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亞洲在技術方面明顯落後於完成工業革命和技術革命的歐美,以至於在戰鬥機等武器上要大力借鑑歐美產品甚至直接引入。上世紀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空軍曾大量配備蘇聯/俄羅斯軍用器,而二戰時的日本同樣將德國視為頭號借鑑對象而大加模仿,其對德國航空技術的狂熱崇拜甚至可以從戰後一些日本漫畫中窺見一斑。
BF109的標誌從鐵十字變日之丸,無疑讓人感到怪異
二戰時期的日本雖然在航空技術上取得了較大進步,但其總體水平依舊和西方老牌發達國家存在明顯差距;德國自希特勒上臺後逐步撕毀凡爾賽和約,並開始大力發展軍用航空技術,憑藉昔日雄厚技術和工業,德國很快成為和英國齊頭並進的強大航空工業國。德日同盟關係確定後,早已迫不及待的日本開始竭力觀察學習德國的航空技術,甚至如崇拜神明一樣看待德國技術和武器,自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日本航空工程師大量赴德國考察,來自德國的技術人員和圖紙也開始大量湧入日本,成為日本當時主要的軍用航空公司的寶貴資源。縱觀二戰中日本很多知名戰機,都可以見到它們具有或多或少的德國色彩,例如日本航母配備的主要艦載俯衝轟炸機99式和彗星式,在它們設計時都參考了德國海因克爾公司的He70和He118兩種俯衝轟炸機,其中彗星式使用的熱田型水冷發動機更是直接山寨德國奔馳戴姆勒公司DB601發動機。
川崎公司通過對德國技術的山寨,研發出三式戰鬥機飛燕
今天的川崎公司的拳頭產品是摩託車,而二戰前的川崎公司則是一家常年為日本陸軍航空兵設計軍用飛機的單位,而該公司的重量級技術工程師就是一個地道的德國人:理察.沃格特,此人在學生時代就表現出對航空的熱愛,一戰後直接專修航空與汽車系統學科,上世紀20年代起又被日本川崎公司聘為首席技術工程師,而土井武夫等後來的日本本土派航空設計師就是由沃格特帶出來的。土井武夫出師後不久,日軍航空兵就開始了未來戰鬥機發展的爭論,一派認為戰鬥機應突出輕便靈活而適當犧牲火力和速度,而另一派的意見則正好相反。此時土井認為應當結合兩種思路的優點研發一種全新的戰機。此時德國的DB601水冷發動機已經問世,其性能堪稱世界一流,特別是直射噴油技術讓日本十分羨慕。日本為此專門撥款購買一臺,不久後又從老合作單位亨克爾公司購入了一架帶有實驗性質且同樣配備DB601發動機的戰機:He100。在這一基礎上,土井及其設計團隊最終推出了日本版DB601發動機,將其配備到三式戰鬥機飛燕上。
德軍王牌飛行員弗裡茨和日軍一資深飛行員在BF109前合影
然而日本從德國獲得的絕不止是這些,二戰中德國兩種世界知名的主力戰機也都曾被日本直接引入。早在西班牙內戰時期初出茅廬的德國梅塞施密特BF109就引發了日本的關注,到1939年日本陸軍和德國展開了訂購洽談,但由於專利、價格及德軍自身需求等因素,談判一時沒有進展。直到1941年初日本將領山下奉文帶考察團抵達德國提出觀摩BF109及其生產線時,合作才有了進展。在巴伐利亞州雷根斯堡,山下奉文等人第一次看到德國式的現代化流水生產線,也感受到BF109的性能亮點並為之震撼,因為當時日本陸軍航空兵性能堪比海軍零式戰機的隼式還未服役,主力戰機依舊是固定起落架的97式,其性能比BF109差了一代。日本觀察團的震撼程度猶如上世紀90年代見慣了殲7殲8的中國空軍首次見到蘇27,最終日本很快確定購買一批BF109,其目的在於可以提供航空技術參考,以便日軍新型戰機借鑑,同時還可以扮演模擬對手,讓日軍飛行員熟悉此類高速的能量型戰機,並掌握對抗它們的方式。這年6月兩架BF109E通過海運抵達了日本神戶,並轉運到各務原機場,這裡是日本陸軍航空兵重要的新型戰機測試中心,後來也是一些他國戰機的評估點。
