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績效管理的八大經典問題

2021-02-19 清華管理評論

文 / 潘鵬飛

績效管理通常被認為是通過PDCA循環實現業績持續改進的過程。然而,「四階段」循環並不能涵蓋績效管理的全貌,包括組織與流程優化、績效過程領導等很少在績效管理過程中得到關注,即使是「PDCA」的各個方面在實踐中也存在各式各樣的問題。本文從一個完整的績效管理流程出發,總結與分析了組織績效管理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八大問題,希望能夠對組織績效管理實踐提供一些警醒與指導。

缺少戰略或未能對戰略達成共識

戰略是組織績效管理的起點。

戰略制定雖沒有標準的範式,但存在可遵循的「套路」,最常見的如「PEST分析」、「SWOT分析」、「五力模型」、「波士頓矩陣」等,國內對如何制定戰略也相對比較熟悉。組織的戰略可以很複雜,如國家的五年規劃;也可以很簡單,如任正非提出的「方向大致正確」;即使幾句簡單的描述都可以作為組織的發展戰略。但是,在中國的組織,尤其是中小企業中,戰略卻是個稀缺品,有些企業家還理直氣壯地說「我沒有戰略,沒有戰略也是一種戰略」。

這有幾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國的企業壽命普遍還較短,仍處於機會成長階段,企業摸著石頭過河,缺少制定戰略的遠見與能力;二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到處都是機會,企業沒有戰略也能活得很好;三是國內政策與市場變化較快,企業認為戰略一旦確定容易失去靈活性,不利於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四是很多企業家靠摸爬滾打把企業做起來以後無法自我超越,相信甚至迷信自己的能力,對戰略的價值持懷疑態度。

即使組織負責人對組織的未來發展有所思考,也很少真正落實為文本並與組織上下達成共識。一方面將戰略表述出來,尤其是落到紙面上之後,就面臨著戰略方向錯誤的風險和戰略目標將來可能沒有實現的壓力;另一方面也存在「領導在天上飛,下屬在地上跑」的情況,下屬聽不懂領導的「鳥語」,領導覺得下屬笨得「像頭豬」,雙方無法就組織戰略進行充分溝通並達成共識。

所以說,缺少戰略或未能就戰略達成共識是組織績效管理的首要難點。當組織戰略不明確或未對戰略達成共識時,組織的績效管理就缺少了方向,組織就很難確保在做正確的事情;同時組織內部各自為戰,無法形成合力,組織資源也無法實現效率最大化。

組織戰略未能有效「解碼」

戰略並不能自動實現。

很多組織花費大量精力進行了戰略規劃,卻發現要麼組織發展與戰略並不合拍,要麼戰略對企業發展的影響非常有限,組織就開始懷疑制定戰略的必要性。然而,戰略成功的關鍵不僅在於制定戰略和對戰略達成共識,還需要戰略能夠有效落地,而戰略從制定到落地之間卻有很長的路要走。戰略制定之後首先要經過「解碼」,然後才進入戰略執行環節。正是在「解碼」時,組織遇到了很大的難題。

德魯克說過,「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很多管理者發現即使他們學會了很多管理理論,依然做不好管理實踐。在「戰略解碼」方面也是如此。雖然「戰略解碼」已經成為一門非常火的培訓課程,無論是戰略地圖,還是華為的BEM模型,都提供了非常完善的戰略「解碼」方法論體系,但管理者發現他們還是做不到「知行合一」。

組織「解碼」戰略時至少存在以下三個困難:

第一,「解碼」戰略要求參與者必須包括組織的高層領導,且必須非常熟悉組織的戰略和業務,如此才能準確地把握組織的關鍵業務流程、核心競爭能力和重點工作任務等;參與者還必須高度重視並積極推動戰略「解碼」工作,並為此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準備、討論和決策。而在實踐中,很多組織的高層領導更傾向於當「甩手掌柜」,戰略確定之後就將解碼工作安排給分管人員,未能投入足夠的重視和時間,戰略「解碼」效果不夠理想。

