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霸凌誰之過?科學研究表明,欺凌行為與大腦感知能力有關

2020-12-22 俗娃日課

大約有25%到50%的青少年可能成為校園欺凌的施害者,或者成為欺凌的受害者,或者兩者兼而有之。無論當事人是接受還是抗拒,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都有各種相關的負面影響,包括自閉、抑鬱和焦慮。此前,發表在《社會認知與情感神經科學》上的一項研究,揭示了一個這樣的因素:欺凌者和受害者都顯示出大腦對生氣和恐懼面孔的不同反應。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約翰娜·斯沃茲教授和她的同事們研究了49名12至15歲的青少年,這些青少年是從當地社區招募的。他們首先報告了過去12個月中與「欺凌相關」(無論是欺凌者還是受害者)的經歷。這是一種非物質欺凌形式,涉及損害個人的社會地位和人際關係。這可能需要將孩子排除在社交活動之外(例如聚會或在午餐桌上聊天的團體),或者傳播八卦或謠言。接下來,向參與者展示一系列臉部圖像,這些臉部圖像被選擇用來在使用核磁共振(MRI)掃描大腦時發出恐懼、憤怒或幸福的信號。研究小組發現大腦的杏仁核(參與檢測威脅的大腦區域)的活動模式與欺凌相關問卷的得分之間存在明確的關係。

欺凌施害者在看到憤怒的面孔時,大腦的杏仁核活動高於平均水平,而看到恐懼的面孔時的活動較低,這與當事人做過的欺凌行為有關。同時,欺凌受害者的杏仁核對憤怒的面孔的反應更快、同時對恐懼的面孔的反應更高,這與遭受欺凌的經歷有關。掃描結果還表明,面對恐懼的面孔,大腦前額葉扣帶回皮層(rACC)的活動增加與較少的欺凌行為有關。

研究人員寫道:「這些結果表明,欺凌施害者/受害者與憤怒和恐懼面孔的不同模式的神經活動有關,這可能有助於人們理解這一群體大腦信息活動的處理模式,從而在施害行為發生前進行預測。」

研究人員認為,當涉及到欺凌行為時,杏仁核對憤怒的面孔有強烈反應的青少年更傾向於將社會環境中的同伴視為敵對的關係。同時,對恐懼面孔的低反應性可能與感知或處理別人困擾的能力下降有關,這可能導致同理心缺乏,很難產生同情和憐憫的情緒。這樣的組合可能會使當事人更容易作出欺凌行為。

同時,研究人員認為,對於恐懼或憤怒的面孔都有較強反應的青少年,更有可能避開同齡人,從而導致他們的排斥感增加並增加了受害的機會。也就是說,在校園群體關係中,表現出「不合群」特徵的青少年更容易被視為「異類」,他們在遭受校園霸凌者的施虐行為時,通常會採取躲避或順從的策略,這樣更增加自身長期被欺凌的風險。

因此,斯沃茨和她的團隊推測,如果對欺凌者大腦的杏仁核、在面對憤怒和恐懼的面孔時進行引導,增加對他人痛苦的感知能力,可能會促進當事人的同理心,並減少校園霸凌的可能性。

如今世界各地的青少年群體,都或多或少的有過欺凌/受害的經歷,正是鑑於問題的嚴重性,才更迫切需要與此相關的科學研究和探索,如果未來將這些研究進行縱向拓展,它們將有助於闡明有偏見的社會情感處理方式是如何增加青少年欺凌或受害風險的,並能夠輔助相關部門制定更有針對性的幹預措施。

