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時代︱風靡一時的中國旅遊熱

2020-12-20 澎湃新聞

大正時期日本作家谷崎潤一郎曾兩度到中國遊歷,寫了不少以中國為題材的名作,其中小說《鶴唳》中有這樣的對話:

主人公靖之助的妻子不理解為何丈夫如此痴迷中國,樂不思蜀,問:「支那是好地方嗎?」丈夫答道:「好地方啊,那是像圖畫一樣美的國度啊。」

在日本,從江戶時代直到二戰結束,習慣上用「支那」指代中國,源自印度佛經日譯本裡對「秦」(chin)的訛音。不過,在大正時代作家口中的「支那」並不含貶義色彩,魯迅的文章裡也曾多次使用。谷崎這篇小說寫於1921年,上文所引的這段對話反映了大正時期的一大社會時尚,那就是持續十數年的中國旅遊熱,而這一風潮首先興起於日本文藝界。

谷崎潤一郎

中國成為大正日本人懷舊的烏託邦

中國旅遊熱是大正時期日本文化流行的「支那趣味」的重要一環。在大正時代諸多流行語中,「支那趣味」是一個出現頻率很高的詞彙。所謂「支那趣味」,就是對中國風物的憧憬,或者說對中國充滿異國情調的想像和嚮往。

明治維新以來,日本朝著「富國強兵」、「殖產興業」的目標高歌猛進。伴隨著近代資本主義的迅猛發展,日本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大城市雨後春筍般接連出現。到1920年時,全國已經有超過八十個城市,城市居民佔總人口的兩成,農村人口向城市中心匯集,傳統農村社會的牧歌風情不斷喪失。伴隨城市化進程而來的,還有生活方式的變遷和西方文化的衝擊下精神家園的喪失。快速的經濟發展造成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失衡: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人與自然的衝突感,商業社會人的異化和主體性喪失的迷失感在大正時代的日本開始凸顯。文藝界的精英敏銳地感知到這一點,現實不如意就選擇懷舊,大洋彼岸的中國成了大正日本人抒發精神鄉愁的烏託邦。

大正時代的文藝精英,大多生於明治維新以後。雖然彼時日本已經不再把中國視為學習的對象,轉向以西洋為師。但儒家經典乃至漢詩漢文作為一項重要的「教養」仍被社會所重,也是知識階層自幼必須學習的一項功課。如永井荷風、谷崎潤一郎、芥川龍之介、佐藤春夫、中島敦等大正文人,他們從小就接受漢詩文的薰陶。古典漢籍中深奧精微的文辭,宏大壯美的意象和浪漫高蹈的表達,在他們記憶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但對日本人而言,中國印象不過是他們在誦讀那些似懂非懂的詩文篇章時,一邊在內心構築起來的意象。然而正是這種「幻覺」強烈吸引著諸多文藝青年把尋覓精神故鄉的眼光投向了中國,他們要到中國這蒼茫廣袤的大地上來尋找他們心中充滿牧歌風情的浪漫與傳奇。

大正日本人旅行到中國,一個基本條件得益於日益發達的海內外交通。

海陸交通的發達,使中國之旅成為可能

隋唐以來,中國是日本學習、模仿的對象,對於遠在大洋彼岸的中國,日本人心存敬仰和憧憬。江戶時代中期的學者荻生徂徠把中國視為「聖人之國」,他從江戶城日本橋遷居到品川,高興地手舞足蹈,因為這樣一來距離心目中的聖人國度又近了四十公裡。

在近代以前,受交通所限,對多數日本人來說,中國是個可望而不可即的神秘所在。到了大正時代,日本人對到中國旅行表現出空前的興趣,比任何時期都更有熱情。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海、陸交通日益發達,前往中國不再是夢想了。

大正時代,日本為了推行帝國主義擴張的大陸政策,大力開發往來中國的海、陸交通線,使日本與中國之間的物流、人流往來更加便捷。經過處心積慮的經營,朝鮮半島成了日本通往東亞大陸的津梁。