第二,關鍵成功因素的提取無法一蹴而就,但戰略「解碼」卻傾向於在短期內完成。從組織層面到崗位層面,要回答什麼是業績的關鍵驅動因素並不容易,諸如「創新」、「客戶服務」等通用因素必須在組織的業務場景下做出解讀才具有管理價值,而這要求組織的相關領導對組織業務進行長期思考與研究,並不斷對所提取的關鍵成功因素進行動態優化,僅靠幾個領導「頭腦風暴」一兩天,甚至幾個小時很難得出完善的方案。

第三,戰略「解碼」需要組織具備一定的管理基礎,組織要能夠及時收集市場環境、競爭對手、客戶需求等方面的信息,並對組織內部的資源、能力、業績等信息進行有效分析,據此制定科學合理的業務目標與競爭策略,並確定下一階段的重點任務。

未能建立科學的目標責任體系

科學的目標責任體系應該具備縱向一致、橫向協同、合理設計的特點。

縱向一致。組織的各級各類目標都應與組織戰略保持方向一致,每個目標都能支撐組織戰略,都能為組織戰略貢獻價值。組織必須從其戰略出發,通過逐級分解將戰略目標落實到員工的日常工作中,而當組織在採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目標責任體系時,更需要注意各級目標與組織戰略的方向是否一致。然而,即使組織遵循了從戰略出發分解目標,受能力或公司政治等因素影響,目標分解也容易出現偏差,所以實踐中經常會出現「每個人的業績都很好,就組織業績不好」的現象。

橫向協同。目標設置應支持組織內部的橫向協同而非競爭,部門之間不存在「零和」現象。然而,橫向協同比縱向一致更難實現。一方面,專業主義與本位主義導致組織內部「部門牆」林立,各部門都傾向於在獲取更多資源的同時承擔更少的任務,並儘可能地把問題甩給其他部門。另一方面,很多管理者基於職責而非成果開展工作,不能主動擔當作為,遇到協同需求時先考慮是不是自己的職責,會不會承擔不良後果,而不是考慮是不是對組織整體有益。所以,實現橫向協同不僅僅是目標分解問題,還需要組織文化、業務流程、激勵機制等方面的系統支持。

合理設計。目標設置需要符合SMART原則且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相應的評價指標與評分標準也要能正確傳達組織的管理意圖並準確衡量價值貢獻。目標設置涉及到目標描述、目標值設定、權重分配、評價指標選取與評分標準設計等內容,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差錯都可能會影響績效管理的整體效果,但現實又決定了目標設置的過程受很多主觀因素的影響,這對於目標的科學性、權威性和合理性都造成了較為負面的影響。以設定目標值為例,管理者很難預測基本目標應當做到什麼程度,挑戰目標應當做到什麼程度,所以目標設定的過程多數成為討價還價的過程。

計劃制定與執行容易流於形式

目標確定了組織的方向和目的地,而計劃則是到達目的地的途徑和方式。

計劃能夠牽引組織成員朝著組織目標的方向努力,能夠通過提前思考降低未來的不確定性,能夠幫助管理者跟蹤工作進展並對可能的偏差進行及時調整。缺少計劃,目標的實現過程將變得不可控制。《禮記·中庸》講「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孫子兵法》講「多算勝,少算不勝」,都是在強調計劃的重要性。

然而,很多組織的計劃制定與執行工作容易流於形式。一方面,管理者不願意或者不會制定計劃。有些管理者認為未來不確定性太多,計劃制定以後不利於靈活應變;對於創新性任務認為之前沒做過,不知道需要多少時間和資源,也不知道過程中會會產生什麼成果,沒法做計劃;對於重複性或者常規性工作,又覺得很熟悉了沒必要做計劃。另一方面,即使制定了工作計劃,在執行過程中也會存在問題。管理者即使認識到了計劃的重要性也容易投入不足,很多管理者傾向於將制定計劃的工作交給下屬去做,但下屬受信息、能力所限,制定的計劃容易缺少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還有管理者認為「就算沒有按照計劃開展工作,只要最終完成目標就可以了,是不是按照計劃開展工作並不重要」;也有管理者制定計劃主要是為了應付上級要求,計劃提交之後就被放到一邊,平時管理全靠管理者經驗。

