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子對聲音很敏感,特別是一些刺耳的聲音,他總是表現出很害怕,在他五六個月的時候,他一聽到撕膠帶的聲音就會哭,那時候我還沒有學習正面管教,所以每當這時我都很納悶,不理解孩子為什麼對膠帶的聲音害怕,甚至還會笑著對孩子說不怕不怕,可根本沒有效果,孩子還是會哭。當我學習了正面管教之後,我理解了孩子的行為,在他對撕膠帶的聲音表現出害怕時,我會抱著他,對他說那是撕膠帶的聲音,你是不是不喜歡這個聲音,也有點害怕,那時他還不會表達,但他往往會向我懷裡鑽,然後看著那個膠帶,不再哭了。有時候,在他心情好的時候,我也會拿著膠帶給他看,告訴他這是膠帶,也會讓他摸摸,現在他就不害怕撕膠帶的聲音了,反倒每次聽到那個聲音都會哈哈大笑。
很多時候,對於孩子害怕的一些事情,我們會覺得沒什麼,也因此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其實,對我們來說可能微不足道的一件事情,但對孩子來說可能是天大的事,因此,我們要學會認真對待孩子的感受。因為那一刻,孩子可能是真的害怕,他需要我們理解他的感覺,同情他的遭遇,而不僅僅是安慰他。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感受,是給予他們能量的開始,當他們相信,不管自己擁有哪種情緒都是正常的,他們就可以自由地做自己。
在我們小時候,父母經常對我們說要勇敢,不要怕,不要哭,並告訴我們不能有不好的情緒,因為這是弱者的表現。遇到高興的事情時,告訴我們不要驕傲,也不能把好的情緒表現地過於強烈,否則會樂極生悲。於是,當我們為人父母后,我們把小時候父母對待我們情緒的方式用在了對待孩子的情緒上。我們常常壓抑自己的情緒,不敢自由地表達自己,因此,我們也不允許孩子有負面情緒,於是竭盡所能地想幫助孩子跳過情緒的束縛,直接解決問題。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摔倒的情況,很多家長也會認為孩子摔倒很正常,所以,每當孩子摔倒時,家長都會說,起來,沒事的,不疼不疼,有時候孩子確實沒有摔疼,會自己起來,但有時候孩子真的摔疼了,如果父母還是說沒事沒事,不疼不疼,想想這時的孩子是什麼感受?有沒有在你說沒事沒事的時候,孩子哭得更兇?想想你如果在走路時,不小心摔倒了,你摔的很疼,可有人在你面前說,沒事沒事,趕緊起來,你又是什麼樣的感受呢?當孩子鬧情緒的時候,有些家長會認為孩子不懂事,不允許孩子生氣,發脾氣,其實這樣做並不能直接制止孩子的暴怒脾氣和行為,反而會讓孩子更加生氣。
父母要知道,認同孩子的感受不等於認同孩子的行為。有時候,我們不能接納孩子的情緒,是因為我們認為接受了孩子的情緒,孩子就不會接受教訓,這是對孩子天大的誤會。大多數情況下,孩子不小心闖的禍,他立刻就知道自己錯在哪了。比如,他不小心把碗給摔碎了,你不需要馴他,他下次也會變得小心一點兒。如果孩子的感受在第一時間被否定了或者是被忽視了,他就會陷入強烈的反抗和沮喪,根本沒有足夠的心理空間去面對已經發生的事實,更不願意對父母去承認錯誤。
認可感受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認同孩子的感受也不是很容易,所以, 父母要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感受,讓他自由地表達出自己的喜怒哀樂。如果孩子還小,父母可以幫助孩子說出他的情緒,以便於他們認識到自己有能力處理這些感受。不要企圖修復、解救或者說服孩子放棄感受,父母要意識到認同孩子感受目的不是直接解決問題,而是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理解自己的感受,讓孩子把他心裡的感受和最真實的想法說出來。只有這樣,孩子的情緒才能得到疏導、釋放和轉化,這時,他們會主動去想辦法解決問題,也更願意敞開心扉,把更多的心裡話說給你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