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夏淅
編輯|劉肖迎
隨著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相關科技爆發,金融行業的傳統發展模式發生了巨大變化。
金融和科技兩者的結合,最終目的在於提高金融業務的效率和質量,這也是眾多網際網路企業爭相進入金融賽道的原因之一。
區別於以螞蟻集團為代表的「科技在先、金融在後」的模式,中國平安的「科技賦能金融」更像是另一種模式的探索。
中國人民大學管理學博士王鵬告訴市界,如果從金融角度出發做金融科技,它的合規性、合法性以及自有資金的安全性方面可能會做得更好。
前不久螞蟻集團短暫過會時的超高估值,已經體現出資本市場對金融、科技相結合的看好。那麼中國平安的未來,也就有了一個更大的想像空間。
01 30年,從保險到綜合金融,再到金融+科技
1988年3月,尚未滿33歲的馬明哲在深圳蛇口創立了平安——中國第一家股份制民營保險公司橫空出世,開始了一段漫長的徵途。
按照馬明哲的規劃,平安第一個10年做的是保險,第二個10年做的是綜合金融,第三個10年開始做「金融+科技」,未來的10年將要做「金融+生態」。
在這個過程中,2010年起逐漸收購深圳發展銀行,到2012年將其股票名稱變為平安銀行,是中國平安從保險過渡到綜合金融的關鍵性標誌。
深圳發展銀行作為國內第一家登陸資本市場的商業銀行,「000001」的股票代碼足見其在資本市場上的歷史性地位。
將深圳發展銀行收入囊中後,中國平安完成了在「保險、銀行、投資」三大綜合金融業務的布局,也是從那時起,逐步確立其在金融行業,尤其是保險行業的龍頭地位。
中國平安目前高達1.5萬億元的市值和各項優秀的指標,都是其行業地位的印證。
從10月27日中國平安公布的三季報來看,疫情影響下,其2020年前三季度實現收入9170.7億元,同比增長2.7%,實現歸母運營利潤1030.41億元,同比增長4.5%。
和保險行業其他公司相比,中國平安的淨利率長期維持在10%以上,2020年上半年雖然受疫情影響有所回落,但仍比另外幾家保險行業上市公司高出一倍左右,這就是為何中國平安的淨利潤長期在保險同行中位居第一的原因。
除此之外,更能衡量保險企業的業績指標還有「內含價值」。
所謂內含價值,指的是截至某個日期,一家保險公司所有有效保單未來利潤的貼現值,針對的是壽險及健康險業務。
而在壽險和健康險之外,中國平安還有財產險、銀行、證券和科技等多個業務板塊,將這部分業務以一個經調整後的資產淨值來體現,再加上內含價值,就能得出一個集團的整體內含價值。
截至2020年6月末,中國平安壽險及健康險業務的內含價值為8053.74億元,集團整體內含價值為1.26萬億元,比排名第二的中國人壽高出了2412億元,並且自2017年以來就居於行業首位。
再往細看,中國平安的人均產能同樣具有優勢。2019年,每個保險營銷人員能夠為公司帶來6.51萬元的新業務價值,屬於行業內的最高水平。2020年上半年的指標雖然有所回落,但同行業皆受波及。
雖然從整體指標到微觀指標,中國平安都已經具備明顯的優勢,但金融業並不是平安故事的全部。
中國平安的科技基因早在發展保險業務的階段就已經開始發揮作用、蓄力生長,並且在2019年正式成為其定義自我的標籤之一。
2013年,馬明哲曾在內部講話中提到過,中國平安最大的對手是騰訊和阿里。而從目前的業績來看,其實和螞蟻集團、阿里巴巴、騰訊控股這幾家網際網路企業相比,中國平安的淨利率雖然較低,但是多年的積累下,中國平安勝在收入規模。
近5年來,中國平安的收入規模遠超另外三家的收入合計,淨利潤總額也始終保持在頭部位置。
不論是和保險行業相比,還是和科技企業相比,中國平安都在不同方面有著自己的優勢,似乎可以放慢腳步喘口氣了,但事實上,中國平安已然開始布局下一步。
02 保險行業的「破局者」
