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幫忙洗衣服,你說:「別添亂了,別到時候衣服沒洗,自己的衣服給弄溼了」;孩子要幫你掃地,你一把奪過孩子的掃把說:「別掃了,你越掃越髒。」等孩子大點了,看到別人的孩子,你又在感慨:「你看別人家的孩子,都知道幫家裡人幹活,自己的衣服都自己洗,我家的孩子啥都不做,就等著我都給他弄好。」
我們習慣於提醒孩子,催促孩子,甚至代替孩子做。有時候會覺得讓孩子做也做不好,還得自己重新做一遍,浪費時間,還不如直接自己來做,但我們卻忘記了,孩子都是在我們一次次的放手中不斷去提升自己的技能。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只有我們充分信任孩子,學會慢慢放手,孩子才可能成長地更好。今天就來為大家分享正面管教工具卡的第30個工具——賦予孩子自主權。賦予孩子自主權是指儘快地將控制權移交給孩子,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兩點:
1、讓孩子獨立自主。在自主前面,通常還連著獨立兩個字,有時候獨立和自主是同時進行的。比如,拿孩子吃飯這件事來說,孩子總得先有自己吃飯的機會,不管是用手抓還是用勺舀,剛開始可能會吃的亂七八糟,但後面會越來越熟練。他之所以會變得熟練起來,是因為先有了自己吃飯的機會,然後慢慢地摸出門道,之後在吃飯這件事情上越來越獨立了。
2、避免和孩子的權力鬥爭。一提到孩子的叛逆期,家長們都是頭疼不已,你說東他偏要往西,明明以前什麼都是你一個人說了算,他乖乖聽話就行了。現在他分分鐘要自己做主,這就是所謂的權力鬥爭。孩子對掌控感的需求往往比我們大人以為的要強烈得多,如果孩子的需求可以得到合理的滿足,那家裡的權力鬥爭肯定是會變少的,孩子的能量可以用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在家長賦予孩子權力時,要考慮孩子的年齡,還有他現在的能力,給他的自主權要和他的年齡和能力相匹配。比如,兩歲的孩子他能幹什麼?你能給他什麼樣的自主權?5歲的孩子能幹什麼?他應該有多大的自主權?當你給孩子的自主權超過了孩子的能力時,那就做過頭了。比如,你讓一個3歲的孩子決定他幾點上床睡覺,要不要上幼兒園等,這些其實都不應該讓孩子自己做主的。這樣的自主權短期來看是避免了權力鬥爭,但是如果一直都是這樣,那後果就不是權力鬥爭那麼簡單了。家長要明白,我們賦予孩子自主權不是為了放縱孩子,也不是為了把孩子早早地推開,而是要一步一步來,讓孩子明白你尊重他,你會陪著他去學習怎麼做決定,教會他在當家做主的同時,也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孩子總會長大,會離開父母獨自生活,不管你願不願意,他們都會從你手裡奪走所有的權力,獨自做出選擇與決定,而賦予孩子自主權,是在孩子離開父母獨自生活前必須完成的儀式。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賦予孩子自主權:
1、教導孩子生活技能。開始的時候花時間訓練孩子的技能,並從內心信任孩子可以承擔一部分責任,然後一步步地放手讓孩子去嘗試,讓孩子從內心感受「我能行」,從而由內到外掌控生活的技能。
2、關注於共同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自主權的賦予與孩子的生理、心智等方面的成長有關,是建立在親子互動以及父母對孩子觀察和了解的基礎上。隨著孩子在能力和心智上的成長,父母要不斷放權,和孩子一起協商建立新的規則。當我們能夠關注於解決問題,而不是指責孩子時,孩子也會更加樂意合作,並從中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3、信任孩子。相信孩子可以自己做到,通過孩子的感受來分析,我們是不是真的信任孩子?這也是建立孩子安全感和自我感的一個基礎。
4、一步步地放手,讓孩子去嘗試。成人陪伴孩子的時候,往往容易看重結果,而不是孩子正在慢慢進步的過程,常常會不相信孩子自己能完成,很容易介入,替孩子做很多事情。家長要儘量放下成人的眼光,如果這件事是孩子自己的,在安全的前提下就可以讓孩子自己做決定。比如,穿什麼衣服,吃什麼水果,這些小的生活細節不一定非要讓孩子順從我們大人的想法,讓孩子自己做主,尊重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意願和行事方式。
5、用啟發式提問,增強自我認知。你感覺如何?你怎麼想?這件事對你的生活有什麼影響?這些問題都是在幫助孩子梳理自己的感受,讓孩子了解事物的因果關係,了解事物的不同程度,了解自己面臨類似挑戰時,可以做怎樣的選擇和決定。
在生活中,多給予孩子機會,多讓孩子自己做主。給孩子鍛鍊的機會越多,孩子獨立起來的可能性就越大,等到他自己當家做主時,孩子就能承擔相應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