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是短暫與永恆之間的一座橋梁。荷馬以其獨特的筆調為我們展示了古希臘時期英雄的群像,也表現了那個「英雄時代」的英雄主義理想,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英雄。而正如前文所說,英雄是人類永恆的話題,每種文化都塑造了各自獨特的英雄,都展現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獨特的英雄主義。中國在長期戰爭歷史的發展中,自然也塑造了一批諸如劉備,關羽,宋江,林衝等中國式的英雄形象,由於文化背景的不同,他們所展現出的英雄主義理想自然與荷馬史詩中的英雄主義大相逕庭。
(一)民族大義與個人至上
縱觀中國式英雄的形象,不論他們是從軍抑或是起義,他們根源都是為整個民族的大義。就如關羽,隨劉備徵戰多年,雖幾番輾轉,卻始終恪守著「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的誓言,掛印封金,在民族大義面前,個人的得失顯得微不足道。再看荷馬筆下的英雄形象,他們的許多事跡的出發點是為了個人的利益與榮譽。如阿基琉斯,因總帥阿伽門農強奪了歸在他名下的女俘,他便憤怒的拒絕戰鬥,致使希臘軍隊節節失利。可以看出,中國式英雄在儒家文化的長期薰陶之下,他們往往更加注重忠義二字,即忠於民族大義忠於國家。而古希臘英雄因為個人本位的文化價值觀念英雄,更加重視個體生命的價值,個人的利益高於一切。這是中西方英雄第一點不同之處。
(二)個人主義英雄主義與集體主義英雄主義
對比中國式英雄與荷馬筆下英雄時,其中最為突出的一點便是鮮明的個人英雄主義思想與集體英雄主義思想。以希臘與沙斯裡的戰鬥為例,雙方約定各自派出最英勇的勇士——阿基琉斯和巴古力斯代表國家出戰,以個人輸贏來定國家成敗,最終阿基琉斯得勝,沙裡斯就此稱臣,這便是典型的個人英雄主義行為。
而諸如《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等英雄演義的戰爭中,英雄雖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並不能左右戰爭的勝敗,以許田打獵為例,曹操在打圍中搶盡了獻帝風頭,以此來試探大臣們的忠心,眾人敢怒而不敢言。此時關羽則已劍拔出鞘,欲殺曹操。卻被劉備制止了,劉備這樣說道:「投鼠忌器。操與帝相離只一馬頭,其心腹之人,周回擁侍;吾弟若逞一時之怒,輕有舉動,倘事不成,有傷天子,罪反坐我等矣。」由此可見,劉備等人能認清局勢,大局為重,等待時機,以圖後話。是典型的集體主義英雄觀。
通過簡單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式的英雄,他們更多的是寄託了整個民族的希望,是集體主義的,是超脫於世人之上的聖人式的英雄;而荷馬筆下的英雄,則是映射了個人意志的自由精神,以建立個人功績為準,成就個人的歷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