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考察:世事難料,人心叵測,盤點《浮生六記》中的那些小人

2021-01-09 初策吾

世事茫茫,人生有限,而我們會在這有限的人生中遇到許多形形色色的人。

人生碌碌,但不管如何忙碌,也會有人在竟短論長中爭執不休。你道枯榮有數,他道得失難量。

世態不斷在變化,但終歸或炎涼或溫情。有人在炎涼世態中,生性愈加薄涼,也有人在世態炎涼中愈顯溫情。

環境在變化,你可以隨四季變換而感知冷暖;人性在變化,而你卻不能夠隨時隔著肚皮,去揣透人心。

在《馬克思的人學思想》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

人是一個整體,人性實質上是人在其活動過程中作為整體所表現出來的與其他動物所不同的特性。這種特性主要是指人在同自然、社會和自己本身三種關係中,作為自然存在物、社會存在物和有意識的存在物所表現出來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

確實如此,每個人雖為獨立個體,但人性的形成卻與社會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而每個人的人生軌跡不同,所表現的特性自然也是不同。

沈復在《浮生六記》中,無贅言、無酸語,對於諸多市井瑣事也多為一筆帶過。

而在第二卷"坎坷記愁"中,卻以沉重的筆墨寫下:

人生坎坷胡為乎來哉?往往皆自作孽耳。餘則非也,多重情諾,爽直不羈,轉因之為累。

沈復夫婦這一生多重情意諾言,耿直待人。卻終是逃不過炎涼世態,人心叵測。

惡語傷人六月寒

諺語有云:"處家人情,非錢不行"。

夫婦倆在風月人間之餘,常常入不敷出。便也就免不了典質家用,或拆東牆補西牆,左支右絀。

街道鄰裡見了,就此淪為他們的飯後談資。久而久之,就連家中上下都對他們譏笑不已。

二人生性浪漫隨意,也就不當一回事。豈料愈演愈烈,家中地位巍巍。

愛湊熱鬧,談人閒事是人的天性。而沈復陳芸在此處卻屢屢吃虧。

1.信件風波

沈復隨父外出做官,在與家中書信往來間,便皆由能識文斷字的陳芸代筆。

本以為是件好事,但孰能料到,世間小人多會見縫插針,各種閒言碎語簌簌而出,便如此飄到了沈母耳中。

封建閨中女子多沒啥主見,更何況年歲已大的沈母。

婦人一聚,閒語一出,曲意逢迎,便使沈母對陳芸有諸多不滿,懷疑她在書寫信件的過程暗中操作,曲解其意。如此越想越氣,便也不再讓陳芸為之代筆。

而這頭生氣那頭又生事。

沈父看信中字跡不對,便也不由心生疑惑,詢問,陳芸又怕自此失去婆婆的歡心,便也久久不做正面回答。

沈父見此,便在心中暗自默認是陳芸自視清高,這點小事也不願幫忙,不由大動肝火。

就一件代寫信件的小事,遭人從中作梗。使得陳芸在公公婆婆心中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好感度大打折扣。

2.憨園事變

在古代大凡有能力有權勢的男性,大都會左擁右抱,妻妾成群。這在他們看來是一種值得炫耀的資本象徵。

沈復31歲那年,和表妹夫徐秀峰一起從廣東經商回來。徐秀峰帶回一美妾,逢人炫耀。

在同陳芸炫耀間,兩人三言兩語中,卻激起了陳芸要為沈復尋一位既美又有韻味的美妾的鬥志。

名妓冷溫香之女憨園的出現使陳芸堅定這就是她想要給沈復尋的妾。

此時的憨園年還未滿16周歲,生的亭亭玉立,是個"一泓秋水照人寒"的俏美人。因著母親冷溫香詩文遠揚,她自小耳聞目染也頗具文採。

陳芸對她簡直是越接觸越滿意。在陳芸的猛攻之下,眼看好事將近,無奈卻讓歹人捷足先登,憨園終為他人婦。

陳芸為此心有不甘,大受打擊,舊疾復發,日漸虛弱,終日臥床,形如枯槁。

但不知怎的,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沒有將此事遺忘,反而隨著對陳芸的諸多不滿而愈演愈烈。