日軍認為Fw190技術先進但缺點也明顯,不適合大量仿造裝備
一同到來的還有一名西線戰役時的德軍王牌飛行員弗裡茨,弗裡茨以教官身份講述了4機編隊戰術、機載無線電先進使用、垂直機動戰術等,頓時讓日軍飛行員直觀認識到代表世界先進水平的空戰理念。隨後弗裡茨也和駕駛傳統日軍戰機的日本飛行員展開模擬空戰,按日軍標準高速且火力強大但狗鬥性能較差的BF109屬於典型的重戰,即截擊機(儘管其真正重量不大);而輕盈靈活但速度慢火力弱的97式則屬於輕戰,即制空戰機。雖然在迴旋格鬥中BF109明顯吃虧,但弗裡茨使用一擊脫離戰術(正下方爬升或正上方俯衝瞄準射擊後脫離,避免糾纏)時日軍飛行員明顯處於被動。另一方面,此前提到的飛燕式戰鬥機此時也已進入原型機測試階段,所以日軍很快急於了解該機是否能其表親BF109抗衡,在模擬格鬥中由於飛燕式在速度和機動性兩項性能上具有優勢,所以日軍一時間有些飄飄然,認為自己就此擁有了世界第一流戰機,雖然此前日軍曾有人計劃引入BF109的生產線,但模擬格鬥後日軍認為BF109航程短,起降困難且機動性不足,所以該提議被否決。然而日軍始料未及的是,德國在出售戰機時和後來出售蘇霍伊戰機給中國的俄羅斯一樣留有後手,德國當時已有了性能有了明顯提升的BF109F型和更新的Fw190,BF109E已非最新型號,出售給日本也無大礙。更何況德國對此類戰機的發動機保養能力明顯超過日本,所以號稱和制梅塞的飛燕式在可靠性方面明顯不如BF109。
疾風是日本在二戰中最好的戰機之一,幾乎能抗衡美軍新型戰機
1941年夏,德軍新型戰機Fw190A型戰機開始參戰,該機配備BMW801風冷發動機,其性能在當時幾乎舉世無敵,除盤旋性能外都明顯超越了英軍噴火5戰機,在戰鬥中優勢明顯,英軍甚至計劃派突擊隊搶一架Fw190。日本武官也注意到該機,並將相關報告發回日本,隨後日本陸軍在柏林的代表就此和德國航空部展開了採購協議,最終一架Fw190A5在1943年8月被潛艇運到了日本,並轉運至福生機場。這架戰機是被拆解後通過潛艇運抵的,因為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和歐洲的航運立刻停止,加上英美掌握大西洋制海權,所以德日間技術資源只能靠潛艇和被日本稱為柳船的德軍輔助巡洋艦運送。此時美軍在太平洋投入多種新型戰機,零式等早期日軍戰機顯得落伍,所以日軍對Fw190期待較高,希望借鑑其技術協助新型戰機開發,甚至還想在日本進一步建立其生產線,直接大量裝備。很快一批日軍資深飛行員如荒時義次、神保進、黑江保彥等先後對該機進行了試飛評估,他們很快發現Fw190的減阻設計和發動機自動化水平超過了日軍所有戰機,其系統可靠性同樣出類拔萃,而且該機各部位都普及的電傳系統比日軍戰機的液壓系統更靈敏,同時Fw190的座艙空間和儀表自動化程度也都十分讓人滿意。而日軍地勤人員同樣對Fw190的發動機很滿意,他們認為一些日軍新型戰機的發動機故障較多,而類似情況在Fw190身上就少得多。
日軍認為Fw190在同等條件下的格鬥能力不如疾風
