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人物畫家彭華競性格直爽、風風火火。
他是上海人,少年時隨家北上,其後一直生活在北方。
當初,記者剛結識他時,一直納悶於一種直覺:這麼直來直去的一位畫家是如何繪出不同人物的千姿百態的?特別是每個人的眼神和臉部神態,那麼逼真、傳神!
及至坐下詳聊,在依稀吳儂軟語的鄉音裡,我們才驀然發現:彭老師,外表是北方人的豪邁,內裡是上海人的細膩。幾十年來,南北文化在他身上揉合,漸至水乳交融的佳境。
看他畫人物,記者的感覺是:構畫眼睛和頭部時,他是仔仔細細、非常較真的上海男人;畫至頸部以下的粗線條時,他會瞬間切換成那個豪放、粗獷的北方漢子。這點,我們在現場觀摩他創作《高士圖》《雪域春風圖》時有了直觀感受。
此次採風活動的江南之行,他是滿意的。他說自己的人物畫是與山嶼海集團的經營有著共通之處的。
見我們不解,他又解釋說:「我畫的是勞動人民,有工人、農民、士兵、學生……他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大美』。山嶼海集團做的是老年人的康養事業,服務的是廣大老年群體,簡言之就是『服務大美』。這不,我們之間就相通了嘛!」
記者仔細一想,嘿,還真的如此。
生活處處有「大美」
畫家有責任弘揚「美」
彭華競跟我們說過這麼一句話:「生活處處有『大美』。畫家有責任去表現生活的美,更有義務去弘揚生活的美。」
為了畫好「大美」,他堅持深入生活,紮根人民。這些年,除了在高校教書,偶爾參加中國文聯、中國美協組織的活動外,他把大量時間花在外出寫生上,有時一去就是兩三個月,用他自己的話說「都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為的,是到人民中去,抓取接地氣的「大美」瞬間。
這份勤奮,有累累碩果為證:僅過去7年,他積累的寫生作品就有4000多張。作品被中國美術館、美國加州美術館、韓國首爾美術館等多家專業機構收藏。
這些作品,是他走南闖北,深入農村、企業、邊遠地區,走進部隊、煤礦,接觸農民、工人、士兵、學生……抓取的第一手鮮活素材。所以我們看到的作品中,既有城市學生的青春活力,部隊官兵的堅毅剛強,也有田間地頭農民的煙火氣。這些作品,是他與時代脈博共跳動、同呼吸的見證。
部隊官兵、煤礦工人、少數民族和學生,是他主題創作的主攻方向。
「每個人,都是鮮活生動的、有其獨特個性的。所以畫人,不能千人一面。」他說,「只有沉下心來,不斷在生活中尋找,才能發現並抓到每一個令人感動的瞬間。」
每一個「現場」
定格在瞬間的那一份感動
為了更好地捕捉那一份感動,他寫生的方式就是「到群眾中去」體驗生活。
部隊官兵,是他作品中佔比較多的重要題材。「粗略估算,我的作品中有1/3畫的是軍人和消防官兵,共上千件。」彭華競說。他帶著學生,一起走進武警部隊、消防部隊、火箭軍、陸軍,與士兵同吃同住,體驗部隊生活。
他畫人物有個習慣:動筆前與模特聊天。「通過對聊,能迅速了解他們的職業、愛好,然後才是對人物造型、五官等的觀察,有了『框架』再下筆。」彭華競表示。
有一次在救援現場門口,他遇到一位剛出火警回來的消防戰士。「出於好奇,我伸手摸了下那個戰士的臉龐,頓時感覺像摸到了一個熱水杯子一樣,很燙手!」彭華競說,「於是我問道:『你怕嗎?』戰士回答:『說不怕是不可能的。但是穿上了這身服裝,就是把責任扛在肩上。關鍵時刻,就得為了人民往前衝!』」這位可愛的戰士,被他畫進了作品《為人民服務》。
