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有25%到50%的青少年可能成為校園欺凌的施害者,或者成為欺凌的受害者,或者兩者兼而有之。無論當事人是接受還是抗拒,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都有各種相關的負面影響,包括自閉、抑鬱和焦慮。此前,發表在《社會認知與情感神經科學》上的一項研究,揭示了一個這樣的因素:欺凌者和受害者都顯示出大腦對生氣和恐懼面孔的不同反應。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約翰娜·斯沃茲教授和她的同事們研究了49名12至15歲的青少年,這些青少年是從當地社區招募的。他們首先報告了過去12個月中與「欺凌相關」(無論是欺凌者還是受害者)的經歷。這是一種非物質欺凌形式,涉及損害個人的社會地位和人際關係。這可能需要將孩子排除在社交活動之外(例如聚會或在午餐桌上聊天的團體),或者傳播八卦或謠言。接下來,向參與者展示一系列臉部圖像,這些臉部圖像被選擇用來在使用核磁共振(MRI)掃描大腦時發出恐懼、憤怒或幸福的信號。研究小組發現大腦的杏仁核(參與檢測威脅的大腦區域)的活動模式與欺凌相關問卷的得分之間存在明確的關係。
欺凌施害者在看到憤怒的面孔時,大腦的杏仁核活動高於平均水平,而看到恐懼的面孔時的活動較低,這與當事人做過的欺凌行為有關。同時,欺凌受害者的杏仁核對憤怒的面孔的反應更快、同時對恐懼的面孔的反應更高,這與遭受欺凌的經歷有關。掃描結果還表明,面對恐懼的面孔,大腦前額葉扣帶回皮層(rACC)的活動增加與較少的欺凌行為有關。
研究人員寫道:「這些結果表明,欺凌施害者/受害者與憤怒和恐懼面孔的不同模式的神經活動有關,這可能有助於人們理解這一群體大腦信息活動的處理模式,從而在施害行為發生前進行預測。」
研究人員認為,當涉及到欺凌行為時,杏仁核對憤怒的面孔有強烈反應的青少年更傾向於將社會環境中的同伴視為敵對的關係。同時,對恐懼面孔的低反應性可能與感知或處理別人困擾的能力下降有關,這可能導致同理心缺乏,很難產生同情和憐憫的情緒。這樣的組合可能會使當事人更容易作出欺凌行為。
同時,研究人員認為,對於恐懼或憤怒的面孔都有較強反應的青少年,更有可能避開同齡人,從而導致他們的排斥感增加並增加了受害的機會。也就是說,在校園群體關係中,表現出「不合群」特徵的青少年更容易被視為「異類」,他們在遭受校園霸凌者的施虐行為時,通常會採取躲避或順從的策略,這樣更增加自身長期被欺凌的風險。
因此,斯沃茨和她的團隊推測,如果對欺凌者大腦的杏仁核、在面對憤怒和恐懼的面孔時進行引導,增加對他人痛苦的感知能力,可能會促進當事人的同理心,並減少校園霸凌的可能性。
如今世界各地的青少年群體,都或多或少的有過欺凌/受害的經歷,正是鑑於問題的嚴重性,才更迫切需要與此相關的科學研究和探索,如果未來將這些研究進行縱向拓展,它們將有助於闡明有偏見的社會情感處理方式是如何增加青少年欺凌或受害風險的,並能夠輔助相關部門制定更有針對性的幹預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