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上的英式下午茶,是英國經濟晴雨表和女權象徵

2020-12-13 照倫文史

高大上的英式下午茶,是英國經濟晴雨表和女權象徵

歐洲價值

以下文章來源於市井財經 ,作者葉克飛

前段時間談了英式早餐(《熱量超高的英式早餐是底層食物?你錯了,它明明是英國經濟的鏡子》),糾正了一個錯誤認知——許多人因為英式早餐熱量超高,就以為是體力勞動者的吃食,其實英式早餐從一開始就屬於上流社會,甚至曾經是炫富工具。直到工業革命後,物質大大豐富,英式早餐才實現了階層下沉,成為全民享用的生活方式。

與英式早餐並稱「英國料理雙壁」的英式下午茶,其實也存在一個誤區。很多人認為如今非常高大上的英式下午茶從一開始就很高大上,其實它雖然最早也是在貴族階層流行開來,但初衷可沒那麼高大上,誕生的原因很純粹,就是——有人肚子餓了。而我們熟知的「High Tea」說法,也不是最初的下午茶形態,而是下午茶的底層勞工版本。

01

英式下午茶的誕生

下午茶其實並非誕生於英國。有人考證,它起源於法國,大概在1636年就已經在巴黎的貴族群體中流行。更靠譜的考證結論是源於荷蘭,荷蘭稱霸海上時,壟斷了歐洲茶葉貿易,下午茶也隨之萌芽。當時上流社會家庭的女主人常常在家中開設茶會,時間多是下午兩三點。為了諷刺女性對茶的狂熱,阿姆斯特丹大劇院還曾經上演話劇《被茶誘惑的婦人》。

大概17世紀中葉,英國首次出現了「下午茶」的概念。

1840年,貝德福德公爵夫人安娜·瑪利亞·羅素發現自己每天下午四點左右都會餓,當時英國人仍然是一日兩餐,晚餐時間一般是晚上八點。為了充飢,她就吩咐僕人每天下午為她準備一個裝有黃油、麵包和蛋糕的茶盤。她很快就愛上了這個習慣,並邀請閨蜜們來參加,成為一種聚會方式,並很快引來眾多上流貴婦的效仿。

到了19世紀80年代,下午茶已經成為上流社會的潮流,女性會為了享用下午茶而專門換上長禮服、手套與帽子。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上流社會女性在正式場合都會穿束腰長裙,這種為了優雅嚴重損害健康的穿法,也是對女性的極大摧殘。也正是下午茶,讓上流社會女性得以通過沒那麼緊身的長禮服得到一定程度的釋放。

這種潮流在英國文學作品中體現最多,比如小說《花園茶會》就描述了貴族家庭準備下午茶會的複雜步驟,包括在花園搭帳篷、請樂隊、製作點心、定製糕餅等。

與英式早餐一樣,早期的英式下午茶也是炫富方式。首先,茶在當時只有富人才享用得起,能買得起就是財力的證明。為了展示財富,貴族還開始將下午茶搬到室外,展示自己的花園。而在當時流行的肖像畫裡,貴族們也會讓畫師畫上精美茶器,以顯示財富。

有趣的是,如今說起下午茶,人們往往稱之為「high tea」。但在傳統上,上流社會的下午茶是「low tea」。

之所以有此差別,是因為早期的下午茶,貴族們習慣坐在舒適沙發上享用,茶和茶點放在矮腳茶几上,所以是「low tea」。

後來,一些農場工人因為體力勞動消耗大,沒等到晚飯時間就已經肚餓,所以學著貴族的樣子,在下午四點左右喝紅茶,吃麵包與火腿等高熱量食物充飢。很多時候甚至還加上各種牛肉、餡餅、醃三文魚、土豆餅、茄汁焗豆、奶酪燉鍋等,等同於晚餐。因為工人們沒有沙發,坐的都是高凳子,所以變成了「High Tea」。