基於組織現狀開展績效管理

組織無法基於現狀實現卓越。

組織必須通過不斷優化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釋放組織效率,促進組織績效的改進。很多組織的績效管理努力成效不佳,主要原因就在於未根據組織發展的需要進行組織結構與業務流程的變革。這在組織績效管理的目標體系中也可見一斑,組織很少提出某個業務流程的效率要提高到什麼水平,或某個職能要發展到何種程度的目標。組織目標一般源於組織發展戰略、關鍵成功因素、重點工作任務、部門職能或崗位職責、管理改進需求等,卻很少源於流程優化或組織調整。

組織的變革一般會發生在績效管理之前,組織傾向於先調整組織結構,再根據各部門的職能設置調整業務流程,然後再為新組織設定目標。這一順序假定新的結構和流程是合理的,但事實卻恰恰相反,組織運行過程中經常發現業務流程不夠順暢,所以科學的順序應當是先根據組織發展要求建立組織的績效管理目標體系,然後基於目標實現的要求優化業務流程、調整組織結構,推動績效目標達成。

各級管理者績效領導力不足

各級管理者是組織績效管理的第一責任人。

無論是進行績效計劃、組織,還是領導和控制,管理者都應當是最主要的責任人。但管理者卻經常扮演不好自己在績效管理中的角色,缺位與錯位現象較為普遍。缺位是指管理者未能承擔起相應的績效管理責任,在績效管理過程中投入不夠或當甩手掌柜,下屬得不到相應的支持;錯位是指管理者進行管理定位時自降一級,總經理整天做總監的事,總監做部門經理的事,部門經理做主管的事。無論哪種情形,都與管理者績效領導力不足有很大關係。

管理者的績效領導力可以分為「意識、能力、意願」三個方面,「意識」是指管理者必須要能清楚地認識到應承擔的績效管理責任和要履行的績效管理職責,管理者缺位的主要原因就在於缺少相應的「意識」,尤其當管理者因為業務能力優秀而剛剛晉升管理職位時更是如此;「能力」是指管理者為有效履行其績效管理職責所必需的具備的能力,如決策、問題解決、時間管理、溝通、授權、激勵等,「能力」不足是管理者錯位的主要原因;「意願」是指管理者具有承擔績效管理責任和履行績效管理職責的努力程度,即使管理者具備了績效管理的「意識」和「能力」,他還必須要有「意願」才能達到績效管理的預期目標,而其意願主要是由所在組織的機制決定的,如激勵機制,管理者在實現優秀業績時能否獲得預期的獎勵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付出努力的大小。

績效考核未能有效評價價值貢獻

組織應基於預定的價值假設客觀評價價值貢獻。

「價值」是一個複雜概念。組織既要創造經濟價值,還要創造社會價值;既要創造當期價值,還要創造長期價值。組織成員創造價值的方式更為複雜,可能是為組織帶來經濟效益,也可能是為組織贏得外部榮譽;可能表現為具體成績,也可能表現為一種精神;可能是捷報頻傳,也可能是一鳴驚人。組織必須預先思考清楚到底認可「什麼」價值,並將這一價值假設在組織內達成共識。

然而,即使組織清晰地界定了「價值」,還面臨著如何「識別與評價」這些「價值」的問題。比如績效的三個維度中,能力、過程和結果「哪個」更重要,如何判定組織在三個維度上創造了「多少」價值。一般來說,結果績效相對來說容易量化,能夠客觀評價,但能力績效和過程績效的評價卻涉及很多主觀因素,這也是很多組織更傾向於評價結果績效,而忽視過程績效與能力績效的原因,很多能夠為組織創造價值的因素未能得到組織認可。即使是能夠客觀評價的結果績效也很容易因為評價者的失誤而出現諸如居中效應、近因效應、對比效應和類我效應等偏差。由此帶來的績效考核公平性的問題嚴重挫傷了組織成員的積極性,並對組織績效產生了較為負面的影響。

未能充分發揮考核結果的應用價值

「掙錢」難,「分錢」也不容易。

績效考核結果應用階段,組織需要通過確定考核結果、開展經營檢討和實施績效獎懲等方式激活、激勵組織成員創造更佳業績。但實踐中,績效考核結果的應用價值經常得不到充分發揮。

