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法造紙技藝:「長江紙貴有勝洛陽」

2021-01-09 澎湃新聞
土法造紙技藝:「長江紙貴有勝洛陽」

2020-06-07 04: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在仁化縣,除了聞名中外的丹霞山外,勤勞能幹的人們用竹子製成的「玉扣紙」也曾遠銷珠三角和東南亞,在港、澳和東南亞享有盛譽。

據了解,「仁化土法造紙技藝」主要分布在仁化縣的長江、扶溪、城口、紅山、聞韶等鎮,以長江鎮凌溪村生產的「玉扣紙」為代表,為清朝時的貢品。相傳「仁化土法造紙技藝」由福建傳入,清朝乾隆(1736—1795年)時期生產技藝逐漸成熟,道光元年(1821年)進入興盛階段。清光緒《仁化縣誌》記載:「紙有貢扣、玉扣、山貝、油桶、輕桶、重桶、高方火紙、表心等,名出長江、扶溪。」清光緒乙酉年,長江鎮廣州會館(建於1885年)石碑上有「長江紙貴有勝洛陽」的記載。當時,凡有竹山的村寨基本上都有紙廠。

仁化玉扣紙採用嫩竹做原料,造紙人稱其為「筍」。經過選筍、壓榨、磋筍、抄紙、切割等大小22道工序,人工製作而成。

玉扣紙的生產工序主要分為備料、取料、醃料、造紙。首先,要做好備料工作,準備好石炭,清好紙湖。在立夏節前後三天,將嫩竹砍下,把嫩竹集中在一起;斷筒,將砍下的嫩竹一節一節斷開;去皮,將準備好的材料破成約2釐米的竹片;集堆、下湖。隨後,按照一層竹料、一層石灰的方法將嫩竹下湖,浸醃,時間約30至40天,然後清洗,再次下湖,放清水浸泡、反覆多次至發酵成熟,退清汙水,封湖待用。經過這些工序後,人們備好造紙用的工具,把備好的原料撈起,挑選,置石槽內,用腳踩踏均勻成紙漿,放入方形造紙木槽,和水、下膠汁、拌勻,用竹簾或紙簾平撈、壓榨、脫水,一張一張製作、焙乾成紙。

(1)

搓筍

(2)

抄紙

(3)

焙紙

(4)

分紙

這些由「仁化土法造紙技藝」生產的「玉扣紙」紙質細嫩,光滑柔韌,拉力強,張片均勻,色澤溫和,瑩潤如玉,清晰透度,書寫易幹,是書寫、簿記、祭祀、衛生、食品包裝等的上品用紙。品種有貢扣、玉扣、南扣、東莊、重桶、煙紙、紙漿等,每種又分一至五印等級。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這種土法造紙的技藝曾經一度沒落。經過大家的不斷努力,玉扣紙在今天逐漸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以玉扣紙為代表的「仁化土法造紙技藝」更是在2009年被列入廣東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點擊下方圖片可查看

