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這個名稱最早出現於漢代,當時祠堂均建在墓地附近,稱作「墓祠」。一開始祠堂和宗廟都有等級之限,民間不得立祠廟,到明代嘉靖年間才「許民間皆聯宗立廟」。後來,天子、諸侯稱「宗廟」,其餘稱「宗祠」。
而擺放在祠堂中的牌位源於漢代「丁蘭刻木事親」的故事,為歷代儒家所倡導。規範神主製作,則從宋代程伊川開始,經朱熹《家禮》一書向全國推廣後普及之。但興建宗廟以奉神主的行為還僅局限於上層階級或民間墓祠。直至到了明代,民間宗廟大興,舉國上下「家必有廟,廟必有主」。
宗廟、宗祠是為供奉祖先神主而建立的,神主開始多以梓木為之,慄木、棗木亦可。宋代程伊川建議專用慄木製作,深得朱子讚許。慄者,「禮」也! 以上說到的木材但都略有缺陷,若是想要防潮、防蟲蛀,可選擇天安閣以香樟木製成的牌位。
牌位的選擇後則是要按古喪俗,人死即殯葬,葬後回家設祭叫「虞」,因是送葬返回時舉行的虞祭活動,故又稱「返虞」。在虞祭時所用的神主必須用木製作,俗稱「虞主」。親喪一周年後再舉行一次祭禮,稱為「小祥祭」,又稱「練祭」。同時把原來所立的木神主「埋虞主於兩階之間」(過去祠堂門前有東西兩處臺階)。練祭活動後,把木神主請入宗廟或宗祠,稱為「藏主」,供後人歲時祭祀。
最後一個,就是牌位的書寫講究,要以豎排,正楷字書寫,不得寫同音字、異體字,不得用草書,不得塗改;神主稱謂與奉祀人輩分要對應,例如父與子,祖與孫,伯與侄等,不得多輩分同祀時主次不分,倫常紊亂;木主題字內容不得用標點符號,字體需雕刻時,一律陰刻;奉祀子女為父母做主時最好不要自稱孝子,以示謙恭,且忠孝與否,祖上有知;因神主對先人已有姓氏說明,故血親奉祀人著名時無須帶姓。
供奉牌位,不僅能緬懷祖先,還能使後人收受福澤,福祿長綿,功德無盡,一切福善,莫此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