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3月5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王煒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臺灣綠營政客和媒體出於特定的政治目的,針對大陸的惡意攻擊不絕於耳,甚至與大陸有關聯的臺商、臺幹、陸配、陸生也成為了政治鬥爭的「祭品」。
最近一段時間,就連臺灣人特別引以為傲的「全民健康保險」,也成為了一個引爆政壇的話題。
1 民進黨點燃「健保」烽火
關於健保話題的引爆,從湖北臺商返臺的首班包機2月3日抵臺就開始了。因為返臺的人員中,有部分大陸配偶子女,於是綠營政客和媒體就開始鼓譟,「中國人來吃我們的健保了」。
2月24日,一位患血友病的臺灣少年因為病情需要,採「特例安排」的模式與其母親離開武漢回臺,這本來是兩岸人道救援的感人一幕,結果人還沒下飛機,各種惡言惡語又已經瘋傳。臺當局前外事官員劉仕傑在網上散布,血友病少年是「中國籍」,不能讓其返臺,竟然還贏得相當一批網民點讚支持。
進入到3月,臺灣綠營政客「食髓知味」,繼續在健保議題上大做文章。民進黨民意代表林俊憲提出要對健保「修法」,針對的是一年內在臺灣沒有住滿183天、無法提出收入證明及沒有繳稅記錄者。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指的就是在大陸打拼的臺商、臺幹以及陸配、子女。
綠營學者、曾任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的顏建發則進一步提出,應通盤檢討「兩岸關係條例」與臺灣健保制度,包括要修正陸配及其子女、親屬取得居留與健保。民進黨民意代表王定宇跟進表示,馬英九「執政」時「為中國籍人士開的健保後門」,一定要「好好整理、修法」。 臺灣「基進黨」民意代表陳柏惟則聳人聽聞地煽動說,「如果2300萬人繳交的保費,要讓14億人使用,這無法接受」。
2 炒作「健保」並不新鮮
新冠肺炎病毒是個新病毒,但綠營炒作健保更像是流行性感冒,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爆發一次。
長期居住在大陸的臺灣藝人黃安,因為堅決反對「臺獨」,讓綠營上下如鯁在喉。2016年3月,黃安突發心肌梗塞,回到臺灣接受治療並完成手術。因為使用了臺灣健保服務,綠營政客和媒體紛紛指責他「濫用健保資源」。「時代力量」民意代表徐永明更要求將黃安列為臺灣「不受歡迎人物」。
從2011年臺灣開放大陸學生赴臺就讀時起,陸生健保問題一直就是藍綠攻防的焦點。當時,「執政」的國民黨支持陸生比照僑生納保,考慮到年輕人生病比較少,即便是當局補貼四成,一樣有收益。而「在野」的民進黨則以「損害臺灣人利益」為名,堅決反對陸生納保,甚至編造出「假求學、真看病」這樣無恥的笑話。
蔡英文上臺之後,發現已經沒有理由再反對了,於是搞出了一個陸生納保的「修正草案」,提出陸生可以加入健保,但要全額付保費。為了避免被輿論抨擊「不公平」,其他外籍生也不再享受補助,一律全自付。實際上,即便按照當局補貼的繳納方式,境外學生對於臺灣健保的花費極少,還能產生大額的盈餘,不僅不是消耗者,還是貢獻者。
3 藉助疫情給兩岸關係添堵
綠營炒作健保話題,當然不是無的放矢,其首要目的,就是藉助疫情給兩岸關係添堵。
國民黨民意代表陳玉珍就認為,關於健保的「修法」不應針對特定族群,好像變成特定惡意。而長期在大陸發展的臺灣女星劉樂妍則直接點出,因為陸配等群體不將選票投給民進黨,才會遭到百般刁難。
而更重要的是,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民進黨當局和綠營就一直在進行政治操弄,不僅反覆炒作世界衛生組織涉臺問題,還在湖北臺胞返臺問題上不斷設置障礙,試圖製造兩岸民間的仇恨對立。
就像世界衛生組織早已將新型冠狀病毒正名為「COVID-19」,但在臺灣綠營政客的口中,依然口口聲聲叫著「武漢肺炎」,其幸災樂禍的醜陋心態以及醜化大陸的險惡用心昭然若揭。
更讓人遺憾的是,在綠營政客和媒體的煽動之下,如今的臺灣社會「黑中仇中」肆意蔓延,對兩岸關係的未來發展必將造成傷害。
4 為「健保」困境找替罪羊
對於被惡炒的健保話題,臺行政部門負責人蘇貞昌日前表示,臺灣健保要永久存續就是不能有不合理負擔。蘇貞昌的這句話,不僅是呼應綠營政客和媒體,還在為臺灣健保困境尋找替罪羊。
臺灣健保是一種社會福利制度,自從1995年3月1日正式實施以來,已經過了25個年頭。起初立意在於讓臺灣人每個月繳交固定的健保費用,在平常看病或是緊急狀況時,當局都會拿出金額補貼有繳交健保費用的人。健保立意雖然良好,卻也不乏出現部分人士「濫用」醫療資源的情形,而臺灣社會的高齡化與少子化,也對健保制度永續經營造成了巨大的壓力。長此以往,臺灣健保早已不堪負荷,什麼時候破產一直是個爭論不休的話題。
為了填補這個黑洞,臺當局這幾年來開始有計劃地調漲健保費,但遇到了不小的阻力與反彈,收效甚微。
如今,民進黨當局又一次「撿到了槍」,通過把槍口對準臺商、陸配,通過挑起兩岸民意對立、島內族群仇恨,為「執政」無能找到了一個宣洩情緒的出口。
這種民進黨乃至整個綠營慣用的爛招,為什麼在臺灣社會一再奏效,甚至愈演愈烈,是不是應該引發臺灣民眾的深思呢?
來源: 臺海網
責任編輯:邱夢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