到了愛德華時期,隨著「旅行」這一概念的普及化,下午茶的「在家」色彩越來越淡,豪華酒店麗茲和高端商場Fortnum & Mason等都開始在下午四點提供茶點,讓下午茶成為酒店和餐廳裡的服務之一,也習慣坐在高背椅、放在餐桌上享用,所以沿用了「High Tea」說法。

當然,這種酒店和餐廳裡的High Tea已經是改良版,形式接近現在的下午茶。人們穿著華麗,圍坐在高高的餐桌旁,桌子上有精緻茶具、銀器和鮮花裝飾。每位客人自選茶飲,再共享三層金屬食物架上所擺放的小食。當然,不管甜點品類如何變化,食物架上總會存在司康餅和火腿三明治,向英式下午茶的歷史致敬。

當年英國人嘲笑美國,經常也拿下午茶說事兒。因為早期美國人引入英式下午茶時,經常刻意強調「High Tea」,結果便被英國人嘲笑為土包子,認為是美國人以為這樣更高雅。但事實可沒這麼簡單,為什麼?後面會說到。

02

英式下午茶的套路很複雜

英式下午茶之所以成為飲食界高大上的代表,是因為一整套儀式感的流程和精緻的器皿。

從誕生開始,英式下午茶的器具就非常精美,基本配置包括茶杯、茶壺、茶匙、茶刀、濾勺、廣口瓶、餅乾夾、放茶渣的碗、三層點心盤、砂糖壺、茶巾、保溫面罩、茶葉罐、熱水壺和託盤等。

一般來說,點心架的第一層放置鹹味的各式三明治,經典元素包括黃瓜、蛋黃醬、水芹、煙燻三文魚、芝士、雞肉、火腿和黃芥末等。

第二層放傳統英式點心司康餅,也是英式下午茶必備,它的吃法是先塗果醬,再塗奶油,吃完一口再塗下一口,其他還有泡芙餅乾或巧克力等。關於英式下午茶有一句經典話語,「沒有司康的下午茶就像沒有刀叉的晚宴」,可見司康餅的重要性。

第三層一般為蛋糕、慕斯或水果撻等甜點。

至於茶,傳統下午茶只採用紅茶,而且不能是茶包。不過,現在也有許多酒店和餐廳提供花茶和奶茶。

在吃法上,口味由鹹至甜,一般從下往上吃。最講究的是茶,比如茶杯的拿法,不可以將手指穿過杯柄然後勾住,只能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輕輕捏住杯柄,之後微微抬起小拇指保持平衡,但又不能翹成蘭花指。而且還要左手託杯墊,右手舉茶杯,雙手一起協作。攪拌茶則要用茶勺輕輕攪拌,而且不能觸及杯子,更不能直接轉圈,攪拌後茶勺也不能留在杯子中,應該放在杯墊上。

當然,這種全套下午茶稱為「全茶」,想簡單點的話,還有簡化的輕茶。

03

英式下午茶是女權利器

現在最喜歡英式下午茶的肯定是年輕女性,排隊幾小時,拍照幾小時,一天就過去了。

但英式下午茶的儀式感和唯美畫風,並不能涵蓋它的意義。對於女性來說,英式下午茶其實很值得感激,因為它是女性爭取權利的利器。或者說,女性今天能拿著手機對著下午茶拍拍拍,將之作為生活品質的一部分,還得感謝舊日女性的努力。

在下午茶誕生之前,社交更多是屬於男性的權利,更多屬於咖啡館與茶室。而下午茶從誕生之日起,就有著極深的性別屬性。它由女性發明,由女性帶起風潮,之後才有男性慢慢加入。尤其是在早期,下午茶都是在家裡進行,女主人會發出邀請,然後大家聚在一起聊天。這種長期的社交關係,進而隨著下午茶的場景改變(轉移至酒店和餐廳)走出家門,變得更為廣泛和穩固。

