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值得一讀再讀的人生智慧

2020-12-12 怪怪讀書

有一些書,年少時初看驚豔;中年時再看感悟;老年時則後悔自己並未遵循本心,空空浪費的一生年華。

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就是這樣一本值得一再翻看的書籍,書中提到的困惑幾乎是每一個人年輕時都會產生的疑問。讓人不禁感慨,這些寫於民國時期的信件,依舊有著警世的意義。

我們這一代青年人的迷茫,也是歷史上無數代青年人所共有的。

以下我精選了印象最為深刻的部分及自己的思考,與大家分享,但還是強烈推薦書友們完整地去閱讀此書,必將受益無窮。

談讀書

現代很多人以「忙」為藉口而不讀書,殊不知歷史上真正厲害的人再忙,也會堅持輸入。只有不斷吸收新的知識,才能輸出自己的思考,而不是憑藉有限的狹隘觀念自滿自足地活著。

美國有一位文學家、科學家和革命家富蘭克林,幼時在印刷局裡做小工,他的書都是在做工時抽暇讀的。不必遠說,你應該還記得孫中山先生,難道你比那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還要忙些麼?他生平無論忙到什麼地步,沒有一天不偷暇讀幾頁書。你只要看他的《建國方略》和《孫文學說》,你便知道他不僅是一個政治家,而且還是一個學者。不讀書而講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竄頭亂撞,終難成功。這個道理,孫先生懂得最清楚的,所以他的學說特別重「知」。

所以,再忙碌的人也應該留出一部分時間,給閱讀。

而關於讀書的方法,先生的建議如下:

第一,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須快讀,著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度衡量書的內容。第二,讀過一本書,須筆記綱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見。記筆記不但可以幫助你記憶,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細,刺激你思考

並不是所有的書都值得一看,要讀精品,一本好書反覆地讀,都不一定能完全領會。

讀書並非是為了炫耀、追求數量,而是提升自我,內化為自己的人生智慧。

談擺脫

生命途程上的歧路儘管千差萬別,而實際上只有一條路可走,有所取必有所舍,這是自然的道理。

世間有許多人站在歧路上只徘徊顧慮,既不肯有所舍,便不能有所取。

世間也有許多人既走上這一條路,又念念不忘那一條路。結果也不免差誤時光。

「魚我所欲,熊掌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有這樣果決,悲劇決不會發生。

悲劇之發生就在既不肯舍魚,又不肯舍熊掌,只在那兒垂涎打算盤。

「擺脫不開」便是人生悲劇的起源。畏首畏尾,徘徊歧路,心境既多苦痛,而事業也不能成就。許多人的生命都是這樣模模糊糊地過去的。要免除這種人生悲劇,第一需要「擺脫得開」。消極說是「擺脫得開」,積極說便是「提得起」,便是「抓得住」。認定一個目標,便專心致志地向那裡走,其餘一切都置之度外,這是成功的秘訣,也是免除煩惱的秘訣。

著名哲學家斯賓諾莎學說與猶太教義不合,猶太教徒行賄不遂,把他驅逐出籍,他以後便專靠磨鏡過活。他在當時是歐洲第一個大哲學家,海得爾堡大學請他去當哲學教授,他說:「我還是磨我的鏡子比較自由。」所以謝絕教授的位置。這是能為真理為學問擺脫一切的。

卓文君逃開富家的安適,去陪司馬相如當壚賣酒,是能為戀愛擺脫一切的。

陶淵明做彭澤令,不願束帶見督郵,向縣吏說:「我豈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裡小兒!」立即解綬辭官。這是能擺脫祿位以行吾心所安的。