相關焦點

  • 校園霸凌事件頻出誰之過?那些被霸凌的孩子,最後都怎麼樣了?
    校園霸凌屢見不鮮,屢禁不止。本該是最天真、最青春的年紀,在書香滿園的校園,學習,積極向上。可是當一件件觸目驚心的霸凌事件被暴出時,我們甚至都不敢相信,這些未曾被殘酷社會浸染過的天真面孔,怎會做出如此惡劣行徑? 不是說人之初,性本善嗎?我們常見的霸凌事件,大多發生在初高中,青春叛逆期。
  • 向全世界的校園霸凌,說NO!
    ,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傷害的校園欺凌進行專項治理。 2016年11月,教育部、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要求加強教育預防、依法懲戒和綜合治理,切實防治學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發生。 半年內兩次通知,充分證明了國家加大治理校園霸凌等惡性行為和案件的力度和決心。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校方和社會的態度。
  • 對校園霸凌說不
    全球概況:約1.5億名青少年遭遇校園霸凌 學校本應是孩子學習和成長的安全之地,但對全球約1.5億名青少年來說,情況卻並非如此。 201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題為《數字背後:結束學校暴力和欺凌》的報告,指出在全球範圍內,有32%的學生近一個月內,被學校的同齡人欺凌至少一次。
  • 被隱匿的校園之惡——校園霸凌
    第三類叫「網絡霸凌」或「電子霸凌」(Cyber Bully),是高科技時代的新產物,即通過電話、電郵、網絡、手機簡訊等電子手段,向欺凌對象實行攻擊、誣衊、恐嚇等。專家特別指出,網絡霸凌可能是現實社會中第一、二類霸凌在虛擬世界的繼續。有的人把實施第一、二類霸凌的錄音、錄像散布到網絡,對受害人施加進一步的傷害。
  • 女生遭欺凌68秒被打超40次,校園霸凌行為應當承擔何種法律責任?
    在11月20日晚,一個「女孩當街遭欺凌」的視頻在網絡上熱傳,此事件引來不少批評的聲音,校園霸凌這個話題再次為人們所討論。這段視頻事發地於南寧市上林縣,當地相關部門隨後展開了調查處置工作。一、校園霸凌行為多發生在中小學,行為人會承擔何種法律責任?
  • 男孩子遭校園霸凌,誰負責?
    近日,再次在網上看到校園霸凌事件,真是讓人心痛。是什麼原因助長校霸欺凌事件不斷發生,越演越烈?網絡爆出陝西一六年級住校男孩每周都會遭到4名同學收保護費,不給就蒙頭打,刀具割,冷水澆等校園欺凌行為。直到被家人發現男孩的被子上血跡斑斑,才知道男孩在校受欺凌時間長達半年之久。而男孩受欺負不敢告訴老師和家長,怕說了被打得更厲害,選擇了隱忍。
  • 當校園霸凌發生之時……
    當校園霸凌事件發生後,被欺凌的孩子受傷害最大,不僅身體受折磨,心理健康也極受影響。且不說性格是否變得敏感孤僻、膽怯多疑,就連校園也變成想要逃離之地。在本該好好享受教育的年紀,卻要忍受無端的惡意。柳州事件中被欺凌的孩子,由於長期處於恐懼、受虐的狀態,已患中度抑鬱。
  • 對校園欺凌說不!李滄區委政法委網絡警示微視頻:校園彩虹傘
    在世界的各個國家,每天都會發生校園欺凌的事件,並不時有校園學生暴力案件的報導,其中還有一些性質相當惡劣的案件。案件中那些心靈被扭曲的孩子們作案手段之殘忍,令人觸目驚心。從「中關村二小事件」開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校園霸凌。
  • 霸凌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丨面對校園霸凌,家長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校園霸凌到底有多普遍說到校園霸凌這件事,先引用一項對於荷蘭中學的調查,裡面說校園霸凌現象在9-11歲的學生群體中發生率為16%,也就是說,每25個學生中就有4個學生遭遇過霸凌,國外一項對於32所荷蘭中學共計2766名學生的調查中顯示,超過60%的霸凌行為出現在同年級中,而10%的學生受到過來自高年級的同學的霸凌。相比之下,只有4%的同學受到過來自低年級同學的霸凌。所以霸凌行為,更多的是「近水樓臺先得月」,跨年級的霸凌,以及由於年齡,體力上的優勢而造成的霸凌比例,反而比預想中低得多。
  • 女孩被逼下跪叫「爸爸」:校園霸凌的魔爪下,多少孩子在絕望掙扎
    只有被欺凌的孩子被籠罩在揮之不去的陰影之下。他所遭受的創傷不會因為一句風輕雲淡的道歉而消失,校園霸凌事件帶來的痛苦記憶也需要伴隨他一生。「孩子之所以是孩子,不僅因為他們沒有自我保護能力,還因為他們對作惡毫無自控能力。你不告訴他那是惡,他能把別人逼死。你不告訴他要反抗,他能被別人逼死。」