很多組織選擇強制分布的方式確定績效考核等級,如比較知名的GE「活力曲線」;即使組織不明確限制所有考核等級的比例限制,也會控制「優秀」的比例,如《公務員考核規定(試行)》提出「公務員年度考核優秀等次人數,一般掌握在本機關參加年度考核的公務員總人數的百分之十五以內,最多不超過百分之二十」。強制分布的本意是要傳遞市場壓力,激活內部人才脫穎而出,但在應用時卻經常「跑偏」。管理者在評定下屬考核等級時,即使下屬的表現讓他惱火,也不願意將下屬評為較差的等次;在確定誰應該被評為優秀等次時,管理者也顧慮重重,擔心總給某個人優秀會影響團隊士氣,或者其他人會排擠總是「優秀」的同事。最終管理者可能會選擇「和稀泥」的做法,強制分布變成「輪流坐莊」,拉開差距變成「大鍋飯」。

經營檢討是組織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重要工具,但由於管理者害怕承擔失敗的責任,很多組織的經營檢討會議根本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歸因理論提出「人們傾向於將功勞歸於自己,而將過錯歸於外部」,現實中組織的經營檢討會議也經常出現找客觀理由或外部理由的情況,將業績不好的原因歸於組織不可控的因素,如市場環境等,很少管理者敢於批評和自我批評,未能將個人、組織或其他部門的問題暴露出來,後期的績效改進無從談起。此外,也存在組織找到了問題根源,但未能提出有效改進措施,或會議決議無人跟進,改進措施無法落實的情況。

在績效獎懲時,組織也傾向於「罰大於獎」,以至於很多組織提出要開展績效考核時,組織成員都認為是要開始「扣獎金」了,組織內人人自危,士氣低下。此外,績效管理不是一個獨立的系統,它必須與組織的人員調整、薪酬激勵、培訓開發等政策有效結合,才能充分發揮績效考核結果的應用價值。但在真正結合時組織又會面臨一些難題,如管理職位有限,組織成員的上升通道難以打開,即使組織建立了專業發展通道,薪酬總額的限制也在隱形中設置了晉升的天花板。薪酬總額限制還帶來了激勵的矛盾,因資源有限,普漲很難拉開差距,打擊了優秀人員的積極性;向優秀人員傾斜能夠拉開差距,但打擊了更廣大組織成員的積極性。所以,在組織未建立績效導向文化時,如何應用績效考核結果激勵組織成員持續提升業績也成為讓管理者較為頭疼的問題。

關於作者 | 潘鵬飛:北京華夏基石管理諮詢集團高級合伙人、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

