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隨著現代化、全球化的發展,尤其是近幾十年中國城鎮化進程加快,當下的鄉村詩歌該如何寫好?是不是全部都是哀嘆式的輓歌,或者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誇獎?11月29日,第二屆西江河鄉村詩歌節在成都青白江姚渡鎮涼水村桃花裡舉行。來自成渝兩地的近百名詩人相聚一堂,分享各自對鄉村詩歌的看法和創作實踐體驗。在姚渡鎮,有著豐富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與鄉村文化密不可分。詩人們還走進姚渡鎮進行文化採風,舉辦客家詩歌研討會,梳理客家詩歌的淵源,分析鄉村詩歌更多的可能性。
鄉村詩人也可以擁抱城市,寫出一種前行的力量
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著名詩人李元勝參加了很多個詩歌節或者詩會,這一次參加第二屆西江河鄉村詩歌節,讓他感受很好,「這一次是最讓我感到放鬆和親切的一次。大家鄉裡壩子裡圍坐在一起,其樂融融。有遠行的遊子歸鄉過年的溫情氛圍。我從重慶來,來成都參加鄉村詩歌獎,這是成渝兩地詩人的友誼體現。據我所知,現在重慶還沒有鄉村詩歌節,我也希望像青白江這樣的西江河鄉村詩歌節,也能複製到重慶去。」他還感嘆,這次來成都參加鄉村詩歌節,「終於不再是此前總說的』文化搭臺,經濟唱戲』,而是專注文化本身。這標誌著詩歌活動來到一個新時代。」
李元勝
近些年來,返鄉體散文或者詩歌,深受關注。但在李元勝看來,暫時還沒有看到有優秀的詩歌表達。「很多鄉村詩歌作品,都是往後看,很少有往前看。其實,城鎮化大趨勢不可逆轉,好的人居環境也應該是城市和自然鄉村的結合。我認為,寫鄉村詩歌不應該全部寫成對農業社會的輓歌。鄉村詩人也可以擁抱城市,寫出一種樂觀的,前行的詩的力量。」
在當下,要寫好鄉村詩歌,並不是容易的事情。對詩歌創作有深刻見解和實踐的李元勝認為,有容易點也有難點,「容易的是,中國有著漫長的農業文明時代。鄉村一直是中國詩歌的源頭。中國的詩歌傳統,很大一部分是在農村。當詩人來到鄉村,很容易被喚醒血液裡鄉村詩歌的基因,寫出向傳統致敬的好作品。難點在於,現代詩歌的發展是跟城市化進程一致,是對鄉村文化傳統的一次叛逆。鄉村詩歌的現代化是個難點。這也給鄉村詩歌作者帶來挑戰。但也有人做得很好。比如青白江詩人李龍炳就走出了一條路子:他的詩歌裡既有傳統詩歌的韻味,又帶有現代城市生活的複雜性。」
客家詩歌研討會
鄉村在發展 需要詩歌的文化助力
詩人凸凹來自龍泉山,他對鄉村詩歌有獨到的思考,「很多人看到鄉村在消逝,其實鄉村也在恢復,在發展。現代鄉村也正呈現出它更豐富的面相。在這個恢復、發展的過程中,恰好需要詩歌的文化助力。像青白江這樣的農村,能發掘出田園詩歌的很多現代元素。」
張新泉
包括張新泉、李元勝、伍立楊、向以鮮、凸凹、王學東、王國平、文佳君、啞石、劉紅立、劉澤球、呂歷、山鴻、彭志強、敬丹櫻、胡馬、桑眉、朱曉劍、熊遊坤等,以及王鴻鈞、胡仁澤、羊依德、李龍炳等青白江本土詩人,都參加了這次鄉村詩歌節。前不久,來自內江的詩人陶春因病突然去世,讓成渝兩地的詩人都深感震驚和悲痛。在這次詩歌節上,詩人向以鮮還上臺朗誦了他寫陶春的詩歌,以此來懷念這位在詩歌圈口碑甚高的詩歌兄弟。
伍立楊
還有一些詩人雖然沒有來到現場,但也對詩歌節和客家詩歌研討會,發來了自己的感言和祝賀。詩人梁平說,「客家四海皆為家,心中有詩,都不是外人。」熊焱則祝賀「第二屆西江河鄉村詩歌節暨四川客家詩歌研討會順利召開,美麗鄉村,詩意生活!」詩人鄧翔則在賀詞中說,「參加鄉村詩歌節是愉快的經歷,能與友人們分享交流,又可以輕鬆地在鄉村小道上漫步,真是』聞多素心人,樂於數晨夕』,祝願鄉村詩歌節年年辦下去,願鄉鄉村風光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