英國小說家司各特早年頗致力於詩,後讀拜倫著作,知道自己在詩的方面不能有大成就,便丟開音律專去做他的小說。這是能為某一種學問而擺脫開其他學問之引誘的。

孟敏墮甑,不顧而去。郭林宗問他的緣故,他回答說:「甑已碎,顧之何益?」這是能擺脫過去失敗的。

有所得,必有所失。什麼都想要,往往什麼也得不到。

談休息

現代社會的人的確忙碌,但也並非是有史以來最忙碌的一代人。

每一代人都有最忙碌的群體,也有不那麼忙碌的群體。

如今,許多企業家都大力鼓吹刻苦耐勞的精神,殊不知,這不就是對員工的身心壓榨嘛?不能得到好的休息,工作的效率或許一時會很高,但長期下去,無疑是對身心的損耗。

最刻苦耐勞的是我們中國人,體格最羸弱而工作最不講效率的也是我們中國人。這中間似不無密切關係。我們對於休息的重要性太缺乏徹底的認識了

自然界事物都有一個節奏。

脈搏一起一伏,呼吸一進一出,筋肉一張一弛,以至日夜的更替,寒暑的往來,都有一個勞動和休息的道理在內。

世間沒有一件事物能在一個狀態維持到久遠的,生命就是變化,而變化都有一起一伏的節奏。

據心理學家的解釋,有意識作用的工作須得退到潛意識中醞釀一陣,才得著土生根。

通常我們在放下一件工作之後,表面上似在休息,而實際上潛意識中那件工作還在進行。

人須有生趣才能有生機。生趣是在生活中所領略得的快樂,生機是生活發揚所需要的力量。諸葛武侯所謂「寧靜以致遠」就包含生趣和生機兩個要素在內,寧靜才能有豐富的生趣和生機,而沒有充分休息做優遊涵泳的功夫的人們決難寧靜。世間有許多過於辛苦的人,滿身是塵勞,滿腔是雜念,時時刻刻都為環境的需要所驅遣,如機械一般流轉不息,自己做不得自己的主宰,呆板枯燥,沒有一點人生之趣。這種人是環境壓迫的犧牲者,沒有力量抬起頭來駕馭環境或徵服環境,在事業和學問上都難有真正的大成就。我認識許多窮苦的農人、孜孜不輟的老學究和一天在辦公室坐八小時的公務員,都令我起這種感想。假如一個國家裡都充滿著這種人,我們很難想像出一個光明世界來。

End.

您是否贊同朱先生的觀點呢?以及你對讀書、取捨、休息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一同探討~

《木心詩選》:溫柔到骨子裡的浪漫與詩意

《尼採詩集》:令人醍醐灌頂的智慧金句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如果你也曾在夏天愛過

