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是世界上第一個推行性教育的國家,從1897年德爾斯特朗性教育講座的舉辦到學校性教育課程的系統化與性教育教師手冊的頒布,一百多年來,瑞典中學性教育經歷了由無到有、由慢到快的逐步發展過程。從主張性的恥辱感到宣傳性生理衛生知識,從正確和系統的性知識教育階段到開放的性觀念教育階段,從宣傳性病預防知識到講性道德教育,迄今為止,瑞典的性教育已取得了比較全面的、穩步的發展。下面就以瑞典性教育發展史上的幾大重要事件為線索,來梳理瑞典中學性教育的逐步完善過程,呈現性教育自身的發展脈絡。這一過程是內外力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也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尤其是對性教育理論研究深入的結果。後來性教育在學校的發展埋下了伏筆。1897,卡洛琳娜·韋德爾斯特朗在斯德哥爾摩舉辦了一個只有女子參加的性教育講座,此後又重複舉辦了4期,取得了圓滿成功。
在講座中,她提出了對孩子們進行性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母親(她沒有提到父親)和教師應該如實回答孩子們關於自己從何而來的提問,如果成年人對孩子的問題採取不好意思回答或保持沉默的方式,就會造成兒童後來對性不負責任的態度和行為;兒童與其看護者之間坦誠的交談可以促進兒童的社會化,並有助於兒童長大以後明智地考慮問題。①她的這一主張得到了支持,人們都認為她是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20世紀初,針對是否開展性教育這一問題,瑞典國內出現了一番激烈的爭論。反對方認為:人的性意識是一頭沉睡的獅子,一旦喚醒它後果不堪設想;主張開展性教育的一方則認為,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你只能採取相應的對策。在這一時期,反對方佔了上風,在1908年和1910,性教育的發展遭到了兩次重大挫折。
從1908年和1910的兩次挫折可以看出,性教育這一嶄新的事物在當時並沒有被社會普遍接受。這一現象與性教育在其它國家的發展很相似,不管是性開放的美國,還是性保守的中國,都出現過這種類似的情景。從關注性教育,害怕性教育,再到正視性教育,這幾乎是不變的規律,性教育就是在這樣一個曲折的發展軌跡中逐步完善起來的。瑞典性教育雖在這時遭受挫折,但從前面的敘述中,我們不難發現,挫折中支持派的呼聲也是不小的,這些呼聲對性教育的推動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而該些呼聲除了政府成立的相關委員會以外,教育工作者與相關人士組織成立的學會也對性教育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進作用。
20世紀30年代,隨著性教育研究的深入,西方社會掀起了「性革命」,人們普遍感到,在新的形勢下,對青少年需要進行一種新型的性教育。這一時期,瑞典性教育發展史上的另一位開拓者伊利斯。奧特森一詹森出現了。伊利斯。奧特森一詹森一直致力於婦女解放運動,她自1921年就開始為爭取了解性知識的權利而鬥爭,提出造成家庭貧困的原因之一是婦女們由於缺乏避孕知識而不自願地生育許多子女,人們對性知識的無知造成了災難。她主張:(1)免費提供避孕知識,並方便地為人們提供避孕用品;(2)使在特定條件下的墮胎合法化;(3)在學校裡,從一年級(7歲)開始,對各個年級的學生進行性教育。在20一30年代,詹森的足跡遍布全國。她先後會見過數十萬人,並向人們解釋她的這一倡議。這位出色的演說家在每次演講中都要介紹一些基本的性知識,並常常藉助於幻燈。她講的內容中,有一些是一般的瑞典人聞所未聞的,思想。許多人對她的觀點感到震驚。但詹森從來不鼓吹極端主義的或性無政府主義的她說,人彼此平等,「我夢想有一天,每個新降臨到人世上來的孩子都受到歡迎,男人和女性愛成為對親暱、歡愉和溫存的一種表露。」這句話至今仍被瑞典人引用。詹森的演說在社會上造成了很大影響,並逐漸在知識分子、醫生、教師、政治家、勞工領袖和女權運動中贏得了支持者。1933年,她與一位社會福利醫生、一位社會學家和一位精神分析學家一起,創建了「瑞典性教育協會」(簡稱RFSU ) o「瑞典性教育協會」最初的工作項目包括:提供性健康和避孕知識;進行廉價避孕服務;宣傳性教育主張。應該說,瑞典性教育協會的出現為促使政府採取政治措施奠定了群眾基礎和組織基礎。①
