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3-6歲幼兒家長這樣教養,才可以培養出有出息的孩子

2020-08-22 MaMa一凡

昨天看手機的時候看到一個網友的帖子說:&34;其實這位老師的話不無道理,之前在高中的時候自己老師也這樣說過,什麼樣的家庭教育就會培養怎樣的孩子,甚至孩子到大學了,大家也還沒有洗掉家庭教育這層濾鏡,甚至有的時候體現得更明顯。

我們很多新手媽媽其實都是不太熟悉育兒的,更不知道如何培養才可以使得孩子更優秀,那麼我們到底如何做才可以使得孩子的家庭教育為孩子的學校教育助力呢,進而使得孩子成為學校教育的佼佼者脫穎而出。

孩子的家庭教育問題永遠是我們無數學者和家長都探討的一個問題。

根據社會學理論:孩子在家庭中學到的知識是80%,在學校中學習到的是20%,只有家庭中的80%做好了,那麼孩子在學校中才可以很好地吸收剩餘的20%,否則只是空談,那麼我們家長到底該如何教育呢?

今天將根據我國著名學者李玫瑾教授的教育觀以及國內外家庭教育的最新研究綜合來說一說,在家庭教育中

我們到底該怎樣做?怎樣使孩子自帶的家庭教育成為孩子最豪華的濾鏡?

1、一個鼓勵式和進取式的家庭氛圍很重要

孩子從生下來,家庭的教育是最先開始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如果最開始就採取鼓勵式和進取式的教育,對孩子少批評多鼓勵,當然孩子做得不對的地方要及時地進行說明,同時隨時隨地以身作則,給孩子在心理和環境上都營造一種進取的心態。讓孩子從小懂得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爭取一些東西,這樣孩子在學校中也會懂得進取。

2、家長要堅持做到&34;

什麼是雙減雙增呢?雙減指的是給孩子合理減壓,同時給孩子減輕對學習對生活對未知事物的恐懼,雙教指的是我們家長要教會孩子通過掌握方法去認識學習認識世界,掌握科學的方法論最重要,其次要教會孩子幸福的生活。做好這四點也不容易,但只要我們家長堅持按照這四個方向去做,培養出來的一定是一個理性的自己會做事的也很會生活的幸福而聰明的孩子。

3、家長的&34;要大,在關鍵的決定或事情上讓孩子發表意見參與討論

在一些家庭會議上,我們家長可以適當地也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讓孩子也參與進去,孩子可以感受到自己也是家庭的一份子,並且父母也很重視自己的意見,這對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和看問題的角度非常重要,否則孩子從小沒有培養自己做決定的習慣,未來在自己的很多事情上也難以決策。

著名幼教專家吉勝梅老師說:「翻開好故事,讀出好品德。對孩子來說,一本好故事,就是一個好老師,好夥伴。」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這套《幼兒習慣培養繪本》共40冊,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0-3歲是寶寶習慣養成的關鍵期,每個好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耐心的引導和幫助,小寶寶就像一張白紙一樣,父母早期養育花了多少心思,慢慢長大就會凸顯出來。所以,家長們一定要重視起來,幫助寶寶做個自立、講衛生、超棒棒的寶寶,孩子成功教育從點擊下方開始。


4、家長的&34;很重要

家庭教育講究的是家長與孩子的一種相互教育,而不是單方面的家長教育孩子,或者讓孩子單獨做某些事情,這樣的家庭教育可能是沒有作用的。我們家長在下班後或者閒餘時間應該多和孩子做一些親子遊戲或活動,不要一直讓孩子做什麼,做完了我們檢查,我們在旁邊刷手機,這樣對孩子的作業期望值以及孩子專注力都有非常大的影響,我們只有把時間也隨著孩子的努力投入進去了,和孩子一起成長一起進步,並且在關鍵的時刻及時給予表揚或鼓勵,這樣才可以教育出一位優秀的寶寶。

因此,綜上來說,根據著名的社會學八二定律,孩子在家庭中學習到的知識是80%左右,在學校中孩子只學習到20%的內容,因此對孩子當前及未來的發展起到決定作用的還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孩子在任何環境中以及接受了任何教育都無法換掉的濾鏡,我們家長應該做的是如何使得孩子自帶的這層濾鏡成為孩子未來走向社會的一張耀眼的名片,讓孩子的光芒發揮到極致,成為我們眼中最優秀的&34;

