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島談寫詩和翻譯區別:前者是主人 後者是奴隸

2020-12-15 人民網

原標題:北島:我不相信,是我一生的原則

  北島與兒子兜兜

  北島,原名趙振開,1949年生於北京。早年做過建築工人、編輯、自由撰稿人等。1978年與芒克在北京創辦1949年以來內地第一份非官方文學雜誌《今天》,擔任主編至今。自1987年起在歐洲和北美居住並任教。獲得多種國際文學獎項及榮譽,包括美國藝術文學院終身榮譽院士。作品被譯成30多種文字。除多卷詩集外,還出版了小說集《波動》,以及散文集《藍房子》、《午夜之門》、《時間的玫瑰》、《青燈》、《古老的敵意》和《城門開》等。目前任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講座教授,與家人定居香港 。

  幾年前,因為看到兒子在學校接觸的詩歌粗劣不堪,「把鼻子氣歪了」的北島決定編選《給孩子的詩》,作為給兒子兜兜和所有孩子們的禮物。該書上市不到兩個月,銷量已近五萬冊。鮮少接受媒體訪問的北島也打破沉默,接受本刊獨家專訪,首度談論這本書以及與詩歌相關的問題。

  難道我們真希望子孫後代成為只懂專業知識的準機器人嗎?或許詩歌可與主流教育體系抗衡

  青閱讀:《與文學重逢》新書發布座談會上,大家看到您朗誦詩歌都很激動。一個詩人帶著詩歌回來是最恰當的亮相,不過您帶來的是一本《給孩子的詩》的選編,我很想知道您的感受是怎樣的?

  北島:我朗誦了食指,我回想起我命運中的幸運時刻。

  我在《七十年代》一書的《斷章》裡說起過。1970年早春,我和兩個同學在頤和園後湖划船,一個同學背誦了食指的《當我們出發的時候》,我被鎮住了,還有《命運》。 這幾首詩,對一代人影響巨大,包括對我的詩歌寫作。自「文革」以來,食指是新詩潮運動第一人,言不為過。

  普希金在《歐根·奧涅金》中寫道:年輕的時候曾年輕過,此刻正在成熟(大意)。當我們轉回頭,看到孩子們正在成長,什麼是那些關鍵性時刻?惋惜而惆悵。如果補救的話,哪怕送給孩子們一本書。

  青閱讀:您曾經說過,童年的經驗決定人的一生,這是您決定為孩子選一本詩集的原因嗎?您童年的詩歌經驗是什麼樣的?這對您的一生產生了什麼影響?

  北島:生長的過程神秘而深不可測。每個孩子都有潛在的詩意,就像種子,需要土壤營養陽光和空氣,如果只剩下水泥的環境,一顆種子根本不可能存活,更談不上發芽成長開花結果。我在自傳體散文《城門開》中,談到我自己童年記憶的經驗,追溯到生命的源泉,包括萌芽中的詩歌寫作的可能。每個孩子都有某些偶然機緣,一旦錯過,就不可逆轉。

  青閱讀: 西川談到這本書的意義的時候說:「孩子最初接觸的是什麼樣的詩,這不僅是詩歌的問題 ,也是教育的問題。」通過這本書,您希望當今的孩子接受的是什麼詩歌教育?

  北島:早在2011年香港國際詩歌活動中,我就表達了對現行教育制度的擔憂:我們整個教育系統奠基於西方的工具理性……難道我們真希望子孫後代成為只懂專業知識的準機器人嗎?或許詩歌可與主流教育體系抗衡。當時在媒體採訪中,我提到著手編一本書,就是這本《給孩子的詩》。

  我希望中國孩子從小就能懷有世界文化的內在版

  青閱讀:這本書選編的範圍非常大,涉及世界多個國家和語種,讓人感到詩歌不受地域限制的豐富性,但您最終的選擇又是苛刻的,也許免不了有人會質疑為什麼很多很經典的詩人、詩歌沒有收錄,比如您想過有人會問為什麼中國的詩人不選穆旦、國外為什麼不選龐德之類的嗎?