英國文學向以女作家多且出色著稱,下午茶的推廣也多得女作家群體支持。她們有才情有修養,也習慣閱讀與喝茶。早在茶葉進入英國後,女作家們就在作品中極力推薦飲茶這一生活方式。在下午茶誕生後,她們也在作品中頻頻寫到下午茶,也讓這一風潮傳入民間。

從喝茶到英式下午茶誕生,就是一個女性不再為父權和舊時社會風氣所束縛的過程。

04

下午茶是英國經濟的晴雨表

要說下午茶改變英國人生活,得先從茶葉說起。

在史學家看來,「飲茶不僅僅塑造了英國中上層人士的生活方式,改善了英國人的膳食結構,而且促進了英國社會的發展,推動了英國經濟的增長。我們甚至可以得出結論:英國工人飲用熱茶,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事件,預示著整個社會的轉變,及經濟與社會基礎的重建。」

之所以有此論點,是因為在工業化初期,機器尚未普及,主要仍依靠工人的體力勞動。工人的工作極為繁重,茶葉加麵包能提神解乏,成為極好的輔助。

在18世紀後期,茶葉已成為英國工人階級的主要飲品。而在整個「日不落帝國」,茶葉也隨著英國人傳到各個殖民地,成為「帝國飲料」。

下午茶誕生後,也迅速實現了下沉,從貴族到平民,都有自己的享用方式。

正如史學家布羅代爾所說,「任何文明都需要奢侈食品和一系列帶刺激的興奮劑」。下午茶就是如此,它自上而下發展,從繁複正式的家庭聚會,發展至隨心所欲的下午補充能量,本身也是英國經濟如日中天的見證。

但隨著英國實力的下降,英式下午茶的傳播也得到了被傳播地的各種「改良」。前面提到美國引入下午茶時,刻意稱之為「High Tea」,被英國人嘲笑為土包子。但實際上,美國並非孤例。這種做法也並非基於無知或是單純的商業考量,更不是因為「High Tea」聽起來更厲害,而是因為英國的舊式文明體系隨著國力下降而日漸式微,新興文化也對英國這一母文化開始反制。

更明顯的時間段是兩次世界大戰。因為世界大戰引發的經濟緊張,英國人的下午茶習慣一度停頓。二戰後,這個習慣更是遭遇沉重打擊,因為50年代資源匱乏,英國實行茶葉配給制度。此時,咖啡趁虛而入,英國人開始將咖啡館當成第一選擇。

下午茶的回歸,是在英國經濟走出二戰陰霾,實現復甦之後。柴契爾夫人執政期間,人們跟隨著政治上對保守主義的重拾,開始探尋英國各種文化傳統。但有趣的是,下午茶真正重新成為巨大風潮,居然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的事情。人們在經濟出現問題的情況下,更加注重傳統價值觀,似乎也是一種規律。

如今,倫敦麗茲酒店的下午茶是遊客最熱衷的體驗之一,無數人前來尋找黛安娜王妃的痕跡。Hotel Café Royal的下午茶則因為王爾德的流連而為人們所追捧,同樣經常在此享用下午茶的,還有蕭伯納、葉芝、柯南道爾和惠特勒等文壇大腕,當然,還有披頭四、碧姬·芭鐸和伊莉莎白·泰勒。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的咖啡館是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館咖啡館,下午茶以維多利亞時代經典形式著稱。肯辛頓宮旁邊的「橘園下午茶」,則是典型的正宗英國鄉村花園式下午茶。騎士橋Berkeley酒店的下午茶,則在每季倫敦時裝周潮流中獲取靈感,成為時尚地標……

這當中當然也有經濟考量,下午茶已經成為英國旅行的重要項目。比如afternoontea網站每年在線訂餐流水就達700萬英鎊。價格著實不低,兩個人起碼多半千元人民幣起步的下午茶,為英國帶來不少收入。

05

下午茶在中國的異化

下午茶最早進入中國,是在香港地區。在很長時間裡,英式下午茶在香港都是身份象徵。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香港經濟騰飛,英式下午茶開始流行,進而變得平民化。

