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時代︱都市「浪漫」如何在日本風起

2020-12-17 澎湃新聞
近代文明世相:吃肉、穿洋裝、坐火車

除了容閎等極個別的例子外,日本人主動走出國門、體驗西洋要比中國人早得多,後來成了啟蒙思想家的福澤諭吉(1835-1901)在1860年就隨遣美使節團週遊了美國,翌年又去了歐洲,由此服膺西洋文明。他不僅在理論上鼓吹文明論,1867年還寫了一本《西洋衣食住》,向日本人介紹歐美人的日常生活,其中有關西洋人用餐方式的部分寫道:「西洋人不用筷子。食用肉類及其他食物時,切成大塊放在自己的盤子中,右手用刀將其切成小塊,左手用叉叉住送入口中。用刀叉住食物直接入口是非常沒有教養的。湯也盛入淺口的盤子,用湯勺舀著喝。喝湯以及飲茶時,口中若發出聲音,也是十分不禮貌的。」此外,他還介紹了西洋人經常飲用的紅葡萄酒、雪利酒以及待客時和慶賀時喝的香檳酒等,尤其還介紹了啤酒,他在書中用的是漢字詞語「麥酒」(《福澤諭吉全集》第2卷,巖波書店1969年,第200~201頁)。明治政府成立後,1872年組成了以右大臣巖倉具視(1825-1883)為全權大使的遣外使節團出訪歐美,原本的目的是修改不平等條約,結果歐美各國完全不理會日本的要求,巖倉一行倒是在海外的兩年中親身體驗了歐美的近代文明實相,於是決定以歐美諸國為模範,將日本也建成一個「文明」的國家。從留下來的照片可以看到,當時巖倉具視一撥人穿的衣服,都是西洋式的禮服,那時明治政府的上層官員,其官服已經是洋服了,這與中國迥然不同。

鹿鳴館

比較有象徵意義的是鹿鳴館,這座歐式風格建築由井上馨(1836-1915)倡議建造。1863年井上馨偷渡到英國去留學,後來出任外務卿和第一任外務大臣。鹿鳴館於1883年落成,用於舉行歐式的社交舞會等,一時衣香鬢影,士女如雲。建造鹿鳴館,目的有兩個,一是向洋人表示日本也有近代文明的玩意兒,使得洋人對日本刮目相看,縮小與日本人之間的距離,二是引導日本人逐漸走向西洋式的近代文明。不過,歐風美雨之後,也出現了國粹主義的反彈,鹿鳴館的華麗場面,也只是局限於封有爵位的最上層人士,普通的民眾一時還很難立即洋化。

不過,隨著「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政策的推行,整個日本社會確實也在慢慢地向近代文明邁進。對民眾而言,在實際生活上有直接感覺的,首先是飲食。

大約從8世紀的奈良時代開始,由於信仰佛教的歷代天皇的倡導和命令,日本禁止捕殺和食用哺乳動物和家禽,這也造成了日本人一千多年來基本上不吃肉的歷史。如今洋人在日本的登陸,帶來了食肉的飲食習慣,福澤諭吉等也號召人們擯棄舊習,食用肉類,以強壯日本人的體格。於是1872年1月24日,在明治政府官員的鼓動和安排下,時年20歲的明治天皇為了獎勵肉食,自己對負責宮廷膳食的膳宰下令,這一天試食牛肉,並通過《新聞雜誌》等媒體向全國報導此事,昭示自天武天皇開始實行的肉食禁止令正式撤消,民眾從此可以自由吃肉,不再有所忌諱。於是,牛肉咖喱飯、牛肉火鍋等逐漸興起,到了明治末年,肉食之風已經普及到鄉村。

第二個大概是現代交通的建設。近代日本的領袖們很清楚,沒有以鐵路為主幹的現代交通網的確立,現代國家和文明社會就是一句空話。於是日本籌措資金,請了洋人來做指導,於1872年建成了橫濱至東京新橋間的第一條鐵路。順便提及,英商怡和洋行於1876年建成中國第一條鐵路「淞滬鐵路」,因沿途居民強烈反對,清政府不得已花重金購回鐵路後拆除。1889年,東京與神戶之間的長距離鐵路通車,這就是今天仍在使用的東海道本線,到了大正元年的1912年,通車裡程已從1889年的1000多英裡,達到了6000多英裡(據海野福壽《日本歷史⒅日清日俄戰爭》,集英社1992年,第134-136頁),人們藉助鐵路,可以到達全國的大部分地方。

