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漸漸凍住,全身肌肉跳動 國際罕見病日關注「漸凍人」

2020-12-12 荔枝網新聞

  2月28日是國際罕見病日。「漸凍人」因冰桶挑戰 而被大家熟知,而它還有一個大家陌生的名字「肌萎縮側索硬化」,跟自身免疫性腦炎、原發性肉鹼缺乏症、腓骨肌萎縮症等一個個陌生的疾病的名稱一樣都是罕見病。

  關愛罕見病,國家在行動,醫院在行動。記者從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獲悉,前不久,中大醫院成功入選了全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

  很奇怪:身體漸漸凍住,全身肌肉跳動

  一個周三下午,在中大醫院神經內科病房示教室裡,醫生們在討論這樣一個疑難病例:患者王大爺(化姓)今年62歲,兩年前右手開始出現無力感,端在手上的杯子會突然掉到地上,走路的時候兩條腿像被人從後面拖著一樣邁不開步子。幾天後,兩隻手臂抬不起來了,手指彎曲伸不直,腿也沒法走,生活不能自理,吃飯穿衣都得有專人幫忙。入院五個月前,王大爺的情況更加嚴重了,不僅說話說不清楚,吃飯喝水也成問題。更讓人感到奇怪的是,王大爺全身的肌肉還時不時就跳動像電擊一樣,有時候用手拍一拍都會跳。輾轉多家醫院就診,都沒有確診。

  為何王大爺會出現這些奇怪的症狀?為何從下肢一直蔓延到全身?是否有神經損傷會造成?神經內科主任張志珺團隊的醫生們如同福爾摩斯般,抓住細微蛛絲馬跡層層抽剝,探尋事情的真相。

  經驗豐富的張志珺主任懷疑是肌萎縮側索硬化,也就是常說的「漸凍人」,經過肌電圖、肌活檢、神經傳導阻滯等檢查顯示,廣泛神經源性損害,胸段、顱段、上肢段和下肢段都出現了損害,肢體功能因此受到嚴重影響,肌肉的跳動也是因為連接肌肉的神經受到損害無法控制肌肉。「漸凍人」這一罪魁禍首終於被抓住了。

  不可怕:不是所有罕見病都可怕 應積極面對科學治療

  一說起罕見病,仿佛到了生命的盡頭。「漸凍人」是運動神經元病一種,是神經內科的「慢性癌症」,所有被診斷了這個疾病的病人相當於被判了「死緩」,存活期一般為5-10年。且這種疾病目前無特效藥治療,只能眼睜睜的等著自己全身肌肉逐漸萎縮、臥床不起、呼吸費力、吞咽不能、營養不良、肺部感染……正因為如此,很多人對運動神經元病聞之色病,但並不是所有的運動神經元病都這麼可怕。

  中大醫院神經內科袁寶玉副主任醫師介紹,前段時間,接診了一位原發性側索硬化的患者,6年來四肢乏力走路不穩,輾轉多家醫院都得不到明確的診斷,一開始診斷是腦梗,卻仍治療效果不佳。慕名找到中大醫院神經內科張志珺主任,經過各項檢查後,明確診斷為原發性側索硬化,住院治療一段時間後有所好轉。

  張志珺教授指出,運動神經元病有很多類型,肌萎縮側索硬化是其中比較嚴重、發展進程比較快的一種,此外還有進行性肌萎縮、球麻痺、脊肌萎縮症、原發性側索硬化症、連枷臂症候群等等。有些類型通過明確診斷和針對治療可以取得不錯的治療效果,患者和家屬要有信心。

  難診斷:類型繁多 診斷水平有限

  張志珺教授介紹,目前全球已知7000多種罕見病,該院在2015年成立疑難雜症診療中心。對神經系統疑難雜症建立了全科聯合會診和及時確診制度,固定每周三下午對疑難雜症進行病例討論。還專門設置一個病區,以收治疑難罕見病為主。

  據介紹,目前對於罕見病的治療,還有諸多瓶頸,如診斷困難,精準診斷少,對於罕見病的研究尚少,因而絕大多數罕見病仍沒有特效藥,呼籲國家加大對罕見病診治的關注與投入。

  張志珺教授表示,相信通過國家的平臺建立暢通完善的協作機制,對罕見病患者進行相對集中診療和雙向轉診,會提高罕見病綜合診療能力,造福更多的罕見病患者。
(來源:江蘇新聞廣播/張祖名 編輯/蔣婕)

