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已經是開學季了,上大班的家長想必心裡都懸著一把劍,叫做「幼小銜接」。有的父母甚至直接跳過幼兒園大班,給孩子報學前班,為的就是做好「幼兒期的銜接」,不讓小學傷害孩子。
本人也是大班孩子的家長,聽到周圍家長們談論最多的,就是孩子學了多少漢字,會不會二十個以內的加減法,以及下學期要不要從大班轉到校外幼兒園,提前學一些內容。好像在進小學之前就進了班,多識一些字,學會拼音和加減法,就算是「幼小銜接」了。事實上,如果父母只把這些當重點,反而會耽誤孩子。
父母只注重提前「砍柴」,而忘了「磨刀霍霍」,會導致明顯的「初三效應」
社區裡有一個幼兒園,每天從那裡經過,都能聽到孩子們在朗讀一年級語文課本的內容,儘管書本聲震耳欲聾,我聽了卻覺得「禁錮」二字,覺得讓天真的孩子提前一年進入機械學習太殘酷了。
曾經有親戚家的孩子進過很有名的幼兒園,那裡素以「早學深悟」著稱。小孩進小學以後,小學二、三年級確實不用父母操心,每次考試都是輕鬆過關。就小孩子而言,「老師講得太簡單了,我早就學會了。」結果到了小學三年級,孩子的學習逐漸吃力,成績也一度退居中等水平,再往後,甚至變成了中等水平。兒童學習積極性受到嚴重打擊,家長對此大聲疾呼。二年級效應在親戚家子女中表現得十分明顯。
那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一現象呢?回答是——搶先。學前銜接最重要的是學習能力的培養,生活習慣、學習品質的養成,這些軟實力就像「磨刀」,而拼音、識字、加減法等通過機械學習掌握的內容,只不過是「砍柴」而已。專注於「砍柴」,雖然在小學開始之前會搶著積攢柴火,但刀子還不夠快,磨刀的技巧又不夠熟練,一旦「砍柴」用盡,被超越只是時間問題。
由此可以看出,要做好幼小銜接,「磨」比「砍柴」更為重要。
做好兒童從幼稚園到小學能力轉換,才是真正的「磨刀」
事實上,孩子進入小學後最大的挑戰,就是適應問題。不管是學習,生活習慣,還是人際交往,幼兒園與小學都有著本質的不同,提前準備可以使人更快地適應。
就學習而言,從幼兒園到小學,兒童所需具備的學習能力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父母最需要的,就是幫助孩子做好能力遷移,適應小學的學習。
首先,我們來看看幼兒在幼兒園是怎樣學習的。無論是學習美工、手藝操,或是歌舞表演,都是由教師先示範,孩子們先觀察後表演。這一學習模式可以簡單概括為「從觀察到操作」,即「形象思維模式」。
而且進了小學以後,首先學習形式變得單一,學生需要安靜地坐在桌前,教師不再通過背唱、蹦跳等方式展示學習內容,而是通過相對單調的「說教形式」。與此同時,學習成績的測試也不再是原樣的重複,而是體現在課堂的問答和考試中。這一學習模式要求兒童先聽,後記憶,再回憶,再分析,最後寫下來。這個過程要複雜得多。
由此可見,從幼兒園到小學,對兒童學習能力的要求早已不同。父母也應該在這方面做好準備,從注重形象具體到檢驗抽象思維邏輯。
假如父母在孩子幼小銜接時,不只是注重漢字拼音加減法等「機械內容」,而是注重孩子在背後的能力遷移,那麼孩子手握快刀,整個小學生涯將所向披靡。
功能轉移是怎樣的?
錢志亮教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專家,對兒童早期銜接問題進行了研究。在《入學早知》一書中,他詳細闡述了孩子上小學前必須具備的八項能力,並與研究小組共同開發了《入學成熟度診斷量表》,幫助家長檢測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針對孩子的薄弱環節進行針對性的改善。
他認為,幼兒銜接的重點在於幫助幼兒達到入學成熟水平。並且它包含了幾大塊:視知覺,聽知覺,運動和神經協調,感知轉換,數學準備,社會適應等等。
這些因素中,視知覺和聽覺能力決定著兒童在課堂上能否有效地吸收老師的講課內容,正確判斷和回答問題。動作和神經的協調能力決定了兒童的手指是否靈活,筆力是否強健,以及他們在課堂上的表現。而且數學的預習就是培養孩子的數學邏輯,這就是為什麼孩子能學好數學的根本原因。社交適應從人際關係的角度來考察孩子是否能夠很快地融入新的環境,交到新的朋友,以及正確的處理人際關係,甚至處理校園霸凌。歸根結底,除了學習,社交也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重要方面。
父母只有懂得「幼小銜接」的真諦,才不會走彎路,錯誤地將讀寫拼音作為重點,從而忽視了對孩子軟實力的培養。而且軟實力,才是適合孩子上小學的法寶。