2016年9月,彭華競來到河北省消防總隊寫生一個月,期間也是與士兵們同吃同住同出警。那天他正全神貫注沉浸在創作中,全然沒有注意到對面那位渾絲不動的「模特」還穿著厚重的消防服呢。畫著畫著,「模特」突然開口問他:「您如果不畫腳的話,我可不可以把鞋子給脫了?」得到首肯後,「模特」迅速脫鞋並把積在鞋子裡的汗水全部倒掉。「得有小半碗吧?瞬間把我給感動到了,真的是熱淚盈眶。」
他畫礦工,也是下到煤礦。為安全起見,憨厚的工人們堅決不讓他下到礦井,答應他「從礦井出來先不洗臉」就去當他的「模特」。那一陣子,坐在他面前的都是臉上「塗」滿黑炭的漢子,他們笑起來只有牙齒是雪白雪白的。就是黑白對比如此強烈的生命,卻讓他的靈感噴湧而出。其中有個河南籍的年輕礦工,令他至今念念不忘。「他就安靜地坐在那兒,和我有一茬沒一茬地聊著天,臉上始終含著笑。那憨憨的笑容,就像一道燦爛的陽光。我靈機一動,自然運用了光影的手法進行了大膽處理。」彭華競回憶說,「創新,有時就在剎那間!」
筆墨簡潔
最重視畫好「眼睛」
他常對學生們說:一個好的作品,能得到公眾的認可,一定是「從生活中來」。
但一個人的生活經歷總是有限。要讓筆下人物傳神,就得不間斷地進行寫生、提煉,「直至筆墨簡潔,亦能傳神。」
所以對於創作,彭華競說他總有一種緊迫感。就像一個喜歡鍛鍊的體育愛好者一樣,他是「一天不畫,就覺得難受」的那種。有時生病了、身體感到不適,但只要畫紙一釘到牆上,他立馬就感覺渾身有勁了!
他畫人物重視點睛,誠如古人所言「傳神寫照,正在阿堵(眼睛)」。
因為有教學任務,有時實在出不去,他就寫生身邊最熟悉的人物:學生。這些學子,眼神是乾淨純澈的。表現這些年輕生命的活力四射,他往往只需寥寥幾筆,就能勾勒出他們的天真清純和朝氣蓬勃的生命激情,以及他們前衛的服飾與思想所折射出的當代大學生的生命狀態。
他筆下的江南女子眼神柔和,細膩流暢的線條刻畫出東方女子獨特的氣質與優雅;他畫過的藏族同胞,滿臉虔誠地站在廣褒天地間,對著冰山雪地頂禮膜拜,那是對自然的敬畏和未來的嚮往……
在人物畫的創作之路上,他亦步履從容,堅定前行。
如春風拂過大地
一定要傳遞美
在彭華競的印象裡,江南總是溫婉的。
宣城和安吉都離上海不遠。許是離故鄉上海近了的緣故,這趟「詩畫中國行」大型主題採風活動,他畫興甚濃,完成了《秋韻》《雪域高原》之後,他又興致勃勃創作了《卓瑪》。
《秋韻》,是他特意為山嶼海集團創作的。畫面上,菊花開得正豔,蕉葉也恣意生長,一派秋意中,一位年青姑娘正脈脈在花園中回望。「這是一種不急不慢的耐心等候,恰如山嶼海給老人們提供的『三心』服務:愛心、耐心、舒心。」彭華競說,「來之前,我收集過山嶼海的資料。山嶼海員工的工作是在向廣大老年朋友傳遞愛,傳遞美,就像春風拂過大地。作為畫家,我想把這種『大美』傳遞給普通大眾。」
【人物名片】
彭華競 ,著名畫家、教授、碩士生導師。1960年生於上海,現任首都師範大學客座教授,首都師範大學科德學院環境藝術系主任,學科帶頭人。中央文史館畫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畫院彭華競水墨工作室導師、美國大西洋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美術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全國政協中國畫院理事,文化部藝術發展中心中國書畫院國畫院院長,中國美協大型展覽評委。
內容來源:人民網、光明網、中國青年報、大眾日報、詩歌月刊、揚子晚報、浙江新聞、浙江在線、天目新聞、小時新聞、美術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