「粵康碼」使用指南

↓↓↓

文字:韶關日報全媒體記者 馮兆宇 通訊員 趙勝丹

圖片:韶關非遺

原標題:《土法造紙技藝:「長江紙貴有勝洛陽」》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貴州三穗:穿越歷史深處,觸摸土法造紙光陰厚度
    穿越歷史深處觸摸土法造紙光陰厚度特約記者 吳子勇 田健貴州省三穗縣境內盛產白竹、水竹、斑竹等,蔥蔥鬱鬱的竹林,造就了貴洞「萬畝竹海」。得益於豐富的竹林資源,生育茲長於茲的勤勞三穗人民,以智慧創造了土法造紙技藝,成為了三穗縣一道別樣的人文風景線。
  • 【手工紙】寧化玉扣紙造紙絕技 傳承古老手工造紙技藝
    當天上午,記者跟隨專家組來到治平畲族鄉下坪村茜坑組,探訪了寧化縣僅存的一家玉扣紙手工作坊,目睹了傳承近千年的造紙絕技。寧化治平畲族鄉地處閩贛兩省三縣交界處,距縣城53公裡,全鄉有毛竹15.9萬畝,為三明市最大的毛竹之鄉。下坪村茜坑組離鄉本點15公裡,29戶人家散落於茫茫竹海中。沿途,廢棄的手工造紙棚隨處可見,給寂靜的山村平添了幾分滄桑。當地僅存的一座玉扣紙作坊就坐落在半山腰。
  • 重慶酉陽:白建友土法造紙 傳承文明
    6月26日,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酬鎮溪口村12組,村民白建友正在採用傳統工藝造紙。重慶酉陽縣酉酬鎮溪口村有著幾百年的造紙歷史,鼎盛時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造紙戶達數百戶之多。與其它地方不同的是,這裡沒有大型造紙廠,主要以家庭式作坊居多。
  • 中國科技館「中國手工造紙的技藝」展覽順利開幕
    【北京旅遊網報導】「左思賦成,洛陽紙貴」,提起紙,您的腦海是否會一下冒出來許多的典故、詩詞?那麼,您是否思考過從原料到紙張需要經歷怎樣的過程?紙張從古代到現代發生了怎樣的演變?從造紙到智造,中國現代造紙工業經歷了怎樣的轉變?從技藝到紙意,紙為當下生活帶來了怎樣的美感和創意?
  • 宣紙 手工造紙技藝「活化石」
    宣紙   宣紙是中國書畫藝術的重要載體,其製作技藝被譽為世界手工造紙技藝的「活化石」。宣紙雖為世人熟知,但由於對其發展演進及內涵變化並不十分了解,不少人仍將不同歷史時期具有不同內涵的宣紙混為一談,因此有必要對宣紙的「前世今生」一探究竟。1唐代:「宣紙」即宣州所產紙  《舊唐書》中曾記載:唐天寶年間,在全國各地運到京城長安的進貢之物中,宣城郡船中有「紙、筆」等貢品,這說明當時宣城郡已生產紙、筆。《新唐書》也載宣州宣城郡土貢有「紙、筆」等物。
  • 中國千年古法造紙「進城記」:延續技藝的生命
    中新網貴州丹寨1月14日電 題:中國千年古法造紙「進城記」:延續技藝的生命  作者周燕玲  在貴州省丹寨縣城的一家古法造紙體驗館,來自北京的遊客李玫站在一個裝滿紙漿的四方形木槽前,雙手緊握紙篩向木槽內舀紙漿,待紙篩水稍幹後從身旁拿起幾片花瓣和樹葉放在紙漿上,再經壓榨脫水、烘乾,不到40分鐘一張花草紙就成型了。
  • 終南山腳下傳承千年的古法造紙技藝(組圖)
    終南山腳下傳承千年的古法造紙技藝(組圖) 來源:人民網-陝西頻道  張偉  2015年06月25日10:31 楮皮紙抄制技藝是傳統手工紙製作技藝之一種。位於終南山腳下的西安市長安區北張村至今仍延續著古老的楮皮造紙技藝。
  • 樂活|劉曉東:讓更多人了解古法造紙技藝
    61歲時,他正式肩負起傳承和保護古法造紙技藝的重任。 蔡侯紙以構樹皮為原料手工製作而成,須是秋末冬初落完葉子的構樹經鍋蒸之後剝下的樹皮。由構樹皮為原料造出的紙白皙透亮,紙張千年不腐朽,紙質堅韌不宜損壞,筆墨顏色易暈染出色。一張蔡侯紙要歷經蒸皮、踏碓、切番、打漿、抄紙等36道主工序、72道小工序才能完成。
  • 北京市民科技館感受中國手工造紙技藝-中新網
    近日,「中國手工造紙的技·藝」主題展覽在北京中國科技館開幕。據悉,此次展覽以紙及造紙技藝為中心,通過互動展品、實物陳列、紙藝術品、多媒體等多種展覽形式,讓公眾徜徉在紙的海洋。展覽共分為5個展區,觀眾不僅可以親自觸摸不同時代的紙張,觀看藝術大師對紙張的再創造,還能親手體驗造紙重要流程。
  • 九代人傳承古法造紙 「復活」指尖上的技藝(圖)
    九代人傳承古法造紙 「復活」指尖上的技藝(圖) 2015-07-15 16:06:25這位61歲的老人家是重慶酉陽縣蒼嶺村古法造紙術為數不多的堅守者,也是當地公認造紙手藝高超的紙匠。  賀姓起祖於江西,後遷至銅鼓鄉紅井,再遷移到現居地蒼嶺村賀家溝。傳承千年的古造紙術,面對工業化衝擊,開始由「技術」變身「藝術」,以賀孝先為代表的造紙藝人通過九代人的傳遞與努力,完整演繹古人造紙場景,力圖延續這古老的技藝。  15日,中新網記者走進了蒼嶺村。
  • 竹紙有什麼特點 一根竹到一張紙的手工技藝