時下眾人議論紛紛,終日論說陳芸的不是,還拿陳芸與風塵女子憨園結為姐妹處處說事,各種有傷風化、傷風敗俗、不守婦道的帽子扣在陳芸頭上。

就算沈復如何努力從中周旋,幫陳芸調解也無濟於事。

而在陳芸疾病纏身、虛弱不堪之際,周遭人送來的不是人情關懷,而是處處中傷,想來也是有人有意為之。

俗話說: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人們在背後說人閒話,惡語傷人,只圖一時歡樂。卻渾然不知自己這嘴皮子一動間會對他人造成多大的傷害。

看到陳芸在人們閒言碎語中的遭遇,我想浮華塵世間,每個人都活的不易,又何不多以好言相贈,互抱取暖呢。

世事難料,手足情殤

沈復的弟弟啟堂簡直是一個厚顏無恥的卑鄙小人。而沈復對他算是極好的了。

書對於弟弟的為人他不作評述,無責罵,無怨言。一切的一切如同卷首所言:"不過記其實情實事而已……"

唯一一句有評論性的,是母親與其作別時對他說的一句話:

"汝弟不足恃,汝行須努力。重振家聲,全望汝也!"

啟堂卑鄙之一

於情,在啟堂娶媳婦下催妝禮,發現缺少珠花首飾時,是陳芸慷慨將自己成親時聘禮中的珠花拿出,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他應該記住陳芸的恩情。

於理,陳芸是她的大嫂。他應該尊敬她,起碼在大哥不在家的時候,應多有關照。

但是,他不念恩情、不關照就算了,反而還給陳芸下套。

他向鄰家婦女借貸,並一再請求陳芸為他做擔保。當人家來追索債務時,他卻遠在他鄉。

當沈復收到陳芸的告急信件而詢問他時,他卻反倒認為陳芸提這件事簡直就是多管閒事。

不久之後,陳芸再次在給沈復的信件中提到他借債一事。但奈何信件輾轉,到了沈父手中。

沈父看到借債一事後簡直怒火衝天,詢問啟堂,他卻反咬陳芸一口,將所有罪證都推到了陳芸身上。

沈父本便因著先前的事對陳芸多有不滿,如今更是聽信啟堂的話,對陳芸的不滿逐漸堆積,然後就如一隻受熱過度的鐵鍋,當場爆炸,隨即便派專人帶信件回蘇州斥責並休了陳芸。

陳芸對他有恩,他卻如此回報。確實是世人鄙棄的薄情寡義之人。

而現實中我們如果遇到類似之人,當遠離為好。最起碼,也不要為此類人獻出真心真情。

啟堂卑鄙之二

陳芸病故逝世,沈復將她安葬在揚州西門的金桂山上後,便帶著她的靈牌回到了家中。

啟堂與沈父在同一屋簷下抬頭不見低頭見,自是發現沈父快要日薄西山了。

如今看沈復回到家中,心裡便盤算著在這個節骨點上,可不能讓沈呆在家中,以危及他的財產繼承。

便虛情假意地對沈復說:

如今父親對你的怒氣還未消呢,哥哥應該趕緊回到揚州去為好,等我們婉言相勸父親消氣後,再寫信讓叫你回來。

此刻,沈復對於父親對自己怒火未消也心有餘悸,便想著弟弟啟堂說的話有道理,而且自己還能經常到陳芸的墓地去探望她,便也就帶著包袱再次回到揚州。

豈料這一走,到父親離世也沒收到啟堂的來信。直到女兒青君來信,才得知父親已與世長辭的噩耗。簡直痛徹心扉,自責不已。

當沈復回到家中在父親亡靈前叩頭失聲痛哭、不斷自責時,卻遭到母親的責問:

"汝何此日始歸耶?"

沈復抹淚回答:

