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畫中國行——「彭華競」美美與共,成就「大美」

2020-12-22 syh山嶼海康養

著名人物畫家彭華競性格直爽、風風火火。

他是上海人,少年時隨家北上,其後一直生活在北方。

當初,記者剛結識他時,一直納悶於一種直覺:這麼直來直去的一位畫家是如何繪出不同人物的千姿百態的?特別是每個人的眼神和臉部神態,那麼逼真、傳神!

及至坐下詳聊,在依稀吳儂軟語的鄉音裡,我們才驀然發現:彭老師,外表是北方人的豪邁,內裡是上海人的細膩。幾十年來,南北文化在他身上揉合,漸至水乳交融的佳境。

看他畫人物,記者的感覺是:構畫眼睛和頭部時,他是仔仔細細、非常較真的上海男人;畫至頸部以下的粗線條時,他會瞬間切換成那個豪放、粗獷的北方漢子。這點,我們在現場觀摩他創作《高士圖》《雪域春風圖》時有了直觀感受。

此次採風活動的江南之行,他是滿意的。他說自己的人物畫是與山嶼海集團的經營有著共通之處的。

見我們不解,他又解釋說:「我畫的是勞動人民,有工人、農民、士兵、學生……他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大美』。山嶼海集團做的是老年人的康養事業,服務的是廣大老年群體,簡言之就是『服務大美』。這不,我們之間就相通了嘛!」

記者仔細一想,嘿,還真的如此。

生活處處有「大美」

畫家有責任弘揚「美」

彭華競跟我們說過這麼一句話:「生活處處有『大美』。畫家有責任去表現生活的美,更有義務去弘揚生活的美。」

為了畫好「大美」,他堅持深入生活,紮根人民。這些年,除了在高校教書,偶爾參加中國文聯、中國美協組織的活動外,他把大量時間花在外出寫生上,有時一去就是兩三個月,用他自己的話說「都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為的,是到人民中去,抓取接地氣的「大美」瞬間。

這份勤奮,有累累碩果為證:僅過去7年,他積累的寫生作品就有4000多張。作品被中國美術館、美國加州美術館、韓國首爾美術館等多家專業機構收藏。

這些作品,是他走南闖北,深入農村、企業、邊遠地區,走進部隊、煤礦,接觸農民、工人、士兵、學生……抓取的第一手鮮活素材。所以我們看到的作品中,既有城市學生的青春活力,部隊官兵的堅毅剛強,也有田間地頭農民的煙火氣。這些作品,是他與時代脈博共跳動、同呼吸的見證。

部隊官兵、煤礦工人、少數民族和學生,是他主題創作的主攻方向。

「每個人,都是鮮活生動的、有其獨特個性的。所以畫人,不能千人一面。」他說,「只有沉下心來,不斷在生活中尋找,才能發現並抓到每一個令人感動的瞬間。」

每一個「現場」

定格在瞬間的那一份感動

為了更好地捕捉那一份感動,他寫生的方式就是「到群眾中去」體驗生活。

部隊官兵,是他作品中佔比較多的重要題材。「粗略估算,我的作品中有1/3畫的是軍人和消防官兵,共上千件。」彭華競說。他帶著學生,一起走進武警部隊、消防部隊、火箭軍、陸軍,與士兵同吃同住,體驗部隊生活。

他畫人物有個習慣:動筆前與模特聊天。「通過對聊,能迅速了解他們的職業、愛好,然後才是對人物造型、五官等的觀察,有了『框架』再下筆。」彭華競表示。

有一次在救援現場門口,他遇到一位剛出火警回來的消防戰士。「出於好奇,我伸手摸了下那個戰士的臉龐,頓時感覺像摸到了一個熱水杯子一樣,很燙手!」彭華競說,「於是我問道:『你怕嗎?』戰士回答:『說不怕是不可能的。但是穿上了這身服裝,就是把責任扛在肩上。關鍵時刻,就得為了人民往前衝!』」這位可愛的戰士,被他畫進了作品《為人民服務》。

2016年9月,彭華競來到河北省消防總隊寫生一個月,期間也是與士兵們同吃同住同出警。那天他正全神貫注沉浸在創作中,全然沒有注意到對面那位渾絲不動的「模特」還穿著厚重的消防服呢。畫著畫著,「模特」突然開口問他:「您如果不畫腳的話,我可不可以把鞋子給脫了?」得到首肯後,「模特」迅速脫鞋並把積在鞋子裡的汗水全部倒掉。「得有小半碗吧?瞬間把我給感動到了,真的是熱淚盈眶。」

