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是國際罕見病日。「漸凍人」因冰桶挑戰 而被大家熟知,而它還有一個大家陌生的名字「肌萎縮側索硬化」,跟自身免疫性腦炎、原發性肉鹼缺乏症、腓骨肌萎縮症等一個個陌生的疾病的名稱一樣都是罕見病。
關愛罕見病,國家在行動,醫院在行動。記者從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獲悉,前不久,中大醫院成功入選了全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
很奇怪:身體漸漸凍住,全身肌肉跳動
一個周三下午,在中大醫院神經內科病房示教室裡,醫生們在討論這樣一個疑難病例:患者王大爺(化姓)今年62歲,兩年前右手開始出現無力感,端在手上的杯子會突然掉到地上,走路的時候兩條腿像被人從後面拖著一樣邁不開步子。幾天後,兩隻手臂抬不起來了,手指彎曲伸不直,腿也沒法走,生活不能自理,吃飯穿衣都得有專人幫忙。入院五個月前,王大爺的情況更加嚴重了,不僅說話說不清楚,吃飯喝水也成問題。更讓人感到奇怪的是,王大爺全身的肌肉還時不時就跳動像電擊一樣,有時候用手拍一拍都會跳。輾轉多家醫院就診,都沒有確診。
為何王大爺會出現這些奇怪的症狀?為何從下肢一直蔓延到全身?是否有神經損傷會造成?神經內科主任張志珺團隊的醫生們如同福爾摩斯般,抓住細微蛛絲馬跡層層抽剝,探尋事情的真相。
經驗豐富的張志珺主任懷疑是肌萎縮側索硬化,也就是常說的「漸凍人」,經過肌電圖、肌活檢、神經傳導阻滯等檢查顯示,廣泛神經源性損害,胸段、顱段、上肢段和下肢段都出現了損害,肢體功能因此受到嚴重影響,肌肉的跳動也是因為連接肌肉的神經受到損害無法控制肌肉。「漸凍人」這一罪魁禍首終於被抓住了。
不可怕:不是所有罕見病都可怕 應積極面對科學治療
一說起罕見病,仿佛到了生命的盡頭。「漸凍人」是運動神經元病一種,是神經內科的「慢性癌症」,所有被診斷了這個疾病的病人相當於被判了「死緩」,存活期一般為5-10年。且這種疾病目前無特效藥治療,只能眼睜睜的等著自己全身肌肉逐漸萎縮、臥床不起、呼吸費力、吞咽不能、營養不良、肺部感染……正因為如此,很多人對運動神經元病聞之色病,但並不是所有的運動神經元病都這麼可怕。
中大醫院神經內科袁寶玉副主任醫師介紹,前段時間,接診了一位原發性側索硬化的患者,6年來四肢乏力走路不穩,輾轉多家醫院都得不到明確的診斷,一開始診斷是腦梗,卻仍治療效果不佳。慕名找到中大醫院神經內科張志珺主任,經過各項檢查後,明確診斷為原發性側索硬化,住院治療一段時間後有所好轉。
張志珺教授指出,運動神經元病有很多類型,肌萎縮側索硬化是其中比較嚴重、發展進程比較快的一種,此外還有進行性肌萎縮、球麻痺、脊肌萎縮症、原發性側索硬化症、連枷臂症候群等等。有些類型通過明確診斷和針對治療可以取得不錯的治療效果,患者和家屬要有信心。
難診斷:類型繁多 診斷水平有限
張志珺教授介紹,目前全球已知7000多種罕見病,該院在2015年成立疑難雜症診療中心。對神經系統疑難雜症建立了全科聯合會診和及時確診制度,固定每周三下午對疑難雜症進行病例討論。還專門設置一個病區,以收治疑難罕見病為主。
據介紹,目前對於罕見病的治療,還有諸多瓶頸,如診斷困難,精準診斷少,對於罕見病的研究尚少,因而絕大多數罕見病仍沒有特效藥,呼籲國家加大對罕見病診治的關注與投入。
張志珺教授表示,相信通過國家的平臺建立暢通完善的協作機制,對罕見病患者進行相對集中診療和雙向轉診,會提高罕見病綜合診療能力,造福更多的罕見病患者。
(來源:江蘇新聞廣播/張祖名 編輯/蔣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