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知名藝術機構藏品來廈公開展出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臺灣知名藝術機構藏品來廈公開展出

2018-11-09 10:07:3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王詩堯

    來自臺灣知名藝術品收藏機構寬以居的一尊13世紀尼泊爾馬拉王朝銅鎏金蓮花手菩薩,8日在廈門公開展出。 楊伏山 攝

  中新網廈門11月9日電 (記者 楊伏山)「這是本次廈門巡展藏品中的精品,在全國同類藏傳佛教藝術品藏品中都屬拔尖的。」8日,北京一家藝術品拍賣機構攜其2018秋拍部分拍品來廈巡展。該機構業務部石姓經理指著展櫃裡陳列的一尊13世紀尼泊爾馬拉王朝銅鎏金蓮花手菩薩,讚不絕口。

  當天,由北京古天一拍賣公司舉辦的一場精美的藝術品展覽,在廈門隨安古美術館展出,展品包括金銅佛造像、唐卡、古代玉器、漆器、竹木雕刻、文房雜項等各類藝術珍品。

清乾隆剔彩龍紋方形捧盒,來自臺北鴻禧美術館。 楊伏山 攝

  該機構業務部經理石小龍告訴記者,這件精美的尼泊爾佛造像,出自臺灣知名藝術品收藏機構寬以居的收藏,充分展露出尼泊爾馬拉王朝紐瓦爾人出色的藝術天分,是近幾年拍賣市場上難得一見的。

  此次來廈展出的展品主要為藏傳佛教藝術品,來自臺灣知名藝術品收藏機構寬以居,匯集了金銅佛造像、唐卡及法器。石小龍介紹說,這些藏品中有不少「生貨」亮相拍場,眾多拍品來源清晰,傳承有序,有明確的交易記錄,早年間購買於紐約、倫敦、巴黎蘇富比及佳士得拍賣行,有些還進行過公開展覽,著錄於各類專業書籍中。

  古天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此次展覽中還另有一件清乾隆剔彩龍紋方形捧盒,來自於臺北鴻禧美術館;這件剔彩龍盒分三層雕漆,一般宮中或世面所見乾隆時期剔紅龍紋捧盒以圓形或花瓣形為主,此類方形漆盒較為少見。

近百件藝術珍品在廈巡展,深深吸引廈門觀展者。 楊伏山 攝

  據介紹,該照片曾於2009年參加湖北省博物館主辦的《物我觀照》展覽,並著錄於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物我觀照——鴻禧美術館藏雅趣目錄》中。

  展覽現場還展出了眾多古代玉器,其中一件清乾隆白玉雕饕餮紋花觚尤為引人矚目。工作人員介紹說,花觚是仿青銅器造型的一種陳設器,出現於清初,主要盛行於順治、康熙、乾隆時期。此次展出的白玉花觚以和田玉籽料雕琢而成,來自清乾隆時期宮廷造辦處,應在清朝末年或民國時期流散至英國,後由英國澤西島伯爵及其夫人收藏,輾轉近百年後如今終於重回故裡,亮相北京古天一今年的秋季藝術品拍賣會。

  據了解,古天一秋拍會12月初將在京舉行。(完)