他畫礦工,也是下到煤礦。為安全起見,憨厚的工人們堅決不讓他下到礦井,答應他「從礦井出來先不洗臉」就去當他的「模特」。那一陣子,坐在他面前的都是臉上「塗」滿黑炭的漢子,他們笑起來只有牙齒是雪白雪白的。就是黑白對比如此強烈的生命,卻讓他的靈感噴湧而出。其中有個河南籍的年輕礦工,令他至今念念不忘。「他就安靜地坐在那兒,和我有一茬沒一茬地聊著天,臉上始終含著笑。那憨憨的笑容,就像一道燦爛的陽光。我靈機一動,自然運用了光影的手法進行了大膽處理。」彭華競回憶說,「創新,有時就在剎那間!」

筆墨簡潔

最重視畫好「眼睛」

他常對學生們說:一個好的作品,能得到公眾的認可,一定是「從生活中來」。

但一個人的生活經歷總是有限。要讓筆下人物傳神,就得不間斷地進行寫生、提煉,「直至筆墨簡潔,亦能傳神。」

所以對於創作,彭華競說他總有一種緊迫感。就像一個喜歡鍛鍊的體育愛好者一樣,他是「一天不畫,就覺得難受」的那種。有時生病了、身體感到不適,但只要畫紙一釘到牆上,他立馬就感覺渾身有勁了!

他畫人物重視點睛,誠如古人所言「傳神寫照,正在阿堵(眼睛)」。

因為有教學任務,有時實在出不去,他就寫生身邊最熟悉的人物:學生。這些學子,眼神是乾淨純澈的。表現這些年輕生命的活力四射,他往往只需寥寥幾筆,就能勾勒出他們的天真清純和朝氣蓬勃的生命激情,以及他們前衛的服飾與思想所折射出的當代大學生的生命狀態。

他筆下的江南女子眼神柔和,細膩流暢的線條刻畫出東方女子獨特的氣質與優雅;他畫過的藏族同胞,滿臉虔誠地站在廣褒天地間,對著冰山雪地頂禮膜拜,那是對自然的敬畏和未來的嚮往……

在人物畫的創作之路上,他亦步履從容,堅定前行。

如春風拂過大地

一定要傳遞美

在彭華競的印象裡,江南總是溫婉的。

宣城和安吉都離上海不遠。許是離故鄉上海近了的緣故,這趟「詩畫中國行」大型主題採風活動,他畫興甚濃,完成了《秋韻》《雪域高原》之後,他又興致勃勃創作了《卓瑪》。

▲彭華競在親心谷創作作品《雪域高原》
▲彭華競在親心谷創作作品《卓瑪》

《秋韻》,是他特意為山嶼海集團創作的。畫面上,菊花開得正豔,蕉葉也恣意生長,一派秋意中,一位年青姑娘正脈脈在花園中回望。「這是一種不急不慢的耐心等候,恰如山嶼海給老人們提供的『三心』服務:愛心、耐心、舒心。」彭華競說,「來之前,我收集過山嶼海的資料。山嶼海員工的工作是在向廣大老年朋友傳遞愛,傳遞美,就像春風拂過大地。作為畫家,我想把這種『大美』傳遞給普通大眾。」

▲彭華競在親心谷創作作品《秋韻》

【人物名片】

彭華競 ,著名畫家、教授、碩士生導師。1960年生於上海,現任首都師範大學客座教授,首都師範大學科德學院環境藝術系主任,學科帶頭人。中央文史館畫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畫院彭華競水墨工作室導師、美國大西洋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美術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全國政協中國畫院理事,文化部藝術發展中心中國書畫院國畫院院長,中國美協大型展覽評委。

