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王爾德吧
F&M的下午茶是優雅的代名詞
廢墟上的下午茶 ◎李爽
英式下午茶發軔於19世紀中葉,風靡至今成為英國文化的標配。第七任貝德福德公爵夫人曾用一壺茶、麵包、黃油和蛋糕拯救了她和朋友們下午的飢餓感,這一始於上流社會帶有沙龍性質的新愛好由此流行起來,喝茶也就成為結識朋友和分享八卦的社交方式,外出喝下午茶像現在的社交網絡一樣開始蓬勃發展。
在英國,約咖啡還是約下午茶,要看對方是誰、為什麼目的、想見面多長時間、有多鄭重、花費是多少,等等。總體而言,如果約下午茶,可能跟中國人約頓飯一樣,是很社交的一件事。肯約下午茶,意味著對方會給你更多的時間,或者是一種特別的待遇。
不過,在日益繁忙的現代生活裡,下午茶一塊三明治一口茶、一塊蛋糕一口茶的細細品味方式,對於英國本土人士而言也無疑是有閒的奢侈品,很少有人能經常有閒時和閒心約下午茶。有這份閒心的,反而是遊客。如今,越來越多的國人去英國旅行、求學,同樣嗜好飲茶的我們對於英式下午茶多少有一些帶著探究的好奇,不妨看看英式下午茶背後的門道。
【體驗】
帝國飯店的下午茶如此繁盛
被奶油和果醬裝飾過的熱司康餅是下午茶的靈魂
十幾年前去英格蘭西南部的康沃爾,專門在託基(Torquay)停了一晚,在帝國飯店享用了一次英式下午茶。無他,託基是英國著名偵探小說家阿加莎·克裡斯蒂的故居,當地唯一的豪華四星級飯店帝國飯店曾是愛德華七世和情婦最愛的幽會場所,也曾被阿加莎用做其三部小說的場景。
託基是典型的英格蘭海濱小城,綠蔭掩映,依山傍海,花樹參天。帝國飯店的下午茶也是當地旅遊的賣點之一,規格直逼倫敦。
英式玫瑰花金邊的骨瓷套裝,格雷伯爵紅茶,三層託盤呈上下午茶的點心,長方形的三明治切成兩個手指寬,分別是煙燻三文魚、奶油芝士、烤胡椒加意式牛油果醬和芝麻菜、火腿和芥末、螃蟹塔特,四塊甜點則是維多利亞海綿蛋糕、巴騰堡蛋糕、百香果塔特和巧克力蛋糕。按人頭上的每人一份司康餅,配康沃爾當地產的奶油和草莓醬。吃的時候,順序是先鹹後甜。小籃子裝上剛出爐的司康餅,最上面蓋一塊雪白的厚餐布,保持熱度,上來後用銀餐刀從中一切為二,一半抹上奶油,看其微微地融化,另一半塗果醬。
被奶油和果醬裝飾過的熱司康餅是下午茶的靈魂。濃鬱的奶香在舌尖綻放,一路蔓延到鼻尖;而紅茶的七分澀被熱奶衝淡了,剩下的三分遇上果香馥鬱的草莓和奶油,中和了甜和膩,恰到好處,正如秋日的午後。
這般繁盛的下午茶在倫敦的四星級賓館也如是,不過多一味香檳來配,價格則翻了四番。在倫敦著名的攝政街上的Hotel Café Royal裡有一間純正的路易十六時期建築風格的奧斯卡·王爾德吧,據說是英國唯美主義藝術運動的創始人王爾德當年最愛流連之處。那一種風情,與王爾德的浮誇愛靚有異曲同工之妙。鎏金風格的天花板上繪滿壁畫,滿室晶瑩剔透的水晶燈下,纖毫畢現的一人高鏡子與金箔裝飾的牆壁相映生輝,紅色的皮椅、雪白的臺布和橡色的實木地板,古典鋼琴和黑白衣飾的侍者在鬧市裡共同撐出一方懷舊歲月,不知人間何夕。畢竟,這裡也是劇作家蕭伯納、詩人葉芝(《當你老了》那個葉芝)、小說家柯南道爾和詩人惠特勒的茶歇地,歷史長河裡衣香鬢影聯袂而來的還有搖滾歌手米克·賈格爾、披頭四、電影明星碧姬·芭鐸和伊莉莎白·泰勒。三明治可以從5種裡選4種,傳統的黃瓜三明治、燻三文魚、燻牛肉、雞肉葡萄乾、開心果配魚片;甜點則從十種裡選四,據說甜點會根據季節不同變化,當時最愛的是草莓薄荷馬卡龍。下午茶的茶有25種選擇,安全的話,肯定是格蕾伯爵茶。品味時還是從鹹到甜,但他家在鹹甜口味中間由侍者奉上一杯冰莓果汁,用酸甜味刷新了口感,正好品嘗下一道,頗具匠心。
【溯源】
下午茶拯救了貴婦人的飢餓感
外出喝下午茶像現在的社交網絡一樣蓬勃發展
在英語裡,下午茶有兩種說法:Afternoon tea和High tea。一般而言,下午茶多用於中產及以上的階層,而高茶則是勞苦大眾的叫法。也因此,兩者的來歷和習俗也不盡相同。