此後,瑞典性教育協會一直不斷地發展和壯大,發展到今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相關領域的專家都參與到性教育協會的工作中來,對性教育理念的倡導、學校性教育的發展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進入20世紀70年代,瑞典學校性教育開始關注性教育教材的編制,可以說,在這以後瑞典才真正實現了對青少年的性教育。
1974年,瑞典頒布了新的性教育教師手冊《可以真實感受的愛》這個手冊實際是瑞典國家教育部編制給瑞典學校教育使用的全套參考教材。在手冊中,性教育的某些內容從對較高年齡組提前到對較低年齡組的教學中,給予的信息也更加詳盡。例如,規定在低年級性教育課中就講授有關性交基本情況的內容。在關於性生活的教學中,不再像以前那樣把它單純作為生殖過程中的一個問題,而是說明性的最常見的動機是「歡愉」。教學中也不再單純集中於婚姻問題,而是集中於對婚前關係的指導、對人際關係的指導和對家庭生活的準備。社會研究課、家政學、宗教說教和瑞典文等課程也分擔了性教育的責任。在性教育中,增加了價值觀教育、年輕人性習慣的養成、抵制色情文學、避孕知識、性別角色和個人諮詢等內容。這一手冊的頒布標誌著瑞典學校性教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1974年,瑞典全國性教育協會提出了在瑞典學校系統中進行性教育的建議,1977年,瑞典全國教育委員會在其出版的《人際關係尋言》①中又系統而詳盡地闡述了瑞典學校內開設性教育課的指導方針,明確規定了性教育的4條目的是:(1)使學生獲得解剖學、生理學、心理學、倫理學和社會關係的知識,以便他們在今後處理人際關係時能夠負責任、體諒和關心他人、並由此而把性愛作為自己與另一個人共同享受幸福的一個來源;(2)使學生獲得關於性和其他人際關係方面的信念、思想和價值觀,從而接受性教育中所提倡的價值觀,接受性教育中對於有分歧的價值觀的看法;(3)使學生認識到,性是人類生活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個人的發展、社會關係和社會結構有密切的聯繫;(4)使學生認識到性的複雜性,因此在有關性的問題上不能強求一律。X20世紀80年代後,瑞典把具體性教育的目標設定交到各個中學的手中,性教育的目標更加關注本校和學生的需求。而隨著瑞典性教育理論研究的發展,及新時代全球中學生性問題的出現,許多學校制定出針對具體教育問題的性教育目標。近年來,隨著性教育教師手冊的出臺和發行,性教育呈現出突出社會發展與學生個體發展目標相協調的趨勢,提出性教育的目標在遵循國家總目的之外,更加注重各個學校及學生自身教學的實際需求,而這並不是意味著每個具體目標都針對每個學生,只是在性教育過程中,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同時又能實現滿足個體學生的不同需求。總體上看,性教育目標的變化正是性教育調整與完善的體現。目前,瑞典的性教育總目標定位在使學生準確地獲得人類性心理與社會學方面的知識;使青少年在性行為與計劃生育方面有能力作出符合社會責任的選擇;通過倫理觀點的發展而獲得人際關係的滿足與學會承擔責任。
當代瑞典的性教育理念強調的是開放、務實、尊重,瑞典中學性教育目標的制定也與此相一致。瑞典中學性教育目標的制定是在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大學、中小學、家長的共同參與下完成的,但最後的決定權在中學。每所學校在制定性教育目標時首先都要綜合考慮運用自己的各種資源。在制定目標之前必須考慮:
(1)誰來決定目的;
(2)需達成何種目的;
(3)是否能夠實現:
(4)是否得到全體成員的支持;
(5)主要目的是什麼;
(6)主要目的是否得到全體參與者的支持(通過調查問卷、信函等方式來收集);
(7)如何來解決分歧(尤其是家長和學校的分歧)等。
但目標的制定始終圍繞一個中心問題,那就是學校和學生的需求。為了切實了解學生所關心的問題,瑞典中學在校內進行通過深入調查、問卷、談話等多種方式了解本校或本地區中學生的實際需要,然後根據調查結果,選擇帶有普遍性的問題,以此來設定每個階段的教育目標,並由此安排講課和討論,以加強授課的針對性;以下就是這樣一份問卷的樣本: 可以以當代文學作為討論這些問題的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