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家孩子三歲了,就是不願自己吃飯,對吃飯完全沒興趣,在桌子上坐不住,吃兩口就跑了,他自己會吃,但就是要你喂,不餵他就不吃,不知該怎麼辦。」
3歲孩子自己吃飯,4歲孩子自己穿褲子等等,這些看似簡單的事情,實際上是關於幼兒自理能力的嚴肅問題。孩子做還是不做,對孩子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裡有兒童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對照表,這個簡單的對照表告訴父母什麼年齡的孩子應該擁有什麼樣的自理能力:
一.為什麼要培養幼兒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務性勞動的能力。它包括飲食、大小便、衣著、睡眠、衛生、安全等多個方面的能力。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就是幼兒在各年齡段具備的自己承擔或料理生活活動,並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徵。
也就是說,能力並不僅指個體已學會的知識技能,而是一種個性心理特徵,是保證人們順利掌握知識技能的心理條件。培養幼兒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就是在培養幼兒掌握各種人生技能的前期心理條件。
一個人在長大之後能不能成才、成功,跟幼兒階段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有著脫不開的聯繫。
1978年,全世界若貝爾獎獲得者在法國巴黎聚會。有一名記者問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獲獎者卡皮擦:「回顧您的一生,您認為最重要的知識或者經驗是在哪裡學到的呢?是在大學還是在實驗室裡學到的呢?」卡皮擦出乎意料地回答說:「是在幼兒園。」記者愣住了,又問:「為什麼是在幼兒園呢?您認為您在幼兒園裡學會了什麼呢?」卡皮擦回答道:「我在幼兒園裡學會了很多,比如東西要擺放整齊、飯前便後要洗手、午飯後要休息等,我在幼兒園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這則故事告訴人們,幼兒應該具備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對幼兒將來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二.父母怎樣培養幼兒自理能力?這裡有3條重要原則要遵守
3歲的孩子已經報了好多個培訓班……絕大多數父母都很重視孩子的智力開發,卻常常忽略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
有調查顯示,託、小班幼兒生活自理情況並不樂觀,僅有23.3%的幼兒能獨立飲水,6.6%的幼兒主動告知便意(但沒有一個會自己擦屁股),23.3%的幼兒能自己主動洗手,16.6%的幼兒能主動進餐,26.7%的幼兒能主動睡眠、會自己脫衣服,而有80%的幼兒在入園、離園的時候需要大人抱著走。
從調查統計的數據來看,幼兒基本生活自理能力不高是普遍現象。幼兒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差,不利於幼兒優良個性品質的形成及社會化的發展,應該引起重視。
孩子總是要長大,過獨立生活,他們必須學會生存,其中學會生活自理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培養生活自理的能力不僅是適應社會生活的要求,也有助於兒童個性品質和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有助於補償兒童智力的缺陷,促進智力發展。
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其實也並不是特別困難的事情,無非是父母的耐心引導、多做示範,然後給孩子學會自理的機會。
1.家園教育一體化,共同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微的任務。」
在很多家長心中,一直有這樣一個疑惑:孩子在幼兒園自己吃飯、睡覺、上廁所、玩具歸位,樣樣了得,老師說孩子特別乖特別獨立;可回到家,完全是相反的情況,不餵就不吃飯,玩具玩完亂扔亂放……
孩子怎麼會有「兩幅面孔」?家長又應該做些什麼呢?
首先,家長要跟老師多溝通,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了解孩子在學校能自理的具體項目,比如自己吃飯睡覺穿鞋襪脫褲子上廁所等。
因為在去學校之前,可能家裡都是爺爺奶奶姥姥寵著,這些事情孩子很少有機會自己做。在幼兒園就不一樣了,需要孩子去學會自己做這些事情。父母通過跟老師溝通了解到孩子一旦能夠獨立完成的事情,在家裡就要鼓勵孩子自己做並守好自己「不盲目幫忙」的界限,讓孩子家園行為基本上做到一致。
其次,家長要善於學習,提高科學育兒能力。《剛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夥伴。」家長應該理解和支持幼兒園的教學安排,並積極主動參與幼兒園舉行的親子活動,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
2.抓住幼兒獨立性形成和發展的敏感期
著名教育專家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中說:「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重複實踐的過程。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後,兒童的心智水平便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
兩三歲是幼兒獨立性發展的一個關鍵階段,出現了最初的自我概念,其主動性明顯增強,開始出現「讓我來」、「給我」、「我自己來」等自我獨立性意向,喜歡自己去嘗試和體驗。
自己帶孩子的家長一定會經歷過,你家2歲的寶寶非要要在回家的時候,自己開門,哪怕他自己並不太熟悉,鑰匙插進鎖孔都需要很長的時間。
雖然寶寶動作看起來愚笨,但是請家長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獨立性,不要認為只有自己穿鞋襪才是獨立性的表現,自己開門也是獨立性的表現,並不是孩子想玩玩而已。
當兒童選擇了他要做的事情,他就必然專注。成人也如此,人天性喜歡按自己的意志做事。
因為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兒童便不斷產生對人和環境的信任和依賴,並因此心滿意足,變得安靜、專注起來。這種持續性的生活,最後形成兒童的意志,獨立能力也隨之而來。
3.對於孩子自己動手做的事,父母要給予適當協助
敢於犯錯和能積極地改正錯誤是同樣珍貴的行為,父母應當正視孩子們敢於犯錯和敢於失敗的行為,因為兒童和成年人一樣有能力去犯錯和改正錯誤。——卡爾·威特
現在天氣漸冷,對於熱衷自己動手穿衣服的幼兒來說,他們動作很慢,一不小心就會著涼,這種情況下,很多父母就會忍不住去幫忙孩子穿衣服。
其實父母可以動動腦筋,換一種方式,即尊重了孩子獨立做事的要求,也保證孩子不會受涼感冒。比如在孩子穿衣服的時候,可以先給孩子套上毛衣,然後讓孩子自己穿,這樣既省時間又避免孩子著涼。
對孩子不會做的事情,父母要邊示範邊講解,以便孩子模仿。較難的動作比如繫鞋帶,需要多次示範,包括用遊戲的方式示範,並鼓勵孩子多次練習。當孩子有進步,父母可以適當表揚,這對孩子來說是莫大的鼓勵。
對於初學獨立的孩子來說,他們可能經常犯錯或者做事失敗。這個時候父母不應該用語言或行動來苛責孩子的失敗。要知道,孩子做了一件不成功的事,並不表示孩子本身缺乏能力,只能說明孩子缺乏經驗和技巧,父母應該耐心去指導孩子。指責孩子會打擊孩子自信心,不利於孩子獨立能力的培養。
很多時候,面對弱小的幼兒,我們總是認為他們那樣的柔弱,很多事情都是束手無策的。但是,這只是成人由於憐愛而產生的心理,幼兒總是有很多的精力和勇氣進行各種嘗試和探索,他們每時每刻都在學習各種方法,使自己能夠融入世界之中。
作為父母,我們唯有堅信,不管我們的孩子現在有多弱小,總有一天他會成為立足世界的強者。我們要做的是,付出全部的愛和精力幫助他努力融入這個世界,學習他不懂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