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好,都不捨得買饅頭,老媽經常在家自己蒸饅頭,每次都蒸一大鍋饅頭,隔幾天就要蒸一次,那時候老媽蒸的饅頭鬆軟又香甜,真的是非常的好吃,每次一出鍋白花花的饅頭,小董一口氣能吃兩個大饅頭。真的是非常的香。
可是偶爾有一次總是會出現一種硬硬的麵疙瘩的饅頭,與其他的白花花的饅頭形成對比,這種饅頭特別的硬,而且黑黑的很難看,每次揭開鍋看到這樣的饅頭老媽總要把饅頭拿出來扔到鍋底燒一下,說著是「鬼捏饅頭」,被氣死了,其實這是一種不科學的說法。
我們現在在家蒸饅頭偶爾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那這種饅頭具體是怎麼造成的呢,我們應該怎麼合理解釋這一現象呢?
其實造成這樣的情況可能有很多種的原因,我們總結起來可能有以下幾種原因:
第一:蒸饅頭時在鍋蓋上形成的熱氣滴到了饅頭上面,造成正在蒸的發麵饅頭,急速萎縮,造成饅頭不發麵,俗稱「氣死饅頭」,現在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的鍋蓋大都氣孔,蒸汽隨著氣孔排除,這樣就不會造成這樣的情況了。
第二:蒸好饅頭之後直接揭開鍋蓋,一般蒸好饅頭之後先燜5分鐘左右,然後等熱氣慢慢降下去一些,然後再打開鍋蓋,這樣就不會形成硬饅頭的情況了,這主要是直接打開鍋蓋,熱氣與外面的冷氣接觸,導致饅頭遇到冷氣急速回縮,形成這種情況。
第三:和面不均勻或者是面發酵不好導致的,老媽之前和面總會和很長時間,把表面和的光滑細膩,這樣的面才均勻更細膩,發麵的時候一定要看著面發酵的程度,發成蜂窩狀的情況就可以了,面不發或者是發麵不均勻也會導致這樣的情況,所以一定要和好面並且把面發酵好
和面的時候還可以再加這一步,這樣可以促進酵母發酵,和面的時候可以加1-2滴白醋,先在盆中放入適量酵母粉,然後再溫水中滴入2滴白醋,再加入少許食用面鹼,攪拌均勻,先把麵粉攪拌成軟面絮狀,然後揉成光滑的麵團,之後蓋上溼布,放在溫暖的地方醒發,這樣可以有效促進麵粉的充分發酵,也可以有效避免「鬼捏饅頭」的出現。
大家在遇到這樣的情況下千萬不要迷信,這是正常的現象,是用科學可以解釋的,大家在家有沒有遇到這種「氣死饅頭」的情況呢?遇到這樣的情況該怎麼解決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感謝大家的關注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