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號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任何平臺不得轉載,違法必究。
「孩子不愛吃飯,補鋅是關鍵」。
這個洗腦的廣告語,芽芽媽報出上句,相信大部分家長立馬能接出下句。
而且,是不是一下讓你有抓到救命稻草,全家即將脫離刑場的感覺?原來不愛吃飯是因為缺鋅啊!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思維,不管是不是真缺,反正我先補著,多比少好!
這種思維作用在孩子的健康大事上可要不得,對這種商家的無底線廣告詞,更是要堅決抵制!
01
寶寶真那麼容易缺鋅嗎?
說實話,中國寶寶缺鋅的並不多。
有些媽媽可能聽過「中國60%的孩子都缺鋅」的說法,再加上「網搜症狀聯想」,以及電視廣告補鋅產品鋪天蓋地宣傳,焦慮症爆棚,覺得自家娃也是缺鋅一族不補不行。
芽芽媽想說,這個60%孩子缺鋅的調研數據,是2000年的調研!17年前的數據!
2000年的某項研究顯示,抽血檢查顯示的兒童缺鋅比例達到了44.3% ,另有一項研究結果顯示,有62.9% 的兒童鋅攝入不足(低於平均攝入量)。
而到了2013年,《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數據顯示,更新的學齡前兒童每日平均推薦攝入鋅的劑量有所調整,比之前的推薦攝入量降低了很多。對照新的標準來就會發現,推薦攝入量和實際平均攝入量相差不大,孩子的平均攝入水平完全過關。
看來這13年期間,咱們中國孩子是「被缺鋅」了!
02
微量元素檢測中的鋅值準確嗎?
誤差非常大,幾乎沒有意義。
現在依然有很多媽媽帶孩子去醫院做微量元素的檢測,通常採用的方法是採末梢血,或者檢測頭髮末梢。
頭髮末梢微量元素的含量微乎其微,加上含量會受到頭髮清潔程度、發質、環境汙染等多種因素影響,誤差非常大,不具有參考意義。
查指血也是一樣,鈣、鐵、鋅這樣的微量元素,在人體中原本含量就極少,僅僅靠幾滴血做出的檢測,其結果會受到採取的標本量和孩子身體條件等客觀條件的影響,且會有組織液混入,使檢查結果完全不具有參考意義。
03
只要飲食均衡,一般不需要額外補鋅
其實真正需要補鋅的孩子非常少,這是因為我們日常的食物中,含鋅量非常豐富。
比如海產品,特別是帶殼的海產品,含鋅都很豐富,其中以牡蠣、乾貝、鯡魚的含鋅量最高,每公斤含鋅超過100毫克。
其次是肉類、動物肝臟、蛋類、蟹類、花生、核桃等,每公斤含鋅20~50毫克。
此外,麥類、胡蘿蔔、土豆等,每公斤含鋅6~20毫克。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1~3歲的孩子每天攝入鋅的量為4毫克,4~7歲的孩子為5.5毫克。相較於食物中的含量,孩子的需求量並不算高,所以只要飲食均衡,孩子基本不會缺鋅。
如果怕孩子缺鋅,可以給孩子適量吃些含鋅量高的食物,比如牡蠣、瘦肉、動物肝臟等,安全又可靠。
04
寶寶缺不缺鋅醫生才真的說了算
當寶寶出現食慾下降,發育緩慢,吃泥土、紙張等異食癖,免疫力低下,容易上火、口腔潰瘍等症狀時,媽媽就要考慮到寶貝是否缺鋅了。
但是任何一個症狀都只能當作懷疑寶寶缺鋅的猜測,並不能當作判定寶寶缺鋅的依據。
真正正確的做法是到醫院諮詢醫生,必要時做個血鋅化驗,聽從醫生的診斷。
確定需要額外補鋅的寶寶,只有四類:
腹瀉的寶寶;
特定的早產兒;
腸末性肢末端皮炎(先天性鋅缺乏疾病)的患兒;
醫生結合寶寶的膳食情況、發育指標,以及血液中的含鋅量綜合評估後,判斷為缺鋅的寶寶。
05
過度補鋅也不好
雖然鋅元素有「生命的火花」「智力之源」的稱號,但是實際上作為一種微量元素,人體每天的需求量並不大。
對於不缺鋅的寶寶來說,額外補充有可能會造成體內鋅過量,從而引發代謝紊亂,導致寶寶出現嘔吐、頭痛、腹瀉、抽搐等症狀,甚至會導致急性腎功能衰竭、黃疸性肝炎等。
另外,寶寶年齡還太小,腸胃功能仍未健全,過量的鋅很難被排出體外,體內鋅含量過高還會抑制機體對鐵和銅、鈣等元素、維生素C的吸收,並引起缺鐵性貧血。
芽芽媽愛叨叨
現在的商家很狡猾,通過各種廣告信息的植入,轟炸著父母的脆弱神經,讓你有一種營養缺失的焦慮。
很多父母們總會抱著一種「補了總比沒補強」的心態,實際上卻害了孩子。
總而言之,有病就去找醫生。自己想當然或者上網查資料,都未必靠譜,很容易補出問題,到時候後悔就來不及了。
平時多注意膳食均衡、葷素搭配,多給孩子吃點新鮮瓜果蔬菜,比花冤枉錢,補這補那要強很多。
參考文獻
[1]任榕娜.寶寶的那些「鋅」事兒[J].家庭醫學(下半月),2015(08):28.
[2]仲玉梅.寶寶補鋅要講科學[J].食品與健康,2011(12):25.
[3]孟郊.0~3歲寶寶如何補鋅[J].啟蒙(0-3歲),2015(09):28.[4]嚴俊.兒童補鋅大有學問[J].健康博覽,2015(0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