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詞一:審美疲勞
詞彙出處
2004年馮氏賀歲片《手機》中的費墨先生,替自己的出軌找了個理由:「
在一張床上睡了二十年,的確有點審美疲勞。」一句審美疲勞,引發了身在圍城中男女的會心一笑。此後,「審美疲勞」被引用到無數場合,它的廣泛適用性給人們的日常對話增添了幾許幽默,也成為2004被廣為「濫用」的詞彙之一。周刊點評
有家庭問題研究者指出,感情的熱烈期僅能維持18個月。當然,這只是一句笑言。一句「審美疲勞」引起了無數夫妻對婚姻的警醒和關注。這之後,如何保持婚姻的「新鮮度」成了都市夫妻的關注焦點,婚後培訓班、婚姻分析師在各大城市紛紛登陸。希望「審美疲勞」只是一個黑色幽默,而不會演變成事實。
流行詞二:全職太太
詞彙出處
其實,這個詞語早在前些年已經流行過,但讓不少人感到震驚的是,有媒體報導,為了將女兒塑造成一個優秀女性,成都一對年輕夫婦將還在上小學的8歲女兒辦理了退學手續,在家中為女兒進行特殊性別教育,目標就是將女兒培養成一個優秀的「全職太太」。但隨後這對父母就出來闢謠,表示只是為女兒選擇適合她的教育方式,但絕對不會限制女兒未來的發展方向。
周刊點評
不管這件事情的真實性到底如何,但「全職太太」的再次提出,還是觸動了不少職業女性的心弦。在婚姻家庭和社會競爭的雙重壓力下,越來越多的女性,希望從家庭中得到更多的憐惜和支持,希望家庭能為她們提供最後的避風港。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全職太太」只是極少數女性的自願選擇,對大多數女性來說,在現實情況下,同時兼顧家庭和事業,才能給她們更大的成就感。
流行詞三:8分鐘約會
詞彙出處
8分鐘,成就一段婚姻。在「速食化」的今天,「快」成了人們追求的首要標準。2004年7月,由北京某公司引進的所謂「8分鐘約會」正式登陸中國,與8個不同的異性,每個交談8分鐘,你一言、我一語,漫無邊際地閒聊,期望由此找到自己的「另一半」。這樣的熟泡麵式的愛情居然得到了很多年輕人的認可,並從北京迅速蔓延到中國的各大城市。
周刊點評
比電視速配快捷,比網上約會直觀,比傳統相親時髦,但走馬燈似的「拉郎配」
究竟能成就多少愛情?參與者心知肚明,更多的參與者把它當做一種遊戲和娛樂的方式。大眾對於這種相親方式,也只持續了8分鐘的熱度,一輪熱潮過去後,該幹嘛還是幹嘛去。因為在婚姻的天平上,一端放置感情,另一端放置時間,為確保感情的質量,只有增加時間的籌碼。
流行詞四:恐婚症
詞彙出處
年輕女子瑪琪一直希望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庭,但是卻又害怕婚姻,她曾經有三次在婚禮上因為婚姻恐懼症而逃婚的經歷。這就是朱莉亞·羅伯茨主演的賣座影片《逃跑新娘》。2004年,不僅出現了許多「落跑新娘」,「落跑新郎」也不在少數。對婚姻的恐懼使得他們徘徊在圍城外而遲遲不敢進入,「恐婚症」似乎正在不斷偷襲現代男女。
周刊點評
這些男女恐懼的是什麼?把婚姻與愛情做比較,平淡的日子,瑣碎的家務,每個人都必然會有缺點……這些讓人們對愛情和婚姻產生本能的恐懼。當恐婚成為心裡隱忍的痛,現代男女對於愛情和婚姻的觀念也在悄然改變。這些「恐婚」男女也許有過感情的滄桑,也許害怕婚姻的不確定,但不願成長、不願正視自己卻是他們普遍的問題。
流行詞五:中國式離婚
詞彙出處
由作家王海鴒所寫的新書,在2004年9月正式出版,這是一次對中國人婚姻狀態的深度探訪,講述的是每一個人都必須面對的婚姻問題。
該書深刻剖析了三對夫妻的情感和他們各自在婚姻生活中所面臨的問題,道出了背叛婚姻的三種層次:身的背叛、心的背叛和身心的背叛。引發人們對婚姻中關於寬容、信任與責任的思考。同名電視劇由陳道明、蔣雯麗出演,更替「中國式離婚」添了一把火。
周刊點評
「中國式離婚」著實成了年末曝光最多的一個詞彙,但這部電視劇中刻畫的男女形象,卻可以讓夫妻低頭審視自己的婚姻生活,它像面鏡子,把婚姻危機真實地呈現出來,給婚姻中的男女帶來了極大的震動,讓他們對自己的婚姻有一點正視,有一點感悟。同時,它也提醒婚姻中的男性應該學會體諒,女性應該學會寬容,在婚姻中加入理性因素,才能使婚姻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