按照Clarissa Dickson Wright在《英國食物歷史》的考證,17世紀60年代,查理二世國王和他的葡萄牙妻子帶動英國貴族開始喝熱茶。當時的茶非常昂貴,比如,1660年一磅茶葉售價高達120先令,與當時一般工人的年薪一樣。 其次,茶葉必須從遙遠的地方(比如印度)進口到英國。Bill Bryson在《居家》裡寫到,大英帝國的東印度公司其實終極目標是進口茶葉,1696年,政府第一次頒布了進口茶葉稅。而後的18世紀70年代,糖的進口更進一步打開了英國的市場。也因此,喝茶這種能體現身份地位的習慣流行起來。
按英國人自己的說法,下午茶的習俗始於1840年,第七任貝德福德公爵夫人安娜·瑪麗亞·羅素曾用一壺茶、麵包、黃油和蛋糕拯救了她和朋友們下午的飢餓感,因為當時富有的人會在清晨吃一頓飯,晚上8點左右吃另一頓飯,兩餐之間的時間實在太長了。很快,這一始於上流社會帶有沙龍性質的新愛好流行起來,下午茶和下午4點左右加一次點心的傳統進而發展成英國貴族們的成熟社交活動。
為了區別,這種下午茶也被稱為低茶(low tea)。喝茶由此成為貴族婦女社交活動的一個良好藉口——她們互相寫信約茶,這一習俗後來更進一步從家庭傳播到整個社會。「茶室」在19世紀後期風靡一時,很快就成為了結識朋友和分享八卦的地方。由於不需要陪伴伴侶,茶室也隨之被認為是少數幾個值得尊重的女性聚會場所之一,因此,外出喝下午茶像現在的社交網絡一樣蓬勃發展。同時開始流行的還有骨瓷茶具(1798年出現)和從遠東(包括中國)進口茶葉。
在愛德華時期,隨著旅遊的開始流行,「在家」的色彩逐漸淡出。當時,最著名的豪華酒店麗茲(the Ritz)和高端商場Fortnum & Mason的新茶室在下午4點鐘提供茶水,時常伴有輕快的音樂,有時甚至還有「茶舞」。時尚的年輕人在當時最潮的酒店享受下午茶和「茶舞」,這種做法一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止。隨著戰後物資的匱乏,茶葉、糖、黃油等無法配給,也進一步造成了「茶舞」的逐漸消失。
高茶(High Tea)則起源於19世紀工業革命時期,當時的工人經過漫長的體力勞動,回家後盼望著一頓豐盛的飯菜,後來這頓晚餐被稱為高茶,也可以被稱為「建築工人的茶」。高茶以肉、餡餅和麵包為主,比如牛排、腰子餡餅、醃三文魚、土豆餅、茄汁焗豆、奶酪燉鍋,與低茶有天壤之別。
迄今為止,在倫敦工作的園丁、建築工人甚至小時工都很鍾情於茶歇,視之為一個放鬆的時間,並且喜歡被招待一杯茶,配上奶和糖就好,慷慨的主人偶爾會用小盤子端出巧克力消化餅乾,或者就是茶餅乾。不過說起茶的選擇,約克郡茶包比格蕾伯爵茶濃鬱,也沒有那種隱隱的香氣,更符合勞動階層的胃口。
有趣的是,當年我求學時,每每在學校的餐廳買一杯熱茶,加糖、加奶,可救賤命。省錢是一方面,吃不慣餐廳裡那些冷食(從冷沙拉到冷三明治)是另一方面。而且研究生的課多在10點到下午1點這個時間段,教授們上一個小時就到了20分鐘小休息的咖啡時間,最簡單的就是排隊買一杯熱茶,解渴充飢,節省時間和金錢,簡直不要太愜意。也是因此而習慣了英國紅茶,後來更不需要加奶加糖了,特別是格蕾伯爵茶裡那一款Aromatic。
當然,大學裡這種「下午茶」太沒有儀式感。按照專欄作家兼禮儀指導Liza Mirza Grottsh在《赫芬頓郵報》發表的「喝茶指南」,真正的休閒階層下午茶需要:
一定要先用奶油塗司康餅,然後再塗果醬。
避免用嘴巴說話或大口咬。
吞下食物後再喝一口茶。
請勿將不屬於茶水服務的物品(例如鑰匙、太陽鏡或手機)放在桌上。
湯匙不要放在杯子裡,而要放在碟子上。
吃完後,不要將盤子移動到離桌邊1英寸的地方。
喝茶時不要談論個人對食物的好惡。
除非決定離場了,否則不要把餐巾放在桌子上。
【品鑑】
英格蘭最好的下午茶花落誰家?
