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是「從西方傳入中國的」嗎?

2020-12-16 人民網貴州頻道

  近年來在中國學術界有一個新觀念: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多地區的國家。這在幾十年前還不是那麼被重視,而現在已經被進一步認識到,因此區域文化的研究和發展在這些年是逐漸進步的。區域文化也有不同層次,有的範圍很廣,有的範圍就比較窄。區域文化研究的萌芽相當晚,據我個人了解,上世紀30年代學術界成立了一個吳越文化研究會,吳越文化是中國最早提出的一個區域文化,40年代興起的是巴蜀文化,新中國成立以後最早開始研究的是楚文化。

  ■趙文化研究雖然屬於比較後起的,卻是備受關注的一種區域文化

  1987年,我們就曾經在邯鄲召開過「全國第一屆趙文化研討會」。會後這些年,學者們對趙文化的研討是相當突出的,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趙文化是近年來在「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多地區國家」的思想指導下,進行中國古代區域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趙文化從古至今,一直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有著獨立的文化特點和文化精神。

  自從第一屆趙文化研討會以來,我拜讀了很多學者的文章,發現裡面都提到一個觀點:趙文化有兩重特性,既是一種華夏文化,又是一種戎狄文化,是華夏文化和戎狄文化互相交融的一個結果。我在沈長雲教授編寫的《趙國史稿》中寫了一篇序,也曾提到這個問題。趙文化的發展演變過程,趙國的成立,以及作為趙國首都的邯鄲在當時的繁榮和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影響,也就是這個文化的結晶。

  那麼,趙文化精神是什麼?因為趙文化是華夏文化和戎狄文化相結合的結果,所以趙文化的特點能不能這樣表述:其一,趙文化是一種開放的文化。趙文化是通過不同的文化區域接觸的結果,它本身是開放的。其二,趙文化是一種進取的文化。趙文化本身是不同文化相結合的結果,相互之間多有所吸取,多有所借鑑,它是一個進取的文化。其三,趙文化也是一種包容、融合的文化。華夏文化是一種農耕文化,是以農業為基礎的,而戎狄文化是一種草原的遊牧型文化,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互相衝突的結果,就形成這樣一種獨特的、有兩重性格的趙文化,所以它是一種能夠互相包容的、能夠融匯的文化。

  ■古代整個歐亞大陸之間的交流,草原文化是主要的橋梁

  這種開放的、進取的、包容的、融合的文化精神,是不是可以作為我們研究和學習趙文化精神的一個觀點?怎麼樣來看待這個問題?對此,我談一談個人的看法。

  趙氏作為一個宗族在古代的興起,本身就和北方的草原文化有關。所謂草原文化,可能有些不太了解的朋友會認為,它就是在一些北方草原地帶上留下的文化。其實不完全是這樣,草原文化現在已經成為國際新興學科——歐亞學的一個中心內容。歐亞學是專門研究歐亞大陸的歷史和文化的,該學科對於草原文化有它特殊的界說和定義。草原在英文裡叫「steppe」,「steppe culture」就是草原文化。草原文化是在廣大的沙漠或者森林邊緣上的草原地區產生的,這符合歐亞大陸的特點。因為歐亞大陸從中國一直延伸到接近歐洲的地方,其間有很多的沙漠地帶,沙漠地帶邊緣地區都有草原,這些草原就沿著沙漠的邊上橫貫著。歐亞大陸是連續的,其中的草原地區形成了一種特殊類型的文化,就是現在歐亞學裡面所說的草原文化,常被稱為斯基泰文化。過去很長一段時期,在考古學、美術史上的斯基泰文化,有人翻譯成西徐亞,它從歐洲一直延續到亞洲。

  現在,這方面的最新科學研究成果告訴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古代的時候,整個歐亞大陸之間的交流,草原文化是主要的橋梁。這個想法很有道理。中國文化以中原為中心開始傳播,影響到周邊,如日本、越南、韓國等國家和地區;西方文化是從近東開始傳播到整個歐洲和北非的。中間怎麼樣呢?雖然古代交通非常不方便,但還是有聯繫的。過去,我們認為中西之間的交通主要是通過中亞地區,但是在公元前,特別是在公元前8世紀以前,這條通道的證據非常少。海上也是一樣,早期的時候非常少,後來才可能形成交通。現在看來,真正在中間起重要作用的就是草原文化,是通過北方的草原連接起來的。

(責編:朱曉慧、陳康清)