從「宏觀」到「微觀」,中國平安各項數據都不錯,但唯獨在一項叫做新業務價值的指標上有所不同。
所謂新業務價值,指的是保險公司本年度內銷售的保單,預計未來能夠產生利潤的貼現金額。保險公司每年的新業務價值越多,可以成為未來利潤的「蓄水池」也就越大。
2016年,中國平安的新業務價值首次超過了中國人壽,一直到2019年,兩者的差距仍維持在170億元左右。
但2020年上半年,中國平安新業務價值為310.31億元,同比減少24.4%,而中國人壽新業務價值則為368.89億元,同比增長了6.71%,近五年來首次反超中國平安。
如何理解這種反超,還要從疫情和壽險改革的雙重影響說起。
招商證券分析師鄭積沙曾針對中國平安三季報表示,由於平安賣的是利潤率更高、價值率更高的保障型產品,因此對於代理人的線下作業有更強的依賴,疫情下的展業也更容易受到影響。
除此之外,壽險改革是一個更重要的因素。
國內壽險行業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目前仍然在沿用早期的一套銷售模式,存在銷售隊伍龐雜但整體素質不高、產品和服務跟不上市場需求,以及經營過程尚未數據化這三個最主要的問題,可以概括為「渠道、產品和數據化」。
由此,中國平安的壽險改革從2018年開始萌芽,2019年11月正式啟動。在「改」和「革」之間,無可避免會對原有體系產生一系列影響,而渠道,是其中最直觀的可衡量標準。
眾所周知,保險公司的日益壯大基本上可以說是建立在龐大的保險銷售隊伍之上,但過去「發展下線」「團隊提成」的發展模式,本質上是依靠人口紅利完成的,這種增長方式逐漸形成了高額的營銷成本。
更重要的是,目前的情況顯然在發生改變——人口紅利消退成為共識,那麼保險業的增長就要從依靠銷售隊伍的數量,轉為依靠銷售隊伍的質量,也就是效率。
具體來說,壽險改革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渠道改革,而渠道改革的方式就是提高銷售隊伍的素質和人均產能,過程中也會對銷售隊伍的規模進行必要縮減。
從幾家保險業上市公司的保險營銷人員規模來看,2018年之後有縮減的只有中國平安和中國太保,另外三家仍在擴充或維持營銷人員的隊伍。
截至9月末,中國平安的代理人數量為104.85萬人,較6月末再次減少了約10萬人,渠道改革還在推進。與此同時,中國人壽個險銷售人力規模從2019年末的1613萬人擴大至1690萬人,二者新業務價值的區別也就更容易理解了。
減少營銷人員規模當然也只是渠道改革的表象之一,結合各種信息來看,中國平安同時在產品和數據化兩方面發力,也是整個壽險改革中的關鍵。
疫情之下,中國平安針對業務人員開發的一款叫做「口袋e行銷」的應用軟體,正在凸顯價值。
平安一位業務員告訴市界,她們很早就可以通過這個軟體在線上實現會客、籤約等一系列流程,公司還會針對業務需求給予業務員不同的指導方案,提高保險業務的效率和專業性。
平安的內勤人員則告訴市界,這款應用軟體其實在2014年前後就已經開始推行,但當時一些功能還在電腦版本上使用,後來才陸續轉移到手機上。現在,所有業務員的工作都是以這個應用軟體作為入口來開展,疫情期間只能從線上渠道拜訪客戶,使用頻率也有明顯的提高。
雖然只是中國平安以科技賦能業務人員的一套基礎軟體,但在這背後其實是積累多年的龐大資料庫,以及2.8萬項科技專利中部分應用的體現。
平安方面曾表示,2021年是改革開始見效的一年。那個時候,壽險改革對金融主業的效果得以顯現,中國平安搭建的金融「基本盤」也會更為牢固。
03 保險之上,科技王國
如果說保險業務是中國平安的底色,那麼科技就是中國平安近幾年搭建的新王國。
2019年元旦,中國平安更是將科技一詞注入其品牌標識,由原來的「保險、銀行、投資」變為「金融、科技」。
截至目前,中國平安已經發展出了包括金融服務、醫療健康、汽車服務、房產服務和智慧城市在內的五大生態圈,力圖在保險業務囊括「生老病死」之後,向下延伸醫療產業鏈,同時橫嚮往「住」和「行」兩大高單價生活消費領域擴張版圖。
