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工作卻在個稅App上查到工資記錄!大學生「被入職」,背後竟有企業...

2021-01-13 中國青年報

沒開始工作卻在個稅App上查詢到工資記錄!最近一段時間,有不少大學生發現自己莫名「被入職」。記者從國家稅務總局了解到,近期稅務部門與公安、教育等部門依法查處了一批冒用個人身份信息涉稅案件,涉及北京、河北、寧波、深圳等地多家企業和部分地區高校學生。

「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大學生信息洩露多指向學校內部。一些企業利用買來的大學生信息虛假申報,藉此偷逃稅。

出現多起大學生「被入職」,企業藉此偷逃稅

在國家稅務總局公布的案件中,北京某設計諮詢公司冒用高校25名大學生身份信息進行虛假申報,虛列人員成本45.26萬元,偷稅11.25萬元;寧波3家公司冒用779名大學生個人信息,虛假申報個人收入1962萬元,逃避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392萬元。

重慶大學的茶茶就被一家公司入職了。「個稅App記錄顯示,我從2019年7月開始任職於寧波眾平人力資源有限公司,每月工資4975元,已申報稅額0元。」她說,從未聽說過這家公司,也不曾籤訂入職合同,更沒收到過工資。

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此前發布公告,表示有學生反映個人信息被不法企業冒用,用於虛假報稅。

陝西、河南等地多所高校也都出現此類事件。原西北工業大學明德學院大一至大四年級共有614名學生個人納稅記錄異常,其中涉及3人以上的企業22家,可能存在冒用信息、虛發工資的情形。河南財經政法大學部分學生查到工資記錄但並未就職。

深圳市稅務局第一稽查局檢查一科副科長張曉丹表示,冒用大學生身份信息虛增人工成本是近幾年出現的偷逃稅手段。涉案企業「發」給學生的工資薪酬普遍不到5000元,低於個稅起徵點,既不用為這部分虛增員工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又虛增了企業經營成本,減少了應繳納的企業所得稅。

張曉丹認為,企業之所以盯上大學生,主要是因為大學生尚未就業,很少會關注個稅繳納等情況。

大學生信息在網上「多且不貴」

記者調查發現,學生身份信息存在洩露風險,在網絡上可輕易買到大學生的身份信息。

經查實,北京的相關案件中,涉案公司實際控制人的同學為某高校老師,雙方籤訂了一份「校企合作協議」,約定選派該校大學生到公司實習,老師向公司提供學生的姓名和身份信息,但學生並未真正參與實習工作。

寧波的相關案件中,涉案人耿某的孩子在校期間參與統一購買火車票、組織報名普通話考試等工作,掌握了大量學生身份信息。耿某發現孩子電腦信息後,將其拷貝給另一涉案人葉某,葉某則利用這些信息為公司避稅。

北京一所高校的學生會成員告訴記者,學校在收集信息時,經常用excel表格統計,「一個大表直接發到學生群裡,上面能看到之前填表人的相關信息,想獲取很容易。」

學校文印店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學生在列印文件時,經常會用U盤拷貝到店鋪的電腦上,「他們基本不會注意文件有沒有刪除,身份證、護照掃描件等信息很多,很容易獲取。」

一些涉案企業表示,所用的學生身份信息都是網上購買的,「很多」「不貴」。

記者在某網絡平臺搜索發現一些賣家在倒賣身份信息。記者聯繫到一名賣家,該賣家表示,身份證、手機號、住址等基本信息,一條幾分錢到幾毛錢不等,在校大學生的身份信息價格會稍微高一點。為了證明其數據可靠,他還發來一張樣表,上面有10多名大學生的信息,包括姓名、出生年月、身份證號、戶籍、就讀院校和專業等。

「被入職」可能影響個人誠信 需加大打擊力度

稅務人員提示,尚未就業的大學生信息被冒用後,由於到期沒有申請彙算清繳,可能會產生欠稅、無法列印完稅證明等問題。畢業後就業時,用人單位可能會對其應屆生身份和個人誠信產生誤會。

張曉丹表示,個人所得稅App上線前,此類「被入職」情況很難被發現。現在,大學生可以通過個稅App查詢就職記錄,對異常結果進行申訴。

不過,稅務部門負責人介紹,此類處理申訴存在一些困難。在核查過程中,由於涉及多個部門、多個區域,存在權限和地域壁壘。比如,受害學生的地點在重慶,涉案企業的地點在寧波,需要重慶稅務部門聯繫寧波當地的稅務機關調查。

「各地稅務部門應提高政務信息化水平,進一步強化跨地區信息共享,提高發現和篩查違法行為的能力。」張曉丹說。

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律師趙佔領表示,學生信息被冒用首先涉及個人信息洩露,可以向公安機關報案,但能否立案還要看是否符合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立案條件。

中銀律師事務所律師王庭表示,打擊此類違法現象需要重罰失信企業,除了處以高額罰款外,還可以將其列入失信企業黑名單,降低其信用評級,並在必要時追究企業的刑事責任,以此提高違法成本。