自己真是無時無刻都想著回來,但無奈想到父親對自己怒氣未消,回來又怕他怒極攻心,病情加重,就一直不敢回。後來直到收到女兒青君的信,知道父親已經辭世才急忙趕回。

聽到此,沈母卻將目光移向了在一旁的啟堂的妻子,對方卻沉默無言。

顯然在沈父快要臨終之前,沈母有示意讓他們傳信給沈復叫他速速趕回的。

但啟堂夫婦並未如沈母所願。

有時就算是手足情,在利益面前也是這般脆弱。

看沈復的遭遇,我們應從中明白在與人交往時,就算是親如兄弟,也要多一分警惕,擦亮眼睛,不要輕信於人。

尤其是那些打著冠冕堂皇為自己好的人。

啟堂卑鄙之三

沈復在家為父守靈,但期間卻沒有任何一個人前來同他這個長子商討父親的喪事辦理事宜。

顯然,在沈復不在家,而沈父病重期間,家中大小事宜皆有啟堂打理。如今沈父辭世,他自然而然就成為了家中掌權人。

族中無人前來同沈復商討喪事打理,自然也是啟堂授意的。

對啟堂而言,對付沈復,只需要他時刻明白自己已非家中至親之人,而是過繼出去的人,就夠了。

他的任何手段都是為著這一點,更為著能全盤將父親的遺產納入囊中。

啟堂卑鄙之四

只要沈復呆在家一天,啟堂便會終日惶惶不安,總擔心著他會危及到自己的利益,畢竟沈復是家中長子。

如今父親屍骨未寒,他卻又想出了新的么蛾子來整沈復。

他暗中收買一批人到家中門口聚眾鬧事,各個嘴裡揚言著的都是叫沈復還債。

此前沈復與友人作擔保,豈料友人攜款逃去。催債人便一直圍著沈復轉,還鬧到了沈父面前。由此才會惹得沈父怒極將沈復再次趕出家門。

如今啟堂的目的顯而易見,就是要讓沈復難堪,以此逼走他。

在吵鬧間,其中一個討債人實在是看不想下去了,便偷偷告訴沈復,他們只是收人錢財替人辦事,還請沈復暫且先去躲躲。

聽罷,沈復直接言辭明了地告訴啟堂

自己回來只為盡些孝道,並不為爭奪財產而來。尚且自己來時孤身一人,離開時也不會取走分毫。

至此啟堂才稍稍有些安分下來。

啟堂想來是個非常沒有安全感的人,只要有沈復在的一日,他都無時無刻不在證明著自己在家中的地位。

啟堂卑鄙之五

沈復離開沈家之後,便打算遠離世俗紅塵,過世外隱逸生活。但又因著女兒青君和友人夏揖山再三勸阻,便放棄了這個念頭。

後來和夏揖山四處闖蕩,好不容易靠著替人代筆記帳賺來二十兩銀子。

豈料這二十兩銀子在沈復口袋還沒捂熱,便遇到了被弟弟啟堂派來要錢的兒子逢森。他讓逢森轉告沈復說家父安葬的費用不夠,希望能夠借二十兩銀子。

看到這裡,我不由對啟堂咬牙切齒,真是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且卑鄙如斯的人!

在沈復離開沈家後,不日女兒青君便找到沈復並以說笑的口吻取笑他,說:

祖父去世時留下了至少有三四千銀兩,父親你分毫未取就算了,難道連自己的行李包裹也打算留在這裡嗎?

由此看來,啟堂手裡顯然是拿到了這一筆遺產。然而如今他卻恰巧在沈復歸來之時,派沈復兒子逢森在一眾人馬面前提父親安葬費用不夠要來借錢。

顯然他的目的是想要當眾打沈復的臉,讓眾人認為沈復在父親逝世後並未盡到孝道,連安葬事宜都不管且分毫未出。

用"借"這個詞更是將沈復當作外人,順道提醒沈復已經是過繼給堂伯父家的人。

假若沈復不給錢,就代表他不孝;給錢就表明是"借",也正中他下懷。

但就算弟弟啟堂如此惡意待他,沈復也不做計較,並慷慨將自己辛苦賺來的,也是身上僅存的二十銀兩交給他。

幸得友人夏揖山勸阻,並幫沈復出了一般錢,才得以留下點盤纏錢。

啟堂真是個不把人逼入絕境,置於死地便不罷休的人。

儘管這個人是自己的哥哥,且對自己已經沒有危害了,但他還是要沈復苟延殘喘之際重重踩上一腳。

人心叵測,慘遭友害

1.擔保之災

三毛曾有言:朋友這種關係,最美在於錦上添花;最可貴,貴在雪中送炭。

在沈復已經窮得捉襟見肘、度日艱難時,有位友人向位於沈復畫鋪左邊的以發放高利貸為生的山西人借貸。

借高利貸不管是在現代還是古代都需要有擔保,只不過在古代形式簡單,只要有人作擔保便可達成借貸。

友人目的明確,就是來借高利貸的,但是啥擔保也沒帶。

他就是看中沈復在那,而且以沈復重情諾的性格,他有很大的把握沈復會同意,就算沈復搖擺不定,只要軟磨硬泡沈復也肯定會答應。

果然如他所料,事情進展得很順利,沈復在他的一再請求下還是勉為其難的點頭答應了。

有時朋友間相熟久了,性格、為人、處事風格被人猜了去,便也很容易讓這些披著朋友外皮的居心叵測之人利用。沈復就是如此。

沈復哪裡不知高利貸的危害!他自己的處境有多困難?