如今的日本東海道本線

第三是日本人的日常衣著開始發生變化。 1886年4月,東京大學(其時的正式名稱是帝國大學)規定了學生裝的樣式是立領洋服,並戴歐風的菱形帽,軍隊官兵的衣著,則是仿製普魯士的軍服,政府衙門的官服,早就改成了洋裝。都市人頭髮的式樣,大抵也廢除了維新以前的江戶式髮髻,而改成了西式模樣。

總之,到了大正初年,近代文明的基盤已經奠定。

住宅有「文化」:現代都市的勃興

現代都市的形成,差不多是現代生活成立的前提。東京在江戶時代,就號稱人口達到了近百萬(據帝國統計年鑑,1882年東京人口為98萬多人),但幾乎不具有現代都市的核心要素——城內沒有公共運輸,沒有現代照明,沒有自來水,沒有現代通信手段。中國的現代都市格局基本上都是在外國人主導的租界內形成,日本與此情況不同。日本城市向現代的轉型,基本上都是出於日本人的努力(儘管在橫濱和神戶也有若干外國人居住區,但影響有限),因此不同於上海、天津、青島和大連等成片的現代性規劃和開發,日本城市的現代化其實是比較緩慢的。

建設往往源於破壞。1872年東京銀座一帶發生了大火,毀壞嚴重,於是東京府決定模仿倫敦的regent street,花了五年功夫建成了全日本第一條現代化大街,號稱銀座「煉瓦街」。街道兩邊現代模樣的房子僅有兩層而已,都用磚瓦建造,實際上外牆的塗抹,大部分用的還是灰漿,有的一樓是用磚砌起來的,二樓還是木造結構。困於資金,日本當時也就造了這一條街。

1886年,當局雄心勃勃,請來了德國工程師,計劃在霞關一帶建設一個宏大的政府行政區,所謂「官廳集中計劃」,包括火車站、劇場、博覽會場館等,結果還是為資金所捆縛,最後只建成了司法省和大審院兩棟房子,連國會大廈也只能造一幢兩層樓的臨時建築。明治中期日本開始窮兵黷武,用於城市建設的資金實在是捉襟見肘,也難怪當年許多日本人渡海來到上海時,每每讚嘆外灘一帶洋樓的壯偉。

都市的現代化進程,在大正時代有了明顯的躍進。1919年,日本制定了第一部《都市規劃法》,都市的規劃和建設主要由內務省來負責,並在內務省裡設立了都市規劃審議會,通過法規和規劃來推進全國大小城市的現代化。

1920年,曾擔任過內務和外務大臣的後藤新平(1857-1929)出任東京市長,此前他就策劃成立了一個「都市研究會」,上任伊始,就制定了一個宏大的「東京市政要綱」,對東京市內的道路、交通、垃圾處理、電力和煤氣、市場、住宅、火葬場、上下水、公共會堂等作了全盤規劃,預算是8億日元(當時東京一年的預算才1.3億)。由於資金缺口太大,實際的進展相當有限。

後藤新平

作為規劃的一環,1922年在上野舉行的和平紀念東京博覽會上,向一般市民展示了14幢「文化住宅」。此前除了極少數達官貴人外,一般日本人所居住的,仍是傳統的被稱為「長屋」的木結構住宅,並無現代的客廳、盥洗室、有電氣或煤氣灶的廚房。「文化住宅」的最大特點,便是具備了上述現代設施,頓時使一般日本人感到耳目一新。大概是覺得住在這樣的房子裡很有「文化」的感覺,媒體便將其稱之為「文化住宅」,一時成了日本人嚮往的對象。