稅務總局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下一步,稅務部門將繼續積極與相關部門密切溝通協調,加大對冒用個人身份信息實施偷稅行為的打擊力度,加強大學生身份信息保護和規範管理。

來源:新華社

相關焦點

  • 大學生「被入職」一些企業藉此偷逃稅
    新華社北京8月6日電題:緣何悄然「被入職」?有「內鬼」賣信息,一些企業藉此偷逃稅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沒開始工作卻在個稅App上查詢到工資記錄!最近一段時間,有不少大學生發現自己莫名「被入職」。「個稅App記錄顯示,我從2019年7月開始任職於寧波眾平人力資源有限公司,每月工資4975元,已申報稅額0元。」她說,從未聽說過這家公司,也不曾籤訂入職合同,更沒收到過工資。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此前發布公告,表示有學生反映個人信息被不法企業冒用,用於虛假報稅。陝西、河南等地多所高校也都出現此類事件。
  • 緣何悄然「被入職」?有「內鬼」賣信息,一些企業藉此偷逃稅
    新華社北京8月6日電題:緣何悄然「被入職」?有「內鬼」賣信息,一些企業藉此偷逃稅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沒開始工作卻在個稅App上查詢到工資記錄!最近一段時間,有不少大學生發現自己莫名「被入職」。記者從國家稅務總局了解到,近期稅務部門與公安、教育等部門依法查處了一批冒用個人身份信息涉稅案件,涉及北京、河北、寧波、深圳等地多家企業和部分地區高校學生。
  • 使用個稅APP申報時 發現 「被入職」陌生公司達2年
    但有網友在使用時發現「竟然查到我從2015年開始就被掛在其他的單位了。」 對此,市民用個稅APP填報個人信息時,不妨多留個心眼。如果在APP內發現「被入職」從未見過的陌生企業,可以通過在APP上發起在線申訴解決。
  • 個稅App上收入4750元 大學生一分沒拿還要倒貼 咋回事?
    近日,隨著首次個稅年度彙算開啟,很多人都在忙著補稅、退稅。然而,有不少大學生發現,明明自己還沒工作,個稅App上就顯示出自己好幾個月的工資記錄了。其實,這部分工資你不僅領不到,還很可能因為「個人信息洩露」帶來實質性的利益損失:
  • 大學生悄然「被入職」?「內鬼」賣信息,而企業只需趁虛而入
    最近一段時間,有不少大學生發現自己莫名「被入職」。所謂「被入職」陌生企業,是指個人身份信息被某些企業盜用,進行個人所得稅虛假申報。不良企業用他人信息發一份虛擬工資,目的就是為了逃相關稅費。多名學生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入職」了公司。
  • 用app申報個稅竟查出自己「被老闆」!背後的秘密是……
    用app申報個稅竟查出自己「被老闆」! 最近大家都在關心申報個人所得稅手機上也安裝了個人所得稅app然鵝這個app真的很神奇!
  • 莫名其妙「被就業」,個稅申報App上發生的怪事,貓膩竟是這樣……
    個人所得稅APP裡出現無關企業最近,成都市民龍先生就遇上了這樣的事:為了早點享受個稅稅收優惠,他第一時間在手機上下載了「個人所得稅」App,並通過人臉識別方式對個人信息進行了認證。甚至還有具體的「入職日期」?對此,當地稅務部門給出了這樣的回應:之所以會出現龍先生在這家企業的僱傭信息,有可能是這家企業通過這種方式虛列工資,虛增企業成本,意圖偷稅。企業虛列「隱形員工」偷稅漏稅這些企業所逃的,究竟是什麼稅?為什麼要通過這種方式逃稅?
  • 剛入職大學生獲利好 稅務總局發文減少個稅預繳
    來源:一財網原標題:剛入職大學生獲利好,稅務總局發文減少個稅預繳近期剛畢業的大學生,大部分進入新崗位,有些7月份拿到公司發放的人生第一筆工資薪金。如果收入超過一定金額,還需要預繳個稅。為了減輕畢業生、實習生預繳個稅負擔,稅務總局剛剛發文調整預扣預繳方法。
  • 大學生「被入職」、「被就業」這種現象須從嚴治理
    沒開始工作卻在個稅APP上查詢到工資記錄!最近一段時間,有不少大學生發現自己莫名「被入職」。記者從國家稅務總局了解到,近期稅務部門與公安、教育等部門依法查處了一批冒用個人身份信息涉稅案件,涉及北京、河北、寧波、深圳等地多家企業和部分地區高校學生。
  • 登陸個稅App發現有自己不知情的個稅申報記錄……
    國家稅務總局昨天對外公布多起冒用身份信息偷稅的違法案件,其中,在校大學生群體成為身份信息被冒用的「重災區」。 多起案件的線索源頭都是有納稅人登陸個稅App後發現有自己不知情的個人所得稅申報記錄。具體怎麼回事?
  • 個稅彙算倒計時20天,多退少補,發生危機卻是這些無良企業
    01 個稅彙算,爆出數家企業盜用個人身份俗話說「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自個稅彙算開始後,出現了一個新的維權群體,他們就是我們尚未就業的大學生。近期各大高校在校大學生爆料,他們的個人所得稅APP上有個人工資記錄,被眾多無良企業盜用。被查出後,企業紛紛甩鍋給企業的財稅從業人員,出納,會計紛紛躺槍。