1894年,日本在甲午海戰中打敗大清北洋水師,從此將朝鮮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內。1910年吞併朝鮮後不久,日本將鐵路修到中國東北的奉天(今瀋陽),獲得了通往歐亞大陸的跳板。在中國,日本政府支配下的「南滿鐵道株式會社」在東北地區大規模進行鐵路建設,從瀋陽可以直達北京。通過鐵路交通,人們可以前往中國內陸所有鐵道所達之處。海路和內陸水運方面,從九州門司港到上海,下關到大連等海上航線的開通,使日本往來中國的行程大為縮短。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日本通過籤訂《馬關條約》獲得了深入中國內陸經商的權利,日本船運公司介入到長江、湘江流域的水運經營中,經過近二十年的苦心經營,日本船運航線也已經深入到內陸腹地。這都為日本人深入中國內陸旅行提供了便利。

偽滿發行的人文景觀明信片,南滿鐵道株式會社大連圖書館。

在此背景下,日本的旅遊行業看到了商機,推出多種前往中國旅行的特色線路。創業於1905年的日本旅行社於1918年開始促銷「日、支週遊券」、「日、滿聯絡券」、「日、朝、滿巡遊券」,日本國民只要申請護照交足旅費,都可以通過旅行代理機構到中國大陸旅遊。首先踴躍響應的就是大正文壇的名作家,從這年起谷崎潤一郎、萩原朔太郎、木下杢太郎、佐藤春夫、芥川龍之介,還有竹內棲鳳等新潮作家、詩人和畫家先後踏上前往中國的旅途,尋找創作的題材和靈感,並形成一股潮流。「支那」終於從文本幻想中現出真容,進入他們的視界。

大正作家的中國印象:有憧憬有夢碎

第一個將「支那趣味」從概念付諸行動的是谷崎潤一郎。大正七年(1918年)十月,他從下關出發搭乘郵輪到釜山,接著搭乘火車經朝鮮半島到瀋陽,再從瀋陽到北京,從北京一路南下,最後落在南京、蘇州、杭州、上海等他視為江南的區域,行程前後兩個多月,終於將夢寐以求的異域——中國江南風景看飽。

江南是谷崎潤一郎心目中精神故鄉,是文學藝術的天堂:富庶安逸,風光明媚,飲饌精煉,才子佳人輩出。相對於山明水秀、溫和優雅的江南風物,沿途所見北方粗曠蒼涼的氣象難以令他感到愉悅,谷崎對中國江南的心儀基本代表了江戶時代以來日本文人心中的中國意象。顯然,谷崎眼中的中國是經過選擇的,是根據自己的情趣選擇之後的圖景,不過他的中國之行很美滿,回去之後還念念不忘,以致八年後又來重訪。

大正小說家、詩人佐藤春夫則取道海路,從日本神戶經彼時已被割讓給日本的臺灣前往廈門、漳州遊歷,並留下不少百年前閩、臺區域的真實影像。像谷崎一樣,佐藤在中國南方所尋找到的,能夠慰藉心中「詩趣」的景觀,也是經過選擇的。關於這段遊歷,佐藤在他的的中篇小說名作《鷺江的月明》中這樣寫道:

水路行到一半,來到浮現出幾個小島的地方,夕陽在眼前緩緩西斜。西面的群山上,微微的夕霧如煙霞般消散。脫去霓裳的這段連綿不斷的群山,和開始變得複雜的鷺江沿岸的起伏,在落日下為荷葉塗上了濃重的陰影。此情此景,「我」不禁感嘆道:這美好的黃昏充滿了「我」所期待的「支那情調」的浪漫和詩意。

大正時期最重要的小說家芥川龍之介也在1921年3月前往中國。芥川的中國之行歷時三個月,他連續行走了上海、杭州、蘇州、揚州、鎮江、南京、九江、廬山、長沙、北京、大同、漢口、長沙、鄭州、洛陽、天津等城市,水陸兼程,可謂馬不停蹄,行程範圍之廣也是谷崎、佐藤等其他作家所不能比的,這對於體質孱弱、疾病纏身的他來說,可謂壯舉。

芥川龍之介

與谷崎、佐藤一樣,芥川也是日本現代作家中接受過漢文學薰陶的最後一代知識人。他從幼年起就閱讀中國古代經典文學,他心目中的中國也是浪漫、傳奇的代名詞,是尋找異國情調和夢幻烏託邦最合適的域外空間。在這一點上,芥川與谷崎、佐藤沒有什麼不同;不同的是,谷崎、佐藤的中國行純屬個人趣味的探險,芥川的中國之行既有作家個人的憧憬和期待,同時他是以《大阪每日新聞》的特派記者身份前往中國,要向日本國民報導一個「當今中國」,其行程和內容是事先規定的。