文章來源 | 華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相關焦點

  • 組織績效管理有效保障戰略實施的三個關鍵問題
    如何建立系統、科學的績效管理體系,保障組織戰略的有效部署、實施,要注意三大關鍵問題:一、績效管理≠績效考核,重在績效改善和提升,避免只盯著考核績效管理的目的是對組織和成員的績效通過測量、對標、評價、考核、反饋,從而達到績效目標達成和驅動績效持續改善的目的,其焦點在改善、提升,而不在
  • 《非營利組織的管理與績效評估》全國公開課
    此次,NPO德魯克學習會(www.ngocb.cn)攜手基金會中心網(http://www.foundationcenter.org.cn/),特邀紐約大學資深的德魯克管理學教授,面向業內的非營利組織與團隊管理者,於2011年7月22-24日在北京舉行《德魯克論非營利組織的管理與績效評估》主題課程,資深翻譯全程陪同。
  • 組織績效與個體績效是一體
    個體績效是組織績效的邏輯起點,組織績效是個體績效實現的基礎。當我們去思考一個績效問題時,首先要知道談的是組織績效還是個體績效,如何提升組織績效,如何改善個體績效,很多人在談績效時都說要做績效提升,通過一套科學有效的績效管理辦法來實現目標。但事實上,通過個體績效提升的方式去解決組織績效所遇到的問題,這樣的目標通常是實現不了的。
  • 績效管理難落實?一文讀懂績效管理應如何破局!
    績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續提升個人、部門和組織的績效。績效管理者扮演「教練」的角色,通過與員工持續的溝通、指導、幫助、支持員工完成工作任務。因此,績效管理的特點:1)績效管理強調組織目標、個人目標的一致性;2)強調組織和個人同步成長、共同提高,形成「多贏」局面;3)在績效管理的各環節都要管理者、員工共同參與賦能,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
  • 如何處理組織績效和個人績效的關係?
    首先,這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很多企業都遇到過,我們不要避諱這個問題,也不急於為績效考核這個工作做辯護,把它提出來,作為課題加以研究,會對企業的管理有所裨益。我們在設計績效考核指標的時候,很多因素是不可以量化的,而這些不可量化的因素反而是對企業的績效影響比較大的。而我們為了追求對員工考核的準確性,通常都會最大程度地做到指標量化。
  • 流程指標與組織績效、部門績效和個人績效的關聯
    分工不夠明確,而員工工作的完成情況又缺乏相應的考核機制,員工積極性受到影響,以至於有的員工出工不出力,領導也無法了解員工真正的工作情況和工作能力,任何一個發展中的企業都會存在問題,有問題才會有改正,有改正才會有發展。
  • 績效管理的職責分工
    作為績效管理體系的設計者和組織實施者,人力資源部擔當著績效管理的宣傳者和培訓者的角色,他們的角色十分重要,等於是績效管理體系的架構者。不管當實施績效管理時,真正的主演還應該是管理者和員工。>在績效管理中,員工並不是被動的被考核者,他們應該是主動的績效改進者,為了組織戰略目標的實現而付出必要的努力,因此,員工在績效管理中也承擔著一定的責任:(1)理解自己在組織中的位置,明確自己應該為組織作出怎樣的貢獻。
  • 績效指標設置及推行的八大藝術
    這個問題是在做績效計劃,給被考核對象分配責任指標目標會遇到的首要問題。任何人都不喜歡被考核,即使勉強接受了一些考核指標,如果不給管理層一個信服的理由,在接下來考核實施的日子裡,該指標很有可能找到被攻破的弱點,從而讓管理層動搖。為了保證所設置的考核指標的正確性,必須明確考核某個指標對於部門甚至被考核人崗位本身的目的與意義。
  • 深度解析組織績效V模型,深入理解組織
    本文約5500字,閱讀需11-12分鐘每個高管都有看待組織的思維模式在公司管理中,往往會遇到這樣的挑戰:高管團隊談具體業務問題的時候,還能較好地達成一致,採取行動;但是談及組織問題的時候,會非常低效,或者難以討論,或者彼此傷害,陷於「政治」中,久而久之,高管團隊將「選擇性遺忘」組織相關議題的討論,直至組織問題積重難返
  • 績效管理中必須要注意的幾個「小」問題
    在許多中小企業中,許多做績效管理的管理人員關注的地方不對:關注評價而不關注計劃;關注語言的單向流動而不關注對話;把重點放在責備上,而不是放在解決問題上;把績效管理當作讓員工更好或更努力工作的棍棒,而不是賦予員工必要的知識以幫助員工取得較好的績效。我個人認為讓績效管理為企業和員工都帶來實惠才能說是成功的績效管理。
  • 薪酬管理與績效管理