相關焦點

  • 《臺灣鴻禧美術館藏品系列展》在武漢展出(圖)
    《臺灣鴻禧美術館藏品系列展》在武漢展出(圖) 2008年12月02日 18:35 來源:中國新聞網 臺灣鴻禧美術館藏品系列展在湖北省博物館開展。作 者:張暢   中新網12月2日電 享有「臺灣小故宮」之稱的臺灣鴻禧美術館的館藏珍品,於2008年12月2日至2009年7月31日在湖北省博物館展出。此次系列展共有展品326件(套),展覽分四部分,其中書畫展的展品包括文徵明、八大山人、「清初四王」以及近現代著名繪畫大師的作品。
  • 兩岸聯手首次在臺展出船政文物藏品
    中新社福州6月16日電 (於千)由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提供的一批船政文化老照片、船政學堂學生畢業證和航模等文物藏品16日啟程赴臺展出。這批藏品將與臺灣方面相關文物及藏品合璧,首次在兩岸聯手舉辦的紀念「沈葆楨撫臺140周年——《船政與臺灣》」特展上集中與公眾見面。  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與臺灣海軍軍官學校校友文教基金會將聯合展出相關文物及藏品。
  • 臺灣館藏織錦珍品「衣錦榮歸」大陸展出
    抗戰勝利後,一部分文物運至臺灣被臺北歷史博物館所收藏,一部分則回到河南,收藏於河南博物院。   「同根同宗同源的兩批文物就這樣長期分居兩岸,今天這批織錦品文物能夠『衣錦榮歸』,是文博界的一大幸事,」河南博物院副院長丁福利說。   丁福利介紹,自改革開放以來,兩岸文博界的交流不斷加深,大陸的博物館藏品曾多次赴臺灣展出,但臺灣藏品到大陸展出的卻不多。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首次在澳大利亞展出
    中新社雪梨4月4日電 坎培拉消息:《中國藝術的歷史表達: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書法與繪畫》展覽4日在位於坎培拉的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開幕。這是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首次在澳大利亞展出。展覽中的展品是澳大利亞原住民樹皮藝術的最重要典藏,也是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的標誌性收藏之一。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館長馬修·特利卡表示,很驕傲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合作,將這些中國書畫珍品引入澳大利亞進行展出。他說:「澳大利亞觀眾不僅能從巨幅的動態展示中感受活靈活現的歷史人物,也會被現代水墨畫的活力和美感所感染,因為它們與幾個世紀前的書法傳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藏品有望在聖母百花大教堂展出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藏品有望在聖母百花大教堂展出  「如果有機會,可以把佛羅倫斯大教堂博物館的藏品運來十三行博物館展覽!」昨日,被譽為世界上最美教堂的佛羅倫斯聖母百花大教堂博物館館長FrancoLucchesi到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參觀時表示,希望以後有機會利用互展的形式把教堂的展品帶到廣州,把十三行博物館的展品帶到佛羅倫斯展出。
  • 兩岸文物藏品首次「合璧」《船政與臺灣》特展
    兩岸文物藏品首次「合璧」《船政與臺灣》特展 2014-06-26 17:55:5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馬宣 攝《船政與臺灣》特展吸引了兩岸媒體的關注 。 馬宣 攝《船政與臺灣》特展,6月17日在高雄科學工藝博物館拉開帷幕。. 馬宣 攝   中新網福州6月26日電 (馬宣)由兩岸聯手舉辦的紀念「沈葆楨撫臺140周年——《船政與臺灣》」特展,現正在臺灣臺北、高雄展出。
  • 「可觸摸的記憶——館藏藝術檔案文獻展」在江蘇省美術館展出
    12月15日,「可觸摸的記憶——館藏藝術檔案文獻展」在江蘇省美術館陳列館展出,展覽將持續至2021年03月20日。   據了解,這是江蘇省美術館首次推出館藏藝術檔案文獻展,展出展覽檔案、名家信札、珍本圖書等。
  • 董其昌莫奈在列,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3萬件藏品數字版權開放
    近期,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CMA)宣布,開放館藏3萬件公共領域藝術品的數字版權。此外,公開超過6.1萬件作品的資料。澎湃新聞了解到,克裡夫蘭藝術博物館最著名的中國書畫藏品當屬董其昌以王蒙《青卞隱居圖》為母題所作的巨幅山水畫《青卞圖》(此前曾在上海博物館展出)。
