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用心處,方是正用心處 | 實修

2021-02-07 老纏老禪

點擊標題下老纏老禪   關注禪宗智慧的耕耘者




禪是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一切不著,無用心處。而參話頭正是有用心處。有處用心皆是著相;無用心處,方是正用心。如僧問古德:本來面目如何用心參耶?答曰:本來面目無你用心處!「參」正是用心處!問曰:如是無用心處,如何用心耶?答曰:無處用心,方是正用心;有處用心,皆是著相!問曰:無處用心,豈不落空耶?答曰:知落空者是誰?曰:是我也。曰:此既是你,豈落空耶?問曰:即將此知落空者為我可否?答曰:不可!問曰:為甚不可?答曰:金屑雖貴,落眼成翳!


禪宗的門庭設施,是由偉大的祖師視眾生的機感與時節因緣而隨宜制定的,並無一定的楷模。過去既可由直指而改為參話頭,現在又何不可由參話頭改為問答逼拶見性呢?因為現在參話頭,時久弊生,流為一則刻板死話頭,大家生不起疑情,以致苦參數十年而了無消息,加以現在環境不同,大家都很忙,沒有人能像過去那樣用幾十年的時間來專為參禪而參禪;就是有這種苦心孤詣的人,肯花冗長的時間來苦參,亦為時代所不許。更何況禪屬智悟,是用極強的智慧打開識鎖玄關的,不是由定功積累而開悟的。現在如改用直指法,指示學人當下見性,再用牧牛法保任除習以資圓證,是較合時宜,而且也不違背禪宗的宗旨。因為禪即是明心見性,而用以明心見性的方法,古來就很多直指法,並非今天新創,有什麼不可呢?


茲為加深讀者的信心起見,再舉一則便捷、輕快的直指禪法於下,以示餘言不謬。真覺禪師與侍者同閱《楞嚴經》次,至「我若按指,海印放光」處,侍者問云:此意作麼生?師云:釋迦老子好與三十棒!侍者云:有何過患,要吃三十棒?師云:要按指作麼?!侍者云:爭奈暫時舉心,塵勞先起!師大喝云:亦是海印放光!侍者大悟云:啊!多年來只以心起便是塵勞妄念,不知原是海印放光!


諸位請看,此等直指開示,多麼痛快,多麼清晰,又多麼便捷!聞者於言下悟去,能不慶快生平,歡喜無量哉!關於妄念和放光——即妙用之別,原來在於日用、應緣、接物時粘著不粘著。若粘著,海印放光即變成塵勞妄念;若不粘著,塵勞妄念即是海印放光。六祖云:「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憨山大師釋云:「所言轉識成智者,別無妙術。但於日用念念流轉處,若留情念繫著,即智成識;若念念轉處,心無繫著,不結情根,即識成智。則一切時中常居那伽大定矣!」又憨山大師夢升兜率,彌勒為說唯識曰:「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依識染,依智淨。染有生死,淨無諸佛。」這些言句,何等簡練明暢,如傾甘露於焦渴喉中。吾人得聞,幸何如之!不於當下撥開迷霧,明見佛性,於日用中保任圓成,還疑個什麼呢?

摘自《略論明性見性》



歡迎參加 一因佛學高級研修班(網絡班)


♣課程時間:2021年1月~2021年12月

(本課程長期舉行)

♣內容:六大佛經系統修習,禪法精髓開示,生命問題和修行問題釋疑等。

♣效果:樹立正見,正念修習與生活,開啟智慧,解除煩惱,心性提升與突破

♣參與方式:線上教學,線上運營,報名可報一年班、半年班、季度班或一月體驗班。

♣聯繫方式:

 微信:laochan999

 電話:18515815999 虞老師




迷 時 師 度 ,悟 時 自 度

相關焦點

  • 佛法無用功處,只是平常無事
    朝政的紛繁複雜,塵世的牽絆,都使得詩人心生厭倦。詩人越來越傾心佛法,他時常思念自己的方外之友。後來詩人再次到杭州任職,杭州眾僧紛紛來訪。詩人也如魚得水,他主動拜訪昔日的方外好友。禪宗認為,修法就是修心。詩人寫僧人到處請人安心,就是僧人四方求法的意思。
  • 一味向平實處用心
    俗話說老實人吃虧,但如果「老實」加上「實幹」變「篤實」,非但不吃虧還更能成功。在晚清「同治中興」的諸臣中,曾國藩應算是「平庸」的一個:他沒有胡林翼的運籌權衡,沒有左宗棠的凌厲善斷,也沒有李鴻章的機巧明快。但幾人中,曾國藩又是成就最高的那個——信奉「唯以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的篤實風格,是他的過人「法寶」之一。
  • 印心宗修行核心:重發心,重實修,重行持!【洪師隨緣開示六百九十八】
    重實修,重行持,是我們印心宗始終具備強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的核心所在。佛法是發心——菩提願力指導下的見修行證的一個綜合的生命覺醒和實踐的工程,尤其是心中心法,它不光有至高的見地、至廣的願力,同時,它以它的實修實證的風格和它的魅力,吸引了廣大的心密同修,包括沒有修行心中心法的,都對我們這個法門、對修行法門的同修們,也經常予以讚嘆和隨喜。重發心,重實修,重行持,是我們印心宗始終具備強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的核心所在。
  • 《正法念處經》畜生品08 | 講記
    淨修眾善行相應,能以善心正依止,從此樂處至樂處,復從光明還入明。因此,任何時任何處都要修持善法,不要隨便放逸而入於非法的惡行當中,如果有人能夠做到這樣,那麼他的生命歷程將會從安樂走向安樂,從光明入於光明。若有常行淨善心,離垢明淨如寶珠,是人智慧離塵垢,能至諸天所生處。
  • 七處徵心之六:心在中間嗎?
    「實相」是不是「阿彌陀佛」?「實」就是「阿」,「相」就是「彌陀」;「實」就是真空,「相」就是妙有;「實」就是理,「相」即是事,理事不二、理事圓融。「實」,在《楞嚴經》叫「離一切相」;「相」,就是「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像這些話要當成口頭禪,時時提起觀照。實際上佛講「心不在內,亦不在外」,下面接著就是「無所不在,即內即外」。
  • 夜讀|以無用之事,修自在之心
    如果說,有用的事情可以讓人們的物質生活變得更好,那麼那些無用的事情,則可以讓人們的心靈變得更加豐富,生命更加有趣。每個人的生活,都是自己的。不用迎合他人的生活,更不用在意他人的評價。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哪怕只有逗鳥澆花,只要是自己心之嚮往,便是最有意義的人生。
  • 胡孚琛:佛道合參:論禪密之實修(摘選)
    陳健民上師著《禪海塔燈》,據《傳燈錄》、《五燈會元》、《指月錄》等所載禪宗公案,將禪宗「開悟」之證量分為「入處」、「出處」、「用處」、「了處」四個層次,讀者自可參究。我今以道解禪,簡單說來,人能截斷意識流,中止邏輯推理,排除理性思維,即是「入處」。這個「入處」,就是古德所謂「用心即錯」的「心識不到處」,故趙州曰:「且什麼處著得?
  • 心若靜,身處鬧市也覺得安寧;心若不靜,身處山野,仍覺得喧囂
    曾一度不停地抄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尋求心的清淨。一位哲人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每當科學爬到一個頂峰時,才發現宗教已經在上面了」。也許,這就是佛教修行的奧妙之處吧。人生,其實就是一場修行。佛教上講,修學和修行相輔相成,互為表裡。修學是學習的過程;修行是踐行所學所得的過程。佛學認為:人生是苦,而這個苦是可以解脫的,這個解脫的過程就叫修行。
  • 身在霧深不知處 心在莊生夢蝶處
    >呀 有鬼怎麼辦哇 有搶劫的怎麼辦 故意去了無人的地方聽著音樂 把自己沉浸在那條小路中那個狀態 就是真的就想一直走下去 沒有任何人 沒有任何事 身在一個霧深不知處心在一個莊生夢蝶處好久未有的安靜和開心好久未有生存下去的意念好久沒有覺得人間值得很開心 在一個大霧的天氣有了新的感悟潛修佛心 心無雜念
  • 長劫修持感得淨土莊嚴——《彌勒大成佛經講記·正報所行》
