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處中恣意的自我(散文,心理篇)

2020-10-09 心之靈

每個人都有一個自我和四個角色。自我和角色常常打鬥,也常常握手言和,它們有時「撕殺」得昏天黑地,有時「纏綿」得你儂我儂,甚是奇妙。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曾經詳細闡釋過自我與角色。每個人都有1個自我和4個角色。獨處是自我,共處是角色。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獨處和共處,二者必須和諧共處。毫無疑問,無論獨處或共處,都驗證你的能力。

我們經常在集體活動當中,會發現有個別的人會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你仔細想想,這種人似乎我每一次在集體活動當中,都會讓人不太舒服。比如說,當大家商量好,要去吃什麼,或者玩什麼東西的時候,ta會冷不丁的在後面冒一句,我不想去,我不喜歡。想不想、要不要、喜不喜歡是自我,角色是該不該、可不可以、行不行。獨處談自我,共處談角色,共處不應該出現自我。

集體活動當中當然要顧及大多數,我們說的是應該或者不應該,而不是喜歡或者不喜歡。當你把這兩者的關係弄反了的時候,那可能遭殃就是身邊的人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常聽到身邊的人說過,某一個人在集體活動的時候,會有一些特立獨行的言行,所以最後的結果是ta爽了,大家都不舒服了,都不愉快了,就是因為那一個人的言行,因為ta的喜歡或者不喜歡。

這樣的人,我想哪一個集體都不會喜歡,我們想一想自己有沒有過這樣的言行呢?有則改之,呵呵呵!

有一次我們也是集體活動,大家在活動的頭一天都商量好了,去哪裡玩、玩什麼……當時並沒有人提出異議,後來達成一致意見。可是到第二天車到半路的時候,其中有一個人,就明確表示「不喜歡」,「不想」去我們共同的目的地,可是我們的車都要開到目的地了,這不是兩難嗎?怎麼辦呢?後來沒有辦法,只能將就大多數的人,我們還是堅持向我們的目的地進發,但是他卻跟我們分道揚鑣了,沒有跟我們一起。只是我們準備的東西都有ta的份,這樣的結果還是讓大家都會有一點不舒服的感覺,後來大家談及那次活動都會記得ta的「不喜歡」。如果偶爾一次這樣,或許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一個人經常玩這樣的行為,可能,以後就沒有人願意跟ta在一起了。

因此,共處也是一種能力的體現。共處中恣意的自我都是不應該的,是不受歡迎的。

請記得——獨處談自我,共處談角色。

希望你有共處的能力,能與大家和諧共處!