此外,財團法人文化普及會也在同年推出了由美國人沃瑞斯設計的「文化公寓」,與獨棟的「住宅」不同,「公寓」是多戶人家共同居住的,屋內配備了所有西洋現代設施:床、桌椅(原先日本式的住宅均是席地而坐或睡的榻榻米構造)、電話、煤氣灶、壁爐臺等,樓內還有公用的社交室、咖啡館、餐廳等,簡直和酒店一樣。當然,這樣的公寓還是鳳毛麟角,對於一般人而言,往往還是難於企及的,但至少,它給一般的日本人提供了一個樣板和憧憬的對象。1923年 4月,後藤辭去了東京市長一職。

1923年 9月關東大地震,死者達到了9萬多人,東京一地就超過了6萬,市區的3800多公頃土地成了廢墟。然而大部分房子不是震壞的,而是燒毀的,因為絕大部分的建築都是木結構,這也再次證明了後藤推出的「東京市政要綱」的正確性。地震發生的第二天,後藤就擯棄前嫌,出任了山本新內閣的內務大臣,全力應對東京的城市復興。在他的提議下,內閣成立了「帝都復興院」,請來了一批專家研製東京復興計劃,這一計劃以此前的「東京市政要綱」為基本,以西班牙的巴塞隆納為樣板,從實際出發,預算定在10億日元左右。道路的拓寬、磚瓦建築的推廣、河川的整修等,1924年起全面展開的復興計劃,到1930年暫告一段落,東京的中心城區,獲得了脫胎換骨的改造,現代城市的面貌,至此才有了比較完整的呈現。

「大正浪漫」:電影、咖啡、燙髮成為都市流行

大正時代,日本形成了東京、大阪、橫濱、京都、名古屋、神戶6大都市,大正元年(1912)東京的人口突破了200萬,到大正末年,市區人口逼近250萬,大抵與當時的上海相當。近代或現代都市的形成,必定會帶來相應的現代都市生活。住宅上的變革,在大正期間,似乎尚未達到整體的革命性的變化,不過在其他領域,現代色彩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是出行。作為市區及與郊區相連接的手段,軌道交通(日語稱之為「電車」)陸陸續續地建設了起來,到了大正末年,現在東京市內的環城鐵路山手線、中央線和總武線大抵已經建成。歐美在19世紀後半期出現的有軌電車(日語稱為「路面電車」),也在1895年首先出現在了京都,以後名古屋等城市也開建了有軌電車,大正末年,路面電車已成了日本許多大中城市等的重要交通工具。日本最早的公共汽車(巴士)也是出現在京都(1903年),但成為公共的交通工具則經過了20多年的歷程,東京是在1924年才有了巴士的運營,且開始時是一種小型的可供數人乘坐的小巴,並沒有成為主要的交通工具,人們經常使用的是軌交、人力車、馬車和路面電車。1923年大地震以後,路面電車遭受了重大創傷,當局一下子投入了800輛巴士以緩交通之急,此後慢慢地巴士也成了人們經常乘坐的工具。1924年大阪出現了「一日元計程車」,翌年也傳到了東京,以其便利性贏得了中產階級的青睞。

根據當時的《國民年鑑》統計,1915年時日本有汽車1244輛,自行車617184輛,人力車123776輛,大正末年的1926年,汽車已達到了24970輛,翻了20倍,雖然遠未達到普及的程度,但汽車的行駛,已是都市中一道尋常的風景了。

其次是娛樂生活的多樣化。日本從江戶時代開始,才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城市(以前的奈良、京都只是國都或王城而已),出現了市民的各種娛樂樣式。進入近代後,公園和博覽會的開設,讓人們感到了與此前迥然不同的「文明」氣氛。在日本待了6年的宋教仁記述了1906年靖國神社祭日時的熱鬧場景:「社內外皆遍結彩門旗臺,電燈千萬點,照耀如白晝。時放花火,閃灼半空中」(《宋教仁日記》,中華書局2014年,第167頁)。萬千電燈,在當時是摩登的象徵。而大正的都市文化,日本人自己用了一個「大正浪漫」的詞語來形容。這裡列舉幾項事實,來印證「大正浪漫」的不虛。