    所謂依正莊嚴:外感清淨是依,功德具足是正。若是不講因緣,一味讚嘆清淨無染,這樣會偏離佛教主旨與義理;相反,一味強調實相解脫,也不利於廣大事業。兩者兼顧,才是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法的特色。認真說來,彌勒佛國包含兩處:兜率淨土與未來人間。其實,此世所有如來全都如此:先在兜率淨土補處說法,次當下生人間八相成道。
  • 師父的言行讓我們懂得了什麼是真正的「實修」
    這些開示句句入心,很多是實修經驗引導,如告訴大家如何安心。還有一些開示及時糾正了我們修行過程中存在的偏差。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些不好的起心動念都會被師父察覺到,從而在晨會中直截了當指出我們習性和錯誤知見的危害性,並告訴我們如何去改變,如何去力行到位。
  • 【前行實修引導60】 修舍無量心
    從相續中容易生起的舍心開始修,如果首先沒有修成舍心,若未對一切眾生平等,則難以生起其餘三種無量心,那麼慈心與悲心就會偏墮一方,而達不到完全清淨,所以最先要從舍心開始修教證:阿闍黎智藏在《中觀莊嚴論》中云:「舍心遼闊大地上,遍開慈心之鮮花,嚴飾悲心之涼蔭,喜心淨水無混濁。」
  • 前行實修引導之法軌—輪迴過患12
    天人的福樂雖然超過人類,然而欲天整日在放逸、貪求中,心沒法安住而修解脫道。色界、無色界天處在定中,也沒法修解脫道。比如無色界天,就像魚凍在冰裡那樣,心識不能動的緣故,不能引起道上的各種修行。這樣就知道,人身是寶貴的。然而人身非常短暫。雖然在得到暇滿時,各種內外因緣的控制力,使得心能在法道上走。就好比有防禦江河傾瀉泛濫的水壩那樣,在這個修法身份上,不會做很多往惡趣和生死走的業。
  • 前行實修第十七修法——觀驟然死緣而修無常 | 擴展內容
    3、心的要點:調整發心,觀察現在我修的這一座,是希求消除今生疾病等的救畏發心,還是牟取利養讚嘆的善願發心。假設是這兩種發心,那就要像毒物一般予以拋棄。倘若是無記的發心,就要調整過來。小士道的發心是世間俗人的觀念,並不是入道者我所觀修的法,中士道的發心也是成辦一己私利的心態,因此也要予以斷除。
  • 如何修六妙門
    這就是修數證數,一直到修淨證淨。                    修數者。行人初調和氣息。不澀不滑。安詳徐數。從一至十。攝心在數。不令馳散。是名修數。修數息觀的人,他首先把自己的呼吸調柔,調到不澀不滑,慢慢地,從一到十,心意一直集中在數上,而不是跑來跑去,想東想西,這是基本功夫。
  • 《正法念處經》:嗔心如火燒一切戒,舍彼嗔心,慈是對治
    彼見聞知,或天眼見,於他人前無因緣起嗔惡意;又復於他,若貧若富,無有因緣而見他已,意地起發重惡嗔心,以嗔因緣,於地獄受。修行者要內心思維,我的心怎樣才能隨順正法?為什麼說嗔恚之心是第二大不善業。我們通過見聞了知,或者通過天眼看到。於他人前面,沒有任何緣由就起嗔意,也就是無緣無故就生怒氣。
  • 本具不失的天然妙心,為何還需要學修
    甚至還有人認為佛教只是在擺弄一些無用的理論,借一些看不見、摸不著,諸如輪迴、地獄、惡鬼等名相嚇唬世人,使其不敢做壞事而已。因為既然是天然存在的東西,為什麼還要弄出那麼多法派學說出來?本有具足,我們幹嘛還花時間、精力去學?本自不失卻為何我們看不見、找不到?而這些問題的產生卻恰恰體現出內心的無明,因為不明白,所以才有迷惑、顛倒的眾生相。
  • 前行實修第二十一修法——觀外緣不定而修無常 | 擴展內容
    接著祈禱上師:在自己的頭頂上清清楚楚明觀,十萬瓣白色蓮花的紅黃色花蕊上,獅子座層層疊放的柔軟綾羅墊上,自己的根本上師身穿出家法衣或者咒師裝束,懷著「上師是佛」等五種了知,默默祈禱,念誦「三世諸佛……」或者念誦四種厭世心前後的那些祈禱文,滿懷感恩戴德的敬信之心深情祈禱,結果上師化光融入自身,自己的心與上師的智慧渾然成為一體,處在這種狀態中,不跟隨過去的分別念,不迎接未來的分別念
  • 《大佛頂首楞嚴經》第四部 破妄識無處(七處徵心) 11-1
    講義原文:【此執心在身內。一聞徵詰,便白拂言:先稱呼佛為世尊,下敘執,則引十生同計,自己不負責任。一切(去聲)世間,三界內六凡世間也。十種(類也)異生,於十二類眾生中,除去空散銷沈之無色,與精神化為土木金石之無想,此二種無心目之可言。其餘十類,業報形體,各各差異,故曰異生。同將識得心在身內;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佛之眼目,清淨修(長也)廣狀若青蓮,故以稱焉。】
  • 王紅梅:內修於心 外修於行
    未來的日子裡,我會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用心等待,等你歸來。」開學日,王紅梅老師這樣對學生真情告白。王紅梅是一名英語老師,多年兼任班主任。20多年教學生涯,對她而言,是一段不斷修煉並超越的生命歷程,也是一段內修於心,外修於行的過程。做學生成長引路人1998年,王紅梅被分配到一所偏遠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