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昨晚老大吃飯時,他拿著餡餅,躺在沙發上吃,還頭靠在我身旁,我說了好幾遍他都不聽,餡餅的豆沙也不斷從他手裡灑出來,撒到沙發上。
過程:
我開始評判說教:一點規矩也沒有,你在學校也這麼吃飯,撒得滿地都是?快坐到凳子上。
你如果出去也這樣,人家會說這父母是怎麼教的,一點教養也沒有。
他不為所動,繼續在那裡躺著……
接著我給他舉了個例子:以前公司聚餐,一個實習生吃雞塊,可能覺得不好吃吧,直接吐到了桌面上,旁邊的同事驚愕地看了她一眼,那種眼神裡有看不慣、還有嫌棄、厭惡。但大家還是開始各自吃自己的菜。
如果不是好朋友,是沒有人提示你:你這樣的行為不好,需要改進的。人們也許只是默默地在心裡貼一個標籤,並且決定以後要不要和你共事。所以千萬不要這樣了。
他還是不聽,我就火了,開始吼他,命令他坐到椅子上。
他挪到了椅子上,飯沒吃完就困了……
事實:
早上,我開始反思,孩子是不是測試我到底能不能無條件接納他,
孩子是想挑戰我麼,因為我的語氣裡有指責
等他醒來,我問他:你能告訴媽媽你為什麼躺在沙發上吃飯麼?
他說:我在學校上了一天課,背要一直挺著,所以特別累,到家裡那樣躺著,覺得放鬆舒服些。
反思:
孩子沒有故意要挑戰我,和我作對,他只是累了,躺著吃舒服一些。甚至如果我不強硬要求他坐起來吃飯,他可能就睡著了。
我在想,孩子在學校,從早7點到晚5點,整整10個小時不怎麼休息,如果換做成人,可能也會很累,回家倒頭想睡。
之前我還和孩子強調過:回家要休息片刻再學習,為什麼那個當下就不能看見孩子的需求呢,只假象孩子為什麼不聽從我的指令,為什麼不能滿足我控制、愛面子(擔心孩子出去吃飯掉渣丟人)的需求呢?
改進:
現在,我內心無比自責,遇到孩子表面的不從,我先發地評判、指責、說教、發火,其實孩子並不是你想像的那樣,他那樣子做一定有他的原因,我需要做的是先了解情況,再給與理解,支持。
還好,我在自省,遇事要看到對方的需求和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只滿足自己,忽略對方。
我是,一個不斷反省 修煉中的二寶媽媽,歡迎關注,讓我們一起抱團成長,育己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