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部《三國演義》,羅貫中可以說是圈粉無數。
今天,我們就來仔細研究一下:為什麼羅貫中寫《三國演義》那麼得心應手?
首先,我們看看羅貫中所處的時代,他的生卒年分別是約1330年和約1400年,好了,我們知道他生活在元末明初這段時間。元末明初,這就是第一個原因:動亂。《三國演義》所寫的時代和羅貫中所處的時代都是一個群雄逐鹿的時代,所以羅貫中對三國這段歷史有著比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更深的體會,他對關於三國的歷史記載也有著更深刻的理解,這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所無法擁有的能力,這就像90後、00後無法理解五、六十年代的人的生活狀況。
第二,我們要看羅貫中個人的人生經歷,仔細翻閱羅貫中的資料,我們不難發現,此人並不是一個「湖海散人」,至少早期不是,一些記載中對他有過這樣四個字的描述——「有志圖王」。具體來說,羅貫中曾經在張士誠的手下做過事,他還建議張士誠聯合陳友諒、朱元璋等起義軍共同推翻元朝,只可惜張士誠沒有聽從他的意見。另外,據說羅貫中還參加過劉福通領導的起義,不過沒什麼確鑿的證據,但是,從這些記載中我們可以推斷,羅貫中早年並不是一盞省油的燈,他是參加過許多政治活動的,所謂湖海散人只適合他晚年的生活。這樣一來,我們看到:羅貫中在群雄逐鹿的過程中並不只是一個看客,而是一個參與者,這就很好地解釋了羅貫中為什麼能夠很清楚的寫出三國時代每股勢力的發展過程以及為什麼他的思路那樣的清晰。
這樣一來,羅貫中成就這麼一部優秀的章回體小說就合情合理了。另外,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歷代文人的著作多與其自身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就拿四大名著其餘的三部來說,首先說施耐庵的《水滸傳》,施耐庵較羅貫中年長二三十歲,與羅貫中屬於同一時代的人物,於是他寫的《水滸傳》也是一個動亂的故事。
再說吳承恩的《西遊記》,吳承恩生活在明朝的和平時期,但是他一生卻也過得十分坎坷:首先是家庭貧困,這可是硬傷,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其一生悲催命運的根本所在;其二,他仕途不順,中年才補上「歲貢生」出任長興縣丞,後又因官場險惡辭去了官職,貧老以終。我們知道,在和平年代,有些話是不能明著說的,非要說就必須把自己的意思暗藏在一些描寫鬼神之類的神話小說中(比如《聊齋志異》),而我們又知道,《西遊記》表面上寫的是鬼怪,實則暗諷了官場的黑暗,這樣一來,你應該明白了吧?
最後一個是《紅樓夢》,曹雪芹的人生經歷以及他寫《紅樓夢》的動機很多人都知道,我就不多說了。
說了這麼多,其實我想說的另外一層意思是:不要抱怨你所處的時代,歷史讓我們明白,不論你身處哪個時代,只要你珍惜你所經歷過的,你就一定能創造出出屬於自己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