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自從孩子出生之後,家裡便沒有了整潔的時候。有的家長表示,自己剛剛整理好的房間,轉身就被孩子&34;,自己是有氣不能撒,只能默默地再次收拾。好不容易等到孩子長大,他們有了自己的房間,客廳不再像以前一樣雜亂不堪。
本以為自己終於能夠好好休息一番,卻發現小朋友自己的房間簡直是無處下腳。寶媽只能強忍自己的崩潰心理,任勞任怨地幫助孩子打掃房間。
我一直認為這是所有家庭的常態,直到有一天到鄰居家。因為小侄子來家中做客,但卻忘記帶作業本,天已經黑了,只能到鄰居家借用幾個。鄰居滿口答應便帶我去小朋友的房間拿本子,一打開孩子的房門,就能看到裡面整齊得不得了,完全不像是一個男孩房間應該有的樣子。
鄰居找東西的間隙,我便隨口問道:&34;鄰居卻笑著回答:&34;這句話驚呆了我,據我所知他家兒子不過剛剛上小學,卻可以把自己的房間打掃得如此乾淨。我敢確定,等到我家兒子長到這年紀的時候一定不會這麼出色。
我見過太多已經上了初中、高中,甚至上班了還需要父母幫自己打掃衛生的例子。和他們相比,還不到10歲的小朋友可以把自己的房間整理得井井有條實屬不易。不得不肯定,鄰居的教育理念是相當優秀並且成功的。
其實,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他們已經能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大多數的情況下,家長會覺得他們還小,做完之後自己還要重新做一次,於是乾脆不給他們動手的機會。但其實這樣只會讓孩子覺得家務這件事情與自己沒有關係,從而變得&34;,真正做到家裡的油壺倒了也不扶。即使長大之後也會因為不擅長家務而出現夫妻矛盾。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家長要改變自己的觀念,用正確的方式教導孩子:
首先,用&34;影響孩子。
我們常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所表現出的一切行為,很大一部分都與家長離不開關係。如果家長不喜歡打掃衛生,父母雙方甚至會因為誰打掃衛生而爭吵。這樣的情況下,孩子自然會認為打掃衛生是一件令人討厭的事情,從而不需要打掃衛生。如果家長很少打掃衛生,孩子習慣了&34;,便會覺得這些都是正常的,所以看到髒的地方也不會有反應。
所以,家長在生活中要表現出愛勞動的好形象,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響孩子。長時間堅持下來,保持家中的衛生整潔,如果自己因為有事不能打掃衛生,小朋友也會因為不能忍受髒亂差而主動打掃衛生。
其次,正確引導孩子如何整理。
其實,在他們還是小寶寶的時候家長就可以引導他們正確地進行分類。這項活動沒有必要刻意進行,只要在生活中適當地引導就可以。比如收拾衣服的時候讓孩子把一樣的襪子放在一起,把爸爸、媽媽、寶寶的衣服分開放置。
收拾玩具的時候將不同類型的玩具放在指定的小框中。長此以往,他們便懂得什麼是分類,應該怎麼樣分類,等到他們自己收拾衛生的時候,就能夠有條理地進行。所以,想要孩子懂得整理,收納是第一步。
最後,&34;。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完全可以給孩子制定規則。比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從最簡單的刷牙洗臉開始,慢慢過渡到自己洗澡,自己疊衣服……如果孩子有了自己的房間,家長便可以要求他們自己整理房間。
這時候家長要記住,不管他們最後整理成什麼樣子,都要控制住自己不對他們&34;。就算房間亂到看不下去,家長也要忍住,早晚有一天,孩子也會看不下去的。
寄語:有的家長認為,孩子還小,整理衛生這件事情家長負責就可以,甚至還會覺得,讓孩子整理衛生的家長就是&34;。但是事實證明,家長適當地&34;一點,孩子反而更勤勞。只有從小讓他們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長大之後他們才不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成為&34;。
不過任何事情剛開始都是困難的,孩子也會出現不想做,不想整理的時候。家長不要急著訓斥,而是用正確的方式引導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