  北島:我想提出「視野」的概念。對於青少年甚至大學生,重要的是跨越國家種族語言的邊界,獲得多元的精神營養。多年來,我們習慣談「中西文化」,其實世界之大,中西太小,不要說中西的概念本身就值得反觀。在美國教書時,我給美國學生介紹國際詩歌,到香港後又介紹給香港年輕人。《給孩子的詩》除中文外,涉及阿拉伯語、希伯來語等近二十個外文語種。我希望中國孩子從小就能懷有世界文化的內在版圖。

  編選時首先要考慮面對青少年讀者,反覆推敲,找到某種契合與撞擊的可能,因此不是所有好詩都能收入;再說經典,經典往往需要不斷質疑、發現和更替,某種意義上,編選就是不斷更新的經典化的過程,就像河床,隨著流水淘沙呈現出新的方向。

  青閱讀:《自由》是這本書中最長的一首詩,與其他詩歌的簡短篇幅(有些長詩乾脆只節選部分)相比,顯然很突出地長出不少,為什麼這首詩如此「特別」?

  北島:艾呂雅的《自由》寫於1942年。那是法國抵抗運動最艱難的時期,由英國軍運飛機從阿爾及利亞出發,向法國各地散發大量印著《自由》詩篇的傳單,幾乎每個抵抗戰士都能背誦。我在美國的幾所大學教詩歌創作課時,都會選這首詩的英譯版本,由音樂性與意象的組合引導,對學生進行詩歌語言訓練,這是美國學生最喜歡的詩之一,學期結束時學生朗誦會上,孩子們往往會共同朗誦這首詩。除了偏好外,這是一首完整的詩,不可節選。它的意像展開、節奏處理、方向感、動力,從開始到結束,一直在變化。詩歌寫作往往有某種神秘性,譯者陳力川在給香港中文大學學生上課時談到這首詩背後的故事,你們應該去問他。

  青閱讀:這本書中,您選擇了一首自己早年寫的《一束》,為什麼會選這首呢?我相信很多父母介紹您的詩給孩子,多半會介紹《回答》、《一切》這些作品。

  北島:有大致的編選標準,試圖避開相對複雜的歷史、社會和政治背景,對年輕讀者而言,淺嘗可止,將來他們自己會向外延伸。《一束》寫於1973年,是比較純樸可感的情詩,《回答》和《一切》這類作品,顯然不適合此書。

  寫詩是主人,翻譯是奴隸

  青閱讀:《給孩子的詩》中,有幾首經典詩歌您專門請人重譯了新的版本,在您看來,優秀的詩歌翻譯應該是什麼樣的?

  北島:例如《自由》,最早由戴望舒從法文譯成中文,幾代人相傳,但漏譯了一節,十分遺憾。為編《給孩子的詩》,我比較了五六種不同的中譯本,都不夠滿意,最後特別邀請陳力川重譯,他下了很深的工夫。陳力川旅法三十年,深得法國文化精髓,又從事中文寫作,我是指非功利寫作,是我心目中最合適的譯者。

  限於能力,重譯的版本並不多,主要參考現成的各種版本。換句話說,詩歌翻譯需要一代代努力,才會不斷接近完美。

  青閱讀:對您而言,自己寫詩和翻譯一首好詩之間,有什麼異同?(通常人們覺得詩人譯詩,未必那麼忠實於原文,卻讀起來要美妙得多。)

  北島:簡單地說,寫詩是主人,翻譯是奴隸,只有在最幸運的狀態,才會成為主人兼奴隸。比如,我把狄蘭·託馬斯的《通過綠色導火索催開花朵的力量》(THE FORCE THAT THROUGH THE GREEN FUSE DRIVES THE FLOWER)從英文譯成中文(參看《時間的玫瑰》一書),感到每翻一行都在自己挑釁自己,那是做詩人和做譯者之間的巨大張力。

  青閱讀:詩與音樂有著天然的關係,蘇東坡的詞作堪稱經典,但在當時他卻也因為不通音律、詞作不宜歌唱而遭遇詬病,作為一位詩人,您與音樂的關係如何?

  北島:詩與歌自《詩經》起,三千年齊頭並進,直到五四新詩運動才開始分家,由於白話文及現代性等原因,造成某種分裂。但詩與歌分野,並不意味倒退,不少同行正在尋找新的出路,正如一位歌手唱的主題:詩遇上歌。

  我們時代需要的是一撥志同道合的人,而非單槍立馬

  青閱讀:對於很多人來說,您的詩歌一直具有啟蒙的意義,到今天您選編這本《給孩子的詩》,其實也是一個詩歌啟蒙的讀本,您怎麼看待這種啟蒙者的角色?