相關焦點

  • 國際罕見病日,讓罕見不再罕見
    也許這些美麗的稱呼你聽說過:牽線木偶人、熊貓寶寶、媽媽肩上的孩子、漸凍人、蝴蝶寶貝等等。但是有多少人能夠明白這些名字的真正含義呢?其實這些名字背後就是一些大家聞所未聞的罕見病,比如以上名字分別對應:多發性硬化症、戈謝病、龐貝病、肌萎縮側索硬化症、先天性大皰性皮膚鬆懈症。
  • 肌肉跳動懷疑自己是漸凍人?
    南方日報訊(記者/朱曉楓通訊員/李紹斌彭福祥)6月21日是「世界漸凍人日」。對ALS的恐懼也在人群中逐漸蔓延開來,不少年輕人因為肌肉跳動而寢食難安。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一科副主任姚曉黎教授介紹,近兩年約1/5的神經科門診病人懷疑自己是「漸凍人」,她建議大家不要盲目把網上病症往自己身上套。  臨床研究表明,患者在確診為ALS後平均壽命為3—5年,病故的原因主要是呼吸肌無力所致的呼吸衰竭。目前ALS全球發病率大約為1.9/10萬。
  • 國際罕見病日 | 請您用3分鐘來了解全球這4億人
    今天是國際罕見病日。這是由歐洲罕見病組織在2008年2月29日發起的活動。由於2月29日每4年才出現一次,在沒有29日的那一年,將2月28日作為該年的國際罕見病日。通過各種形式來促進人們對罕見病的認識、關注和理解,同時鼓勵研究人員和決策者滿足罕見病患者的需求。
  • 「世界漸凍人日」 漸凍人症前兆勿忽視
    央廣網北京6月20日消息 6月21日是世界漸凍人日。漸凍人症,正式名稱是肌萎縮側索硬化症,也叫運動神經元疾病。這種疾病的運動神經元損傷會導致病人出現肌無力、肌肌萎縮、 吞咽障礙、說話不清、肌肉跳動等症狀。
  • 漸凍人症是什麼 漸凍人症怎麼預防較好
    漸凍人症是什麼專家指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人」 症,與愛滋病、癌症齊名為頑症。ALS屬於運動神經元疾病,病因是運動神經元細胞的進行性退化變性,引起全身肌肉進行性萎縮無力,造成漸進性的殘障,通俗地說「身體有如被凍住一樣」,病情繼續發展吞咽和呼吸功能逐步減退,直至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
  • 比癌症還要殘忍的疾病,正是罕見的「漸凍症」
    今天,#冰桶挑戰聯合發起人奎恩去世#衝上了微博熱搜。根據他的臉書主頁,奎恩在2013年3月8日被診斷出患有漸凍症。 到底什麼是漸凍症?它是怎麼一步步奪走患者生命的?為什麼說它比癌症還要殘忍? 什麼是「漸凍症」? 漸凍人症(英文簡稱ALS)目前仍是不可治癒的絕症。
  • 世界漸凍人日丨從手腳僵硬開始 因冰桶、霍金引發關注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有這樣的一個群體,他們從肌肉萎縮無力、四肢不協調,到說話、進食變得困難,身體逐漸像被冰雪封住,這就是「漸凍人」。大家熟知的物理學家、思想家霍金就是一位「漸凍人症」患者,他從21歲時就被醫生診斷出漸凍人症到2018年才去世,經歷了55年的時間,或被認為是全球患漸凍症後最長壽的人。著名卡通片《海綿寶寶》原作者史蒂芬·海倫伯格也被診斷罹患漸凍人症,與病痛鬥爭一年多後,於 2018年11月26日去世。2014年,遍布全球的冰桶挑戰賽更是為「漸凍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 國際罕見病日:關注脊髓性肌萎縮症(SMA)患兒的真實生活
    每年2月的最後一天,是「國際罕見病日」。時值2019年國際罕見病日之際,國內首家關注罕見病脊髓性肌萎縮症 (SMA) 相關工作推動的公益機構 -- 北京美兒脊髓性肌萎縮症關愛中心在此呼籲更多人關注與了解罕見病,關愛身患罕見病的人群。
  • 「漸凍人」精神榜樣霍金去世 ALS到底是什麼?
    霍金的病是「漸凍人」中很罕見的一種亞型,但是他存活的經驗也表明了「漸凍人」的智力水平是完全不受疾病影響的,他的成功讓千千萬萬的「漸凍人」有了精神上的榜樣。在我國,大約有20萬「漸凍人」。曾有病友描述自己的病:身體像是被冰雪凍住,今天是腿,明天是手臂,到最後可能蔓延到手指,甚至連控制聲帶發聲和眼球轉動的肌肉也不例外。
  • 什麼是漸凍症 漸凍症的早期症狀
    什麼是漸凍症「漸凍人症」是一組運動神經元疾病的俗稱,因為患者大腦、腦幹和脊髓中運動神經細胞受到侵襲,患者肌肉逐漸萎縮和無力,以至癱瘓,身體如同被逐漸凍住一樣,故俗稱「漸凍人」。由於感覺神經並未受到侵犯,因此這種病並不影響患者的智力、記憶及感覺。據專家介紹,由於對此病缺乏認識,也沒有開展過全國性的大規模調查,我國的「漸凍人」數量至今尚無準確統計。
  • 肌肉莫名跳動?要謹防漸凍人症,早診斷關乎生存時限!