此時日軍新型的四式戰鬥機疾風也進入了試驗機測試階段,日軍渴望了解其實際性能水平,所以就集合了飛燕式、鍾馗式以及實驗性質的疾風和Fw190進行了模擬空戰。空戰中日軍發現Fw190的俯衝和滾轉性能很好,疾風和飛燕等日軍戰機都跟不上;按德軍試飛數據Fw190A5的最大平飛速度為670千米/小時,但日本燃料質量較差,所以該機在日本最大速度僅610千米/小時,遜於疾風式,但Fw190的平飛加速反應更快,所以看似速度更快的疾風無法輕易獲得優勢,Fw190的爬升也十分出色,不亞於任何日軍新型戰機。讓日軍難忘的還有其防禦和火力,不同於防禦低劣或幾乎無防禦力的日軍戰機,Fw190的關鍵部位都有不同厚度的防彈鋼板,其4門20毫米航炮和2挺7.9毫米機槍的重火力也大幅超過當時所有日軍戰機。但日軍最終放棄了直接引入該機生產線的想法,因為在模擬格鬥中該機最大速度相對優勢有限,且低速狀態下反應遲鈍,高速大動作迴旋時很容易發生劇烈抖動,轉彎半徑比日機大得多,實戰中這可能意味著墜落或被對手佔據有利位置。日軍認為改進後的疾風在綜合性能上有優勢,另一方面Fw190的一些細節技術工藝是日本難以吃透的,強行量產得不償失。但該機發動機整流罩的減阻設計和強制冷卻風扇等技術值得學習,所以後來日軍的雷電式、五式戰鬥機、飛龍式轟炸機、彩雲式偵察機的局部設計都參照了Fw190的技術。
日本陸軍航空兵計劃完全山寨Me262研發火龍式噴氣戰機
從BF109和Fw190引入後日本均其生產線引入來看,無疑會讓試圖由此大賺一筆的德國不滿,有德軍將領暗中還諷刺日本是喜歡模仿人的猴子。德軍噴氣戰機Me262試飛後,日本同樣頗感興趣,如果說活塞式戰機的差距日本可能彌補,但噴氣機方面的差距之懸殊讓日本不得不正視。經過幾個月談判德國很快就在1944年7月同意出售噴氣機樣機和圖紙,還答應派人培訓日軍飛行員掌握噴氣機!這和此前一拖再拖形成鮮明反差,這主要是由於德國此時敗象明顯,也希望自己的尖端武器被日本吃透以此儘可能牽制盟軍。日本此時不是沒有噴氣發動機技術,1943年其本土的種子島航空技術研究所甚至還研發出日本第一代噴氣發動機TR10,但該發動機的性能和德國噴氣發動機相差懸殊。1944年7月日軍潛艇伊29搭載一架拆卸狀態的Me262、相關大量文檔以及多部德式噴氣發動機樣品從歐洲返回日本,但卻在巴林塘海峽附近被美軍潛艇魚雷擊沉,只有技術軍官巖谷帶著幾份相應圖紙複印件在此前轉乘飛機回國,所以日本試圖獲得Me262及其技術的美夢就此落空。但憑藉幾份複印件,日本很快摸透了德國發動機的設計思路和參數,認為其性能優勢明顯,因此下令本國噴氣技術研發團隊停止自行研發,而是專注模仿德國技術,最終日本陸軍航空兵山寨出火龍式噴氣戰機,但該機還在試飛中日本就戰敗了。有日本航空人員戰後回憶,盲目迷信西方的短視做法對日本的航空研發能力帶來了巨大破壞。
中國引入蘇27後未放棄自主研發,最終在航空技術上取得巨大進步
縱觀當年日本軍用航空技術對德國的學習,多個事實值得注意,第一,所謂的盟友間技術交流也往往留一手,優勢方很不樂見暫時弱勢一方通過吃透自己的技術而青出於藍,當年的德日之間如此,後來的中俄也如此。第二,整體而言德國在航空在內多方面對日本的援助密度之大,遠超早年間中德合作組建的德械師,讓人不禁正視到德國對中日的態度。第三,日本早些時候引入德國戰機後是通過測試對比,技術借鑑來提升國產戰機的能力,而沒有直接照搬並大量仿造,從技術發展角度來看值得肯定。第四,日本在噴氣戰機問題上最終還是回到盲目崇洋媚外之路,最終嚴重破壞了本國航空研發體系,其根源就在於被暫時的較大差距和困難嚇倒,其教訓也是深刻的。所以回首當年日本對德國軍事技術的學習歷程,如今航空技術取得進步但差距依舊存在的中國同樣要深思其經驗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