內容來源:人民網、光明網、中國青年報、大眾日報、詩歌月刊、揚子晚報、浙江新聞、浙江在線、天目新聞、小時新聞、美術報等

相關焦點

  • 美美與共的詩路文化帶
    本報首席評論員 徐迅雷 與山對話,與水交流,與詩融合。10月12日下午,浙江省詩路文化帶建設暨浙東唐詩之路啟動大會在天台召開。詩路文化帶,是在山水詩情中繪就內涵豐富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這裡有幸福美好家園,有綠色發展高地,有健康養生福地,有生態旅遊目的地;這裡有詩路文化名山,有詩路人文水脈,有詩意森林古道,有文化遺址公園,有詩路名城古鎮古村……美麗中國,詩畫浙江,串珠成鏈,美美與共。 「龍樓鳳闕不肯住,飛騰直欲天台去」,天台是浙東唐詩之路的精華所在。
  • 益陽蕎麥園校區:美人之美 美美與共
    她指出,美育不能僅僅依靠學校,家庭的美育更能直接影響孩子的健全人格形成,而美麗的家庭是孩子美育的基礎,美麗家庭建設包括四個要素即家庭環境美,家人自覺修煉心靈美,家人的言行美,家庭成員的和諧美。孩子在美麗的家庭中成長,自然會陽光,積極,向上,至真至善。她用音樂,美術,書法等藝術的美育功能為例子,指導家長如何對孩子實施美育,讓孩子愛美,審美,創造美,實現和而不同,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理想境界。
  • 詩畫中國行——「周蘇英」詩畫中國行,她隨團回了趟江南
    一來到山嶼海集團位於安徽宣城親心谷的基地,「詩畫中國行」採風團成員、青年畫家周蘇英的身心便不由自主地放鬆了下來。「這裡的一山一樹,一磚一瓦,就連小溪的曲折,感覺都跟我的家鄉一模一樣。」最憶是江南周蘇英是土生土長的江南女子。生於浦江,長達15年的時間裡,都曾生活在杭州。
  • 美美與共:從中國到世界
    費孝通先後對中國黃河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進行實地調查,提出既符合當地實際,又具有全局意義的重要發展思路與具體策略。費孝通學術研究成就很大,提出並闡述了「文化自覺」的重大命題,出版有《行行重行行》《鄉土中國》《從實求知錄》等著作,被譽為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
  • 詩畫中國行——「馬良書」詩的田園畫,畫的田園詩
    ▲馬良書田園水墨系作品正如資深美術史論家陳池瑜教授所評價:馬良書的每一幅畫都是不可重複的意象的自然生成,妙趣橫生而意象天成,這正是他所追求的高度純粹的繪畫語言所要達到的藝術美。1997年,他創作的《1840赴國難者祭》獲得「中國藝術大展迎接香港回歸歷史畫與主題性創作展」銀獎,被國家博物館收藏。1999年,他再次參加迎接澳門回歸國家級重大主題創作,以一幅《我走過這段臺階》,在眾多同樣反映澳門標誌性建築大三巴牌坊的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寶貴的銅獎。
  • 中國國家畫院與澳門藝術家演繹「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本次展覽活動的主題「美美與共」是藝術家致力於發現美、創造美,並將美的創造的成果推向社會、共惠於民。 2020年12月4日,中國國家畫院與澳門美術協會、澳門聖若瑟大學共同主辦的「美美與共——中國國家畫院與澳門藝術家交流展」在澳門聖若瑟大學開幕。
  • 「詩畫中國行」探「山」訪「海」!
    11月19日-23日,「詩畫中國行」大型主題採風活動走進安徽宣城和浙江安吉,走進皖南水東古鎮和浙北鄣吳古鎮,走進「山嶼海」在華東的兩個基地——宣城親心谷和安吉幸福城,所到之處人氣十足。以詩書畫為媒,為新時代畫像。為進一步踐行「兩山」理論,「詩畫中國行」採風活動旨在謳歌祖國大地生態美景和建設成就。
  • 重返芥子園 重返藝術原點 丨「詩畫中國行」走進浙江蘭溪
    11月25日至26日,「詩畫中國行」大型主題採風活動在浙江蘭谿市圓滿舉行。國內眾多知名詩人、畫家、書法家和新聞工作者相聚芥子園,走讀諸葛八卦村和千年古鎮遊埠,以詩書畫為媒,謳歌蘭溪大地生態美景和建設成就。
  • 「美美與共——江蘇山東中國畫名家作品交流展」· 宋豐光
    「慶賀大眾報業集團成立20周年齊魯美術館系列展」之「美美與共——江蘇山東中國畫名家作品交流展」主辦單位:大眾報業集團承辦單位:齊魯美術館、山東新聞書畫院參展畫家:「美美與共——江蘇·山東中國畫名家作品交流展」作為大眾報業集團成立20周年這一主題的最後一個慶賀活動,11月27日在山東新聞美術館精彩亮相。來自江蘇的七位畫家與我省七位畫家組成的「南北」中國畫陣營,以畫對話,展開了文化藝術交流的新篇章和新徵程。國畫在江蘇有著豐厚的傳統積澱,畫派眾多、名家輩出,在當代也展現出了美術事業繁榮發展的新氣象。
  • 品色知美 詩與畫的同生共長
    遠離疫情下的浮躁,沉浸於詩與畫的審美感知、創新創作。2020年度南星小學美術組積極參與並落實學校特色課程建設項目,發現並發揮師生美術才能,積極參與校、區、市等各級各類活動和比賽,成果喜人。一、詩與畫的同生共長1.張豔、顧瑜兩位老師為兒童詩配插畫
  • 人類需要「美美與共」的胸懷
    美美與共。每一種文明都是美的結晶,都彰顯著創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嚮往,是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的!」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16字箴言,是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總結出來的,其中含有深刻的哲理。習近平主席引用「美人之美,美美與共」這句話,旨在強調人類各個文明是多彩、平等、包容的。
