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中國學術界有一個新觀念: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多地區的國家。這在幾十年前還不是那麼被重視,而現在已經被進一步認識到,因此區域文化的研究和發展在這些年是逐漸進步的。區域文化也有不同層次,有的範圍很廣,有的範圍就比較窄。區域文化研究的萌芽相當晚,據我個人了解,上世紀30年代學術界成立了一個吳越文化研究會,吳越文化是中國最早提出的一個區域文化,40年代興起的是巴蜀文化,新中國成立以後最早開始研究的是楚文化。
■趙文化研究雖然屬於比較後起的,卻是備受關注的一種區域文化
1987年,我們就曾經在邯鄲召開過「全國第一屆趙文化研討會」。會後這些年,學者們對趙文化的研討是相當突出的,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趙文化是近年來在「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多地區國家」的思想指導下,進行中國古代區域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趙文化從古至今,一直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有著獨立的文化特點和文化精神。
自從第一屆趙文化研討會以來,我拜讀了很多學者的文章,發現裡面都提到一個觀點:趙文化有兩重特性,既是一種華夏文化,又是一種戎狄文化,是華夏文化和戎狄文化互相交融的一個結果。我在沈長雲教授編寫的《趙國史稿》中寫了一篇序,也曾提到這個問題。趙文化的發展演變過程,趙國的成立,以及作為趙國首都的邯鄲在當時的繁榮和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影響,也就是這個文化的結晶。
那麼,趙文化精神是什麼?因為趙文化是華夏文化和戎狄文化相結合的結果,所以趙文化的特點能不能這樣表述:其一,趙文化是一種開放的文化。趙文化是通過不同的文化區域接觸的結果,它本身是開放的。其二,趙文化是一種進取的文化。趙文化本身是不同文化相結合的結果,相互之間多有所吸取,多有所借鑑,它是一個進取的文化。其三,趙文化也是一種包容、融合的文化。華夏文化是一種農耕文化,是以農業為基礎的,而戎狄文化是一種草原的遊牧型文化,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互相衝突的結果,就形成這樣一種獨特的、有兩重性格的趙文化,所以它是一種能夠互相包容的、能夠融匯的文化。
■古代整個歐亞大陸之間的交流,草原文化是主要的橋梁
這種開放的、進取的、包容的、融合的文化精神,是不是可以作為我們研究和學習趙文化精神的一個觀點?怎麼樣來看待這個問題?對此,我談一談個人的看法。
趙氏作為一個宗族在古代的興起,本身就和北方的草原文化有關。所謂草原文化,可能有些不太了解的朋友會認為,它就是在一些北方草原地帶上留下的文化。其實不完全是這樣,草原文化現在已經成為國際新興學科——歐亞學的一個中心內容。歐亞學是專門研究歐亞大陸的歷史和文化的,該學科對於草原文化有它特殊的界說和定義。草原在英文裡叫「steppe」,「steppe culture」就是草原文化。草原文化是在廣大的沙漠或者森林邊緣上的草原地區產生的,這符合歐亞大陸的特點。因為歐亞大陸從中國一直延伸到接近歐洲的地方,其間有很多的沙漠地帶,沙漠地帶邊緣地區都有草原,這些草原就沿著沙漠的邊上橫貫著。歐亞大陸是連續的,其中的草原地區形成了一種特殊類型的文化,就是現在歐亞學裡面所說的草原文化,常被稱為斯基泰文化。過去很長一段時期,在考古學、美術史上的斯基泰文化,有人翻譯成西徐亞,它從歐洲一直延續到亞洲。
現在,這方面的最新科學研究成果告訴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古代的時候,整個歐亞大陸之間的交流,草原文化是主要的橋梁。這個想法很有道理。中國文化以中原為中心開始傳播,影響到周邊,如日本、越南、韓國等國家和地區;西方文化是從近東開始傳播到整個歐洲和北非的。中間怎麼樣呢?雖然古代交通非常不方便,但還是有聯繫的。過去,我們認為中西之間的交通主要是通過中亞地區,但是在公元前,特別是在公元前8世紀以前,這條通道的證據非常少。海上也是一樣,早期的時候非常少,後來才可能形成交通。現在看來,真正在中間起重要作用的就是草原文化,是通過北方的草原連接起來的。
(責編:朱曉慧、陳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