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槍槍,來源/ 微信公眾號「三個料理人」(ID:sanjiangfood),觀察者網已獲授權轉載。】
民間常說「食在廣州」,這一點都不誇張。無論是山珍海味,還是家常便飯,夜宵小吃,廣州都不會虧待你的味蕾。而在三匠廚房看來,其中最有廣府特色,最能代表「食在廣州」主流的,莫過於「早茶」。
圖片來源:tumblr
老廣的「早茶」情結自不必多言,2015年7月15日,閉關改造3年的白天鵝賓館重新開門迎客,當時宏圖府外等候喝早茶的隊伍有100米長。而對初到廣州的異鄉人來說,「飲早茶」也往往是他們適應並融入廣州社會的開始。
廣州人把飲早茶稱為「嘆早茶」,嘆在粵語裡就是慢慢享受的意思。早茶文化其實並不是廣州特有,上海、揚州、天津、北京等城市都曾有過自己的早茶傳統、茶館文化。但只有廣式早茶,還能在快速變革的城市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而不是淪為少數懷舊者的私人記憶。
改革開放之後,粵菜北上,全國許多城市都出現了早茶,但總有說不出的不正宗和彆扭,似乎只有在粵港地區,早茶才是對味的。這是為什麼?
上茶樓,是整個廣東生命之表現
對三匠廚房來說,廣式早茶最可貴的地方在於:它代表著一種平民可以企及的精緻生活。這是早茶的應有之意。早茶在起源之初,就是為路人、底層的苦力提供一個可以裹腹歇腳聊天的茶寮茶館。
根據廣州市檔案館主編的《人文廣州叢書》記載[1],清鹹豐、同治年間,廣州出現了現代茶樓的前身「一釐館」「二釐館」。「一釐館」即最低層次的路邊茶寮,供應茶水糕點,設施簡陋,僅以幾把木桌木凳迎客。「二釐館」比「一釐館」稍微高級一些,但也是設在肉菜市場、街頭巷口的簡陋茶館,喝一頓茶只用付二釐銀錢。
「二釐館」最著名的就是「一盅兩件」,「一盅」指的就是以石灣產的大耳粗嘴綠釉鵪鶉壺,配一個瓦茶盅,壺多放些雜茶,茶味澀而沒有香氣。「兩件」則是多供應以大件松糕、芋頭糕、芽菜粉、大包等貨廉價美的茶點,以擺臺形式,由客人自選取食,不用點叫,食畢結帳,「一盅兩件」後來成了廣州人飲茶的代名詞。
民國時期廣州茶樓上的茶客,圖片來源:攝影師鄭迅
光緒年間,廣州地區近代工商業發展迅速,商人、自由職業者、手工業者、僱傭工人等工商階層興起,為了滿足新階層的需求,新式茶樓應運而生。
十三行出現了廣州第一間為人所熟知的茶樓——三元樓。三元樓樓高三層,裝飾堂皇而體面,這是較高檔次的「茶館」,主要是文人墨客、富紳巨賈等有錢有閒階層的最愛,於是有了閒句:「有錢樓上樓,無錢地下踎」(粵語,「踎」即蹲)。
自三元樓之後,大家才開始把茶居叫做茶樓,把飲茶叫「上高樓」,當時人所熟知的茶樓有惠如樓、榮華樓、妙奇香、陶陶居(傳說是清末康有為的手筆)、蓮香樓等,這些茶樓無一例外陳設講究、環境清幽、茶靚水滾、點心精美,成了各色人等洽談生意、打探信息、招待親友、消磨時間的絕佳去處。
但即使是高檔茶樓層出不窮,早茶並沒有淪為富人的專利,引車賣漿之流也都能享受早茶。吳家盛的《廣州通信》(《十日談》1933年第6期)對廣州人上茶樓的盛況有過經典描述:
「上茶樓是廣州人——不,廣東的整個生命之表現!那茶樓上你就明白廣州人之為廣州人也!要是一天不上茶樓!——早六點至九點,下午十二點至三四點,晚五六點至十二點,大開茶鍋,請你喝,自然廣州的喝是小蓋兒碗,一點點喝,沒有大壺作牛飲的,而且非吃點鮮蝦餃、馬慄糕不可!——就要壞。」[2]
此外,茶樓與飲早茶的影響力並不僅局限在廣州。民國時期,粵菜在上海風頭無兩,據專欄作家周松芳考證,上世紀20年代上海關於廣州飲食的報導,多是關注茶樓。可以說,當時講「食在廣州」,第一個想起的就是早茶和茶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