大正元年的1912年,日本第一家電影公司「日本活動寫真會社」(簡稱「日活」,當時日本將電影翻譯為「活動寫真」)成立。1916年「日活」製作了日本第一部動畫片《猴子與螃蟹的大戰》,開了日本動漫的先河。此後電影成了人們最喜愛的娛樂方式。1917年,東京市內有電影院69家。1913年,日本近代最重要的現代劇團「藝術座」成立,催發了日本現代演劇的興旺景象,這一年《喀秋莎之歌》大流行。1914年,第一次上演了「寶冢少女歌舞劇」,至今盛行不衰,並由此開啟了女子燙髮的流行。到1921年,日本有電影院548家,劇場1623家,曲藝演出場368家。

寶冢歌舞劇團如今是日本國寶級的劇團

1916-1917年間,《婦女公論》、《婦女之友》等雜誌紛紛創刊,造就了現代女性的登場,日本國產的唱機開始發售,咖啡館和啤酒館開始出現在了街頭。1919年,「帝國美術院」成立並舉辦了第一屆「帝國美術院展覽會」,這一脈絡,就是延續至今的代表日本最高水平的「日本美術展覽會」。

再者,1922年,資生堂開設美容講習所,女子短髮大流行,全國城鄉使用電燈的家庭達到了70%。1925年,收音機廣播開始,當時收聽廣播採用付費的籤約形式,當年東京的籤約者有131373人,大阪47942人,名古屋14290人,當時的礦石收音機的價格是10日元,真空管收音機120日元,後者對一般家庭而言還是十分昂貴的。1926年,日本放送協會(NHK)和新交響樂團(後來演變為今日的NHK交響樂團)成立。順便說及,1926年時,光東京市內就大概有娼妓15000人左右。

媒體和通信也在大正時代獲得了空前的發達。1924年,《大阪每日新聞》和《大阪朝日新聞》分別宣布其發行量已突破了100萬份,順便提及,根據第2 次國勢調查,1925年日本國內的人口達到了5918萬左右(以上數據主要根據《近代日本綜合年表》第三版,巖波書店1991年)。中國在1949年以前,沒有一份報紙的發行量曾達到過30萬份。

大正時代的15年,確實是日本社會一個比較重要的轉型期,就人們的生活樣態而言,是越來越接近西洋的文明社會了,不過到了1930年代末期,由於連年的對外戰爭,日本人的生活無論是精神還是物質,都出現了極大的倒退。