有趣的是,英式下午茶在香港不僅僅關乎生活,甚至也成了工作場合,利用下午茶談事情,不僅僅在商業領域常見,在行政領域也常見。

說起香港下午茶,不可不提的當然是香港半島酒店。這裡不但場地夢幻,茶點也極為精緻,器具極度奢華。當然,排隊時間和價格也相當恐怖。

下午茶在香港的流行,主要是因為緊張生活節奏下那種難得的閒適感。除了半島酒店這種高大上的地方之外,香港人也會在普通餐廳裡享受下午茶。香港人的「下午三點三」(即下午三點十五分),用菠蘿油和鴛鴦奶茶組成的下午茶獲取閒適感,是一代人的習慣。

近年來,隨著社交媒體的發達,英式下午茶在內地城市也越來越流行。在五星級酒店裡享用英式下午茶,然後拍照發朋友圈,是許多人展示自己的方式。

當然,就像其他炫富方式一樣,下午茶在中國也難免異化。前段時間流傳的「假名媛」,就有拼下午茶這一項。

其實在英國,下午茶的儀式感也一直是階級劃分的潛在標準之一。比如在英國俗語中,加了許多糖和牛奶的茶就被稱為「建築工人茶」,換言之,許多英國人認為喝茶加糖代表較低階層。至於先倒牛奶還是先倒茶,攪拌時是劃圈圈還是來回划動,在歷史上都可算是英國人判斷階層的潛規則。