  北島: 「啟蒙」這個詞,在不同語境中涵義各異,容易造成混亂。由於各種緣由,這些年像樣的詩歌讀本不多,尤其對孩子們,是遺憾的事。其實在青少年與詩歌之間,最容易碰撞出火花,最可能「心有靈犀一點通」。

  青閱讀:您說選編《給孩子的詩》是給自己的兒子和孩子們的禮物,那麼對於一直喜歡您的作品並對您有所期許的讀者們,您是否也準備給他們一份什麼詩歌的禮物?

  北島:坦率地說,腳下是一條艱難的路,但願在路的盡頭回首。

  青閱讀:李陀先生談到,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是一個變化非常快、快到我們不知道未來是什麼讓人忐忑不安的時代,因此如何在這樣一個時代創作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其實面對這樣一個劇烈的時代,似乎文學創作的乏力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您怎麼看待這種乏力?作為一個作家,您怎麼來回應這樣一個時代?

  北島:這個問題很複雜。在商業與娛樂主導的全球化時代,我們能做什麼?怎麼回應這個時代?我和同道朋友們一直在摸索。質問自己,也質問世界——我不相信,是我一生的原則。我們時代需要的是一撥志同道合的人,而非單槍立馬,就像足球隊,重要的是互相激發砥礪配合,而不是什麼球星。

  青閱讀:您一直堅持主編著《今天》雜誌,是什麼使您一直在堅持?《今天》在今天這個時代能做些什麼?

  北島:《今天》三十周年時,我說過這樣幾句話:一個民族需要的是精神的天空,特別是在一個物質主義的時代。沒有想像與激情,一個再富裕的民族也是貧窮的,一個再強大的民族也是衰弱的。在這個意義上,《今天》又回到它的最初的起點:它反抗的絕不僅僅是專制,而是語言的暴力、審美的平庸和生活的猥瑣。