倫敦的下午茶各有千秋,創新不斷,唯慵懶的休閒和躺贏的氣質不變
到底是資本主義國家,在英國,錢的考量無處不在。就說這下午茶,由於必須遠跨重洋地進口茶葉,貴就一個字。然後又被貴族看上,也就貴上加貴,上行下效,進而成為英式文化的一部分。現在日子好過了,下午茶人人都負擔得起,又被大肆宣揚,無非是看中了這個噱頭可以大賺銀子。比如專業的afternoon tea網站每年有多達300萬的訪問者,在線訂餐流水多達700萬英鎊。英國甚至在今年的8月12日到18日還舉辦了下午茶周,向全世界大力推廣英式傳統的下午茶。
全英的下午茶集中地自然是倫敦,再有就是約克和英格蘭的西南一帶。 約克的Bettys' Cafe Tea Room有90多年的歷史,位於曾經的皇室戰爭之地,一直被稱作北英格蘭最好的下午茶,別忘了還有約克郡茶來配。英格蘭西南的康沃爾有號稱最優質的奶油,與下午茶靈魂司康餅相得益彰,肯定不嘗不快。
而在倫敦,幾乎各個四星級以上的酒店都有著名的下午茶,風採各異。著名的哈羅德百貨有3個茶室可以享用下午茶,據說其中的喬治亞媲美麗茲酒店;Ladurée在英國有6家連鎖店,又是馬卡龍的創始者,哈羅德這家彰顯了某時期英佬對法國的迷戀;去過4樓的Tea Room,不太喜歡三明治和甜點都要自選的那種風格,失去了下午茶那種慵懶的休閒和躺贏的感覺。檸檬小蔥三文魚那個別點,好怪的口味,喬治國王鹹牛肉配酸黃瓜和芥末還不錯,但作為靈魂的茶和司康餅就覺得遠不如F&M和V&A的。
F&M的下午茶仍然是優雅的代名詞,蒂芙尼藍的茶具賞心悅目,那次去試的伯爵夫人茶有橘香,據說現在每年還會推出不同的明星茶,而著名的草莓醬和橘子醬果香四溢,難得的甜到恰好,如初雪恰巧落在花蕊。
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A)的Morris Room據說是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館咖啡廳,牆紙和瓷磚都值得細看,而下午茶的食譜復刻了維多利亞時代的流行款,維多利亞海綿蛋糕中夾的是我偏愛的接骨木花奶油餡,印度火腿三明治和醋慄塔特也令人印象深刻,很有一口一探險的趣味。
隨著倫敦的日益國際化,下午茶的茶點也愈來愈創新,比如配日式的壽司或者中式點心蝦餃等,前者在Park Plaza Hotel,後者則可以去碎片大廈35層的Ting。Prêt-à-Portea的下午茶屢獲大獎,以時尚風格見長,別具風情。
除此之外,牛津有500年歷史的下午茶,還有著名瓷器品牌wedgwood的下午茶和彼得兔主題。花樣繁多的下午茶擺出來確實美不勝收,而一道道吃下來,熱量和質量也不亞於一頓大餐,雖然時間基本在下午5點之前,但也有些旅遊點會延長到晚餐時間,正式代替了一餐的地位,從而成為遊客們最好的一個選擇。
說到價格,下午茶從哈羅德百貨茶室的每人40英鎊起,到Prêt-à-Portea的76英鎊,比起米其林餐廳動輒人均100英鎊的正餐還是便宜不少,但一般西餐中28天熟的乾式熟成牛排一份也不過30到40英鎊,所以下午茶也算是價格不菲。
