他不知道自己究竟爬了多遠。
  • 孩子的夢想有高低貴賤之分嗎?
    當有些孩子說出這些理想的時候,大多數的父母都會認為孩子的追求太低,沒有追求。於是他們開始採用各種方法否定自己的孩子,希望他們能夠將低層次的理想變為更加崇高的理想。甚至還有一些父母很早就開始孩子繪製出一幅理想的藍圖,迫使孩子按照父母設計好的軌道前進。其實,父母的這種做法給孩子幼小的心靈帶來的傷害是巨大的。
  • 失職父母監護權會被剝奪?是真的!
    今年,璧山區先後有3名孩子的父母因嚴重失職,被璧山區人民法院依法剝奪了監護權。 事實上,從1986年通過的《民法通則》以來,剝奪監護權就已經被納入多部法律,但囿於種種原因,這項旨在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法律條款「沉睡」近30年,直到2015年我國才出現首例「剝奪父母監護權」案例。 針對那些完全喪失責任心的父母,剝奪監護權是唯一能有效保護孩子的手段。
  • 《以家人之名》揭露扎心真相:從小被父母否定的人,到底有多苦
    想得到父母一句誇獎與肯定,簡直難於上青天。 最近看爆火的國產劇《以家人之名》,劇中的配角齊明月就是在媽媽的否定中長大的。 不管她多努力,在外人眼裡多優秀,在媽媽眼裡都比不上「別人家的孩子」。 她高中是班長,考試考第二名,很棒了吧。
  • 我怎麼有你這樣的女兒:語言攻擊背後情緒化的父母,失職又可怕
    當孩子降臨到一個家庭時,對於父母而言,孩子的出生不僅僅讓他們在這個世上多了位和彼此血脈相連人,更多的是需要承擔一份責任。我們常說:「生養之情大過於天」,但「生而不養」則是一種失職。近年來,我們頻頻看到有父母虐待孩子的新聞,在感嘆父母失職的同時,也是十分的心疼孩子的無辜和無助。9歲的儒儒是常亮和石慧的第三個孩子。
  • 孩子遭旁人嫌棄,被老師否定的情況下,父母應該怎麼做?
    每個孩子的到來都是上天給父母最好的禮物,不管他是否長得難看,是否調皮過度,是否好哭成性,都是自己的心頭肉,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眼裡就是最優秀的孩子。換位思考一下,父母總是開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在孩子眼中或許也想有一個「別人家的父母」。
  • 兩少年涉嫌故意傷害罪 父母失職接受「強制親職教育」
    檢察官召集兩名涉罪未成年人及父母到縣檢察院接受教育培訓。玉林新聞網-玉林晚報訊(記者 陳鳳秀 通訊員 陳璐)8月3日,涉罪未成年人朱某、韋某由各自父母帶著來到了陸川縣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在辦案中發現,兩名涉罪未成年人的父母在子女教育方面存在不耐心、不嚴格、不恰當等問題,父母怠於履行監護職責與兩名未成年人走上違法犯罪道路有一定關係。針對朱某、韋某的父母存在不當履職等問題,責令他們到縣檢察院接受強制親職教育培訓,並計劃安排心理教師為朱某、韋某進行心理輔導。
  • 父母支持孩子夢想,王偉丞用八年時間成為知名歌手 | 博家客戶見證
    著名家庭教育專家陳武民老師說過:「每個人都必須擁有夢想,夢想大的吸引夢想小的,夢想小的吸引沒夢想的。」夢想是我們前進道路上的指明燈,指引我們不斷前行,這就是博家夢想教育思想的精髓。在陳武民老師夢想教育思想的指引下,越來越多的未來領袖在智慧父母的支持和幫助下,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