(作者系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教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大正時代︱風靡一時的中國旅遊熱
    在日本,從江戶時代直到二戰結束,習慣上用「支那」指代中國,源自印度佛經日譯本裡對「秦」(chin)的訛音。不過,在大正時代作家口中的「支那」並不含貶義色彩,魯迅的文章裡也曾多次使用。谷崎這篇小說寫於1921年,上文所引的這段對話反映了大正時期的一大社會時尚,那就是持續十數年的中國旅遊熱,而這一風潮首先興起於日本文藝界。
  • 在岐阜縣日本大正村體驗大正浪漫之旅
    日本大正村位於留有大正時代興建的古老家屋及街道風情的明知町,整座城鎮就像主題園區一般,洋溢著大正浪漫風情、懷舊復古的街道,處處美如畫。是適合悠閒地漫步在街道上,一邊享受拍照樂趣的景點。由對於城鎮的未來感受到危機感的居民們提議將留有大正時代風情的明智町發展成觀光景點為契機,日本大正村因此誕生。
  • 渣男文豪女拳盡在大正浪漫時——影視劇中的大正時代
    先介紹下大正時代(1912-1926),夾在昭和與明治之間的大正時代只有短短的14年,卻誕生了無數優秀的文藝作品和流傳至今的都市傳說,這也是為何許多影視劇會以大正作為時代背景展開。因為大正時代日本民主意識的覺醒、西方文化的影響加上女性意識的抬頭,無論從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都在經歷著傳統與現代的碰撞,無處不是一番奇妙浪漫的景象,所以也有了「大正浪漫」。
  • 鬼滅之刃「大正浪漫」情侶穿搭,炭治郎與香奈乎詮釋一個時代風情
    現象級動漫《鬼滅之刃》這部作品之所以廣受歡迎,其中的時代背景選擇帶來了不少積極的影響。因為,它選擇了一段讓日本人難以忘懷,社會昂揚前進的歷史時期「大正年代」。(文/鯨漫君)相比各有50年左右的明治和昭和時代,承前啟後的大正時代雖然只有短短14年,卻在日本人心中留下了無數「大正浪漫」的印象,東京車站、寶冢歌劇團、棒球甲子園、各種文豪作品等一批迄今存在的事物都在那個年代誕生並保留下來。日本二次元文化中更有無數「大正」風格的作品,記錄著那個年代的風貌與傳說,而《鬼滅之刃》無疑是近年來「大正時代」元素匯聚的集大成者。
  • 感受日本大正浪漫之美──和倉溫泉「大正浪漫之宿 渡月庵」
    來到日本石川縣,許多遊客醉心於能登半島的優美景致。而想在此享受溫泉之樂,最不能錯過的就是和倉溫泉了。在和倉溫泉區共有20幾家的溫泉旅館櫛比鱗次,這一次要介紹給您的是和倉溫泉區最具歷史、充滿大正時代懷舊風情的「大正浪漫之宿 渡月庵」。▋和倉溫泉區簡介和倉溫泉的特徵和倉溫泉區位於日本石川縣能登半島中央的七尾市,擁有一千兩百年的歷史。
  • 大正時代︱左翼力量的登場與法西斯主義的抬頭
    雖然此後在嚴厲壓制的情況下,左翼的聲音沉寂了較長的一個時期,但明治時代的這一準備期,畢竟為大正時代的社會主義乃至共產主義思想的高揚和組織運動的高漲奠定了基礎。勞農運動的崛起和日本共產黨的誕生「大逆事件」後,社會主義運動進入了一個寒冬期。不過一些活動家依然堅持著隱蔽的工作。
  • 5分鐘搞懂什麼是日本「大正時代」,策劃穿越時空之旅超簡單
    這篇文章想要先從「大正」時代說起,談談時代背景與風格,還有旅人們可以踩哪些點,以更接近大正時代的浪漫色彩喲。▋大正時代的歷史背景常接觸日劇或漫畫小說的旅人,也許對「大正時代」這個名稱並不陌生,但它到底是落在歷史的哪個階段,以及發生過什麼事、展現出什麼風格呢?以下來一一為旅人們介紹。
  • 日本大正時代,內藤湖南與崛起的關西收藏家
    日本明治末期至大正、昭和初期,以關西為中心興起了搜集並收藏中國書畫的熱潮。當時正逢中國經歷辛亥革命(1911),清朝陷入瓦解、大混亂的時期,清內府、親王家族及高官們將所持有的書畫名品陸續在市場上出售,並意圖將其運往海外。此一情形之下,日本學者內藤湖南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謂 「開啟日人對於中國書畫的正確鑑賞眼光」。
  • 從日常出走,探索東京都內「大正浪漫」景點
    說到「大正浪漫風」,腦中便浮現和洋元素交融的20年代歐風咖啡館、竹久夢二筆下楚楚可憐的大正美人,以及風格獨具的建築、燈飾與傢具......大正年代之於日本人的美好就像是英國人對於維多利亞時期的念念不忘,究竟「大正浪漫」是什麼?在現代化的東京內還找尋得到它的痕跡嗎?
