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心理學:0-6歲,保證孩子身心健康的4件事

2020-12-22 聰明養育pro

這些年隨著育兒知識的普及,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養孩子好像要懂很多很多的知識。這讓我們焦慮,總想著孩子有這樣的問題該怎麼辦,我希望孩子能那樣怎麼辦。

其實,很多育兒招式或技巧並沒有用,甚至還可能起反作用,讓我們在養孩子時更不知道遵循什麼。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有個大原則:遵循兒童發展規律養育孩子,怎麼養都不會出大錯。就好比種一棵樹,了解了樹的生長習性和規律,給予合適的土壤、陽光、空氣和水,我們就不擔心它會長歪。

土壤、陽光、空氣和水,這些是已被科學所證實了的,照做不會錯。同樣,養育孩子,現代心理學和腦科學也有做了許多可重複、可證偽的實驗,找到了兒童成長最需要的養料。

這裡,就我所讀的《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等書,分享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4件事,供你參考。

1,保證生活的穩定和規律

穩定而有規律的生活,不僅保證孩子身體的正常發育生長,也是養成孩子堅定性格的基礎。

穩定而有規律,能幫助孩子感知日夜的節奏,獲得內心的秩序和平靜。孩子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會感到安全,也會變得越來越獨立。

比如,他知道什麼時候睡覺,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洗澡、刷牙等等,每天例行公事對還沒有時間概念的孩子來說,能讓他們獲得一種掌控感,不僅心裡安全,也更容易學到這些生活技能。

這裡強調一下睡眠,孩子得到充分休息是更快樂的。足夠的睡眠幫助孩子調節情緒,與他人互動,也保證了學習的精力。孩子很少會感到不知所措或心煩意亂,言行舉止更恰當。

良好的睡眠習慣,保證了孩子生長發育的需要,也讓孩子情緒穩定,學習高效。

2,給孩子需要的愛和穩定的回應

0-3歲是孩子建立依戀關係的關鍵時期,尤其是1歲前,愛和穩定的照料關係,是建立安全依戀的必需,對孩子的發展非常重要。

孩子餓了有人喂,尿了有人清理,孤單了有人抱,他會學到在他困難時,總有人照顧他。照料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總是用愛回應孩子的需求,他就明白有人可信任,世界可信任。這些溫暖的互動,讓孩子發展出一種自我意識,認為自己是一個值得被愛和關心的人,也從我們這裡學到如何去關心他人。

依戀關係的穩定性很重要,如果孩子小就滿滿愛意,大點了就罵罵咧咧,一定會破壞孩子內心的安全依戀,發展不出穩定的自我。所以在6歲前都要給予孩子穩定的愛。

良好的親子關係才能滋養出一個愛自己和對他人友善的孩子。

3,跟孩子說話就是「教」

父母的語言就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養料。

跟孩子一起聊天、讀書、唱歌,孩子聽到的是一種帶給他們安慰的語言。

0-3歲是孩子語言飛速發展階段,我們跟孩子說話,比如,「我現在要給你換衣服了,我拿了一件紅色的裙子,穿上你就變成一個洋娃娃」,孩子從這些話裡學到新詞彙、語言表達,以及人際溝通。

跟孩子一起讀書,就是在培養孩子對閱讀的熱愛,並示範了早期的讀寫能力。還可以根據所讀的故事表達我們的感受(生氣、悲傷、沮喪等等),幫助孩子認識情緒。

所有這些談話、閱讀都為孩子將來的理解情緒、人際溝通和閱讀能力打下基礎。所以說父母的語言就是最好的早教。

既然如此,我們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知道我們說出的話,做出的表情都在塑造孩子,這些都是潛移默化的影響。很多時候在我們不自知的情況下,孩子就從我們這裡學到了一切。

4,照顧好自己

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到我們對孩子有多麼重要,照顧好自己是照顧好孩子的前提。

要應對孩子的多變,保持充足的精力很重要。儘可能保持充足的睡眠,飲食健康,留出自己的時間放鬆或充電,或者夫妻共處,這些都能讓我們更好地面對孩子,經受住孩子的「磨人」。

照顧好自己,也是我們應得的,意味著可以和孩子有更好的親子關係,也意味著自己更快樂,家人更快樂。

為人父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儘可能把這件事變得簡單些,專注於那些真正重要的事,讓它變得容易點,也正確點。