  • 各美其美 美美與共【4】
    人民網北京12月23日電(記者宋豪新)「各美其美 美美與共」 NE·TIGER(東北虎)APEC領導人服裝首展在品牌位於僑福芳草地的拾藝生活館優雅上演。作為APEC會議領導人服裝全國巡展的首站,品牌傾情展出40套APEC參評服裝,一展大國風範。當日,館內分別展出APEC男女領導人及夫人服裝8套,國禮睡衣2套,以及30套NE·TIGER參評備選服裝。
  • 齊白石的詩、印、書、畫
    齊白石自謂:「我詩第一,印第二,書第三,畫第四」,可見他對自己的詩有多麼自負。齊白石的大寫意繪畫能取得這麼高的成就,自然離不開他題畫詩的幫助,他的許多題畫詩不僅表達了他的思想、情懷、世界觀、藝術觀,更使他的繪畫達到了一種更高的境界——文人畫的高度,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有人說「齊白石的詩是打油詩」,這實在是一種誤讀。
  • 「獨·詩」Vol.21
    歡迎收聽來自 英語學院詩歌社 的 線上欄目 「獨·詩」Vol.21這是「獨·詩」欄目所推送的第二首來自莎士比亞的詩歌。莎士比亞一生共寫了2首長詩、4首雜詩,154首十四行詩。十四行詩是源於義大利民間的一種抒情短詩,文藝復興初期時盛行於整個歐洲,其結構十分嚴謹,分為上下兩部分,上段為八行,下段為六行,每行十一個音節,韻腳排列:abba abba,cdc ded。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的結構卻更嚴謹,他將十四個詩行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三個四行,第二部分為兩行,每行十個音節,韻腳為:abab,cdcd,efef,gg。
  •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㉖】詩詠深圳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當前,中國鄉村正發生著前所未有的巨大的變化,農村更美了,農民更富了,小康社會就在眼前。為此,詩人們以激情的筆觸從各個側面記錄這一偉大的進程,共誦美麗鄉村、詩畫中國。本輯推出由:深圳市詩詞學會的主題詩詞作品,以饗讀者。
  • 「詩畫中國行」主題採風活動走進安徽宣城和浙江安吉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夏瑾)為進一步踐行「兩山」理論,謳歌祖國大地生態美景和建設成就,11月19日-22日,由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委宣傳部指導、美術報社主辦、浙江山嶼海旅遊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協辦的「詩畫中國行」主題採風活動走進了安徽宣城和浙江安吉。
  • 「詩畫中國行我的幸福曬出來」大型主題採風活動完美收官!
    以詩書畫為媒,為新時代畫像,為進一步踐行「兩山」理論,謳歌祖國大地生態美景和建設成就,11月19日-22日,「詩畫中國行我的幸福曬出來」大型主題採風活動分別走進山嶼海親心谷和山嶼海幸福城,開展了為期四天的文化藝術盛宴。
  • 「詩畫中國行」走進皖南浙北收穫滿滿:慢生活是如何養成的
    11月19日-23日,「詩畫中國行」大型主題採風活動走進安徽宣城和浙江安吉,走進皖南水東古鎮和浙北鄣吳古鎮,走進「山嶼海」在華東的兩個基地——宣城親心谷和安吉幸福城,所到之處人氣十足。以詩書畫為媒,為新時代畫像。為進一步踐行「兩山」理論,「詩畫中國行」採風活動旨在謳歌祖國大地生態美景和建設成就。上月,活動在北京啟動後首站來到福建廈門。在「海」邊,用詩書畫作品展現廈門經濟特區「潮起鷺江四十年」的輝煌成就,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本次活動由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委宣傳部、浙江省安吉縣委宣傳部和美術報社共同主辦,浙江山嶼海旅遊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協辦。
  • 「逸興橫襟」王魯湘書道藝術展,11月3日在大阪蝸廬美術館開幕
    和王魯湘先生結識,是先生從中國來到日本京都拍攝「匠人精神」節目,我有幸成為其中的一員。初見時,知道先生是鳳凰衛視「藝術大觀園」節目的主持人。在拍攝過程中,談到何紹基書法的時候,魯湘先生非常興奮,談到了何紹基寫字時手腕回扣,懸腕而書,才能達到想要書寫的效果,並且做了示範,解開了我多年的對何紹基用筆的疑惑!而且王先生出手不凡,書寫的字裡,蘊藏著中國文人的氣韻。
  •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⑯】詩詠浙江遂昌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當前,中國鄉村正發生著前所未有的巨大的變化,農村更美了,農民更富了,小康社會就在眼前。為此,詩人們以激情的筆觸從各個側面記錄這一偉大的進程,共誦美麗鄉村、詩畫中國。本輯推出由中共遂昌縣委宣傳部、遂昌縣詩詞楹聯學會組織的主題詩詞作品,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