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期間,不管是哪個階段,身邊總有這樣的同學:每天該玩玩、該學學,有玩的機會是一點都不會落下,但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而有的同學不管什麼時候都在學習,不是在看書就是在寫作業,但學習成績卻是差強人意。
遇到這樣的學生,同學和老師都會說這是他聰明。實際上,哈佛大學曾對「智商對學習成績的影響」做過調查研究。
100-115分屬於正常智商;智商高於130屬於智力超常;智商低於90屬於低智。然而在調查中顯示:智商高於130或低於90的學生,僅佔全部學生的2%。
簡單來說:智商對學習成績的影響,只有在你和愛因斯坦同班的情況下才能看得出來。
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影響學習成績的主要因素有學習態度、學習效率、努力程度和心理因素。在學習態度、努力程度和心理因素相同的情況下,差距也就產生在學習效率上。
很多孩子看上去一天到晚都在學習,但是學習效率低,沒有管理好時間,導致需要更多的時間填充知識,落下的知識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產生的差距也就越來越大。這種表現就可以稱之為假努力。
對於學霸來說,更看重學習效率,學習效率的基礎就是時間管理。很多孩子因為不會管理時間,不知道應該先做什麼,導致每科作業都做了一半,做什麼都沉不下心,最後草草了事。這就是浪費學習時間的最典型例子。
時間管理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其實從孩子2歲開始,作為家長就要給孩子傳遞時間管理的概念。這時孩子因為不懂得時間,經常有拖拉、磨蹭的行為,更不知道著急。所以,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要儘早。
即使是孩子,每天也有很多事情需要做,這時就需要孩子將事情按照重要程度進行分級,就會運用到「四象限法則」。
四象限法則會將事情分為下圖中的四類,根據重要程度將事情進行排序,然後判斷第一件事需要做什麼,其次做什麼。
在實際操作中,你會發現孩子很多時候是分不清緊急、重要、想要和需要這些概念的。這時就需要告訴孩子「需要」和「想要」的區別。比如:
「我需要吃飯,因為我很餓了。」
「我想要去散步,因為可以放鬆一下身體。」
通過舉實際例子,引導孩子理解需要和想要的概念。在生活中,儘可能地高頻率與孩子討論這類話題,能幫助孩子更清晰地認知這兩個概念的區別。
孩子2歲的時候,可以用對話的方式引入想要和需要的概念,3歲時孩子的認知能力提高就可以區分這兩種概念了。我個人認為遊戲是幫孩子理解抽象概念的最佳方式之一。可以根據孩子的喜歡,準備一些卡片,讓孩子判斷哪些是想要,哪些是需要。
概念如果孩子還是不能理解,也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理解。6歲以下的孩子還處於具象思維階段,對故事和圖片的理解程度要高於抽象文字。藉助繪本來教要更容易,我在教孩子時間管理時就用到了《駕,時間!籲,時間》這本書。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他可以雙面閱讀,從前到後與從後往前是兩個不同的故事。
通過主人公和小馬的故事,讓孩子理解時間加速和減慢的變化,以及時間的變化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故事中還提到了對時間的認知,以及孩子生活中的一些磨蹭、拖拉行為,豐富孩子對時間的概念。
我是萍萍媽媽育兒師,也是擁有兩個寶寶的媽媽,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育兒乾貨。
希望我的一點經驗和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孩子能更好地成長!
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