【態度】
下午茶是生活裡應該有的一種儀式
人生難得幾時閒,腐國人更喜歡約「至簡」的下午茶
就算不考慮價格,下午茶一塊三明治一口茶、一塊蛋糕一口茶的細細品味方式,在日益繁忙的現代生活裡,對於英國本土人士而言,也無疑是有閒的奢侈品。
就像在19世紀一樣,現在約下午茶在社交生活裡有著更正式的意味。一般而言,既可以說約個咖啡,或者約個茶,但 「有時間喝杯茶吧」,是更英式的約見面的說法。小說家Henry James認為下午茶是生活裡應該有的一種儀式,而肯約下午茶,則意味著對方會給你更多的時間,或者是一種特別的待遇。
當然,除了遊客,腐國人更喜歡約「至簡」的下午茶。
有一次,當時的某下議院議員為了表示感謝,特別提議去下議院喝一次下午茶。他認為這是一個非常英式的傳統,招待我這樣的外國人別有意味。坐在略顯擁擠的下議院咖啡廳裡,上來的下午茶裝在銀壺中,不過是茶包的格雷伯爵紅茶而已,白瓷杯鑲深綠邊的骨瓷杯帶有下議院的標誌色和徽標,完全是全英下午茶的標配。唯一的茶點是一人一個新鮮出爐的司康餅,兩個小銀碗各盛德文郡奶油和草莓醬共用,如此而已, 即使配套是銀碟子、銀餐刀,但還是感覺有點寒酸。好在議員籤字請客,據說人均不到20鎊,看在他花的是民脂民膏的份上,就隱忍不發吧。
再有一次,老同學從國內來,行色匆匆,約在大英博物館見面,靈機一動,請她去正門對面的一家亞非書店喝下午茶,其實那時正好是午餐時間。書店在地下一層,喜歡亞非文化的老闆在牆上掛滿了中國二三十年代的美女招貼,下樓梯處還有「文革」時期的海報。老闆娘在小廚房先做的三明治有青瓜和奶酪兩種,其中青瓜三明治(其實就是黃瓜三明治)特別清新,第一次理解了為啥小說家亦舒在作品裡屢屢提及。當天跟老闆聊了他年輕時去中國的經歷,而他對中國以及亞洲文化的痴迷也讓當天的下午茶更增滋味。多年後,老同學仍對這次下午茶念念不忘。
也曾獲邀去鄰居家做客,喝下午茶,時間是傍晚5點。倆老人年輕時沒少在亞洲旅行,那次下午茶喝了近兩個小時,先問:你是要格雷伯爵紅茶、印度茶還是辣茶? 嚇得趕緊選第一個,安全!老先生去廚房煮茶,然後端了杯子,裡面盛了一半茶,問要不要奶和糖;又端了熱好的奶過來,喝完這半杯,被問加嗎?好吧,加完,移步餐廳,上了一個小盤子,裡面6個嬰兒拳頭大小的熱的印式咖喱角,全素,但是很辣,就著第二個半杯茶塞進去;再上一個小盤子,裡面有半塊維多利亞檸檬蛋糕,切3條,剩下的1/4塊又小心包起來,然後抱怨,街邊那家甜點店其實蘋果塔特做得最好,但今天去的時候廚師休假去了,就買了次好的檸檬蛋糕。因為這些鋪陳,長達兩小時的下午茶伴隨著天馬行空的話題,從大選、脫歐、鄰居新添小寶寶、花園如何殺鼻涕蟲、孩子們怎麼選大學、他們曾經的亞洲之旅,一直聊到中國教育觀念和飲食。
比起喝咖啡,下午茶確實是一個氣定神閒的慢消化過程,也因此,帶有更正式的意味。不過,人生難得幾時閒,起碼在節奏快的倫敦大都會,很少有人能經常有閒時和閒心約下午茶。
當然,能夠活著,八卦著,下午茶著,小國寡民,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