相關焦點

  • 李玫瑾:將來有出息的孩子,從小就有這3個特徵,家長要好好培養
    正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在孩子小的時候其實就能看出孩子長大後能夠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而將來有出息的孩子幾乎都會有這3個特徵,若你家孩子有其中一個,也要好好培養。
  • 李玫瑾:將來有出息的孩子,多半有這3個特徵,建議家長好好培養
    李玫瑾教授也曾在一次育兒講座上表示:孩子有沒有出息其實小時候就能看出來,而有這3個特徵的孩子,長大後多半都有出息自己做的事情都不敢承認,又如何能夠承擔起大事,所以有責任感的孩子未來更容易有所出息,家長要好好培養才是。
  • 李玫瑾:父母越捨得給孩子「投資」這3個方面,孩子長大越有出息
    0~3歲是情感撫養3~6歲是性格培養6~12歲是能力培養12歲之後,處於父母半引導半放養的階段因此,走好前面3個臺階,孩子長大才會有出息。就算家裡再窮,父母也要捨得給孩子「投資」這3個方面。01捨得花時間陪伴孩子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很大,有父母陪伴長大的孩子,才會有充足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這將會給他的性格培養奠定基礎,也為將來的人生奠定基調。0~3歲的時候,父母邊工作邊照顧孩子雖然很累,但也要捨得花時間做好孩子的情感撫養。
  • 李玫瑾:窮養富養不如「教養」,6歲前要給孩子立好這3個規矩
    ,是因為她認為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有教養的孩子,才是父母最成功的養育。有教養的孩子無論是在習慣、禮儀上都表現的很有家教,容易得到他人的好感。有教養的孩子也可以說是一個孩子身上最珍貴的品質了。在李玫瑾看來,培養出一個有教養的孩子,需要家長從小給孩子立3個規矩。李玫瑾教授說:「6歲是孩子的性格、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期」,所以想要培養一個有教養的孩子,家長在孩子6歲前就要開始給孩子立好3個規矩。
  • 李玫瑾:孩子有沒有出息,吃飯的時候就能看出來,不用等長大
    她曾說過:一個孩子有沒有出息,情商將會佔很大一部分。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有著「情商之父」稱號的丹尼爾·戈爾曼曾說過:成功=80%的情商+20%的智商。畢竟很多時候能看出一個人的情商高不高,在飯桌上就可以有很明顯的表現。
  • 李玫瑾:孩子有沒有出息,不用等長大,通過吃飯的樣子就能看出來
    將來沒出息的孩子,吃飯時都會有這3種表現一、吃飯時總是大吵大鬧在我國「吃飯」可以說是最檢驗一個人情商高低,又沒有教養的事情,因此我們吃飯的時候一般都講究一個「靜」字,一次就是吃飯的時候不要大吵大鬧、不要發出奇怪的聲音等等,但是在生活中能夠做到這樣的孩子可以說是少之又少。
  • 李玫瑾:「沒教養」的孩子,這3個吃飯時的習慣,要及時糾正
    一個孩子有沒有教養,我們從細節就能看出來,比如:孩子說話時看著對方的眼睛、公共場合不吵不鬧、吃飯飯能主動的收拾桌子等等?請問,這樣的孩子誰不喜歡呢?孩子可能吃眼前的小虧,但從他人生來說,有教養的孩子會走得更遠。我們要想知道孩子有沒有出息,從一頓飯上就能看出來,雖然吃飯是我們最常做的,但其中也蘊含了很多的禮儀教養。
  • 李玫瑾:18歲前,孩子的3個生日要重點過,過好了才有出息
    想要讓孩子將來更有出息,年幼時的父母教育尤其不能出現偏差,過分的寵溺縱容只會把孩子往錯誤的道路上越推越遠,有原則和分寸的教育方式,才能夠讓孩子心生忌憚、心懷敬畏,孩子才不會在父母的愛裡誤入歧途。原本是星二代的李天一,可以擁有美好的前程,但是卻因為「無法無天」的個性而犯罪入獄,不得不說其如此大的人生轉折,和父母的過分縱容大有關係。父母沒有給出的管教,終有一天社會和法律,會替父母補上這一課。
  • 李玫瑾坦言:孩子將來有沒有出息,一頓飯就能看出來,家長別大意
    她曾在一次講座中,特意提到過孩子的餐桌禮儀,並表示:孩子將來有沒有出息,吃頓飯知道,家長別大意周末去參加一個朋友的婚宴,來的客人很多,開飯的時候,大夥也顧不上認不認識,湊在一塊坐。席間,有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特別不消停。
  • 李玫瑾:孩子6歲前,家長要逼他養成3個習慣,長大後才容易出息
    ,意思就是從孩子小時候的行為特徵,就能看出他未來是什麼樣,所以,我們從小培養孩子好習慣是很重要的。李玫瑾是我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一名育兒專家,她的講座近幾年火爆全網,得到很多家長的認可,李玫瑾表示:孩子6歲前,家長要逼他養成3個習慣,長大後才容易出息。
  • 李玫瑾建議:養育男孩,家長「捨得」3件事,將來孩子更有出息
    孩子是上帝給每個家庭最好的禮物,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有出息,尤其是家裡有男孩的家庭。都說養兒防老,但是孩子將來是否有出息、有本事還真的說不準,所以家長們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李玫瑾教授還曾提出一個「脫敏」教育的概念,她說,要想孩子有出息,家長要在以下這3件事上「捨得」。李玫瑾建議:養育男孩,家長「捨得」3件事,將來孩子更有出息1. 捨得適當的「放手」現在大多父母都是溺愛孩子的,什麼事情都想幫孩子辦好,也不捨得責罵孩子一句,殊不知這樣的做法反而會害了孩子。