---END----

相關焦點

  • 發展心理學:0-6歲,保證孩子身心健康的4件事
    同樣,養育孩子,現代心理學和腦科學也有做了許多可重複、可證偽的實驗,找到了兒童成長最需要的養料。這裡,就我所讀的《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等書,分享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4件事,供你參考。>0-3歲是孩子建立依戀關係的關鍵時期,尤其是1歲前,愛和穩定的照料關係,是建立安全依戀的必需,對孩子的發展非常重要。
  • 0-6歲,保證孩子身心健康的4件事
    同樣,養育孩子,現代心理學和腦科學也有做了許多可重複、可證偽的實驗,找到了兒童成長最需要的養料。這裡,分享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4件事,供你參考。0-3歲是孩子建立依戀關係的關鍵時期,尤其是1歲前,愛和穩定的照料關係,是建立安全依戀的必需,對孩子的發展非常重要。
  • 0-6歲,保證孩子身心健康的4件事,父母都看看,幫助孩子成長
    在養育孩子這件事情上,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疑問&34;、&34;等等。誠然,一些成功的育兒經驗值得父母借鑑,但一味地用別人的方式教育自己家的孩子,並不見得是好事。其實,每個孩子的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父母想要教育好孩子,一個前提的原則是,要遵循兒童發展規律養育孩子,保證孩子身心健康發育。
  • 兒童發展心理學:0到2歲孩子的智力發展,爸媽早知寶寶早受益
    兒童發展心理學:0到2歲孩子的智力發展,爸媽早知寶寶早受益昨天在和閨蜜聊天的時候,她就在不停的感嘆說她兒子的一些事,說從更出生的什麼都不知道到現在已經兩歲了,會認識簡單的顏色、畫畫、聽到歌曲也會不由自主的哼哼唧唧,有時候還跟著舞起來。
  • 從心理學的發展理論來看兒童教育這件事,有趣極了
    一、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性慾發展階段理論,根據力比多的發展而分為五個階段:1.口唇期(0-1歲)2.肛門期(1-3歲)3.前生殖器期(3-6歲)4.潛伏期(6-11歲)5.青春期(11歲或13歲開始)(個人覺得這種劃分方法有些不合時宜了)
  • 按照心理學規律科學進行幼兒教育:0-2歲孩子的六個心理發展階段
    直到1840年,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將自己其中一個孩子的成長和發展用數據記錄下來,並且把這些數據像研究「新物種」一樣進行科學研究,由此才作為兒童心理學發展的一個開端。在20世紀初期,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傑(Jean Piaget)[1] 提出了「認知發展論」(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他將人類的認知發展詳細歸納總結為4個階段,這一理論被公認為是20世紀發展心理學上最權威、最具影響力的理論。
  • 乾貨滿滿 | 0-6歲兒童感覺統合發展的特點
    我們需要一起了解一下0-6歲兒童感覺統合發展的特點!3-4歲感覺統合發展特點4-5歲感覺統合發展特點若家庭以外食為主,孩子很容易吃膩,也養成挑食的習慣,同時吃進過多油、鹽、糖、味素。烹飪界有句名言:「只要敢放調味料,保證食物好吃」。此定律有損營養、嗅覺和味覺,父母不可不知。
  • 6歲前最傷孩子的5件事,千萬別做,第1件最易踩雷
    根據心理學研究,孩子6歲前的經歷,將會對他的一生造成影響。父母若期望孩子能夠幸福健康,在孩子6歲前,一定不要做這5件事!都4歲了還不願意叫人!」言語中透露著對孩子內向的焦慮。很多媽媽們也有這種困擾,他們認為孩子內向的孩子不討人喜歡,也不夠聰明。於是就會竭儘可能地去逼孩子外向,強迫他們合群,但其實這種行為是非常不必的。一味採取強制手段,還有可能適得其反。
  • 0到6歲的孩子,為啥一定要有一位這樣的「好老師」?
    時代迅猛發展的今天,我們的孩子應當度過一個什麼樣的童年?2020年炎熱的七月,在成都高新南區一家堪稱最純正的名為「斑比之家」的蒙特梭利託育中心正悄然誕生。帶著好奇和探索,我們走進了斑比之家,一探她的與眾不同之處。
  • 李玫瑾坦言:孩子出生頭6年,家長管好這4件事,將來更容易成才