  • 單霽翔來廈博開直播啦!帶你雲賞「鎮館之寶」和精品文創!
    兩位大咖在「逛廈博·聊文創」直播中,向網友推介廈博「鎮館之寶」和廈博文創。單霽翔還在廈門市博物館為廈門文博IP應用大賽(2020)獲獎作品頒獎,現場開講《故宮博物院的守正創新》。  雲逛廈博賞《國寶檔案》文物  雲逛廈博,三件登上央視《國寶檔案》的文物成為主播推薦對象。第一件文物是清德化窯素三彩達摩坐像。
  • 「五一」小長假 北京地區的博物館、美術館都在展出些啥?
    5月1日起,地處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等國有藝術場館正式對外開放,一些知名民營藝術機構也陸續「醒來」。雖然這些場館都採取全員線上限量預約,且觀眾須全程正確佩戴口罩,但「終於等到你」的人們還是紛紛走出家門參觀展覽。5月1日,記者分別查詢國家博物館等藝術場館預約系統,發現其5月1日-5日的門票已全部約滿。
  • 臺灣知名收藏家徐政夫:好藝術顧問就像好醫生
    原標題:臺灣知名收藏家徐政夫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分享古玩收藏經驗:  好的藝術顧問就像好的醫生一樣重要原任大學教授,後因對中國文物的熱愛而踏入藝術行業,從事文物藝術經簡介,曾擔任臺灣地區最大的文物商店寒舍總經理。1992年,發起成立了臺灣地區最具影響力的文物收藏團體清玩雅集。2008年在北京東風藝術園成立北京觀想藝術中心。
  • 2018臺灣藝術博覽會開幕 20餘家大陸藝術機構參展
    9月7日,「2018臺灣藝術博覽會」在臺北世貿一館開幕。近400個攤位上,約百位臺灣及駐臺藝術家,帶來繪畫、陶瓷、布藝、手工等逾千件展品。其中,20餘家主要來自廈門的大陸藝術機構參展。  來自福建省的陶瓷藝術大師李錦峰,從事雕塑20餘載,一直致力於傳統陶瓷雕塑的當代傳承與藝術創新。首次攜30餘件個人作品來臺參展,李錦峰說,感受到臺灣同胞很熱情。
  • 首次公開 7年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都收藏了哪些作品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9月21日報導: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成立近7年來,首次系統梳理並對公眾展示館藏作品展——「客人的到來」。舉辦了那麼多展覽的PSA,又有哪些館藏呢?記者看到,此次展出了近40位/組國內外藝術家的總計60餘件作品,內容涵蓋影像、攝影、繪畫、雕塑、裝置、文獻等多種形式。
  • 臺北老街區剝皮寮展出經典藏品 管窺史痕
    臺北老街區剝皮寮展出經典藏品 管窺史痕     圖為當天主辦單位選定五個極具歷史意義的文物作為開箱寶物,並於開幕禮上由臺北市長郝龍斌(中)等5位貴賓分別開啟「歷史之匣
  • 特寫:大陸知名金融機構來了臺灣實習生
    新華社北京8月7日電(記者石龍洪)「網購、打車、叫外賣,這裡一個手機就可搞定生活大小事」「大陸的開放政策推動了科技發展,讓城市面貌煥然一新」「我願意來大陸工作,在這裡發展大有前景」……談及近三周的實習生活,在多家大陸知名金融機構實習的臺灣高校學生直言開闊眼界、收穫良多。
  • 中國藏品驚豔丹佛藝術博物館 美國華人功不可沒
    中國藏品驚豔丹佛藝術博物館 美國華人功不可沒
  • 一周觀展指南|希臘文物修復現場可看,戲畫、翰青延期展出
    展覽以陶瓷-繪畫裝置構建「家庭生活」場景,通過多樣化的藝術形式超越傳統環境的實際範疇。「阿賴耶」來自佛教用語,在梵文中原意為「藏」。藝術家趙洋的所有繪畫都指向觀者的慾念,意指身體的「從哪裡來」與「到哪裡去」。
  • 從「臺北當代」看臺灣藝術市場未來
    為此,我們採訪了臺灣資深藝術顧問林順傑和臺灣知名藝術媒體非池中的常駐作家詔藝,一起來探討臺北當代藝博會和臺灣藝術市場的前景。在展會三天圍繞「過去」、「現在」和「未來」三個主題,討論從二十世紀中亞洲當代藝術家,現今新晉知名藝術家,以及未來博物館和文化機構的發展。不同於香港巴塞爾的國際化和大規模,任天晉有意將臺北當代打造成以亞洲市場為主的區域性藝博會。
  • 【從300個瞬間看2020】藝術市場:高端藏品越來越熱
    【從300個瞬間看2020】藝術市場:高端藏品越來越熱
  • 來廈交流,臺灣老師很吃驚:想不到廈門農村竟如此現代化
    7月17日下午,去老院子民俗文化風情園,觀看《閩南傳奇》秀;18日下午,在泉州參觀閩臺緣博物館;19日晚上,在廈門文化藝術中心,欣賞《閩南神韻》;20日下午,聆聽閩南文化講座……這是第八屆海峽兩岸中學生閩南文化夏令營的行程表,活動名副其實,閩南文化體驗是其中重頭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