    >績效管理的主要工作側重於激勵策略的制定、績效管理方案的設計與調整、績效考評的具體實施、績效管理面談、績效改進方法的跟進與落實、績效結果的應用等方面。績效管理綜合起來說就是對人的工作情況、工作結果進行評價,通過評價體現人在組織中的相對價值或貢獻程度,或者說績效管理是有目的、有組織地對企業日常工作中的人進行觀察、記錄、分析和評價的一種管理方法。這種評價是從企業的經營目標出發的,主要是評價人在企業中從事的工作與企業目標實現的情況,這種目標的實現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
  • 解剖績效管理,附方法論 !
    自變量是因,因變量是果,中介變量是條件,如圖所示:變量關係HR是自變量,組織績效(OP)是因變量,人力資源管理(HRM)是中介變量。所以,人力資源管理是人力資源與組織績效的一個中間變量,是條件。有心理學或統計學背景的讀者應該很熟悉這個模型。
  • 績效管理的基本流程
    ,通過管理者與員工之間持續不斷地進行的業務管理循環過程而實現業績的改進,在這個循環過程中包括四個部分:績效計劃、績效實施、績效考核、績效改進。在績效計劃階段,管理者和員工共同投入與參與是進行績效管理的基礎,如果管理者單方面布置任務,員工被動接受,所謂的績效管理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一般而言,績效計劃包括如下內容:(1)本崗位在本次績效周期內的工作要項。
  • 績效管理:績效管理體系、關鍵績效指標、關鍵流程及具體操作過程
    一、什麼是績效管理體系在一個商業組織內,「績效」意味著某個組織及組織成員對工作目標完成的情況。績效不等於個人能力、工作經驗、工作態度、年齡、健康狀況、思想品德、知識結構、學歷;績效反映了在一定時期內某個組織及組織成員是否完成工作目標,完成多少等。
  • 績效管理不等同於績效考核:給業務老大和HR的8個績效管理建議
    就是作為管理者,如果你在績效周期內,做到了及時有效的反饋和輔導,員工在拿到最終的績效結果的時候是不驚訝的。績效好的員工不會驚喜——我原來這麼棒,績效差的員工也不會驚訝——我這麼差,為什麼不早點告訴我。所以,你首先要理解,績效管理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評定出三六九等,而是幫助員工提升自己的績效,最終推動推動整個組織績效的達成。
  • 追求卓越績效 推動精益管理——江蘇產業人才「卓越績效模式和精益...
    記者近日從江蘇省質量管理協會獲悉,根據省工信廳今年度「英才名匠」產業人才培訓項目的統一部署和要求,省組織了產業人才「卓越績效模式」和「精益管理」兩個專題培訓。自今年9月以來,江蘇省質量管理協會協已舉辦了9個班次的省「英才名匠」產業人才管理人員能力提升培訓,其中卓越績效模式專題4個班次、精益管理專題5個班次,共有來自全省工業和信息化產業中小企業的中高層管理者近1100人參加培訓,學員覆蓋了省內13個地級市,地區覆蓋率達到100%,行業覆蓋了機械、電子、冶金、化工、醫藥、輕工等工業製造業八大行業,培訓企業數超500家。
  • 管理好文:組織績效與副總級關聯(內附圖表和案例)
    1.戰略人力資源管理與組織績效戰略人力資源管理是組織為了達到目標,系統地將人與組織聯繫起來的、統一性和適應性相結合的人力資源管理。戰略人力資源管理的出現為證明人力資源對於企業的價值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大量研究證明,戰略人力資源管理與組織績效具有相關性,戰略人力資源管理強調人力資源管理應與企業的戰略相匹配,企業通過人力資源管理來形成以優勢資源為核心的經營戰略,增進企業績效。
  • 績效管理:績效管理計劃(目的、績效考核指標、原則、程序)
    績效管理計劃一、績效管理目的戰略目的:1、將員工的工作活動與組織的戰略目標聯繫在一起2、通過提高員工的個人績效來提高公司整體績效。管理目的:1、對員工的績效表現給予評價,並且給予相應的獎懲,以激勵員工。2、發現、培養和提拔專業骨幹。
  • 成功實施績效管理的關鍵
    :企業在實施績效管理前,需要有一些內部和外部條件的支持和保證,其中的一些條件是成功建立績效管理體系所必不可少的,比如需要從流程和組織結構上界定清楚各職能、職位對於戰略目標的支持程度;必須統一公司上下尤其是各級直線經理對於績效管理的認識;建立.順有效的信息溝通渠道等。
  • 現代管理理論:任務績效與周邊績效
    任務績效與周邊績效現代管理理論創建並提出了兩維績效結構模型。該模型認為,個體績效由任務績效和周邊績效兩部分構成。任務績效是指與工作產出直接相關的,能夠直接對其工作結果進行評價的這部分績效指標。雖然周邊績效對組織的技術核心沒有直接貢獻,但它卻構成了組織的社會、心理背景,能夠促進組織內的溝通,對人際或部門溝通起潤滑作用,有利於員工任務績效的完成以及整個團隊和組織績效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