2020.10.4.夜

相關焦點

  • 收回自我,回歸角色(散文 心理篇)
    國慶長假至此,已宣告結束,還在外面流浪,放飛的「自我」是不是應該回歸本尊了?呵呵呵![呲牙][呲牙][呲牙]我想、我要、我喜歡(欲望),還有它的對立面,我不想、我不要、我不喜歡(嫌惡),任性的日子是不是該結束了?角色是不是通通都該回歸正位了?欲望+嫌惡=自我,這個公式沒忘吧?
  • 「我」如何愛自己(散文 心理篇)
    自我分為欲望和嫌惡(嫌棄、厭惡)兩個部分。角色有家庭角色,學生角色,職場角色,社會角色四大角色系統(少數人有第五角色,如和尚、尼姑、志願者……)。所以「我」愛自己,這個「我」就有五個,一個自我,四個角色,分得再細一點,還可以把自我分為兩個,一個欲望,一個嫌惡。所以也可以說自我有兩個。那總共就是六個「我」。兩個自我,四個角色。
  • ​為父為母(散文,心理篇)
    大觀心理講愛,是講自我和角色之間相互讚賞,相互支持,而不是一味的愛自我,或者是愛角色。愛孩子,不但要愛ta的角色,也要愛ta的自我,沒有缺失,孩子才能健康成長。結局可想而知,孩子一次次在一邊嚴厲,一邊「放水」的事件中找到了生存的技巧
  • 婆婆、媳婦(散文 心理篇)
    圖文/怡心理(原創)大觀心理說,人間有四情:親情、愛情、友情、人情。就像一年四季一樣,一人也要有四情,人生才算完滿。每個人一出生,首先接觸的就是親情,親情有夫妻之情、親子之情(父母對子女)、子親之情(子女對父母)、手足之情、祖孫之情、婆媳之情等等。
  • 關於「神」和「神經病」的笑談(散文 心理篇)
    人總是不喜歡被要求,被改變,因為有些思維,有些習慣,早已經固化,又或許,那是你堅持的「自我」,你從來沒有打算要改變,所以父母大張旗鼓地要求你改變於是你驚訝的發現,你竟然在不知不覺中就變成改變自己的「神」了,先讚賞一下自己這個「大神」。
  • (散文 心理篇)
    也就是說我們有時候不能談自我,只能談角色。雖然不想,但是我們應該這麼做,這就是自我和角色的牽絆和相守。自我和角色有時候廝殺得很厲害,有時候卻彼此相依相戀相挺。每個人都有四大角色,家庭角色,學生角色,職場角色和社會角色。一個人終其一生,大都時候活在這兩個「自我」和「四個角色」當中。自我和角色是否和諧,可以體現一個人的自我滿滿意度和ta的幸福指數。
  • 朋友(散文 心理篇)
    圖文/怡心理人的一生充滿了親情、愛情、友情、人情四大情。無論缺少哪一種,都將是你人生的缺憾,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四情」充分呈現了你人生的廣度和深度。朋友是久旱的甘霖;朋友是雪中送的炭;朋友是你心裡覺得冷時溫的那一壺酒,讓你暖到心窩裡……朋友,不僅講自我,還講角色。朋友是喜歡著你的「喜歡」,嫌惡著你的「嫌惡」,應該著你的「應該」。你認可ta的喜好(欲望),也接受ta不喜歡的嫌惡(自我),你會寵ta的自我,但應該做的事(角色),也絕不會手軟。
  • 品讀《初戀》周作人的散文:一種只面向自我心靈的文學藝術語言
    可惜如今很少有人會保留這種記錄心靈成長軌跡的習慣和愛好,更多的是追求一種外在的表達,如今是一個表現自我的時代。我想這也許就是我們不容易讀懂周作人的原因,他的文章更像是自己記錄自己,並且只為自己而記錄。這就像他所提倡的為文學而藝術的態度。今天就和我一起,來品讀這篇周作人的《初戀》散文。
  • 快樂的三個層次(散文 心理篇)
    今天,領導讓我做了一件很不樂意做的事情,可是雖然自我不願意,但是得服從角色的管束,所以我做了,但是不快樂,他是領導,我應該服從。於是我派心裏面的孫悟空去會他,跟他理論了一通,他不服,打了他一頓,把他罵個狗血淋頭......
  • 家在風雨中飄搖(散文 心理篇)
    圖文/怡心理家是框架結構媽媽一雙手爸爸一雙手—— 撐起他的叔叔和姑姑都是靠知識改變命運的人(除了他爸爸),自然他們也都是懂得知識力量的人,於他應該還是有一些影響吧。從小便看見了父親跟叔叔姑姑的巨大差別,心中自有自己的一桿秤。於是,他終於名正言順的「出走」了,眼前、耳旁、家裡、家外……,身邊不再充斥父母的吵鬧,和那些永遠也講不清楚的道理。每到假期,自己便去尋找合適的地方打工,掙點自己需要的錢。
  • 體重管理中的心理幹預(二)
    3) 對有意識障礙、明顯精神病性症狀和中重度 精神發育遲滯、痴呆的患者不適用。4) 對心理分化程度低,自我強度弱,缺乏主見, 暗示性、依賴性高的患者,引導、幹預力度較 高的解釋釋宜配合其它旨在促進自我責任能力 的療法使用。
  • 熊玲:朗讀治療的心理動力學(二)
    (1)朗讀的心理投射反映。朗讀,是語文教學的傳統方法,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審美意識的有效途徑。把朗讀,或朗讀治療用於表達性藝術治療的團體活動中,它跟繪畫治療一樣,整個過程會映射主體的不同程度、不同層面的心理現實。
  • 三明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作文範文20篇:散文類素材
    綜合素質作文範文20篇:散文類素材走路、吃飯、坐車……無時無刻,不是手機相伴,刷微博、聊天,不亦樂乎。這是相當一部分年輕人的生活:粘於網絡上,囿於虛擬中。我也是網蟲,且大有沉溺網絡之勢。虛擬世界中的我,默聲不語,無視周遭;偶爾與旁人聊聊,卻忽覺難以融入,油然而生孤寂。也許,是時候離開網絡,與真實的世界聊聊了。
  • 行得正,坐得端,不畏懼流言蜚語的星座,大膽自我,活得瀟灑恣意
    但是,十二星中,有這樣的幾個星座,活得大膽自我,瀟灑恣意,不畏懼任何流言蜚語。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1、白羊座大多數的白羊心態好,性格樂觀,有主見,不受他人動搖,更不在乎別人的看法,按照自己的意願活得瀟灑恣意
  • 插畫家將抑鬱比作狗,繪製了一本與「狗」共處的圖畫書
    插畫家 Kaye Blegvad 將自己經歷的抑鬱感受視覺化,出版了名為 Dog Years (《狗年》 )的圖畫書,以擁有一隻壞狗並學習如何與之相處的隱喻來展開。書中涉及來藝術家和心理健康問題之間的關係、抑鬱對創作的影響,以及對人際關係和自我身份認同的影響。
  • 心理學:與愛人共處,不要小瞧了對方的陰暗「心理」
    專欄內容會不斷更新,而購買專欄的朋友可享受現在以及後期不斷更新的全部課程進行深度層次的自我提升學習。卡維特·羅伯特說「沒有人因倒下或沮喪而失敗,只有他們一直倒下或消極才會失敗」,這句話被心理學家稱之為「羅伯特定理」,特指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將你打倒,除了你自己。
  • 練習——喜歡自己(散文 心理篇)
  • 自我攻擊,否定和懷疑導致的不自信怎麼辦丨心理諮詢師談自我接納
    註:這篇文章不僅僅是解釋性的文章,更是感受性的文章。請慢慢享讀,有些句子有重複,是我想讓你通過文字去更深層地感受。你是自我攻擊的內傷患者嗎?當了八年多的心理諮詢師,來訪者經常問的一個問題是,我知道我要自我接受做自己,可是我該怎麼做呢。
  • 無處安放的「愛」(散文,心理篇)
    圖文/怡心理愛是心中的燈塔,愛是我們心中的航向,指引我們前行的方向。愛,是一股暖流,能夠溫暖一顆冰冷的心,有時,它甚至能夠拯救一條鮮活的生命。只要兩顆心在一起,就能形成凝聚力,心往一處走,勁往一處使,總能越走越好。
  • 令人迷惑的「任性」(散文 心理篇)
    這行為實在令人費解,我們幾個目送那輛「低調」的車,漸漸消失在車流中……我們討論了半天,也始終沒弄清楚車主是個什麼路數,甚至是高低還是低調都沒有清晰地分清界限。這份自我到底是什麼意思?這份「我想……」、「我要……」、「我喜歡……」(自我、欲望)到底說明了什麼?諸位觀眾,對這位「有錢人」的此舉有什麼看法呀?我這樣的腦袋好像不足以找到合理的答案,實在迷惑,請不吝賜教!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