相關焦點

  • 410年前這個上海人翻譯的一本「天書」,打開了西方科學傳入中國的...
    而上海成為中國近代引進和傳播西方科學的中心並非偶然。1607年,徐光啟與利瑪竇合譯《幾何原本》前六卷,是首部譯成漢語的西方數學名著,《幾何原本》的中譯本也被認為是西方科學傳入中國的象徵之一。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韓琦介紹,明末清初時期,其實有兩部《幾何原本》傳入中國。一部由利瑪竇、徐光啟於1607年翻譯自利瑪竇的老師、歐洲著名數學家克拉維所注釋的《幾何原本》底本前六卷,另一部在康熙時代由法國耶穌會士翻譯後引入中國,並收入進《御製數理精蘊》中。二十世紀20年代開始,李儼、陳寅恪等學者均關 注或研究過意、法這兩部《幾何原本》底本。
  • 你知道我們每天吃用的幾種農作物是如何傳入中國的嗎
    小麥原產西南亞,傳入中國至少有兩個途徑,即草原通道和綠洲通道。草原通道的傳播路線是西亞-中亞-歐亞草原諸青銅文化-中國北方文化區-黃河中下遊地區,綠洲通道的傳播路線是西亞-中亞-帕米爾高原-塔裡木盆地南北兩側的綠洲-河西走廊-黃土高原地區。
  • 蘋果的歷史:在西方伴隨著人類祖先,傳入中國不到200年
    蘋果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水果,西方人說:每天一個蘋果,醫生遠離你。但是在東方文化中很少有蘋果的影子,《西遊記》中王母娘娘的果園裡有很多果樹,唯獨不見蘋果的影子。難道這其中有蹊蹺?經過一番考證,嚇了我一跳:中國人食用現代的蘋果還不到兩百年!
  • 山東理工大學向草原社會實踐團:心向草原傳溫暖,雲端支教種希望
    作者:馮月 李儀璇為改善草原教育水平、服務奉獻社會,提升大學生的專業素質,將專業知識付諸實踐、鍛鍊表達與溝通能力。8月3日,山東理工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向草原「雲上樂學」社會實踐團通過釘釘直播在線上開展「服裝美學」課程,此次課程由實踐團教學教務部成員王冬銳擔任主講老師,來自牧區的17名七、八年級學生參與此次課程。
  • 佛教的傳入以及對於中國藝術的有什麼影響,你知道嗎?
    佛教傳入中國始末我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從遠古時期對自然畏懼產生的自然崇拜開始,到各個部落的圖騰膜拜,隨著逐鹿之戰的結束,中國迎來了九州盛況,直到周朝之後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注重祖宗祭祀,而後諸子百家的先秦文化盛宴謝幕,秦漢大一統的穩定,也首次迎來了外來文化的輸入,就是在這個時期,佛教在東漢明帝之時,來到了中國。
  • 草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活性元素
    內蒙古的草原文化研究受到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著名草原學權威任繼周先生的重視和認同。他為本報《精彩大草原》賜大作《草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活性元素》,這是國內兩院院士第一篇草原文化專論。他認為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的板塊碰撞發生的「文化造山運動」,既激發了人類文明的火花,更是中華文明蔚為壯觀的歷史輝煌和巨大財富,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 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傳教活動
    最先採用的就是企圖在思想上教化中國百姓,來自西方世界的傳教士試圖將他們信奉的宗教傳入中國,在中國傳教布道,基督教思想就成為了他們宣揚和布施的主要內容。 明清時期的西方傳教士清楚的意識到想要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文明的國家中創造屬於自己的一種新文化。
  • 從用香差異窺探中西方文化
    歷史上東西方香文化交流不可謂不繁盛。隋唐時期,許多波斯商人以販賣香藥為職業,收售由西域經海上運來的香藥;同時,許多朝鮮留學生來到中國,將中國的香文化傳入朝鮮,再由朝鮮傳入日本。  在漫長的香文化發展過程中,中西方用香的方式和對香的態度產生了不同的特點。
  • 唱著「草原文化」讚歌的時代畫者——吳團良訪談
    吳團良是唱著「草原文化」讚歌的時代畫者,他紮根民族傳統,立足現實生活,作品呈現「草原之子」大象無形的草原大美畫境;創作突破傳統程式,已有時代風貌。在數十年的艱苦卓絕的藝術探求中,他的繪畫事業業已根深葉茂。他是一位以人生和藝術為終極目標,描繪民族品格、謳歌時代精神的藝術家。
  • 又是如何傳入中國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書寫工具在不斷的發生改變,籤字筆、原子筆的出現和流行大大方便了人們的書寫方式,但這依舊動搖不了鋼筆在人們心中的位置,因為那是一個時代的共同文化符號,沉澱了一代人的情感,蘊含著重要的文化象徵意義。