二十世紀初期中國正經歷著磨難,這與詩文中所描繪的優雅、浪漫的國度相差何止雲泥!芥川後來寫了《中國遊記》,記錄的正是這次中國之行,書中通篇都是夢幻破滅的哀嘆和憤懣,通篇都是對中國現狀種種不堪的描摹和書寫:碼頭上髒兮兮、面貌可憎的包車夫;租界內耀武揚威的英國水兵;馬路邊上柳樹上掛著犯人首級的鄭州城門;霍亂與痢疾橫行的長沙;鐵鏽般變色的長江流水;中國人不得入內,只對外國人開放的公園;除了味覺和果腹之外,不能得到其他滿足的中國菜等等。

曾經風華絢爛的古老文明步入頹境,山河失色,令芥川失望甚至不屑。遊覽秦淮河時,他說「自橋上望去,秦淮河乃極平凡之河溝……古人云:『煙籠寒水月籠沙』,這般風景已不能再現。所謂今日之秦淮,已成俗臭紛紛之柳橋」。儘管如此,行跡所到也有令他心儀的地方,比如底蘊渾厚的老北京。旅途中,他在寫給友人的書簡中抒發了對北京的留戀之情:「北京不愧是皇城之地,就是在這裡住上兩三年亦無妨。」又,造訪北京的第三天,他還在給詩人室生犀星的信中就寫道:「來北京三日,已對此地迷戀不已。我若不能在東京居住,能住在北京,也算得上得償所願了。昨夜於三慶門聽戲歸途經過前門,一輪上弦月懸掛在城門上,景色妙不可言。與北京相比,上海則有如蠻市」。

1920年代的北京街景

大正時代,日本已經成為亞洲最先進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正在通過軍事擴張建立大日本帝國,貧窮、落後、分裂的舊中國成為日本首要的侵略對象。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大批來到中國旅遊的日本人,不知不覺帶著先進國、殖民者的西洋眼鏡和優越感打量中國的一切,就像更早之前,強勢的西方人用好奇、居高臨下的眼光看待東方的淳樸、落後以及浪漫。有的人只看到符合自己審美趣味的某個側面;有的人則對不想看到的視若無睹,或者按照自己的需要對眼前的一切進行再加工,無論出於何種原因,他們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真實的中國。

參考文獻:

1、  (日)西原大輔《谷崎潤一郎與東方主義:大正日本的中國幻想》 趙怡 譯 中華書局  2005年8月

2、  (日)嵐山光三郎《文人惡食》 新潮社 平成18年1月

3、  (日)芥川龍之介《中國遊記》陳生寶 張青平 譯 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  2006年1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一周文化講座︱沈從文與黃永玉
    冷霜(詩人)、周偉馳(詩人)、姜濤(詩人)、楊鐵軍(詩人)等       近年來,國內詩歌出版呈現熱潮,單本詩集出現十餘萬冊銷量奇蹟,詩歌集會不斷湧現,詩歌事件不斷發生……詩歌似乎迎來了春天,正走向大眾,走向市民的日常生活。
  • 大正時代︱都市「浪漫」如何在日本風起
    都市的現代化進程,在大正時代有了明顯的躍進。1919年,日本制定了第一部《都市規劃法》,都市的規劃和建設主要由內務省來負責,並在內務省裡設立了都市規劃審議會,通過法規和規劃來推進全國大小城市的現代化。「大正浪漫」:電影、咖啡、燙髮成為都市流行大正時代,日本形成了東京、大阪、橫濱、京都、名古屋、神戶6大都市,大正元年(1912)東京的人口突破了200萬,到大正末年,市區人口逼近250萬,大抵與當時的上海相當。近代或現代都市的形成,必定會帶來相應的現代都市生活。
  • 一周文化講座︱從江村到淘寶村——鄉村中國與網際網路
    它跟寒冷有關,跟大口喝酒大碗吃肉有關,跟溫暖有關,跟人和人必須離得很近有關。在初夏提起它,話題像是裹著白騰騰的寒氣襲來。提起中國北方的文壇,最常被提及的就是東北作家群,蕭紅、蕭軍這一群從東北流亡到關內的文學青年,就在漫長的流亡之路上野蠻地成長著。作家蔣峰、史航這兩位地道的東北長春人,將從他們在北方觸碰文學的經歷講起,帶你了解那些公眾的、私人的、輕巧卻也沉重的北方文學記憶。
  • 鄉敘︱大樂之野·勤勇民宿開業儀式圓滿落幕
    2018年12月25號上午,鄉敘︱大樂之野·勤勇開業儀式在寧波市鄞州區東吳鎮勤勇村順利舉行。寧波市旅遊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周明力,鄞州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卜明長,寧波市委國資工委委員、巡視員劉青,寧波市旅遊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剛等領導以及市旅發委、市國資委、鄞州區、東吳鎮相關部門負責人,民宿經濟促進會部分代表與各大媒體等百餘人參加了開業儀式。
  • 大正時代︱左翼力量的登場與法西斯主義的抬頭
    雖然此後在嚴厲壓制的情況下,左翼的聲音沉寂了較長的一個時期,但明治時代的這一準備期,畢竟為大正時代的社會主義乃至共產主義思想的高揚和組織運動的高漲奠定了基礎。勞農運動的崛起和日本共產黨的誕生「大逆事件」後,社會主義運動進入了一個寒冬期。不過一些活動家依然堅持著隱蔽的工作。
  • 一周文化講座︱知青這一代人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北京︱被創造的與被消滅的:我們的大滅絕時代時間:5月30日(周六)14:00-16:00地點:朝陽區西壩河七聖中街12號愛琴海購物中心3層單向空間主講人:葉盛(無論是滅絕速度還是滅絕範圍,它都遠超地球歷史上曾經自然發生的五次物種大滅絕。更可怕的是,這次大滅絕早在原始人類誕生之日就已經開始了。滅絕——這似乎是人類的創造,但會是人類的宿命嗎?
  • 中國旅遊業已進入大眾旅遊時代 對旅遊公共服務提出更高要求
    中國已進入大眾旅遊時代,這就對各地的旅遊公共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重慶有多寵遊客」上了微博熱搜。  據報導,僅國慶放假首日,重慶解放碑區域人流量就達到40萬人次,朝天門區域達到40萬人次,洪崖洞遊客接待量達到14萬人次。
  • 一周文化講座︱「富二代」的痛點與G點
    歡迎收聽「理想主義時代文藝青年的田野調查報告」。在大談創業的時代,看媒體人如何使出三十六計七十二變吧。於丹的國學講了什麼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這十年間為什麼會出現「於丹熱」。民族復興之路需要尋求新的精神和智力支持,也許不足以回答問題的全部。那麼,本次她又將帶來怎樣的新故事呢?
  • 英文如何形容某事物非常流行,風靡一時
    今天分享的是平時學習積累的表達——如何「形容某事物非常流行、風靡一時」,主要是在外刊中出現過的各種用法,拿起小本本做好筆記吧。看一看微軟的例子,在個人電腦時期成壟斷之勢,而在平板電腦和智慧型手機風靡的時代卻處於苦苦掙扎的境地。
  • 30天60 多個熱搜,丁真開啟旅遊營銷「素人」時代?
    經粗略統計,近一個月新浪微博上與丁真有關的熱搜超過60個,總話題閱讀量超過213億,討論量超251萬。在11月28日、29日這個周末,更是湧現出15個熱搜話題,百度搜索熱度甚至超過了娛樂圈「頂流」明星易烊千璽、蔡徐坤等。