    聽過「冰桶挑戰」的人,相信對漸凍人並不陌生,近年來,隨著很多名人明星相繼參加/發起了冰桶挑戰,讓該疾病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 漸凍人也叫運動神經元病(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簡稱ALS,是一種進行性慢性神經系統病變,隨著患者運動神經元的慢慢死亡消失,肌肉失去了運動能力,出現萎縮、吞咽困難、呼吸困難,最後走向死亡。 對於漸凍人,很多患者在疾病早期並沒有察覺,一般都是疾病晚期才開始接受治療,加上治病心切,容易踏入治療誤區,因而耽誤了寶貴的治療時機。
  • 世上最著名的「漸凍人」霍金 他患的這種病你了解多少
    有很多人以為霍金得的是帕金森病,其實不是,他得的是漸凍症,也就是肌萎縮側索硬化(ALS)。因為在物理學中的重要成就,霍金成為了全球最知名的肌萎縮側索硬化症患者。漸凍症是運動神經元疾病的一種,發病率在十萬分之一,屬於世界罕見病。該病會使患者像被冰雪凍住一樣,喪失任何行動能力,目前還無法根治。
  • 「漸凍人」李卓君:生而為人,努力活著
    有一種病會導致患者肌肉逐漸萎縮和無力,身體如同被逐漸凍住般,以至癱瘓,俗稱「漸凍人症」。最著名的漸凍人就是已故的科學家霍金,霍金在21歲時就被診斷患上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就是俗稱的「漸凍症」。儘管他曾被告知只有兩年生命,但他沒有向命運低頭,繼續追求夢想,他是存活最久的「漸凍人」,終年76歲。在浙江臨海,漸凍人李卓君也沒有被命運擊敗,儘管身體被「凍住」,他也依然努力活著。眼前這位寸頭、顏色蒼白的人就是李卓君,他躺在床上,只有眼珠子在轉動。
  • 或許你知道「漸凍症」嗎?被禁錮在身體裡的人生,但思想沒有牢籠
    換一個名字「漸凍症」,你就知道是什麼了吧!它是困擾霍金一生的魔鬼,也是使張定宇步履蹣跚走進人民大會堂的病魔。漸凍症名稱起源於中國臺灣,是民間通俗叫法,它的學名叫做肌萎縮側索硬化,簡稱ALS,又叫運動神經元病。最早是法國神經科醫生馬丁-夏恩於1874年報導了該病的全部特徵。
  • 最有名的漸凍人是霍金 中國可能有20萬名患者
    霍金《梁平漸凍人看著自己死亡》 後續身體像是被冰雪凍住,今天是腿,明天是手臂,到最後可能蔓延到手指,甚至連控制聲帶發聲和眼球轉動的肌肉也不例外……連日來,本報連續報導的梁平漸凍人家族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漸凍人症」這種罕見的病症也隨之進入公眾關注的視線。
  • 南京「漸凍人」至少有兩三百 發病後只能活3到5年
    身體像被凍住一樣,逐漸出現肢體無力、肌肉震顫,慢慢會進展為肌肉萎縮與吞咽困難,直到呼吸衰竭。「冰桶挑戰」的本意,是讓大家關注到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這種罕見病。在南京,這樣的「漸凍人」保守估計也有兩三百人。日漸「凍住」的軀體和昂貴的治療費用,都成了這些「漸凍人」生存下去的巨大挑戰。
  • 走近漸凍人丨每年確診逾400人 那些逐漸「僵硬」的生命
    抄起木桶,讓冰水澆遍全身。這個風靡一時的「ALS冰桶挑戰」,得到全球大佬、民眾的效仿。或許,很多人根本不清楚這項挑戰的最初意義——喚起人們對漸凍人以及ALS——學名為「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的關注。6月21日,世界漸凍人日。這個人群中新發病率為每10萬人中1到2人的罕見疾病,一旦確診,就意味著提前要與這個世界揮手再見。浙江有多少漸凍人?有多少家醫院可以接診?現有的治療水平如何?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經過各方探尋,試圖揭開浙江漸凍人的生活狀態。
  • 世界罕見病日 目前罕見病的現狀、研究進展、臨床狀況如何?
    ,不斷的用正能量影響和激勵著身邊的人,成為大家心目中不可思議的一個「奇蹟」。2018年2月28日是第11屆國際罕見病日(Rare Disease Day),2008年歐洲罕見病組織(EURORDIS)發起並組織了第一屆世界罕見病日,旨在促進社會公眾和政府對罕見病及罕見病群體面臨問題的關注,呼籲各方積極行動,為戰勝罕見疾病這一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公共健康問題而奮鬥。
  • 右手使不上力 警惕漸凍人症早期症狀
    昨天在市一醫院,得知自己成了「漸凍人」,孔先生當場崩潰。  43歲的孔先生是高中數學老師。今年寒假開學後,他發現在黑板上寫字時右手有些不得力。一開始他並沒有太在意,慢慢地感覺寫板書越來越費勁,甚至要用左手託著右胳膊才能正常寫字。暑假期間,孔先生在家休息了一個月,期間多次到社區醫院做按摩和理療,奇怪的是,症狀沒有緩解。
  • 2019年國際罕見病日:水滴公益「為愛吶罕」 讓罕見病不再罕見
    2019年國際罕見病日:水滴公益「為愛吶罕」 讓罕見病不再罕見   近期,水滴籌•水滴公益將助力病痛挑戰基金會支持「罕見病兒童救助計劃」,隨後將攜手開展「罕見的擁抱」大型罕見病科普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