但這種潛規則可沒法難為那些沒有階層觀念的人,所以總有叛逆者明明很有錢,但偏偏要在茶裡加兩勺子糖。

相比之下,某些中國人對英式下午茶的過分看重,似乎還處於初級階段。

相關焦點

  • 英式下午茶和中國茶,有哪些不同?
    1662年,嗜好飲茶的葡萄牙公主凱薩琳嫁給了英國國王查理二世,她的嫁妝包括221磅紅茶和精美的中國茶具。新王后優雅的泡茶方式令英國貴族爭相效仿,飲茶成為高貴的象徵,凱薩琳則被稱為「飲茶皇后」。19世紀40年代,英式下午茶流行起來。
  • 關於英式下午茶,你了解多少?
    英式下午茶的發展 1662年,葡萄牙公主凱薩琳嫁給英國國王查理二世,其陪嫁為中國的茶具和221磅紅茶,在品嘗茶湯時,為了調整茶湯的苦澀滋味,在茶裡加入了當時價值昂貴的砂糖,從此引發了英國上流社會對下午茶的鐘愛,茶也成為了結交朋友和身份的象徵,同時也開啟了英國上流社會的飲茶風潮。
  • 英式下午茶 High tea和Low tea 的區別
    在英式下午茶裡,常有 High tea、Low tea之說,令人困惑,甚至還有人會誤把英式下午茶(Afternoon tea)叫做 High tea。但其實,Low tea 才是傳統下午茶之意。
  • 英式下午茶適合現在的中國人嗎……
    凱薩琳當時帶給英國很大衝擊,她的衣著,一言一行都是人們談論和模仿的對象,下午茶會也很快成為一種風尚。真正現在盛行的英式下午茶是,1840年前後,英國的一位貴婦開創的,她就是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英式下午茶(afternoontea)時間選在下午,午餐和正餐之間,人剛好有些疲憊、飢餓,而又不到晚宴的時間的間隙,邊喝茶,邊吃點心。
  • 《茶》揭秘英式下午茶 首度曝光英國唯一茶園
    英國,這個幾乎不產茶葉的國家,卻是世界紅茶消費最多的國家。央視紀錄頻道原創六集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正在央視一套晚間《魅力紀錄》欄目熱播,第五集《時間為茶而停下》呈現出英國溫暖舒適的下午茶文化,還首度曝光英國唯一的茶園:泰格斯南的格雷莊園,其地位遠超於唐頓莊園。
  • 為什麼英國人愛喝下午茶?正宗的英式下午茶講究多,長知識了
    英式下午茶雖然叫做下午茶,但是它更類似於一頓簡餐,下午茶是在十七世紀中出現的,當時英國一位公爵夫人每天在下午四點左右都會餓,而晚餐大多都是在晚上8點。所以公爵夫人會提前讓下人準備好麵包和蛋糕等,後來這個習慣也影響了一些其它貴族女士。這種下午茶就成為了當時的社會潮流。
  • 「迎中秋」世界各地傳統糕點系列——英式下午茶
    這是9月5日在英國倫敦市中心知名的奧斯卡·王爾德茶餐廳(酒廊)拍攝的英式下午茶的甜點——樹莓維多利亞海綿蛋糕和巧克力泡芙麵包配鹹焦糖奶油。9月13日,中國將迎來傳統佳節——中秋節。那麼世界上的其他地區是否也有自己獨特的傳統糕點,讓人食之難忘呢?答案是肯定的。有一首英國民謠唱道:「當時鐘敲響四下時,世上的一切為茶而停。」英國人喜歡下午茶,標準的英式下午茶來自英國貴族的傳統生活:他們早餐吃得豐盛,午餐相對簡單,晚餐大約在八點至八點半開始,傍晚4、5點鐘經常會飢腸轆轆,於是有了下午茶。一套英式下午茶一般由茶、三明治、司康餅、蛋糕與甜點組成。
  • 英式下午茶 用優雅凝固時光(全文)
    英國有句俚語「This is not my cup of tea」(這不是我的那杯茶),可別以為僅僅是拿錯了杯子,其真正的含義是:「我對此沒有興趣」。以茶比喻自己的心愛之物,英國人對茶的狂熱程度可見一斑。下午茶在英國,是一種身份象徵、一種社交方式,甚至是最標誌性的英倫生活。
  • 腐國的逼格,享用完這份英式下午茶,你也可擁有
    因此,BBC在2011年啟動了英國歷史上迄今為止就階層分類問題所進行的最大規模的調查——「英國大型階級調查」(The Great British Class Survey),由專業的社會學家向超過16萬人次的英國各地民眾進行問卷調查,詢問人們的收入水平、房產價值、社會圈子組成、日常文娛活動愛好等問題,並利用答案來計算經濟、社會和文化資本。
  • 五指紅茶香學院|英式下午茶
