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隨著育兒知識的普及,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養孩子好像要懂很多很多的知識。這讓我們焦慮,總想著孩子有這樣的問題該怎麼辦,我希望孩子能那樣怎麼辦。
其實,很多育兒招式或技巧並沒有用,甚至還可能起反作用,讓我們在養孩子時更不知道遵循什麼。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有個大原則:遵循兒童發展規律養育孩子,怎麼養都不會出大錯。就好比種一棵樹,了解了樹的生長習性和規律,給予合適的土壤、陽光、空氣和水,我們就不擔心它會長歪。
土壤、陽光、空氣和水,這些是已被科學所證實了的,照做不會錯。同樣,養育孩子,現代心理學和腦科學也有做了許多可重複、可證偽的實驗,找到了兒童成長最需要的養料。
這裡,就我所讀的《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等書,分享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4件事,供你參考。
1,保證生活的穩定和規律
穩定而有規律的生活,不僅保證孩子身體的正常發育生長,也是養成孩子堅定性格的基礎。
穩定而有規律,能幫助孩子感知日夜的節奏,獲得內心的秩序和平靜。孩子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會感到安全,也會變得越來越獨立。
比如,他知道什麼時候睡覺,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洗澡、刷牙等等,每天例行公事對還沒有時間概念的孩子來說,能讓他們獲得一種掌控感,不僅心裡安全,也更容易學到這些生活技能。
這裡強調一下睡眠,孩子得到充分休息是更快樂的。足夠的睡眠幫助孩子調節情緒,與他人互動,也保證了學習的精力。孩子很少會感到不知所措或心煩意亂,言行舉止更恰當。
良好的睡眠習慣,保證了孩子生長發育的需要,也讓孩子情緒穩定,學習高效。
2,給孩子需要的愛和穩定的回應
0-3歲是孩子建立依戀關係的關鍵時期,尤其是1歲前,愛和穩定的照料關係,是建立安全依戀的必需,對孩子的發展非常重要。
孩子餓了有人喂,尿了有人清理,孤單了有人抱,他會學到在他困難時,總有人照顧他。照料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總是用愛回應孩子的需求,他就明白有人可信任,世界可信任。這些溫暖的互動,讓孩子發展出一種自我意識,認為自己是一個值得被愛和關心的人,也從我們這裡學到如何去關心他人。
依戀關係的穩定性很重要,如果孩子小就滿滿愛意,大點了就罵罵咧咧,一定會破壞孩子內心的安全依戀,發展不出穩定的自我。所以在6歲前都要給予孩子穩定的愛。
良好的親子關係才能滋養出一個愛自己和對他人友善的孩子。
3,跟孩子說話就是「教」
父母的語言就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養料。
跟孩子一起聊天、讀書、唱歌,孩子聽到的是一種帶給他們安慰的語言。
0-3歲是孩子語言飛速發展階段,我們跟孩子說話,比如,「我現在要給你換衣服了,我拿了一件紅色的裙子,穿上你就變成一個洋娃娃」,孩子從這些話裡學到新詞彙、語言表達,以及人際溝通。
跟孩子一起讀書,就是在培養孩子對閱讀的熱愛,並示範了早期的讀寫能力。還可以根據所讀的故事表達我們的感受(生氣、悲傷、沮喪等等),幫助孩子認識情緒。
所有這些談話、閱讀都為孩子將來的理解情緒、人際溝通和閱讀能力打下基礎。所以說父母的語言就是最好的早教。
既然如此,我們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知道我們說出的話,做出的表情都在塑造孩子,這些都是潛移默化的影響。很多時候在我們不自知的情況下,孩子就從我們這裡學到了一切。
4,照顧好自己
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到我們對孩子有多麼重要,照顧好自己是照顧好孩子的前提。
要應對孩子的多變,保持充足的精力很重要。儘可能保持充足的睡眠,飲食健康,留出自己的時間放鬆或充電,或者夫妻共處,這些都能讓我們更好地面對孩子,經受住孩子的「磨人」。
照顧好自己,也是我們應得的,意味著可以和孩子有更好的親子關係,也意味著自己更快樂,家人更快樂。
為人父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儘可能把這件事變得簡單些,專注於那些真正重要的事,讓它變得容易點,也正確點。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