這也是中國平安區別於其他幾家傳統保險公司的關鍵所在。
其中以平安好醫生為代表的醫療生態相對更成熟一些,成為金融業務之外,蘊藏巨大能量的一個生態圈。
2019年,國內有6萬億元的醫療支出,而這一數值預計在2030年達到16萬億元,11年間有10萬億元的增長空間可以期待。
支撐這種增長的,除了不斷加劇的人口老齡化趨勢和不斷提高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目前國內1.12萬元的人均醫療健康支出,和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也留出了很大的增長空間。
但目前的情況是,這片巨大的醫療藍海中,包括政府、服務機構、患者、醫生和支付方在內的五個主要參與方,都存在著一系列痛點。
例如如何讓政府高效地對100萬個醫療機構實施系統化監督;如何緩解服務機構小病大治、大病遠治,以及23%的病人集中在0.3%的三甲醫院的資源錯配問題;如何解決患者「3小時等待、5分鐘就診」的看病難題;
另外從醫生和支付方的角度,也分別存在全科醫生缺口大、醫保支付存在壓力等方面的問題。
平安醫療生態的出現,正是一個契合各方需求的產物。
「醫療+網際網路」的本質是通過科技手段來幫助患者預防疾病、治療疾病,最終目標是通過提高效率的方式,降低各方的醫療費用總和,是一件對患者、政府和服務機構都有益無害的事情。
從動機上來看,中國平安作為保險公司,同時也是商業保險的支付方,有充分的動力去幫助客戶預防疾病、監督醫療機構適度且高效地提供治療,以降低整體醫療費用。
大環境有了,動機也有了,接下來就是看平安的如何抓住痛點,推動線上醫療。而橫向打通政府、居民和服務機構三方,縱向作為醫療行業和科技應用之間的連接,就是一個基本的思路。
成立6年,上市2年,平安好醫生雖然還未實現盈利,但收入的快速增長和虧損的明顯收窄,意味著距離盈利越來越近。尤其在疫情之下,平安好醫生在線診療服務的價值得以凸顯,更意味著這種模式的可行性,這是作為行業先行者最重視的問題。
當然,作為連接平安壽險、養老險、健康險的醫療服務入口,現階段流量的大小同樣是衡量平安好醫生的一項重要指標。
截至2020年6月末,平安好醫生已擁有3.46億用戶,醫療健康生態圈覆蓋了超過370個城市和1.7萬家醫療機構,疫情高峰期間,其網際網路平臺的累計訪問量甚至超過11.1億人次。
和醫療業務的生長邏輯相類似,汽車、房產和智慧城市幾個生態圈都在蓄力,等到各自成熟的時機,他們之間將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還是比較值得期待。
當客戶通過壽險、健康險等入口進入了平安的生態圈,包括「平安好醫生」對應的醫療健康服務、「平安好車主」對應的汽車服務、以及證券投資和銀行貸款對應的金融服務等等,也就順其自然地進入客戶的選擇範圍。
反過來,通過其他入口進入生態圈的客戶,也可能成為中國平安保險業務的優質客戶。
有數據顯示,平安集團層面,使用醫療服務的客戶和不使用醫療服務的客戶,客均金融合同數分別為3.1份和2份,客均AUM分別為1萬元和5600元,醫療生態能為中國平安帶來更高價值的客戶。
再例如2020年上半年,中國平安集團層面的個人客戶數量達到2.1億,新增的1809萬名客戶中,有35.4%來自集團五大生態圈的網際網路用戶。
集團個人客戶的交叉滲透程度正在以可見的速度提升。
有了金融主業極大盈利能力的加持,中國平安在大力發展科技的路上就有了穩固的大後方,可以更從容和穩定。
而從壽險改革和平安好醫生接近盈利的發展情況來看,2020年大概率將會是中國平安調整結束的前夕,那麼剩下的就是必要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