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漲知識了!對牛彈琴盡然是褒義詞?難道我們一直用錯了?

2020-12-16 語老施

對牛彈琴這個成語想必是大家已經很熟悉了,我們對一個人苦口婆心的勸解後,那人仍然固執己見時我們往往就會說簡直就是在對牛彈琴。

對牛彈琴如今常用的意思是:對一個不明事理的人講道理,到頭來白費口舌。同時也諷刺人說話不考慮對象。

對牛彈琴這個典故最早的描述則要追溯到漢朝時期,漢朝的牟融在他的作品《理惑論》曾有提到:

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枚。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

據說古時候有位彈琴大師名叫公明儀,他的琴藝高超,他彈出的曲子餘音嫋嫋、繞梁三日、不絕如縷,聽過他彈琴的人都讚不絕口、廣為稱頌。

這一天公明儀帶著琴去訪友,路過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公明儀見此地花草遍野,令人心曠神怡,而不遠處有一頭牛正在吃草,於是便想為這頭牛彈奏一曲。

想罷公明儀便尋了一佳處,坐下後便開始對著吃草的牛撫弦弄琴,為其彈奏了一首《清角》。曲聲則是泉水叮咚、高山流水,與周邊的景色可謂是相得益彰。

然而一曲作罷之後,那牛沒有任何反應仍然在那裡自顧自的吃著草。公明儀見此之後便十分的失望,真謂是對牛彈琴!

這便是普遍認為的對牛彈琴的故事,但是這個故事並沒有因此結束。故事的後半部分則是:

「轉為蚊虻之聲、孤犢之鳴,即掉尾、奮耳,蹀躞而聽。」

公明儀轉念一想牛之所以沒有反應的原因可能在我而非在牛,自己以人的思考方式來思考牛,故此牛不能聽懂自己的琴音。

於是乎公明儀便重新開始撥弄琴弦,琴發出「嗡嗡」、「哞哞」的聲音,似蚊蟲,又似牛虻叫。果然牛便不吃草了,抬起頭、搖動尾巴、豎起耳朵,然後來回不安地走動著聽公明儀彈奏。

這便是對牛彈琴的全部內容,因此對牛彈琴的原本寓意是告訴人們要懂得及時的變化,找準目標行事,同時對人處事要學會圓滑,因人制宜、因事制宜。而後來隨著人們的傳頌,人們大多只記得故事的前半部分,而忽略了故事最主要的部分。正如魯迅先生說的那句話「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同樣的道理從古至今人們常常使用對牛彈琴來譏諷這個人說話浪費口舌,而不顧對象是誰,也因此而漸漸淡忘了原本的寓意。

所以說對牛彈琴嚴格來講可以說是褒義詞,亦可是貶義詞,但是如果讀者你是學生的話,在考試時最好還是把對牛彈琴當作貶義詞來使用。當然如果你將這個故事作為茶餘飯後的閒談之資,倒也不失為一個展現你的文學底蘊見識的好話題。