  • 李玫瑾:「教育要在6歲之前」,培養孩子三種能力,長大更有出息
    ,「教育孩子最好在6歲之前,之後再想管教就難了。」現實生活裡,家長往往覺得孩子還小不著急管,等大了自然就懂了。可還沒等孩子長大,家長就發現已經管不了了。在Matt老師的家庭教育培訓中有這樣一個案例,一位母親說她的兒子今年5歲多,脾氣特別大,只要不高興了輕則就是一頓哭鬧,嚴重的時候就會摔打玩具,甚至打人。
  • 李玫瑾:孩子有沒有出息,不用等長大,通過吃飯就能看出來
    作為父母都希望孩子將來能有出息,那麼怎麼培養出一個出息的孩子呢?大多數家長都會在孩子的智商上下功夫,認為孩子智商高了將來在學習時就會有出色的成績,學習好確實是一個出路。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是光有成績和努力就一定有出息,一個有出息的人往往他的身上還有一個可貴的品質,就是「情商」。
  • 李玫瑾:窮養富養不如「教養」,家長應從小給娃立下規矩
    而這些東西最好是孩子小的時候去培養,大概6歲之前是最好的。為此我特意去跟一位老師要了一張書單,專門針對孩子的情商和品格的書單《好孩子好品質》適用年齡:3~6歲使用人群:幼兒、兒童簡介:本書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作為指導,出版的適合
  • 李玫瑾教授直言:家長從小做好這幾件事,孩子將來更有出息
    李玫瑾教授直言:家長從小做好這幾件事,孩子將來更有出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萬千家長對孩子的心願,作為父母的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有出息,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成為「別人家的孩子」。但多數都事與願違,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不斷發展,現在的孩子變得越來越「脆弱」了 。
  • 李玫瑾提醒你: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有這3種表現,父母要好好培養
    李玫瑾提醒你: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有這3種表現,父母要好好培養中國公安大學的教授李玫瑾,在教育孩子這一領域有著獨到的見解,很多家長在看過李玫瑾教授關於育兒教育的講座視頻,都深受啟發,在一次講座中李玫瑾教授直言:情商不高的孩子,吃飯時有這幾種表現,家長要及時糾正
  • 李玫瑾:孩子六歲前,培養這「四項能力」,長大更容易有出息
    有一次我在聽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的講座感覺很受益,李玫瑾教授表示,孩子六歲前,培養這「四項能力」,長大更容易有出息!,提到了讓孩子多吃體力的苦,到了孩子4歲左右家長就可以給孩子練一練吃苦的項目,比如遊泳、跆拳道等等。
  • 李玫瑾:智商高的孩子,小時候有3種表現,長大後多半會有出息
    對這種為自己不教育孩子找藉口的父母,李玫瑾教授給出了滿意的回答: 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此時孩子出現一些問題家長不盡興管教,那麼孩子12歲之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他聽不進去。3歲的時候你管他,他可能會哭鬧一場,等到15歲後再想管他,他能跳樓、能服藥自殺。
  • 李玫瑾:孩子小時候有這4個特徵,證明情商高,長大後多半有出息
    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將孩子的人生分為幾大階段,而3-6歲正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而情商高的孩子小時候就會有這4個特徵,長大後多半有出息。李玫瑾教授經過長期對犯罪心理以及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研究,讓李玫瑾教授總是能夠一針見血地指出孩子問題的真正根源所在。同時李玫瑾教授所傳達的育兒觀念正是如今父母應該學習的,根據李玫瑾教授的總結:小時候有這4個「特徵」的孩子,證明情商高,長大後多半有出息。如果你家孩子有,那就偷著樂吧!
  • 李玫瑾坦言:養育兒子時,這3方面家長越「捨得」,兒子越有出息
    李玫瑾教授從事犯罪心理學研究很多年,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很有經驗和方法,近年來她的講座更是被很多家長們所青睞,其中關於教養男孩的部分更是對很多父母有所啟發。男孩天性活潑調皮,一味的寵溺庇護並不能夠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有堅毅性格、有責任感的人,李玫瑾教授就此提出了自己在教養男孩方面的「三個捨得」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