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書,年少時初看驚豔;中年時再看感悟;老年時則後悔自己並未遵循本心,空空浪費的一生年華。
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就是這樣一本值得一再翻看的書籍,書中提到的困惑幾乎是每一個人年輕時都會產生的疑問。讓人不禁感慨,這些寫於民國時期的信件,依舊有著警世的意義。
我們這一代青年人的迷茫,也是歷史上無數代青年人所共有的。
以下我精選了印象最為深刻的部分及自己的思考,與大家分享,但還是強烈推薦書友們完整地去閱讀此書,必將受益無窮。
談讀書
現代很多人以「忙」為藉口而不讀書,殊不知歷史上真正厲害的人再忙,也會堅持輸入。只有不斷吸收新的知識,才能輸出自己的思考,而不是憑藉有限的狹隘觀念自滿自足地活著。
美國有一位文學家、科學家和革命家富蘭克林,幼時在印刷局裡做小工,他的書都是在做工時抽暇讀的。不必遠說,你應該還記得孫中山先生,難道你比那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還要忙些麼?他生平無論忙到什麼地步,沒有一天不偷暇讀幾頁書。你只要看他的《建國方略》和《孫文學說》,你便知道他不僅是一個政治家,而且還是一個學者。不讀書而講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竄頭亂撞,終難成功。這個道理,孫先生懂得最清楚的,所以他的學說特別重「知」。
所以,再忙碌的人也應該留出一部分時間,給閱讀。
而關於讀書的方法,先生的建議如下:
第一,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須快讀,著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度衡量書的內容。第二,讀過一本書,須筆記綱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見。記筆記不但可以幫助你記憶,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細,刺激你思考
並不是所有的書都值得一看,要讀精品,一本好書反覆地讀,都不一定能完全領會。
讀書並非是為了炫耀、追求數量,而是提升自我,內化為自己的人生智慧。
談擺脫
生命途程上的歧路儘管千差萬別,而實際上只有一條路可走,有所取必有所舍,這是自然的道理。
世間有許多人站在歧路上只徘徊顧慮,既不肯有所舍,便不能有所取。
世間也有許多人既走上這一條路,又念念不忘那一條路。結果也不免差誤時光。
「魚我所欲,熊掌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有這樣果決,悲劇決不會發生。
悲劇之發生就在既不肯舍魚,又不肯舍熊掌,只在那兒垂涎打算盤。
「擺脫不開」便是人生悲劇的起源。畏首畏尾,徘徊歧路,心境既多苦痛,而事業也不能成就。許多人的生命都是這樣模模糊糊地過去的。要免除這種人生悲劇,第一需要「擺脫得開」。消極說是「擺脫得開」,積極說便是「提得起」,便是「抓得住」。認定一個目標,便專心致志地向那裡走,其餘一切都置之度外,這是成功的秘訣,也是免除煩惱的秘訣。
著名哲學家斯賓諾莎學說與猶太教義不合,猶太教徒行賄不遂,把他驅逐出籍,他以後便專靠磨鏡過活。他在當時是歐洲第一個大哲學家,海得爾堡大學請他去當哲學教授,他說:「我還是磨我的鏡子比較自由。」所以謝絕教授的位置。這是能為真理為學問擺脫一切的。
卓文君逃開富家的安適,去陪司馬相如當壚賣酒,是能為戀愛擺脫一切的。
陶淵明做彭澤令,不願束帶見督郵,向縣吏說:「我豈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裡小兒!」立即解綬辭官。這是能擺脫祿位以行吾心所安的。
英國小說家司各特早年頗致力於詩,後讀拜倫著作,知道自己在詩的方面不能有大成就,便丟開音律專去做他的小說。這是能為某一種學問而擺脫開其他學問之引誘的。
孟敏墮甑,不顧而去。郭林宗問他的緣故,他回答說:「甑已碎,顧之何益?」這是能擺脫過去失敗的。
有所得,必有所失。什麼都想要,往往什麼也得不到。
談休息
現代社會的人的確忙碌,但也並非是有史以來最忙碌的一代人。
每一代人都有最忙碌的群體,也有不那麼忙碌的群體。
如今,許多企業家都大力鼓吹刻苦耐勞的精神,殊不知,這不就是對員工的身心壓榨嘛?不能得到好的休息,工作的效率或許一時會很高,但長期下去,無疑是對身心的損耗。
最刻苦耐勞的是我們中國人,體格最羸弱而工作最不講效率的也是我們中國人。這中間似不無密切關係。我們對於休息的重要性太缺乏徹底的認識了
自然界事物都有一個節奏。
脈搏一起一伏,呼吸一進一出,筋肉一張一弛,以至日夜的更替,寒暑的往來,都有一個勞動和休息的道理在內。
世間沒有一件事物能在一個狀態維持到久遠的,生命就是變化,而變化都有一起一伏的節奏。
據心理學家的解釋,有意識作用的工作須得退到潛意識中醞釀一陣,才得著土生根。
通常我們在放下一件工作之後,表面上似在休息,而實際上潛意識中那件工作還在進行。
人須有生趣才能有生機。生趣是在生活中所領略得的快樂,生機是生活發揚所需要的力量。諸葛武侯所謂「寧靜以致遠」就包含生趣和生機兩個要素在內,寧靜才能有豐富的生趣和生機,而沒有充分休息做優遊涵泳的功夫的人們決難寧靜。世間有許多過於辛苦的人,滿身是塵勞,滿腔是雜念,時時刻刻都為環境的需要所驅遣,如機械一般流轉不息,自己做不得自己的主宰,呆板枯燥,沒有一點人生之趣。這種人是環境壓迫的犧牲者,沒有力量抬起頭來駕馭環境或徵服環境,在事業和學問上都難有真正的大成就。我認識許多窮苦的農人、孜孜不輟的老學究和一天在辦公室坐八小時的公務員,都令我起這種感想。假如一個國家裡都充滿著這種人,我們很難想像出一個光明世界來。
End.
您是否贊同朱先生的觀點呢?以及你對讀書、取捨、休息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一同探討~
《木心詩選》:溫柔到骨子裡的浪漫與詩意
《尼採詩集》:令人醍醐灌頂的智慧金句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如果你也曾在夏天愛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