  • 一周文化講座︱沈從文與黃永玉
    冷霜(詩人)、周偉馳(詩人)、姜濤(詩人)、楊鐵軍(詩人)等       近年來,國內詩歌出版呈現熱潮,單本詩集出現十餘萬冊銷量奇蹟,詩歌集會不斷湧現,詩歌事件不斷發生……詩歌似乎迎來了春天,正走向大眾,走向市民的日常生活。
  • 圖說日本:如何讓都市生活者少一點抑鬱
    圖說日本:如何讓都市生活者少一點抑鬱 2019-08-08 12: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夾縫生存:日本文學愛好者口中的「大正浪漫」其實沒有存在感
    文|蕭西之水   夾在「光榮的明治」與「黑暗的昭和」中間,大正時代經常顯得沒有什麼存在感,最多是日本文學愛好者會了解一些「大正浪漫」,卻很少了解「大正浪漫」出現的政治與輿論基礎,即「大正民主浪潮」。
  • 日本大正時代最大瓜西門子事件
    究其根本,在日本民主政黨制度建立的大正時期,就已經埋下了腐敗的種子,今天就帶大家看看大正時期第一大案——西門子事件。大正時代的日本一、大正民主說貪汙之前,我們先來說說大正民主。大正民主出現的根源在明治時代,明治時代日本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力量得到了巨大發展,但是日本國內不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使資產階級極為不滿。明治時代日本政治是薩長藩閥,名為政黨和議會,但政黨都是由大資本家資助的薩長御用黨,偶有其他派系的政黨,也只是點綴而已。
  • 日本七十年:綠色明治,粉色大正,黑色昭和
    3明治之後是十五年的大正時代。這時期,歐洲由於一戰的影響,很多人跑到日本投資,日本經濟穩度增長。市民生活,更為豐富。坐電車、看電影、遊博覽會;女士們穿著與歐美一樣時髦的裙裝,閃瞎行人的眼。人們的思想也更為開放,各種報刊如雨後春筍。人稱那個時代為大正浪漫。是帶著粉色的。
  • 日本民眾如何告別平成時代?
    2019年日本改年號為「令和」,結束了「平成」時代。當年年號「平成」是日本政府委託東京大學等幾位漢學泰鬥,提前幾年提出候補名單,最後於天皇去世當天,再召開專家會議,所推薦的新年號案,由當時的竹下登首相以及眾參議院正副議長予以同意,正式決定的。
  • 了解日本,你需要了解日本的大正時代和昭和時代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國力強盛,民主自由。明治天皇天生生有疾病,可能是因為千百年來近親結婚的結果。日本天皇曆代基因都不太好,明治天皇也是尿毒症發作1912年病逝。由其子大正天皇即位,大正天皇從小也身有疾病。
  • 一周文化講座︱劉若英來了!還有張佳瑋與苗煒
    )相比以國家視角書寫的大歷史,小寫的歷史因為充滿鮮活的個體故事而更富有情懷和溫度。打2006年開始在虎撲網撰寫籃球評論起,已著有《瞧,科比這個人》、《The Answer:阿倫·艾弗森傳》、《沙克傳奇》、《那個被叫做「皇帝」的男人:勒布朗·詹姆斯傳》、《麥可·喬丹與他的時代》五部體育傳記作品。那麼,這部談論鄧肯的新作又會有怎樣獨特的解讀呢?
  • 跨越105年的浪漫:JR「門司港」正式復原,再現大正時代風情
    這座百年前就創建的古典車站,趕在平成時代的最後再現「大正風華」,讓鐵道迷們超興奮,自由行旅人們必來參觀!▋JR「門司港」站的復古風情,讓人一秒墜入時空旅行!門司港站過去的模樣第三代的門司港站時鐘JR「門司港」站於1914年(大正3年)2月1日創建,比同年12月20日創建的東京車站還要「資深」10個月呢!
  • 為何日本純愛電影的浪漫故事,總是在電車上展開?
    電影以京都的路面電車——京福電鐵嵐山線為舞臺,描述了三場浪漫交織的愛情故事,辯證式地為電車上的純愛故事作了一個總結:為何日本純愛電影的浪漫故事總是在電車上展開?純愛、電影、電車之間,又存在著什麼隱秘細膩的關聯性。藉由本文的討論,或許可以成為一種閱讀日本純愛電影的角度。
  • 一周文化講座︱「富二代」的痛點與G點
    文潔若是翻譯現代日本文學作品最多的翻譯家之一,本次講座中,她將主要談論被稱作「日本的海明威」的三島由紀夫的作品及其人生。北京︱青春去哪了?歡迎收聽「理想主義時代文藝青年的田野調查報告」。在大談創業的時代,看媒體人如何使出三十六計七十二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