    越是深入的了解家庭教育和兒童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我就越是覺得孩子出生頭6年,實在是太重要了!李玫瑾教授曾坦言,在孩子出生頭6年,家長要管好這4件事,將來孩子更容易成才,定會感激你!李玫瑾教授認為:6歲之前,父母應該有意的對孩子進行性格培養。
  • 權威:0-3歲做好這6件事,小孩更聰明
    有人說寶貝的聰明程度和遺傳基因有關,但科學研究顯示,0-3歲是寶寶腦部發育的關鍵期,後天培養更有效。想要培養聰明伶俐的寶寶,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需要熟知孩子智力發育的幾個關鍵時期,以便有方向性的培養寶寶。
  • 李玫瑾:3歲開始,父母做好這4件事,勝過給孩子報10個興趣班!
    父母花大價錢給孩子報10個興趣班,不如做好這4件事 當孩子到了3歲時,他們的各項能力都到了發展的關鍵期,這時候家長不應該將時間都花在報班上
  • 臺灣孩子6歲前禁止學英語?這10件事6歲前都不該做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以後的發展,越來越與國際接軌,所以,英語很重要!估計學個英語都算少的了,珠算書法,遊泳等等。  電視劇只是反映生活現狀,你應該能看得見,身邊不少2,3歲的寶寶都已經在學著英語,6歲前孩子學英語更是常態,可這是對的嗎?
  • 哈佛心理學教授:想培養孩子「超強專注力」,父母要做到這3件事
    哈佛心理學教授:想培養孩子「超強專注力」,父母要做到這3件事「法國生物學家喬治居維葉說到:天才,首先是專注力。」每個孩子之間專注力是存在很大差異的,比如5-7歲孩子專注力能夠持續15分鐘左右,7-10歲兒童是20分鐘左右,12歲以後在30分鐘左右,在同齡的孩子裡,專注力的養成與家庭氛圍、生活作息、心理狀態都有關係。
  • 0-3歲寶寶最怕這10件事,媽媽記好了
    【0-3歲的寶寶最怕10件事,每個爸媽都該看看】第1件事:害怕肢體被完全放開(0-3個月)你有沒有發現,月子裡的寶寶總是拳頭握的緊緊的,小腿蜷縮著。因為在6-12個月之間,寶寶已經能夠分辨出經常照料自己的父母,對家人尤其是對媽媽表現出越來越依戀的感情。當媽媽稍微離開的時候,寶寶會感到很擔心,不知道媽媽何時才會回到自己身邊。 第4件事:害怕陌生人(1歲左右)1歲了,孩子開始姍姍學步,你是不是每天都要帶孩子去小區遛彎。但是,如果碰到了鄰居打招呼,多數寶寶就會很想拉著媽媽離開,撅著小嘴,或把頭扭到一邊。
  • 孩子6歲前禁止學英語?這10件事,6歲前都不該做
    你意外的是,臺灣,這個似乎孩子外語學得更溜的地方,居然有一個這樣的規定: 臺灣為了兒童的身心健康,早已明文禁止6歲以下兒童上英語、珠心算和作文課程,否則提供課程的機構將被罰款!小編認為,6歲前的孩子學還是不學,一切以興趣為主要衡量標準。下面是被公認為6歲前最好不要做的10件事情,爸媽們都知道嗎?除了英文單詞句子,還有背誦唐詩宋詞、數學口訣等也是屬於強調記憶性的學習,過早學習有害無益,但如果像聽歌一樣聽聽那也倒無妨。為什麼會這樣?
  • 0-6歲孩子早教的關鍵期
    上過早教和沒上過早教的孩子 0歲時在同一起跑線3歲後的差距,30年的追趕仍難以逾越0-3歲這一階段是孩子感官發展、語言發展、肢體協調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最敏感的時期,很容易受到環境與教育的影響,確實非常重要。
  • 心理學解讀:我們的道德發展,經歷了6個階段
    二、「道德發展」跟蹤實驗在心理學的歷史上,也有一個心理學家—勞倫斯科爾伯格,問了被試者一個類似「冉阿讓該不該偷麵包」的問題。下面就來依次講一下這6個階段:三、「道德發展」的6個階段1.好孩子階段我們會根據行為能不能幫助他人,使他人開心,來判斷是非對錯。4.
  • 臺灣已禁止6歲內兒童學英語!孩子6歲前最好不要做這10件事!
    其實,不僅是學英語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這10件事是被公認的6歲前做了會後悔的事情,媽媽們,你的孩子做這些事情嗎?  國內不少2、3歲的寶寶都已經在學著英語,6歲前孩子學英語更是常態,可這是對的嗎?  臺灣為了兒童的身心健康,早已明文禁止6歲以下兒童上英語、珠心算和作文課程,否則提供課程的機構將被罰款!原因是過早強調記憶的背誦危害孩子的心智成長。
  • 寵孩子在3件事上也不能讓步,會毀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眾多,最多的家庭也只有兩個孩子,不像從前人家裡有三四個孩子那樣。而現在這些獨生子女所面臨的就是家長的過度寵溺,導致現在大部分的孩子都太過傲嬌,現在的孩子反倒失去了從前孩子的那般能吃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