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外部整個社會環境的轉型與變遷,大量在中國企業依然處於快速發展階段,所在行業尚未進入相對穩態的格局 。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組織的存在特徵註定是多元的。無論是快速增長還是變革轉型的企業,問題的呈現往往是綜合的。
大多數管理者在講問題時都會提到人的因素,人往往是管理問題最容易被看到的一個方面。「人才吸引不進來」「績效考核流於形式、資金髮了卻沒起什麼作用」「有能力的員工卻跟企業之間存在博弈」......
無論我們用什麼角度去看問題,問題之間總是相互關聯的。尤其是處在當前階段的許多企業,當業務和管理都尚未進入相對穩定的狀態,問題之間的相互傳遞和制衡就會顯得更加快速和錯綜複雜。
壞的管理是問題之間的惡性循環和系統失效,好的管理是組織內部單店之間的相互促進和系統競爭力,背後關鍵的決定因素是機制。
建立問題之間的邏輯關聯:許多問題之間往往是相互關聯的,甚至是因果循環的。只有理清問題之間的邏輯關聯,才能幫助我們跳出問題的局部視角,從整個鏈條的角度出發改變問題的循環方向。
比如,考核起不到激勵和鞭策的作用,管理者認為指標不夠量化,管理者想盡辦法將定性的指標量化,讓職能部門的考核直接跟業務部門的結果性指標掛鈎,或者把定性的工作結果用數量或者比率指標來要求,等等。這樣做的結果,不但導致考核工作量增加,反而造成員工對於考核不公平的怨聲更大,激勵效果更差。
從多個方面了解問題,避免問題視角的單一化:由於組織中不同位置的立場和視角的差異,以及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不同的部門和員工對於同一個問題很可能會出現不同的判斷和感受。而這種差異性剛好能夠幫助我們識別問題邏輯鏈條的各種可能性。
基於問題表象用剝洋蔥的方式找到根源:引發一個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從問題的根源出發 ,才能避免問題解決的一時性。
站在一個具體的時點去看,一個組織的管理問題往往是核心要素之間不匹配所引發的矛盾的顯現。每一個構成組織發展的核心要素,有其自身的慣性和路徑依賴。
所以,我們要想識別一個組織的問題,就需要研究組織核心維度的特徵,並對這些維度之間的匹配關係進行分析,對要素之間存在的矛盾和問題保持敏感,從而幫助我們迅速完成對一個企業管理問題的系統性認識 。
比如 初創期的企業,先有了人和初步的機制(管理維度的特徵),業務維度的特徵反而是隨著創業的進程而慢慢清晰化。我們在這裡討論大多數業務相對成型的企業,而初創期的組織,問題往往是在些基礎上的簡化和變形。
首先從業務維度看企業。
當一個企業由大於一個業務構成的時候,我們先看整體業務的特徵,再看其中每一個單一業務的特徵。
如下圖所示,幾個簡要的子維度能夠幫助我們迅速完成對一個企業業務狀況的總體判斷。
業務上的快速變化,以及各種模糊、不確定甚至是矛盾和衝突的存在,必然會增加管理上的難度。業務關係的混亂,往往是引發管理問題的核心根源之一。當我們去分析和識別一個企業的組織管理問題是,「業務和管理之間的互動和匹配關係」是首先需要關注的命題。
其實,從管理維度看企業。
在組織的運轉過程中,「人」是其中最為機動、最具不確定性的因素。
「結構——功能——規範化水平——隊伍建設——組織氛圍 」幾個核心維度通過內在的邏輯關聯而總體上涵蓋了組織核心管理特徵的所有面向,能夠幫助我們迅速完成對一個企業管理問題的梳理和整體判斷。接下來,我們再簡要地介紹一下,在每個核心維度的內部,重點應該觀察什麼,對應的管理含義和常見問題又是什麼,以幫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
企業在構建管理體系和持續推動管理精細化的過程中,需要始終關注業務的發展速度與方向,考慮業務所在的階段,從而把握規範化的節奏,在穩定性和靈活性之間平衡,在延續和變化之間平衡,儘量基於未來做前瞻性的規劃和準備,以實現業務與管理之間更為有效的互動。
以上我們從「業務」和「管理」兩個大維度出發,根據其內在的邏輯進一步細分的幾個核心的子要素,從要素本身的管理意味和相互之間關係的角度入手,試圖在一個時點下完成對一個企業組織特徵的全面把握和整體判斷。從觀察這些核心要素的特徵以及想到之間的互動關係入手,能夠幫助我們迅速完成對核心 命題的識別與把握。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表格中針對核心要素列出的常見問題,更適用於當前階段處於快速發展或轉型期的企業,初創期或者業務與組織都相對穩定的企業在問題特徵上會存在差異。這裡我們重在分析原理 ,問題以示例的方式做經驗型的總結,僅供管理者參考。
-參考《組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