  採寫/本報記者 劉淨植

相關焦點

  • 巧解公務員考試指代題中的「前者」和「後者」
    【解析】做代詞指代題目的時候,第一部我們都需要定位原文,也就是在文段當中找到需要理解的那個代詞,做 「前者」、「後者」題目也如此。第二步利用就近原則找到連接兩個部分的連接詞即可,連接詞前邊部分為「前者」,後邊部分為「後者」。
  • 《渴望之書》中譯本翻譯惹爭議 譯者孔亞雷愧疚
    《渴望之書》中譯本翻譯存在問題的帖子引發網友的關注和熱議。《渴望之書》是最近出版的科恩的一本詩集,譯者是北島和孔亞雷。  這篇名為《需要你的汁液,在我的豬嘴》的文章,標題出自北島書中的譯文。可以看出,文章的作者「小小風也」對《渴望之書》的中譯本顯然極為不滿意,她挑選了一部分在她眼中是明顯錯誤的翻譯。
  • 專訪|北島談選編《給孩子的詩》:詩歌靠的是悟性
    詩人北島在上海國際文學周上為孩子們讀詩。              現在的中小學生需要什麼樣的詩歌教育?他們在課本和課本之外能接觸到什麼樣的詩歌?除了中國古典詩詞,他們能否需要現代詩,能否讀懂現代詩?詩人北島選編《給孩子的詩》最初是為了給兒子選編「適合孩子的現代詩讀本」,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專訪時,北島談的雖然是《給孩子的詩》的選編過程,其實談的也是他的詩歌教育理念。北島對澎湃新聞記者說,「我曾開玩笑說,詩歌教育到博士階段已經晚了,本科也晚了,應該從中學開始,『從娃娃抓起』。讓孩子們從閱讀的源頭獲得啟迪,可謂正本清源。」
  • 論漢朝奴婢和羅馬奴隸的地位比較和社會價值觀異同
    有人將羅馬奴隸的地位分為截然不同的法律地位和事實地位。在法律上,奴隸是物,那些富有理性並且受過良好教育的奴隸無疑是一種特殊的物,並且他能夠為主人獲得權利。 但是,他本身並沒有任何權利他只是權利的標的,就像牲畜一樣。直到公元世紀和世紀,人們才開始試圖對主人處置自己奴隸的權力進行某些調整,這種調整所採取的形式同我們今天為保護動物而採取的立法形式相同。
  • 北島、香港和一艘「詩人船」的十年
    甚至有些詩歌節組織者要求詩人當場寫詩,在餘幼幼和宋子江看來,這種要求違背了詩人的創作規律,「詩人是要自由的,在創作上不能被命題作文。」在香港詩歌節,嘉賓們可以暢所欲言;可以交朋友,也可以提出不同見解甚至挑戰對方,詩人們形成了一個互相獨立又彼此凝聚的群體(community)。
  • 國考和省考到底有啥區別?只說前者好於後者有些片面
    現在的公務員考試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國家公務員考試,另一種是地方公務員考試,而地方公務員又分為省考和市考,不過平時生活中大家提到最高的就是國考和省考這兩種。那麼國考和省考之間究竟有什麼區別呢?是不是前者就一定好於後者?國考和省考的劃分依據是什麼?
  • 北島:我為什麼會成為一個叛逆的作家
    還是請同學們來問問題吧。這是對詩歌的一種重要補充。提問三:讀您的《城門開》,裡面說您早上起來看到窗框,光影在上面,像火車駛離站臺。這樣的想像力,您覺得我們普通學生是不是可以通過訓練達到?北島:我覺得每個同學都不一樣。有的同學的感受就很獨特,有些人則是數學天才,這沒有共同之處。很多人,比如蘇童這樣的作家,其實是寫詩的。他對語言的敏感對他的寫作起重要作用。
  • 譯言|北島的翻譯觀——自由的靈魂
    朦朧派代表詩人北島,以其詩歌的自由不羈而著稱。然而,對於詩歌翻譯,他也有自己一套獨特的理論。 「文學翻譯處在母語的邊界之內,它就是母語的一部分」 北島認為二十世紀(尤其上半葉)的詩歌「它衝破了國家種族和語言的邊界
  • 北島:詩歌可跨越貧富、超越階級
    我從十幾歲開始寫詩,詩歌給了我最初的人生啟蒙。 "徐志摩被商業炒作了"搜狐文化:翻看《給孩子的詩》,編選的101首詩裡,外文詩有71首,而中文詩開篇第一首是廢名的作品,這和我們一般人對詩歌史理解有不同,請問這樣的特別編排有什麼用意嗎?北島:這是一個在問為什麼會出現現代詩的問題。
  • 大眾還分前者和後者?聽聽過來人怎麼說:這下真的明白了!
    但是就在國內市場裡邊,美系,韓系,法系等車型雖然在國內深耕多年,但是在銷量方面仍然和德系和日系差距甚大。記得國人最熱愛的車型就是大眾汽車。因為大眾汽車不僅僅在機械核心和安全性方面要比日系的三劍客好很多,那麼問題來了,國人為什麼都這麼喜歡大眾汽車呢?究竟是為何?而且還有人說大眾汽車分前者和後者?專家給出明確解釋:這下真的明白了!
  • 艾略特·溫伯格談中國詩的翻譯
    艾略特·溫伯格(澎湃新聞 蔣立冬繪)艾略特·溫伯格(Eliot Weinberger)和墨西哥大詩人奧克塔維奧·帕斯合寫了一本小冊子《讀王維的十九種方式》,從翻譯和詩歌的角度細緻解析了王維詩《鹿柴》在多種語言中的代表性譯文。溫伯格對自古以來的一切文學都有興趣,他淵博風趣,翻譯作品和散文在知識分子中廣受愛戴。