  • 陌生公司偷偷給你「發工資」?快查查個稅APP!
    「這家公司連續給我發了一年多工資?我怎麼不知道?」 近日,2019年度個稅綜合所得彙算清繳在各地陸續啟動,不少網友反映自己個稅APP上有非供職公司的工資記錄:單筆工資薪金和勞務報酬分別多在5000元和800元以下;申訴後再次「被收入」;涉事公司連自己的電話號都有…… 誰在盜用我們的個人信息?
  • 在個稅APP上填資料,很多人發現一個大問題!
    由於關乎每個納稅人的個稅重要信息,該App一經上線就引發強烈關注。但有網友用個稅App填報個人信息時,卻發現自己「被入職」陌生企業。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遇到此問題,又該怎麼解決?任職受僱信息有問題 或為個人信息被盜網友@Asaikana 在其個人微博反映:「裝了國家稅務總局的個人所得稅App。
  • 查個稅竟發現「被入職」稅務部門:個稅信息被冒用
    圖片來自網絡進入12月,又到了個稅申報時。2021年度個稅專項附加扣除信息確認需在12月31日前完成,這關係到個人真金白銀的利益。12月16日,市民沈先生在「個人所得稅」APP上操作個稅專項附加扣除時,發現除了現在供職的公司,竟然從2019年1月開始,還有一個公司在默默給自己「發工資」。沈先生表示:「從未入職這家公司,也未收到一分錢。」12月15日,大江晚報刊登了一則提醒消息,提醒市民2021年度個稅專項附加扣除確認已經開始,納稅人扣除內容有變化要儘快修改確認。
  • 網友使用個稅App遭遇「被入職」安師大:申訴兩周後獲修正
    1月1日,他在App上提出申訴,「我從未在安徽師範大學任何部門任職過」。1月16日,上述網友收到信息提醒:「您於2019年1月1日發起的對安徽師範大學的冒用行為舉報已經處理完畢,請登錄個人所得稅App(或網頁版)通過『異議處理記錄』功能查看詳細處理情況。」
  • 「熱點」拿出你的個稅APP!沒上班卻有就職信息,後果可能很嚴重……
    由於該APP可以查詢到你目前的就職信息,有不少網友在申報時竟發現自己「被入職」到一家陌生企業!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又該怎麼解決?網友填報個稅APP時發現大問題!個別不法企業利用這個漏洞,冒用他人信息,通過虛報工資,偷逃企業所得稅,這是稅務部門和公安機關嚴厲打擊的違法犯罪行為。這種情況對於納稅人的影響較大。因為這樣會提高納稅人的稅前收入,雖然他並未從那家單位取得工資薪金。
  • 網友個稅 App 上 「被入職」其他公司,原因揭曉:曾有稿費往來
    日前,有網友在微博上表示,在該App上發現自己「被入職」了一家陌生企業。據今日澎湃新聞的報導,這位網友和那家「陌生公司」電話核實後發現,該公司曾給他開具過稿費,因此留下了相應的納稅記錄。根據這位網友的說法,對方是通過一家人力資源公司幫開稿費的,因此未曾見過此公司的名字,直到核實之後才發現這個情況。
  • 國稅總局調整個稅扣繳方法 職場新人剛到手工資要變多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原標題:國稅總局調整個稅扣繳方法,職場新人剛到手工資要變多 過去應屆畢業生等新入職人員往往會先多預扣個稅次年再退稅,今後大學生們當月就可以直接少扣一些個稅。庚鑫解釋,由於新入職大學生收入通常不會太高,而新規使得其可減除費用較高,新入職人員在當月預扣預繳個稅時,繳稅額會相對較小甚至可能無需繳稅。由於不少新入職大學生等群體還面臨著房租等較大的支出壓力,其到手的工資現金較多,將相對減輕其資金支出時的壓力。
  • 國稅總局調整個稅扣繳方法,職場新人剛到手工資要變多
    過去應屆畢業生等新入職人員往往會先多預扣個稅次年再退稅,今後大學生們當月就可以直接少扣一些個稅。記者今天獲悉,國家稅務總局出臺新規,當年新入職人員個人所得稅在預扣預繳階段的稅收負擔開始減輕。庚鑫解釋,由於新入職大學生收入通常不會太高,而新規使得其可減除費用較高,新入職人員在當月預扣預繳個稅時,繳稅額會相對較小甚至可能無需繳稅。由於不少新入職大學生等群體還面臨著房租等較大的支出壓力,其到手的工資現金較多,將相對減輕其資金支出時的壓力。
  • 學生「被入職」凸顯信息保護緊迫性
    來源:中國教育報聽說同學「被入職」,查詢後發現自己也「被入職」。日前,中國青年報和澎湃新聞等多家媒體報導了陝西、江蘇、重慶等多地大學生通過個人所得稅APP查詢,發現自己「被入職」的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和高校師生的廣泛關注。是什麼原因導致大學生「被入職」問題頻發,又如何杜絕此類問題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