相關焦點

  • 高考成績即將揭曉,你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01《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潛今天講的是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光潛先生旅歐期間寫給國內青年朋友的十二封信,信中所說多為青年們所關心和應該關心的事項,讀書、修身、作文、社會運動、愛戀、哲理,凡此種種。這十二封信,未指定受信人姓名,廣大青年人誰都是受信人。夏丏尊先生在序中最後一句寫到:「這十二封信啊,願對於現在的青年,有些力量!」
  •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隨感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隨感 ——學院「新時代新作為」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徵文   歷史告訴我們,1919年5月4日,北京的學生們通過上街遊行,抗議巴黎和會外交失敗。近期恰好閱讀了朱光潛所著《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生發出一些感想和思考,遂成此文。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由朱光潛先生撰寫並分期登載在當時的《一般》雜誌上,十二封信並未曾指定某一收信人,信中的抬頭均為「朋友」,落款署名也是「你的朋友 孟實」(朱光潛,字孟實)。
  • 人生的啟蒙,從了解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開始
    其中《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在當下青年心中可以起到不可估量的影響。他的書被人抄襲說到這《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就不得不說,當年朱光潛發現街上的書店,發現一本「致青年」的書,作者是「朱光潸」,另外還有一個副標題「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後來朱光潛回到家中,便給這位「朱光潸」先生寫了一封信。
  •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人生的幸福不能光靠理智,還需情趣調劑。《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一書是朱光潛先生在旅歐期間寫給國內青年朋友的十二封信,信中所說多為青年們所關心和應該關心的事情,如讀書、修身、作文、社會運動、戀愛、哲理、凡凡種種如此。這本書雖說是標杆給中學程度的青少年所讀,但在我看來,無論你什麼時候翻開它,都是最佳時機。
  • 青春期的指路明燈,穿越時空的書信:《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 體悟人生樂趣——《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前一陣在哈爾濱玩耍的時候去了趟果戈裡書店,當時也沒有別的安排,且覺得來一趟只拍個照就走有些沒意思,於是找了本小書安安靜靜地坐在角落讀了一下午。很幸運這本書是朱光潛先生寫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很適合我這個年紀,這段時間困惑我的問題也從中得到了一些解決啟發,姑且記錄下感悟較深的幾點。首先關於如何處理個人情緒。很多時候會莫名其妙地不開心,煩躁,喪,做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致。
  •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
    在這過程中,面對疫情所展現的中國力量、在生命面前所體現的尊重與敬畏、在人人抗疫中勇承擔的社會責任、在「小家」與「大家」取捨中的大愛無疆,都是一堂生動的思政課。我們應該從這次抗疫中讀懂什麼?關於生命、關於責任、關於科學、關於成長、關於愛國……讓思想以書為翼,讓成長與書為伴,求實團校精選10本經典書籍,與同學們一起共閱讀共交流共成長,本周帶來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字字深邃,願給當代的青年一些力量!
    懷著對大家的敬畏和對生活中一些瑣事的無奈和不解,我靜下來閱讀了先生的這本《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來頗有一些收穫,感覺像是一位和藹可親的學者跟我面對面地聊了一會兒天。不緊解開了我心頭的疑惑,還讓我變得更加從容。私以為,作為一個青年人,沒有資格去評判什麼,只能將自己的讀書筆記摘抄一部分,和大家分享。
  •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早讀到這本書就好了
    很久沒有收到過信了,但始終忘不了讀信的感覺,《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出了這種感覺。朱光潛先生旅居海外時曾在《一般》雜誌上分期刊載過十二封信,這十二封信沒有特定的收信人,凡是具有中學教育程度的青年都是收信人。
  • 最完美是因為不完美——啟迪人生的十二封信
    而《無言之美》這篇文章,則作為附文收錄在《好的人生不著急——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這本書中。朱光潛是我國著名的文藝理論家、翻譯家、教育家,他的主要代表作有《悲劇心理學》、《文藝心理學》、《西方美學史》、《談美》、《談美書簡》等。
  •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青年應該追求怎樣的人生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本書,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這本書第一版是1929年出版,距今已經九十餘年,本來是以有中學程度的青年為對象,但現在讀來依舊可為當代青年借鑑。樸實流暢的文筆,讓這本書讀起來輕鬆又不覺乏味,像一位目光清澈真誠的朋友與你分享自己人生的經驗與看法。談讀書尤其要緊的是養成讀書的習慣,是在學問中尋出一種興趣。
  •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潛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寫給20世紀初的青年人看的,但不僅僅是那個時代的青年看的。為嘛?翻開就知道裡面的內容是適用於現在的,十二封信分別從不同角度對年輕人所關心的事項給出自己的意見。後面的附錄其實是十三四封信,是後來成書時所追加的內容。 摘錄了一些句子,太長的我濃縮一下再放上來。
  •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之談讀書
    說這十二封信以有中學程度的青年為對象。「勸青年眼光要深沉,要從根本上做功夫,要顧到自己,勿隨了世俗圖近利。」「效率原是要顧的,但只顧效率,究竟是蠢事。」......翻開了第一封信,是談讀書的。「你會不會讀書?」,這是個問題。在學校裡,會讀書就是會考高分。我們這裡問的「會讀書」,顯然不是這樣。
  • 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青年人必看,他這20句話終生受用
    我讀大學期間,有一本書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那本書我早有耳聞,但因為高中學業太繁忙,一直沒時間讀。進入大學校園後,有一天在圖書館借書,在書架上看到這本書,當即借回去,一口氣看了四個小時,從下午讀到黃昏。
  • 豆瓣8.8分,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每一封都值得深思
    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朱光潛先生,他在早年撰寫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一書中就有答案。這本書以書信的方式,結合文藝、美學、哲學、道德、政治等,給青年談論修養,指點迷津。
  • 八下名著《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導讀
    作者:朱光潛書名:《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這本小書是朱光潛先生於20世紀20年代留學英國期間。第一,凡是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須快讀,著眼在於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度衡量書的內容。第二,讀過一本書,須筆記綱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見。記筆記不特可以幫助你的記憶,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細,刺激你思考。記著這兩點,其他瑣細的方法便用不著說。個人天資習慣不同,你用哪種方法收穫較大,我用哪種方法收穫較大,不是一概而論的。
  •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迷茫的青年們理應閱讀的好書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這本書是朱光潛給青年的告誡,也就是面向初中高中生,我確實不是那個年紀了,即使我當初看也未必看得懂,但仍舊覺得是太晚閱讀到的好書。朱光潛在序裡對現代青年概言之:「太貪容易,太膚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
  • 《致青年編輯的十二封信》:關注青年編輯成長
    11月16日下午,「聶震寧《致青年編輯的十二封信》出版座談會暨編輯素養研討會」在京舉辦。來自中宣部出版局、中國出版協會、中國編輯學會、中國音像和數字出版協會、韜奮基金會、中國教育出版傳媒集團公司、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等領導,以及來自全國各地出版發行企業的代表、在京媒體記者等參會,就聶震寧先生《致青年編輯的十二封信》的岀版進行座談,並就青年編輯人才培養問題進行了研討。
  • 2019年中考語文名著複習之《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19年中考語文名著複習之《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希望對考生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專門寫給中學生的,以書信的形式,每次一個話題,營造出一種對坐晤談的氛圍,讀來如聽長者交心,語重心長,情辭懇切,流淌著先生對青年人的殷切希望和赤誠關懷。
  • 《寫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學時期,如何培養讀書的好習慣?
    《寫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教育部新編語文教材指定閱讀書籍,本書是美學大家朱光潛先生的成名作。本書是他旅歐期間陸續寫給國內青年朋友的十二封信集體而成的,在國內雜誌《一般》上連載。信中,朱光潛先生從讀書、感情、作文、升學與講課等多個方面對青年進行指導,讓處於迷茫時期的青年有據可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