  • 清代國際法傳入中國
    中國政府最初接觸國際法,是清朝初年。因為中國在此之前已經形成具有地區性約束力的國際慣例,並形成一整套制度—朝貢制度。因此,國際法傳人中國經歷了曲折而且複雜的過程。研究國際法傳入中國問題,較早有蔣廷黻《國際公法傳入中國之起始》,考查《萬國公法》傳入中國的過程。其後有王鐵崖論文《中國與國際法—歷史與當代》及專著《國際法引論》等多種論著。
  • 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究竟有什麼區別?
    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究竟有什麼區別?西方文化,我們通常說的就是歐美文化,其太祖是古希臘羅馬文化,其太宗是文藝復興。而這段文化的流變中,發生了哪些歷史大事呢?其歷史概括起來就是古希臘衰落,羅馬王國崛起,羅馬王國被日耳曼蠻族殖民,文藝復興開始。
  • 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本」和西方古典文化的「民主」,是一回事嗎?
    如果看中西方文化方面的書,會經常遇到兩個相似的概念: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西方文化中的「民主」。這兩個概念是一回事嗎?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簡單的說,民本和民主不是一回事,兩個概念區別很大。現簡要介紹一下。
  • 咖站|中國的咖啡文化!
    咖啡,就像電影《當北京遇上西雅圖》般,西方與東方的文化撞擊,矛盾而又融洽。咖啡--是用火的燙痕,烙印著芳香,如坐草木之間,清新而幽遠。--咖站咖啡 咖啡傳入中國的歷史並不長,直到1884年咖啡才在我國的臺灣省首次種植成功。在祖國的大陸地區,最早的咖啡種植則開始於雲南。
  • 東西方「蛋文化」大對決:西方復活節彩蛋VS中國蛋畫與蛋雕
    眾所周知,人類創造了各式各樣的文化,比如中國儒家文化、四合院文化、酒文化……非洲土著文化,西方基督教文化等,這些文化都形成於人類活動之中,尤其在延續百年的民族節日裡,人類文化得以更加豐富的展現,它們被蘊含於節日的形式和理念之中,並通過活動的舉行以及傳統物質的製作來進行表現
  • 南蠻文化:日本攝取西方文明的開端
    原標題:南蠻文化:日本攝取西方文明的開端 儘管南蠻文化源自天主教的傳入所帶來的異域文化,其核心當然是基督教文化,但它並不限於宗教。傳教士出於傳教的需要,也帶來了西方的天文學、地理學、繪畫、音樂、建築等等。南蠻文化的範圍,從思想、學藝、教育、科技到風俗習慣,內容廣泛。
  • 世界文明史:中國與安息和薩珊王朝的文化交流
    到公元前1世紀時,安息與同時代的羅馬、印度、中國並立為當時的四大帝國。公元224年,安息王國為本國的波斯貴族所滅,新的王朝叫作薩珊王朝,也有人稱之為新波斯王朝,它基本上承襲了安息王國的版圖。在世界文化史上,安息為開闢絲綢之路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公元前2世紀絲綢之路正式開通時,安息是位於絲路西段的主要大國,同時又是連接中國和更西邊的敘利亞、埃及、羅馬的橋梁,在絲路的開拓上起了關鍵的作用。
  • 土豆什麼時候傳入中國?史料中的「土豆」,真是今天的馬鈴薯嗎?
    土豆什麼時候傳入中國?史料中的「土豆」,真是今天的馬鈴薯嗎?土豆,也就是馬鈴薯,起源於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距今已經有了7000多年的種植歷史,印第安人對其進行了長期的馴化和人工栽培,在加工食用上作出了具體的貢獻。
  • 西方雕塑文化對中國雕塑近代文化發展的影響真的很大嗎?
    本人就是一名雕塑工作者,對中西雕塑文化發展有一些認識。下面我就舉例說一下西方文化對雕塑藝術,甚至是整個世界的影響。我不去給大家說什麼專業術語,什麼年代什麼雕塑名人,先說一下國內受到的影響吧!,至此人們開始接受大衛,維納斯藝術形式存在,除去各大雕塑院校不說開人體課程,就連民間雕塑行業都開了人體藝術課程,典型的就像是河北曲陽縣大面積的製作各種各樣的歐式風格雕塑,在短短十餘年間幾乎把西方雕塑存在的或是不存在的都複製雕刻了數十遍,甚至還創新的雕刻了很多西方雕塑原來都沒有實現的雕塑作品,那時候曲陽縣一年出口到西方雕塑歐式雕塑可以說富裕了一代人,興起了一個行業,連接了中西文化對交流斷層。
  • 《易筋經》是印度傳入中國的瑜伽術?蘇軾練瑜伽最會運氣
    2016年12月1日,印度瑜伽被正式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中國雲南民族大學將首次招收瑜伽碩士,學習瑜伽體式、瑜伽哲學、瑜伽醫學、瑜伽解剖學等等課程。瑜伽文化在傳播過程中做出了因地制宜的自我改造,體現在東西方差異上,東方更加自然柔和,西方更重視力量訓練。在西方,瑜伽被稱為「PowerYoga」,練習中更關注肌肉訓練。所以鍛鍊強度大,身體負荷也相對大於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