兒子逢森,年僅十二,跟著夫子讀書,需要很大的開支;

隆冬來臨,家中卻連一件能夠禦寒的衣物都沒有,女兒青君冷的雙腿不停地打冷戰,卻還是強撐著告訴自己,她不冷。沈復聽到簡直是心疼的要落淚;

妻子陳芸病入膏肓,卻還是透支著生命也要使出力氣從床上爬起來,只想要家人放心,自己不需要再花費醫藥錢。她這樣,只為了能夠省下點錢,讓全家人能夠安然度過這個嚴寒的冬天;

而沈復自己呢,無禦寒衣物,也要強撐著在冷冽的寒風中,守著書畫鋪。只盼望著能夠有人來買一幅自己的書畫。

但現實就像風雪灌進胸膛一樣冰冷,沈復往往三天賣出的書畫收成,都不足以支撐家中一日的支出。

這樣的沈復還不夠慘嗎!

然就算這樣悽苦悲慘,沈復也從沒想過要去借高利貸。從小的教養告訴他不可,家族顏面告訴他不可,而他也深知其中危害。

但沈復就是三毛所說的那種可貴的朋友,雪中送碳的朋友。

他看友人著實可憐,也實屬不易,不然沒人會去借高利貸,最關鍵的是他信任這個朋友。

但萬萬沒想到人心叵測,世事難料。沈復為這位朋友雪中送炭,而這位朋友卻使沈復雪上加霜。

在"坎坷記仇"卷中,沈復在講述自己的各種心酸苦楚,處境艱難後,以"這時"銜接友人"捲款逃去"事件。

想來他在寫這段時內心是多麼煎熬,而且根本不願再提這友人的名字,不願讓他的名字玷汙了這封他寫與陳芸的絕美情書。

3.催債之禍

這高利貸主山西人自在沈復左側書畫鋪行商後,就經常請沈復作畫。二人來往間,也算有些情分。

尚且沈復那友人來找他借貸並苦求沈復做擔保時,他就在一旁,一切的前因後果他都明白清晰。

而與沈復相識這段日子,他也是明裡暗裡將沈復的窮困落魄看在眼裡。

但自那友人捲款逃去事發後,這山西人不去尋那友人還款,反而像狗皮膏一樣黏住沈復,要沈復還債。

明知沈復已經夠慘了,還要苦苦相逼,絲毫不給沈復喘口氣的機會。本就入不敷出的沈復,不得已用筆墨字畫抵押,已經賠他快賠的傾家蕩產了。

見此,這山西人便轉換策略,絲毫不顧情面地在年底期間跑到沈父家門前大吵大鬧討債。使沈復顏面無存,而沈父也為此勃然大怒,認為沈復此舉簡直就是有辱家門。

作為一個高利貸發放者,其生活過的自然是比普通人家要滋潤。起碼相比那時的沈復,要好上許多。然而他卻在沈復危難間還再踩上一腳,使沈復的生活霜上加霜,最終走投無路。

而通過這件事,我們也可以看出沈復是一個相當"天真"的人。

他天真地以為是朋友就會大都同他一樣,重情諾。不重情諾起碼也不會存害友之心,更何況自己還幫了他。

天真的沈復,會認為無論如何,欠債的人是那友人,山西人不會有多難為他,結果卻讓人一再相逼。

沈復前期的生活浮生若夢,但最終卻是"事如春夢了無痕"。

參考文獻:[1]. 沈復.《浮生六記》[M].北京出版社[2]. 沈復.《浮生六記》一水間譯[M].萬卷出版公司[3]. 景煒.論《浮生六記》中沈復人生悲劇性的成因[J].文學教育(上),2020(11):24-25.

