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山東德州扒雞誕生始末 追尋透骨的老味道
或許許多人還記得這樣一幕——若干年前,山東德州火車快到站時,一幫乘客早早地站在車門後面候著,門一開就往外衝。一時間,滿站臺瘋跑的人都是衝著一隻雞而來,瞬間把售貨車圍個水洩不通。當火車再次開動,鹹香鮮美的肉味盈滿車廂。有人誇張地說,把人放倒也用不著迷汗藥,一隻德州扒雞就夠了。
關於德州麻油雞還有一段有趣的歷史: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德州城西的賈健才燒雞鋪小有名氣,一天,賈掌柜有急事外出,便囑咐小二壓好火。哪知小夥計不一會就在鍋灶前睡著了,一覺醒來一鍋雞已煮過了火。無奈之下,賈掌柜把雞撈出來拿到店面售賣。沒想卻是雞香誘人,過路行人紛紛購買。事後賈掌柜潛心研究,改進技藝。便出現了扒雞的原始做法,即大火煮,小火燜,火候要先武后文,武文有序,扒雞所以名叫「扒」便起因於此。一日,賈掌柜邀臨街馬老秀才品雞取名,馬秀才邊品邊吟:「熱衷一抖骨肉分,異香撲鼻竟襲人;惹得老夫伸五指,入口齒馨長留津。」詩成吟罷,脫口而出:「好一個五香脫骨扒雞呀!」賈健才於第二年,把扒雞提到元宵燈會上去賣,銷路大開,名聲大振。
麻油雞成菜色澤紅潤、雞肉酥軟,令人食慾大增,按照地方風味分為:川式麻油雞(四川風味)和臺式麻油雞扒雞燜煮以原鍋老湯為主,並按比例配製新湯,配料有花椒、大料、桂皮、丁香、白芷、草果、陳皮、三萘、砂仁、生薑、小茴香等十六種,但絕無蔥、蒜和辣椒。經過長時間慢火燜制的扒雞,已是骨酥肉爛,只需用手一抖,便可骨肉分離,即便是骨頭嚼起來都是香氣四溢,肉味更是不必說。
由於現代工藝的興起,火車四通八達,銷路擴至東北,中原和華南地區,全年銷量達到30萬隻。這時的扒雞已是五香脫骨,色、香、味、形、器,都已走上求美、求新、求高的道路。德州扒雞的名聲,已在中華大地上叫響,凡乘車路過德州者,必然下車買上一隻或一蒲包扒雞帶回家中全家分享,或饋贈親友。
德州扒雞,一個無可替代的城市名片,這是一份崇高的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歷史責任。如今德州扒雞已經不再是地方品牌,更是民族品牌,山東德州扒雞股份有限公司肩負著將「德州扒雞」發揚光大的歷史使命,背靠優秀歷史文化,再創今日德州扒雞之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