  • 渣男文豪女拳盡在大正浪漫時——影視劇中的大正時代
    先介紹下大正時代(1912-1926),夾在昭和與明治之間的大正時代只有短短的14年,卻誕生了無數優秀的文藝作品和流傳至今的都市傳說,這也是為何許多影視劇會以大正作為時代背景展開。典型的大正浪漫,銀山溫泉雪景咖啡、西裝、棒球、戰爭、女僕,一切看似無關的元素在大正時代融合在了一起,如果你還是一下子反應不過來大正是什麼模樣,不妨回想一下那款在我們童年風靡一時的遊戲『櫻花大戰』,而其中的「太正」時代正是大正。遊戲本身因為結合了戰旗和戀愛養成而開闢了一個嶄新領域。
  • 國內旅遊復興大數據報告:傳統旅遊模式消減,主題旅遊時代來臨!
    近日,中國旅遊研究院、攜程旅遊大數據聯合實驗室聯合發布「重新體驗中國之美:2020國內旅遊復興大數據報告」。報告顯示,依託國內超級大市場,我國旅遊經濟已經進入疫情防控常態情境下全面復工復產復業階段。
  • 一周文化講座︱李銀河與作家陳雪談我們的情愛、身體與性
    改革開放改變著中國的窮困面貌,同時也產生很多問題。比如貧富分化、腐敗、環境汙染等等,令人揪心。怎樣解決中國這些問題?每一種思潮實際上就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案。中國未來的變革前途,就蘊含在思潮當中。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許章潤對談政治評論家馬立誠,說說如何在思潮博弈中認識中國。
  • 一代人的記憶,80年代最經典的六部內地電視劇,都曾風靡一時
    最近一段時間似乎進入了電視劇荒,上映的作品沒有一部能引起觀眾的熱情,當然這和現在娛樂多元化是分不開的,想當年在八九十年代,每一部新劇上映都能引起全民追劇熱,今天我們來回顧一下80年代最經典的六部內地電視劇,每一部都曾風靡一時,是一代人心中的記憶。
  • 「風靡一時」的周黑鴨,如今為什麼不火了?原因很簡單
    「風靡一時」的周黑鴨,如今為什麼不火了?原因很簡單說到中國美食,那真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畢竟中國城市眾多,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知名度比較高的特色小吃。比如綿羊米線、重慶火鍋之類的。現在的人為什麼那麼喜歡到處旅遊?除了喜歡沿途欣賞美麗的風景,還因為沿途有許多特色小吃。
  • 一周文化講座︱劉若英來了!還有張佳瑋與苗煒
    )相比以國家視角書寫的大歷史,小寫的歷史因為充滿鮮活的個體故事而更富有情懷和溫度。打2006年開始在虎撲網撰寫籃球評論起,已著有《瞧,科比這個人》、《The Answer:阿倫·艾弗森傳》、《沙克傳奇》、《那個被叫做「皇帝」的男人:勒布朗·詹姆斯傳》、《麥可·喬丹與他的時代》五部體育傳記作品。那麼,這部談論鄧肯的新作又會有怎樣獨特的解讀呢?
  • 大正時代對中國認知的一抹異色
    1919年,吉野面對日本國內輿論的喧囂,發出了冷徹的聲音,並寫下了最早向日本民眾介紹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文字。  差不多一百年前,日本出了一位思想家,可以說是大正民主運動最著名的理論旗手,為日本政黨內閣的誕生營造了政治和社會的氣氛。他也是明治文化的研究家,在日本近代思想史上,具有卓越的地位。這個人就是吉野作造(1878—1933)。
  • 鄉村旅遊,正走向鄉村旅居時代!
    這是一個新的時代,這個時代用「旅居」為品質生活註腳。世界衛生組織提出這樣一個公式:健康 = 60%生活方式 + 15%遺傳因素 + 10%社會因素 + 8%醫療因素 + 7%氣候因素。從這個公式中,我們可以看出健康的身體來源於健康的生活方式。
  • 風靡一時的QQ號時代結束了?有一新功能正式宣布,網友:都是回憶
    中國古代的王朝是如此,中國的企業也是如此,就連我們曾經的回憶QQ號也是如此。曾幾何時,我們第1次註冊的QQ號,然後回家反覆背誦QQ號的號碼以及密碼,那時候還真落後。甚至有的時候,還會因為朋友手中的一個有趣的號碼而羨慕半天。這些都是我們的回憶,不過伴隨著騰訊新功能的發布,曾經的回憶可能要被終結了。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
  • 一周文化講座︱說說民國那些先生們
    而喬治·夏勒,正是我們時代最偉大的探險家和野外生物學家之一。剛剛從甘孜返回的他,將為我們講述大地之上的生命傳奇。(文學翻譯家)、陸求實(中國翻譯協會專家會員)、走走(作家)、北辰(上海故事廣播主持人)       2015年村上春樹在中國出版他的最新短篇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這是他繼《東京奇譚集》之後,時隔九年再一次回歸短篇小說創作,道盡失去女人的男人孤獨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