    對於英式下午茶最早可以追述到1662年,當時嫁給英王查理二世的葡萄牙公主凱薩琳,帶著她的眾多昂貴的陪嫁品來到了這裡,而這當中就包含了一些紅茶和來自中國的精美茶具。在那個年代,紅茶的價值可以跟當時的珠寶等同,而各個王室看到他們的新王后如此優雅的衝泡茶享用後紛紛爭相效仿,那時候品茶就成為了貴族的象徵。
  • 英式下午茶的三個步驟
    享受英式下午茶曬著午後溫暖的陽光,與幾個好友坐在一個輕鬆愜意的環境中,品著電信,一口茶一點吃食,通過味蕾的滋潤和點點累積的飽腹感讓忙碌的身心得到一絲寬慰和放鬆,慢飲慢聊的度過一個下午。英國與中國各具特色的茶文化,同業也代表著東西方不同的飲茶風格。中國有著源遠流長的茶葉種植的技術,然而,未種植過一棵茶樹的英國人,卻用由船運來的茶葉創造了有著獨特風格、華美品優形態的「英式下午茶」,並因此享譽全世界。
  • 英式下午茶:規矩、八卦和「顛覆」
    (來杯茶嗎?)看出,這是「how are you」之後必問的一句話。最初作為英國上流社會社交平臺、身份象徵的下午茶,今天已經演變成招待友人歡聚的社交活動。  生理需求引發的時尚  或許所有看似優雅的習俗都是由人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所引發。英國旅遊局劉惠心告訴記者,下午茶是由第七世貝德福德公爵夫人安娜於1840年引入英國的。
  • 下午4點一切為茶而停,正宗的英式下午茶竟然還有這麼多講究?
    想像一下,在午後溫暖和煦的陽光下,與身著盛裝的三五好友坐在富麗堂皇的客廳裡或是莊園的草坪上,品嘗精緻的糕點,端起製作考究的骨瓷杯,優雅地呷一口紅茶,味蕾的滋潤與飽腹感使身心得到了片刻的放鬆。別看中國的茶葉產量是世界第一,茶葉消費上可遠遠比不上英國。一片小小的茶葉漂洋過海,連接起了東西方文明,英國成功地用這種舶來品創造出自己獨特華美的飲食文化,從而風靡全球,以優雅而又豐盛的「英式下午茶」享譽全世界。
  • 英式下午茶,品出來的紳士感
    英式下午茶大抵是一直給人以優雅、紳士印象的英國人,保持得最好的傳統了。飲茶時要潤飲;品點心時則慢嘗;交談要輕聲細語;言行舉止要優雅從容。如今的下午茶禮儀雖已簡化許多,自家享用更是以舒適、輕鬆為主,但是營造點小氣氛,把玩點小情趣,卻也是必不可少的。
  • 英式下午茶約起?
    奧斯卡·王爾德吧F&M的下午茶是優雅的代名詞廢墟上的下午茶 ◎李爽英式下午茶發軔於19世紀中葉,風靡至今成為英國文化的標配。如今,越來越多的國人去英國旅行、求學,同樣嗜好飲茶的我們對於英式下午茶多少有一些帶著探究的好奇,不妨看看英式下午茶背後的門道。
  • 擁有貴族氣息的英式下午茶,這家店卻是英國女王的最愛
    下午茶悠閒、放鬆、有情調,讓你忘卻一切煩惱,只想好好的享受一下此時的閒暇,顧不上想瘦的心,只有享受的份。說到下午茶,總會想到英式的名媛下午茶,這樣的場合需要較為正式的服裝,精緻的飾品點綴,左手託著茶託,右手拿起茶杯,茶具彰顯著貴族氣息,圓潤的線條給人一種優雅的印象,小口品嘗,感受茶香的瀰漫,清香回味。
  • 伯爵茶、下午茶、英式早茶,這些經典英式紅茶的區別在哪裡?
    伯爵茶、下午茶、英式早茶以上說的這些茶,從目前來看的話,恐怕只有一二線城市中才會有,三線就會有一些勉強。像小約現在在的三線城市,正兒八經的這些茶是少見的,雖然茶餐廳是有。
  • 如何正確享用英式下午茶讓男人覺得你優雅高貴
    ,地獄則是德國警察法國技師和英國廚師,就連法國前總統席哈克都曾對德俄領導人說,英國食物是世界上除了芬蘭飯以外最糟糕的食品,你怎麼能相信飯燒得這麼差的人,英國菜似乎已經成為全世界公認的黑暗料理,英國真的就是美食荒漠嗎!
  • 正宗的英式下午茶不在咖啡館,在你家
    喝下午茶對中國人來說,大概就相當於「在下午喝點什麼茶、吃點什麼零食」的意思, 至於究竟要喝什麼茶、吃什麼沒有詳細的規定。可能是閨蜜一起叫個外賣,也可能是約上同事一起去咖啡廳坐一坐。那麼真正的下午茶到底是什麼?
  • 有趣的英式下午茶,應該怎么喝?原來是這樣
    這陣「中國風」不僅席捲英倫,還風靡了世界,從17世紀到18世紀,全世界都流行「吃茶去」。不僅王室貴族趨之若鶩,中產階級也跟著大飽口福,就連工人們也以茶點為飲食,可想茶葉在歐洲的受歡迎程度。那時歐洲人以中國茶為上品,也是貴族和身份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