相關焦點

  • 用了20年的衛生紙才發現,之前衛生紙一直都扔錯了,看完漲知識
    對於用過的衛生紙是應該扔在垃圾桶裡還是扔進廁所裡衝走,很多人一直爭論不休。那麼將衛生紙扔在廁所裡衝掉的這種做法,到底是不是正確的呢?用了20年的衛生紙才發現,之前衛生紙一直都扔錯了,看完漲知識。接下來大家跟著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人類的超級計算機一直算圓周率!這樣的意義何在呢?漲知識了
    人類的超級計算機一直算圓周率!這樣的意義何在呢?漲知識了圓周率是我們從小在學數學的時候,課本上有的,記得當時老師還要求背誦圓周率後面的二十位,真的是印象深刻,是接觸的第一個無線不循環小數。到現在小編都想問,難道圓周率真的如課本上說的一樣算不盡嗎?會不會有一天算出來了呢?人類的超級計算機一直算圓周率!這樣的意義何在呢?漲知識了隨著時間的流逝,科學的進步,我們很多時候都感覺國內科學水平是發展迅速的,但是對圓周率還是沒辦法,就算電腦有很多的數據作為資源,還是沒有解開圓周率的能力。
  • 對牛彈琴,不是牛的錯: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用對人,才能做成事
    孔子說:是我的錯,不該讓你去。於是,改派馬夫去,馬夫去了幾句話就讓農夫把馬歸還了。子貢的說服能力不如馬夫嗎?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但為什么子貢費勁口舌沒有做到的事,馬夫三言兩語就能搞定呢?馮夢龍的《智囊》中這個故事很有意思。
  • 對牛彈琴與煮鶴焚琴
    莊子說,昭文是琴藝蓋世的樂師,但他對不諳音樂的人,勉強講樂理,最終雙方昧於爭辯,徒勞無功。於是他用琴模仿蚊蟲和小牛犢的叫聲,牛便擺動尾巴,豎起耳朵,漫步徘徊。昭文若識牛性,也許可以斟酌一下自己的教法。人人都是可造之才,而且各有所長。孔子說,「性相近,習相遠。」性相近,不相同,差異在於人人的特殊處。人畢竟有自己的個性,牛大概也如是。
  • 被褒義詞坑慘了的財務世界
    智慧財務020社群與知識分享轉載·商務合作請添加首財君微信:cfo_tian
  • 漲知識,生活中38個稍不注意就用錯的成語,小成語大道理
    生活當中,大家多多少少都會有些賣弄文採的事,譬如出口成章裡啪拉口中甩出一溜成語警句來,用得好無可厚非,只不過萬一說錯了,那就真成了「豬鼻子插蔥--裝象」囉!基本功很重要,以下38句生活中易用錯的成語相信對文秘新手會有些幫助。
  • 究竟是「李洛克」還是「洛克李」,難道我們一直叫錯了小李名字?
    難道我們一直叫錯了小李的名字嗎」。喜歡小柯南文章的小夥伴們可以一下關注哦,每天堅持不斷更,關注的人今天的歐氣爆滿!!!我們一直叫他「李洛克」因為小李一出場,他的定位就是偏向於中國風的,所以我們都默認了他和天天都有著中國的起名方法。
  • 「目無全牛」的意思其實是……原來一直都用錯了!
    譚凱興 攝求全責備【解釋】求、責:要求;全、備:完備,完美。不刊之論【解釋】刊,古代指消除刻錯的字;不刊意為不可更改。比喻不能修改或不可磨滅的言論。【誤用】常被誤認為是「不能刊登的言論」。明日黃花【解釋】黃花:菊花。原指重陽節過後逐漸萎謝的菊花。後多比喻過時的事物或消息。【誤用】常被誤寫為「昨日黃花」。
  • 難道我一直以來都是錯的,難以置信
    難道我一直以來都是錯的,難以置信餃子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食,也可以說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代表性食物,除了我們很喜歡吃餃子以外,有許多外國人也是很喜歡我們的餃子呢,他們都有很多來我們國家直接點名就說吃餃子,從此就可以看得出來,我們的餃子影響是有多麼的大了。餃子除了餃子餡十分重要以外,煮餃子也是十分重要的。
  • 難道煮過之後就不香了嗎?看完漲知識
    難道煮過之後就不香了嗎?看完漲知識。現如今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也開始注重自己的生活質量,尤其是對於自己的飲食質量就更加的在意,平時的時候除了喜歡吃一些有營養美味的食物之外,更加的喜歡吃一些鮮美的食物。說起鮮美的食物,海鮮是少不了的,當然在吃海鮮的時候,有的人就發現有一種食物是需要生吃的,那就是像三文魚一樣的魚片,可是為什麼三文魚都要生吃呢?
  • 讀故事學英語,英文小故事:對牛彈琴
    《對牛彈琴》是東漢學者牟融的代表作之一,選自《牟子理惑論》,講述了戰國時期公明儀為牛彈奏樂曲的故事。現在我們常用「對牛彈琴」來形容對不講道理的人講道理,或者對不懂得欣賞的人講風雅。也可以用來譏諷某人講話時不看對象。