  • 北島:詩人要謹記自己的身份
    受到深圳讀者熱烈追捧的北島先生,安靜,溫和。在領取主辦方頒發的「終身成就獎」後,他發表感言:「詩人最重要的是永遠保持警惕,永遠謹記自己的身份,不要因為榮譽、金錢,忘記自我。」和記者談到當下80後、90後詩人的創作狀態,他表示憂心:「他們中間好多人不讀詩,雖然他們也寫詩,可是根本不認真讀詩,不認真讀,就很難對詩歌有真正的理解。有些年輕詩人寫詩也太隨意。」
  • 詩人北島這10句精美短句,有詩歌,有文學,還有愛情和夢
    北島原名不是叫北島,「北島」是另外一個詩人芒克給他取的筆名。芒克說北島是一個南方人,卻一直生活在北方,所以取一個「北」字。當時北島出了一本詩集叫《陌生的海灘》,裡邊提到很多島,便取了「島」字,便有了這個名字——北島。而北島也人如其名,他本身就是那種看起來很獨立、很冷峻的人。
  • 北島:為孩子留下一部作品
    以上來自小詩人姜二嫚寫詩是孩子們記錄生活的一種方式,他們也將自己的童年留在了詩裡。成年人羨慕這樣童真的敘述,而這樣的表達是需要精心呵護的。這是來自詩人北島給年輕朋友們的一封信 年輕的朋友們:我和你們走在一起,未曾相識,如果遇上詩歌,恰似緣分。在人生的路上,你們正值青春年少,詩歌相當於路標,辨認方向,感悟人生,命名萬物,這就是命運中的幸運。
  • 學者視野 | 於慈江:現代漢語詩歌:「面朝大海」敞開 ——以詩人北島、舒婷、西川和海子為例
    ,當有與成名在先的「北島」這個筆名相應和甚或相頡頏之意,起碼應是受了後者某種程度的刺激、觸動或啟發。因此,說北島把詩當成生命來苦心孤詣地經營,很大程度上當然表現為,在與他同時代的詩人大多已經放棄寫詩時,他仍然在現代漢語的詩的國度裡苦撐著、堅守著,在攢眉蹙額地艱苦地寫,在尋求所謂詞與物之間的詩性互動和深度聯繫,在通過詩的字斟句酌挖掘和體驗智性的美與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一位60~70歲的老年北島比起當初20~40歲的青年北島來,[26]更知性,更富人文氣息,更氣脈悠長,更有作為一名詩人的生動和可敬之處
  • 美女張馨予嫁給了上尉軍人,那這個上尉(captain)和chieftain酋長啥關係?
    簡單翻譯一下:在詞源學中,同一種語言中拼寫形式不同但是卻有相同的詞源根的兩個或更多單詞叫做doublet(雙式詞)。通常(但並不總是),這些單詞通過不同的路徑進入了同一種語言。那例子就太多了,比如兩個一對的:secure adj.安全的,有把握的 vs sure adj.確信的;可靠的,前者通過拉丁,後者通過法語;ward v.保衛;守護 vs guard v.保衛,前者通過諾曼語,後者通過法語;clock n.鐘錶 vs cloche n.
  • 感情中為什麼後來者居上,是因為前者無能,還是後者是非不分?
    ,後者廉恥不分,愛情不分先來後到,但是分禮義廉恥。愛笑的女生舉個例子。這就是你跟後者的差別。看海的女生所以說,戀愛不要談得太久,太久就變味了。後來者居上是因為前者不爭不搶,後者不知廉恥,當事者來者不拒。現在才發現,這句話是一點錯都沒有,但凡後者有心,都不會做出挖人牆角的事。僅一夜之間,我的心判若兩人,他自人海中來,只是為了給我一場空歡喜。
  • 詩歌屬於鄭愁予或北島的時代 年輕的詩人在哪裡?
    類似的朋友圈直播是詩歌節詩人們主要的線上活動項目,吟誦時要發,採風時要發,喝酒時要發,見到北島更要發。一位嘉賓詩人拍攝了北島朗誦詩歌的視頻,和工作人員反覆確認詩名是《序曲》還是《戲曲》後,滿足地按下了發送鍵。   詩歌屬於鄭愁予或北島的時代,年輕的詩人在哪裡?   北島出席的交流活動被安排在最後一天,位於英國亞細亞火油公司舊址的外圖書屋被擠得滿滿當當。
  • 魯獎翻譯家 趙振江 「不寫詩」的詩人用西語翻譯《紅樓夢》
    趙振江雖然「不寫詩」,但他的翻譯也是詩歌創作,也在「寫詩」。好的翻譯,是用自己的母語,替原詩作者「寫詩」。  從1983年與人合譯出版第一部作品——秘魯作家馬裡奧·巴爾加斯·略薩的《世界末日之戰》開始,趙振江迄今已翻譯出版了30餘部西班牙語文學名著、多部研究西班牙語文學的專著。
  • 翻譯和寫詩:黃燦然最簡單的生活方式
    他找到了一種簡單的生活方式:翻譯和寫詩。「如果你沒有找到可以讓你專注、獻身的某個事業或愛好,就容易走向向別人證明自己的那條路上,那麼這條路當然是金錢、地位。但如果你找到自己很專注的東西,你會感到應有盡有」 本文首發於南方人物周刊2019年第17期,經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