相關焦點

  • 浮生六記·五日京兆尹
    蛇蠍只攻擊那些傷害自己,抑或是弱小於自己千萬倍而苟活於世的生物。前者乃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寬宏肚量與「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堅決骨氣;後者則是「化腐朽為神奇」,從而保全自己的膽識擔當。蛇蠍堅忍,無論在什麼環境中,總要頑強的生活,縱使隱忍數日不食,也能保存十足體力,伺機而動。
  • 浮生六記讀後感,浮生如夢,為歡幾簡
    讀三遍《浮生六記》,性之久,感動著前人的一段恩愛悲歡。《浮生六記》是沈複寫於清朝嘉慶年間的自傳體隨筆散文,分為《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文章寫的率真灑脫,文辭綺麗,記錄了作者一生的際遇,或歡樂,或悲愁,或閒逸,酸甜苦辣,喜怒哀樂淋漓流淌於筆端,是一本非常不錯的古代散文,在晚清作品中有很高的地位。
  • 《浮生六記》是如何在五四時期火起來的?
    他出生在蘇州城裡居滄浪亭畔的一個「衣冠之家」,其父在官署遊幕以養家口。沈複本人雖出身書香門第,自幼讀書,但並未有成,嘗自謂「少年失學,稍識之無」,並未走上科舉功名之途。 他也略能詩畫,所作文字清新雅潔,傳情達意,可以說還很有些文採,但在才子如雲的蘇州城,便只算得個末流的無名之輩了。
  • 《浮生六記》中的10句話:布衣菜飯,可樂終身,算來何必奔忙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享《浮生六記》裡10個精闢的語句;布衣菜飯,可樂終身,算來何必奔忙布衣飯菜,可樂終身,不必作遠遊計矣。世事茫茫,光陰有限,算來何必奔忙!之前在「閱文超級IP風雲盛典」上,當著名主持人曹可凡讓胡歌推薦自己最喜歡的書籍時,他給出的回答便是《浮生六記》。
  • 《浮生六記》 我自愛之,子姑待之
    近日,又讀起沈復先生的《浮生六記《浮生六記》是沈復先生在中年時期所著。對於他的生平,也僅僅以此書為證。他在書中憶閨房之樂,寫閒情記趣,也記錄了自己的坎坷半生。我所讀的版本是由半枝半影所翻譯。譯者不僅將作者的文章翻譯成了白話文,同時也在書中加了對一些生僻字句的註解和自己對《浮生六記》的見解。雖說已經翻譯為白話文,但其中所流露出來的真情實感絕對不減白話文。
  • 「80後」編劇羅周:《浮生六記》中的「愛與死」
    【打造現實與虛幻兩個世界】 清代文學名著《浮生六記》或許是最適合被改編成崑曲的文學作品之一。 作者沈復是一個從未參加過科舉考試的「不成功人士」,卻將一生的才華付於對妻子芸娘的追憶中,他將二人的家居生活、遊覽見聞和坎坷際遇寫成了自傳體作品《浮生六記》。
  • 周末邀請 浮生六記
    下面是他的推薦語:沈復(1763~?),字三白,號梅逸,江蘇蘇州人。年輕時秉承父業,以遊幕經商為生,後偕妻離家別居,妻子客死揚州。46歲時有感於「蘇東坡雲『事如春夢了無痕』,苟不記之筆墨,未免有辜彼蒼之厚」,乃作《浮生六記》。
  • 微小說:世事難料
    「世事難料,世事難料。」他一邊走一邊搖頭,離他不遠的地方圍著一大群人,有大人也有小孩,老老少少幾十個人歡聲笑語的。被圍在中間的,是村裡一個四十來歲的中年男人,不知在哪做生意發了點財,開著一輛小轎車,買了不少東西回來看他爹娘。
  • 問答|「世事難料」怎麼翻?
    @vanilla627 問了一個人生感悟的詞的翻譯的問題:@peter6591認為,這個詞應該強調「難料」,即不可知性,變化性:
  • 沈三白:浮生六記
    《金聲長物》之「沈三白」節選 如果有哪本書讓我堪讀一生,那一定是《浮生六記》。 《浮生六記》殘稿自被王韜妻兄楊引傳從蘇州冷攤發現的那刻起,芸娘就一直浮現在水晶般剔透的字裡行間,但見美麗,但見精微,凡事不以禮教為圭臬,也不以規矩所制衡,盡情盡性而又生趣盎然,在流離困頓中,雖身處窘境仍彰顯令人如沐春風的個性。林語堂不禁發出:「芸,我想,是中國文學中最可愛的女人」的由衷讚嘆。
  • 又得浮生半日閒
    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閒 ——《題鶴林寺僧舍》 李涉當下流行一本沈復的書《浮生六記》,有人認為,《浮生六記》中「溫暖」「治癒」的文字,搔到了讀者生命、情感、心靈的癢處。當然,也一下子搔到了我內心的柔軟處。