  • 市人大代表討論防範校園霸凌:建議"反校園欺凌"教育設為必修課
    前一段時間,影片《少年的你》再次引起對校園霸凌的討論。   昨天北京市人代會報到時,有代表提議將 「反校園欺凌」教育納入中小學課堂,設置為必修課;還有來自學校的代表分享了防範心得,如將小學廁所從密閉改成半密閉、加強安保制度等。   昨天,市人大代表劉峰、鍾亞利來到新京千龍「兩會」訪談間,討論對校園霸凌的防範。
  • 校園霸凌會給孩子帶來難以磨滅的心理創傷
    與之相反,對霸凌的研究則是一個較新的領域,直到上世紀70年代挪威心理學家丹·歐維斯(Dan Olweus)才在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地區展開研究。在美國,上世紀90年代末因為年輕人被殺或者自殺,特別是1998年科倫拜校園槍擊事件之後,霸凌行為開始在美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之後,霸凌對孩子有什麼長期影響的研究在發達國家展開,最長的研究追蹤了一個人的半生。
  • 芬蘭的「反校園霸凌」項目告訴孩子:永遠不做旁觀者
    「校園霸凌」對孩子可能造成多重身心創傷,因而它成為父母們內心深處的一種隱憂。如何預防和處理校園霸凌,相信是不少父母關心的話題。有些父母認為,主要靠家庭教育預防;也有父母相信以暴制暴。這些想法是否可行?下文介紹了芬蘭學校實施的反欺凌項目的經驗,並給出了幫助遭遇霸凌孩子的4點建議,值得一讀。
  • 【熱點探討】面對「校園霸凌」法律怎麼規定?
    校園霸凌事件中的一方當事人---欺凌者:是誰給了他們欺辱他人的底氣,是誰助長了他們肆意妄為的威風...網路遊戲中暴力場景的爭鬥、影視劇情中打砸搶的渲染、小說漫畫裡的大哥馬仔的兄弟義氣,這些,在心智還尚未成熟的學生心裡都會烙下印記,如果沒有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及時指引,就極易誤入歧途,尋找欺辱他人的快感。
  • 學霸疑遭欺凌跳樓,校園霸凌離你家孩子到底遠不遠?
    但作為旁觀者,思思老師今天想跟你探討的是校園霸凌到底有多可怕,校園霸凌到底離我們遠不遠?校園霸凌到底有多可怕,或許我們不是當事人,我們無法感同身受。但我們可以聽聽那些曾經被霸凌過的人,他們的感受是什麼樣的。知乎上有個關注度很高的話題是「你遭受「霸凌」或「校園暴力」的經歷是怎樣的?事後如何處理?」
  • 《少年的你》直面校園霸凌,看看歐美國家都是怎麼做的?
    事實上,「校園霸凌」的廣泛程度遠遠超乎人們平時的認知。它最可怕的地方在於,這背後罪行的實施者是未成年人,很多施暴者在對他人施暴的時候往往並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給他人帶來多大的傷害。很多被施暴者,可能要很多年之後,才知道自己當年遭遇了校園霸凌,或者在當時已經意識到自己被欺負了,卻不知道跟誰求助。
  • 關於校園霸凌
    你遭遇過校園霸凌嗎?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過一個「習得性無助」的心理效應,指的是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任聽擺布的行為,一些孩子被霸凌時如果父母教育得當,老師處理得當,孩子會告訴父母和老師,繼續尋求他們的幫助,從而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
  • 校園霸凌欺凌事件,究竟有多可怕?我們是時候向校園暴力說不了!
    最近幾年間,校園欺凌霸凌事件層出不窮,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我們不禁要問,什麼時候書聲琅琅的校園,變成了劊子手隨便屠宰的地獄,本該是享受青春靚麗年華的少男少女,卻一不小心步入社會的深淵,走上了校園暴力的不歸路。
  • 孩子遭遇校園霸凌怎麼辦,如何正確應對校園霸凌
    近年來校園霸凌這個詞不斷出現在我們的耳邊,甚至因為校園霸凌導致的悲劇也屢有報導,讓人也十分惋惜。那麼,當孩子遭遇校園霸凌怎麼辦?如何正確應對校園霸凌呢?前幾天,看到一篇新聞報導,報導裡一名15歲的孩子被6名教職生打死,並被掩埋在當地的一處農田裡,當人們發現時,這名15歲的孩子已經死亡。
  • 關注校園霸凌後兒童心理問題
    欺凌弱小是我們從古至今一直存在的一種現象,校園則是霸凌的重災區,在世界的各大國家每天都會發生校園霸凌事件,大約有28%的兒童偶爾被霸凌,15%的兒童經常被霸凌。學生欺凌事件2007年廣東開平一個初二女生得罪了校園內拜把子七姐妹,被擄到一家賓館,七姐妹找來四個未成年少男輪姦毆打了這個女生,並將過程傳到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