  • 《原來是這樣》"爪牙"是褒義詞 "作家"是貶義詞
    這檔致力於為觀眾普及國學趣味知識的人文節目,自開播以來就備受好評。節目將知識融入趣味短劇中的形式,有效地加強了觀眾對這些信息的理解與記憶,不少觀眾大呼漲了知識的同時,對國學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臨近寒假,孩子們結束了一學期的學習,在夜晚也有更多的時間。《原來是這樣》讓孩子們在看著電視、被劇情逗樂的同時,不知不覺把古代的知識給學習了,因而也受到了家長的肯定。
  • 很多常見的英文單詞,我們一直用錯了!
    但是,錯了!英語裡的 highway 指的其實只是城市之間普通的那種大馬路。就像上面這張表裡一樣,這些東西一直都是有翻譯規範的。這個是直接由國家定的「公共領域翻譯標準」,是約定好的、最正規的翻譯:換句話說就是考試不會錯的翻譯!考試不會錯的翻譯!
  • 如果我們從地表一直向地下挖,會遇到什麼樣的狀況?漲知識了!
    如果我們從地表一直向地下挖,會遇到什麼樣的狀況?漲知識了!要說我們現在的生活水平逐漸在上升,科技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有很多在原來看起來很棘手的問題也都迎刃而解,生活中不乏細心觀察的普通人,我們每日走在柏油馬路上,或者奔跑在朔膠跑道上。
  • 歷史冷知識:你們知道嗎?衣冠禽獸以前其實是褒義詞
    歷史冷知識:你們知道嗎?衣冠禽獸以前其實是褒義詞!在現代人的理解中,衣冠禽獸是完全的貶義詞。《辭海》中,即非常直接地解釋為:衣冠禽獸,比喻品德敗壞的人。謂這種人虛有人的外表,行為卻如禽獸。個別人反覆講衣冠禽獸是褒義詞,卻說不出哪部書用衣冠禽獸誇過人。畢竟用「禽獸」一詞形容人從來不是什麼好詞。那我估計在明朝以前有一個詞叫做「衣冠梟獍」(出自《北夢瑣言》)這個詞語是指斥那些道德淪喪、行為卑劣的偽君子。而這個詞在明代的意思就像現在的衣冠禽獸一樣。
  • 褒義詞中性詞貶義詞的區分,用一到十的成語表示,育兒早教知識!
    [bāo yì cí] 褒義詞褒義詞是情感詞語的一種,俗名「好字眼兒」,又稱「褒詞」。凡含有讚賞、嘉許、褒揚、獎掖、喜愛、尊敬、美好、吉祥等感情色彩意義上的詞,就是褒義詞。詳細釋義褒義詞:是詞性帶有讚許,肯定感情的詞。賦予詞語什麼樣的感情色彩,跟人們的道德觀念有關,道德觀念變了,詞的感情色彩也隨之發生變化。一個詞帶不帶感情色彩,取決於一定的語言環境。
  • 物價為何一直「上漲」,卻不見「下跌」?難道會「一直漲」嗎?
    物價難道會一直漲下去嗎?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1、首先就是寬鬆的貨幣政策,當一個國家所發行的貨幣數量超過了經濟社會應該持有的貨幣總量,這樣一來市面上商品所佔有的貨幣價格也就會隨之增加,貨幣價值的增加也就意味著物價上漲了。如果這樣的解釋,讓你聽的還是雲裡霧裡的,那麼可以簡單地舉個例子。
  • 小米粥怎樣熬才好喝,也許第一步你就錯了,看完漲知識了
    小米粥怎樣熬才好喝,也許第一步你就錯了,看完漲知識了!小米粥是我們生活中經常喝的,對北方人來說,小米粥是很多北方人的晚餐,雖然我們經常熬小米粥,但是每家每戶熬出來的小米粥顏色還有狀態都不太一樣,那麼小米粥到底怎麼熬才好喝呢?
  • 【小雨姐姐講故事】:成語故事《對牛彈琴》(3′18″)
    【請點擊下面的視頻框播放本期內容】《小雨姐姐講故事》  親愛小朋友,今天小雨姐姐給你講一個成語故事《對牛彈琴多聽成語故事,可以了解歷史、通達事理、學習知識、積累優美的語言素材。所以,學習成語是少年兒童學習中國文化的必經之路。成語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講述一些道理。成語就是有道理的詞語。  「對牛彈琴」就是對著牛彈琴,這個成語譏笑聽話的人不懂對方說得是什麼。比喻對蠢人談論高深的道理,白費口舌。也用以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  「對牛彈琴」的近義詞是「白費口舌」。
  • 成語故事|第一課:《對牛彈琴》
    《對牛彈琴》是東漢學者牟融的代表作之一,選自《牟子理惑論》,講述了戰國時期公明儀為牛彈奏樂曲的故事。對牛彈琴比喻對不講道理的人講道理,對不懂得美的人講風雅。也用來譏諷人講話時不看對象。,使學生對繪畫主題產生興趣,理解成語的寓意和道理,對繪畫更充滿嚮往,並能掌握成語對牛彈琴寓意,可以準確運用,體會到中國詞語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