  • 《浮生六記》最經典的10句話:布衣菜飯,可樂終身,算來何必奔忙
    《浮生六記》是清代文學家沈復的自傳體散文,被稱為「晚清小紅樓夢」。在《浮生六記》中,沈復以純樸的文筆,記敘自己大半生的經歷,歡愉處與愁苦處兩相對照,真切動人。並且他以較長的篇幅記述了夫婦間的家庭生活,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實屬稀見。
  • 追求真我,活在當下:《浮生六記》裡的人生智慧
    《浮生六記》向人們展現了一個平淡真實的日常生活,在平淡細微中透露著生活的美,演繹著智慧的人生。其中,既有對「真我」的執著追求,又包含了隨遇而安的處事方式和活在當下的人生理念。它們共同詮釋了如何能在瑣碎的日常生活中保持審美態度。
  • 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
    ,算來一夢浮生四十年來公與侯,清晨忒早,腳下黑糊糊一團向外延伸,垃圾桶旁邊不知誰種的絞股藍與柴胡,給喵星人準備的颱風晚餐,最後便宜了爭分奪秒的螞蟻們,它們仿佛永遠都在為那些不知何時到來的未來儲備。想起唐人小說裡的南柯夢,槐樹下面瞧螞蟻們招搖過市,因而成夢。
  • 世事難料呀
    當然是變成水汽消失在空氣中咯。一陣風吹來,小草彎了彎身子,水珠掉進了土裡,沙粒也被吹到了空中。站在窗邊的園主人看到了這一幕,捋了捋自己花白鬍鬚,微笑道:「世事難料呢。」
  • 清朝沈復自傳體散文《浮生六記》|封建道德哲學中的倫理實踐
    引文選自《浮生六記》,一本嘔心瀝血卻被作者棄之於冷攤的作品。近一段時間,清朝沈復自傳體散文《浮生六記》再一次在各大圖書網站佔據了文學類暢銷書的榜首地位。其實這本書從被發現的那一個時刻開始,就被賦予了一個歷史性使命,以破滅的理想和無法達成的生活,控訴封建禮教的壓迫。
  • 淺析《浮生六記》:生活中的瑣碎小事,才是生命所需的「營養液」
    《浮生六記》是清朝時期一位落魄的文人,用自己的病榻時光寫下了一部四萬餘字的回憶錄。沈復,清代文學家,至今未發現有關他生平的記載,據其所著的《浮生六記》來看,他出身於幕僚家庭,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
  • 「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過於情篤」——《浮生六記》譯後感
    筆者在上世紀末時,曾為上海古籍出版社「明清小品叢刊」中的《浮生六記》添加注釋,後該書獲得學界和社會的認可和好評,多年來不斷地重印。今年應上海古籍出版社之約,增加了白話文翻譯,此書並列入「中國古代名著全本譯註叢書」,以求更加適應現在讀者的閱讀需求。
  • 世事難料,人心更難測
    世事難料,你永遠不會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更不會知道自己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可人心更難測,有的人走著走著就散了,有的人走著走著也看不清了,還有的人走著就一直在算計你!我們只能說:有些人來到你的生命中,只是路人一場。人心險惡,你要學會辨識大學是一個小型社會,在我看來,這句話非常正確,可大學只是社會的縮小型而已。
  • 盤點人性中的十大弱點(上)
    莎士比亞說過:我是人,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無論是普通人,偉人還是聖人,都不可避免地閃耀著人性的光輝。也掩藏著人性的醜惡人人都有優點。也有弱點,有弱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的弱點以及它對人生的影響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下人性中的十大弱點以及它對每個人人生的影響一。貪婪。貪婪的人慾求不滿,大多體現在國冢公務員以及權力核心。晚清時期李寶嘉寫的《官場現形記》就是最好的例子,各朝各代這樣的事例數不勝數,明朝的憨忠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