    各式宣紙,明代的宣德箋、灑金紙,以及清代數不勝數的紙張門類,眾多門類裡都不乏有以竹紙工藝為基礎的紙張。紙質柔軟,單薄,呈現半透明狀。由於年代久遠,紙張多處有泛黃的跡象。至明代,隨著製紙技術的進步,竹子用作造紙原料成本低廉,竹紙開始位居紙業製造和使用的主導地位。竹紙有著良好的使用性能。 東漢「蔡侯紙」和「左伯紙」都以麻為材料製紙,但從晉代開始,用竹子造紙的技藝被開發出來。起初無法將竹纖維完全打碎,造出來的竹紙脆而易碎,且不易吸墨,後來隨著技術的進步,竹紙變得細膩柔韌,才得到文人青睞。
  • 陝西起良村「熊貓紙」:用大熊貓糞便古法造紙
    造紙所需的楮樹皮、泉水均取材於秦嶺。今年71歲的劉曉東是該村村民,他退休後便開始從事古法造紙技藝。一次偶然的機會,劉曉東接觸到了大熊貓糞便,發現其中的竹子纖維豐富,如同被蒸漚過一樣,這與古法造紙中處理原材料的程序相似,他便萌生了製作「熊貓紙」的想法。通過兩年多的努力,於2018年研發成功。
  • 尋遺古法造紙,品味紙尖時光~
    近日,北辰區佳榮裡街佳欣裡社區聯合北辰區圖書館共同舉辦了「尋遺古法造紙,品味紙尖時光」造紙教學活動。此次活動秉承著「體驗傳統手藝,弘揚傳統文化」的主旨普及傳統造紙技藝,感受先人智慧,提升社區志願者的團隊精神。
  • 古法造紙:手工造紙工藝詳解
    古法造紙就是所謂的土法,只是不用機械的手工造紙方法,造紙的原料是麻類,樹皮竹子和稻草等這些自然產物。這些原料是當時人們生產生活的需要,同時業反應出特定時代的風物民俗。在歷經千年磨礪,手工古法造紙術傳承至今,成為古文明的「活化石」,手工造紙深邃的內涵向社會乃至全世界展現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 復興漢唐古法造紙工藝,這個貴州山村的紙能保存1500年
    據考證,隋唐時期,苗族先人借鑑漢族的造紙技術,以當地盛產的樹皮、杉根及清澈優質的泉水為原料,製作地道的純手工紙。從探構、河漚、蒸煮、揀料到抄紙、壓紙、曬紙等幾十道工序均由人徒手而制。專家研究發現,石橋古法造紙工藝流程與明朝宋應星著《天工開物》記載的圖解基本一致,認定石橋古法皮紙是漢代到唐代的造紙工藝,距今有一千四五百年的歷史。
  • 廈大學子走進將樂西山紙 探尋失落的手工造紙工藝
    實踐隊探訪的是三明將樂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的西山紙。西山紙與龍池硯、客家擂茶並稱「將樂三絕」。  實踐隊成員與劉師傅(中)合影。  西山紙的造紙作坊,當地人叫作紙寮,位於將樂龍棲山自然保護區深處,交通不便。  隊員們乘車從將樂縣城出發來到白蓮鎮,僱了一輛三輪車。
  • 傳統手工造紙需要用到哪些工具
    手工古法造紙也被稱為「土法」造紙,是指造紙術發明以來代代相傳的一種傳統造紙方法,不使用機械或僅用一個很簡單的機械進行的一種手工造紙方法。 中國傳統手工紙的主要使用大麻、樹皮、竹子和秸稈作為原料。古法造紙有一套完整的工藝,可概括為:浸泡、蒸煮、洗滌、漂白、抄紙、壓榨、烘紙。手工紙種類大約有200種。 傳統手工造紙需要用到哪些工具呢? 紙榨:紙榨的功能主要是《天工開物》中記載的那樣「當數滿則上以板壓。俏繩入棍,如榨酒法,使水氣淨盡流幹」,使用木質紙榨結合傳統人工按照槓桿原理所述將溼紙中對於的水分去除。
  • 金東藏紙造紙工藝是西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舊西藏金東有兩個紙坊:一個是舊時全藏最大的藏紙生產作坊,也是最大的官辦造紙坊,主要生產各類生產用紙,是舊西藏官方公文用紙和高級藏經印刷用紙供應基地;另一個紙坊主要生產紙幣。後由於無人管理,造紙坊遺址內的造紙工具失散,土石建築本身也遭歲月侵蝕而損毀嚴重。加之傳統藏紙生產本身由於技術手段落後,消耗勞力大,成本高且產量低,又受現代造紙術衝擊,金東藏紙幾近失傳。
  • 廉江青平鎮古法造紙,歲月沉澱下的百年技藝
    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中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東漢元興元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炒、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用老祖宗傳承了兩千多年的手藝,親手造一張紙,是怎樣一番感受?日前,記者隨湛江工藝美術協會幾位老師一起走進廉江日禾民間工藝社,體驗了一回手工造紙的樂趣。
  • 探訪中科大手工紙研究所 傳統手工造紙保護迫在眉睫
    【解說】臺灣樣紙、安徽樣紙、廣東樣紙……近日,記者走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手工紙研究所,探訪中國傳統手工造紙的現狀。【解說】走進研究所,整間屋子的書柜上擺滿了全國各地的手工紙樣本,辦公桌上則是紙張測試的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